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图学与东亚文化交流研究理论刍议 被引量:4
1
作者 衣若芬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1-107,共7页
为了指称文学与图像的互文再生关系,有必要引入一个新词"文图学"。此一词,在文的方面,含着文本身体和图像文本;在图的方面,除了绘画的图之外,还包括符号、图标、商标视觉语言以及影像、线条、印刷等。依着文图学的路径,考察... 为了指称文学与图像的互文再生关系,有必要引入一个新词"文图学"。此一词,在文的方面,含着文本身体和图像文本;在图的方面,除了绘画的图之外,还包括符号、图标、商标视觉语言以及影像、线条、印刷等。依着文图学的路径,考察归纳东亚文化交流的实例,可以发现,文化的流播以至深植实受七个方面影响,它们是:经典化、政治化、概念化、抽象化、本地化、规范化和模块化。今天欲建设文图学与东亚文化交流研究的理论,当可经由这七个面向的深化,在未来求得进一步的业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图学 东亚文化 武夷九曲 燕山八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荡风潮:陈嘉庚的现代精神与文化遗产
2
作者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9,共9页
陈嘉庚的一生事迹,不但对中国与南洋发挥了重大的双向影响,也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密切接轨,促进了华人族群传统与现代文明的跨境整合。一方面,他在新加坡发迹起家,成为东南亚经济与商业的翘楚,担任华人社会各类团体的领... 陈嘉庚的一生事迹,不但对中国与南洋发挥了重大的双向影响,也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密切接轨,促进了华人族群传统与现代文明的跨境整合。一方面,他在新加坡发迹起家,成为东南亚经济与商业的翘楚,担任华人社会各类团体的领袖。另一方面,他对中国深度关怀,积极改进社会,参与政治活动。透过现代性与文化遗产两个视角,重新语境化、概念化陈嘉庚作为历史人物的典型意义,以探讨他生平所揭示的现代意识以及所衍生的文化遗产。陈嘉庚一生积极参与中国与南洋两个场域的历史进程,并推动现代经济与教育的发展。在民族思想与国族概念的觉醒浪潮下,陈嘉庚阐释了华人族群的身份认同。陈嘉庚的文化遗产在中国与新加坡得到延续,这表现为陈嘉庚科学奖基金会和陈嘉庚基金的设立,以及一些纪念性的印记与地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嘉庚 华侨华人 现代性 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北故宫博物院本“明皇幸蜀图”与白居易《长恨歌》 被引量:4
3
作者 衣若芬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0-46,共7页
"明皇幸蜀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青绿山水画,本订名为"宋人关山行旅图"。1950年代以后,学者陆续研究认为此图描绘的峻岭栈道、出行人马,可能是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避蜀的情景。"明皇幸蜀"为重大历史事件... "明皇幸蜀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为青绿山水画,本订名为"宋人关山行旅图"。1950年代以后,学者陆续研究认为此图描绘的峻岭栈道、出行人马,可能是唐玄宗因安史之乱避蜀的情景。"明皇幸蜀"为重大历史事件,不过历代著录的绘画目录却罕见其作品。然追索史料,探究其原因可知:宋人对于白居易《长恨歌》有负面评价,并且认为"明皇幸蜀"为国祚不幸之征兆,于是鲜少图绘相关题材的画作。台北故宫博物院本"明皇幸蜀图"并不以《长恨歌》为创作依据,仍颇具参考价值,可藉以理解日本大和文华馆和美国大都会美术馆的同类行旅图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皇幸蜀图 白居易 《长恨歌》 故宫博物院 摘瓜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词集编年笺注之兴起及其意义 被引量:1
4
作者 甘松 曲景毅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30-137,共8页
清中叶之前,词集笺注一般重在注解语辞典故,清中叶至清末民初,词集笺注主要以疏证体的形式出现,重在人事考订,笺注转向注重知人论世,为编年笺注的兴起提供了重要基础。民国时期,随着新学术思想的影响与现代词学学科的建立,以龙榆生、夏... 清中叶之前,词集笺注一般重在注解语辞典故,清中叶至清末民初,词集笺注主要以疏证体的形式出现,重在人事考订,笺注转向注重知人论世,为编年笺注的兴起提供了重要基础。民国时期,随着新学术思想的影响与现代词学学科的建立,以龙榆生、夏承焘、唐圭璋、邓广铭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学人将词集校勘、笺释、编年等内容融为一体,极大推动了词集编年笺注的兴盛与成熟,既体现了词集文献整理走向学术化与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标示着20世纪词别集整理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词集 疏证 编年笺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坡笠屐图》故事及其解读 被引量:2
5
作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36-46,共11页
苏轼在海南谪居时戴笠穿屐的故事记载于南宋的笔记丛谈,并且有《东坡笠屐图》描绘情景,继而流传到日本和韩国,形成东亚共同的东坡文化意象。在周紫芝版本中,《东坡笠屐图》故事置于诗题,暗示其来有自,周紫芝引述,作为表达个体经验和东... 苏轼在海南谪居时戴笠穿屐的故事记载于南宋的笔记丛谈,并且有《东坡笠屐图》描绘情景,继而流传到日本和韩国,形成东亚共同的东坡文化意象。在周紫芝版本中,《东坡笠屐图》故事置于诗题,暗示其来有自,周紫芝引述,作为表达个体经验和东坡事迹的偶然重合。费衮版本增加东坡海南友人黎子云,强化故事的人物关系,在“戴笠”之外,还多“穿屐”,文字媒介和图像媒介共同参与了传播的工作。到了张端义版本,《东坡笠屐图》故事更为完整,甚至写东坡看过其笠屐图像,自为题咏,更固化了文字媒介和图像媒介联合,让《东坡笠屐图》故事深入人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轼 东坡笠屐图 周紫芝 文图学 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史记·东越列传》的细读及其英译问题 被引量:2
6
作者 曲景毅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CSSCI 2014年第2期33-38,共6页
本文旨在对《东越列传》的文本细读与英文翻译的过程中,出现的"姓驺氏"之误、"是上云"之句读、"废为君长"之理解、"後数世"之深意、连用四个"今"之文法及相关英译问题提出一得之见,... 本文旨在对《东越列传》的文本细读与英文翻译的过程中,出现的"姓驺氏"之误、"是上云"之句读、"废为君长"之理解、"後数世"之深意、连用四个"今"之文法及相关英译问题提出一得之见,并认为严谨的英文翻译将有助于《史记》本身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越列传》 《史记》 细读 英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古”思想之审美文化心态试论 被引量:1
7
作者 衣若芬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32,共8页
文章从知识与权力、阶级与文化品味等方面,探讨了中国传统"好古"的文化心态。援引古今中西知识概念及文化理论,层层论析,并且从外缘的条件因素进入内在的主观认知,阐释由好古而获得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 好古 文人 权力 收藏 审美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德裕赋与中晚唐赋的发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曲景毅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9-43,共5页
李德裕是中晚唐辞赋大家,惜其赋作一向不被学界重视。他以议论入赋,渗透人生感悟及哲学思考;他以独特的赋前注和赋中注为特征,希望当世及后世理解其赋中意。以形式而言,他的语言简省自然,句式不骈不散。李德裕是唐人"新文赋"... 李德裕是中晚唐辞赋大家,惜其赋作一向不被学界重视。他以议论入赋,渗透人生感悟及哲学思考;他以独特的赋前注和赋中注为特征,希望当世及后世理解其赋中意。以形式而言,他的语言简省自然,句式不骈不散。李德裕是唐人"新文赋"的杰出代表,在中晚唐赋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德裕 中晚唐 新文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语电影概念的起源、发展和讨论——鲁晓鹏教授访谈录 被引量:9
9
作者 鲁晓鹏 许维贤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0-71,共12页
"华语电影"概念不是出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港台学界,而是更早出自20世纪50年代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华文书刊。它是当时华人创造的概念,用以寻求一种自主的华人电影论述方式。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本土电... "华语电影"概念不是出自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港台学界,而是更早出自20世纪50年代的新加坡、马来西亚华文书刊。它是当时华人创造的概念,用以寻求一种自主的华人电影论述方式。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本土电影导演和媒体报刊已普遍使用华语电影一词,当时新加坡已有华裔导演易水亲自拍摄使用普通话和华人方言的华语电影,易水也前后在当地报刊撰写有关华语电影的文章,引起了不少反响和讨论,之后他把这些文章和讨论结集出版成书。华语电影在当时的使用语境已类似当代华语电影的用法,即是一个复数的概念,既包含中国大陆和港台以及其他华人区域的中文电影,亦涵盖各地华人方言电影。当时新加坡、马来西亚华语电影提倡的"多种华语"是21世纪鲁晓鹏和叶月瑜提出的华语电影的先声。这不但为我们当代华语电影概念的生成深化提供了一个历史化的维度,也在厘清华语电影概念既不是美国中心主义,也不是中国中心主义的争论中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语电影 美国中心主义 中国中心主义 华语 多种华语 方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思想中《乐记》的不同面向——以诸子的礼乐批判及音乐术语的发展为核心 被引量:2
10
作者 朴素晶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3-89,165,共17页
《礼记·乐记》是中国古代音乐思想方面最全面的文献,向来备受古今中外学界的关注,但是对此的研究一直围绕着其作者与成书年代的问题进行,对其思想内容仍没有重大突破。一方面,比较《荀子·乐论》、《礼记·乐记》及《吕氏... 《礼记·乐记》是中国古代音乐思想方面最全面的文献,向来备受古今中外学界的关注,但是对此的研究一直围绕着其作者与成书年代的问题进行,对其思想内容仍没有重大突破。一方面,比较《荀子·乐论》、《礼记·乐记》及《吕氏春秋》相关部分,可以看出《乐记》成书时接受了《荀子·乐论》以及不同来源的先秦思想,而其基本音乐术语不会晚于《吕氏春秋》的成书年代;另一方面,理解先秦诸子音乐话语及其对儒家礼乐的批判,对深入探讨《乐记》的成书动机及其各篇章的不同面向十分必要。《乐记》除了证明礼乐思想的正当性以外,也涉及音乐与情绪的密切联系,礼、乐概念的相辅相成,以及声、音、乐概念的系统化等各个方面。《乐记》集儒家音乐讨论之大成,其中有很多丰富的内容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记》 《荀子·乐论》 先秦诸子 礼乐 音乐术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国主义”视角下的新发现--评刘宏著《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建构,1949-1965))
11
作者 曲晓雷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13年第2期100-102,共3页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人类学家、历史学家为代表,海外学术界越来越关注“跨国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强调这一视角的转向,对于理解人员、资金、货物、思想等跨越民族国家疆界的流动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联系、网络具有特殊意义。①然而,...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人类学家、历史学家为代表,海外学术界越来越关注“跨国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强调这一视角的转向,对于理解人员、资金、货物、思想等跨越民族国家疆界的流动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联系、网络具有特殊意义。①然而,不可避免地,“跨国主义”视角,“正如其他创新性的史学方法一样……存在这样的危险:仅仅变成历史学家口中的一个流行词汇,作为一个标签却脱离实践,包罗万象却缺乏精确地应用,流行一时却难以作为一个持久的理论应用于严肃的史学研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陈嘉庚讲座教授刘宏2011年出版的专著《中国与印度尼西亚的建构,1949—1965))(新加坡国立大学暨日本京都大学联合出版),则为“跨国主义”理论与历史学的紧密结合提供了一个卓越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尼西亚 跨国主义 中国 刘宏 新加坡国立大学 90年代以来 历史学家 南洋理工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另一部“唐诗三百首”:论《唐诗中声集》的结构与旨趣
12
作者 顾漩 曲景毅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6-223,共8页
三百余首的《唐诗中声集》由邹美中编定,是一部成书于道光年间、用于启蒙教学的唐诗选本。所谓“中声”,首先要求诗有寄托、立意雅正,其次根据不同体裁考量诗歌的结构与修辞。围绕着这样的审美旨趣,邹美中对诗人与诗作进行了仔细的筛选... 三百余首的《唐诗中声集》由邹美中编定,是一部成书于道光年间、用于启蒙教学的唐诗选本。所谓“中声”,首先要求诗有寄托、立意雅正,其次根据不同体裁考量诗歌的结构与修辞。围绕着这样的审美旨趣,邹美中对诗人与诗作进行了仔细的筛选与考量,力图以选本见诗史,现全唐概貌;在教导孩童作诗技法的同时,实现蒙以养正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邹美中 中声 唐诗 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炮火映出的影子里——穆旦中期诗歌中的暴力书写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昊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6-73,共8页
"九叶派"最杰出的诗人穆旦,在新诗研究史中历经了经典化的过程。迄今为止,相关的研究论文与专著已车载斗量。然而,穆旦中期诗歌中颇为显著的暴力书写倾向,却被论者忽略。本文力图结合穆旦有关战乱的个人经历与创作背景,针对... "九叶派"最杰出的诗人穆旦,在新诗研究史中历经了经典化的过程。迄今为止,相关的研究论文与专著已车载斗量。然而,穆旦中期诗歌中颇为显著的暴力书写倾向,却被论者忽略。本文力图结合穆旦有关战乱的个人经历与创作背景,针对他中期创作中的暴力书写进行文本细读与分析。并借镜文学与文化理论,评述其暴力书写的动机、类别、策略,与方法。综合诗作内容与语言、以及诗人的经验与时代语境,试图为了解其人其诗增添多一个入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穆旦 40年代诗歌 新诗研究 暴力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华语传承”多人谈
14
作者 董鹏程 郭全强 +9 位作者 林源瑞 谢世涯 符福金 王伟奇 柯东海 马立平 武国英 陈丽娇 祝晓宏(整理) 王文豪(整理) 《语言战略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79-85,共7页
数百年来,一代代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承祖语,犹如沙漠植树,历经艰辛,方造出如今域外中华语言文化或大或小的一方方绿洲。在这一伟大实践中,涌现出很多杰出人物,他们是民族之魂,也是华语传承事业的宝贵资源。2017年,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 数百年来,一代代华侨华人在海外传承祖语,犹如沙漠植树,历经艰辛,方造出如今域外中华语言文化或大或小的一方方绿洲。在这一伟大实践中,涌现出很多杰出人物,他们是民族之魂,也是华语传承事业的宝贵资源。2017年,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海外华语资源库建设项目组开始有计划地收集这方面的资源;2019年,相关研究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9YJC740125、19AYY003、19ZDA311)。几年来,项目组奔赴四方,获得近270位人士的宝贵口述史料。本期多人谈整理出10篇先行刊出,以期世人感知他们的事迹、卓见和精神。其中董鹏程、郭全强、林源瑞、符福金、王伟奇5位前辈近两年已先后离世,谨以此向他们及那些筚路蓝缕的先辈们表示深深的敬意和怀念!因是访谈实录,故尽量保持原貌,保留口语及当地华语的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社科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 资源库建设 北京语言大学 重点项目 民族之魂 口述史料 华侨华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