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含量对Fe-Ni-Ti激光熔覆层摩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赵龙志 邓楚祥 +5 位作者 王震 赵明娟 刘德佳 唐延川 焦海涛 李劲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39-44,98,共7页
目的研究Ti含量对因瓦合金基熔覆层原位增强的影响。方法运用半导体激光器制备了Fe-Ni-Ti激光熔覆层,研究了Ti含量对熔覆层的影响。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对熔覆层显微组织进行了表征,运用硬度计和摩擦磨损... 目的研究Ti含量对因瓦合金基熔覆层原位增强的影响。方法运用半导体激光器制备了Fe-Ni-Ti激光熔覆层,研究了Ti含量对熔覆层的影响。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对熔覆层显微组织进行了表征,运用硬度计和摩擦磨损实验机对熔覆层的显微硬度和耐磨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在Fe-Ni因瓦合金粉末中加入Ti元素,原位生成了TiC/Fe-Ni激光熔覆层,原位TiC对熔覆层基体晶粒具有明显的细化作用。随着Ti含量的增加,复合涂层的晶粒尺寸减小,然后保持稳定。当Ti含量较低时,熔覆层主要由γ-[Fe,Ni]奥氏体组成;当Ti含量达到8%时,熔覆层基体相结构变成了α相,因瓦效应消失,产生了微裂纹和孔洞缺陷。Ti元素最佳添加量为6%,此条件下熔覆层没有裂纹,显微硬度最高,熔覆层耐磨性最好。结论因瓦合金涂层中添加钛可以形成良好的原位强化,钛的添加量具有最佳值,过量添加钛将消除Fe-Ni合金激光熔覆层特有的因瓦效应,熔覆层磨损机制主要为粘着磨损,兼具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因瓦效应 钛含量 原位自生 摩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地区列车遭遇暖湿气流后轮轨界面黏着与车轮损伤响应行为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沈明学 李圣鑫 +3 位作者 余梦 皇甫立志 容彬 熊光耀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504-1511,共8页
利用轮轨滚动试验机模拟了-40℃环境工况下不同湿度(10%~99%)暖湿气流对高速轮轨界面黏着与车轮表面损伤的响应行为。低温环境下轮轨界面遭遇暖湿气流时,黏着系数会迅速减小,且随着气流湿度的增大,黏着系数减小的幅度和恢复时间均增加;... 利用轮轨滚动试验机模拟了-40℃环境工况下不同湿度(10%~99%)暖湿气流对高速轮轨界面黏着与车轮表面损伤的响应行为。低温环境下轮轨界面遭遇暖湿气流时,黏着系数会迅速减小,且随着气流湿度的增大,黏着系数减小的幅度和恢复时间均增加;同时,与未遭遇暖湿的轮轨界面相比,黏着系数、磨损量、塑性变形层厚度均明显增大,且随着气流湿度的增大,平均黏着系数减小,磨损量和塑性变形层厚度增大。在低温无湿气作用工况下,车轮磨损机制主要为疲劳磨损,剖面裂纹以表层裂纹为主;低温间歇暖湿气流作用下,车轮磨损机制主要以氧化磨损和黏着磨损为主,磨损表面出现氧化磨屑堆积而成的第三体层,剖面裂纹出现了多层裂纹和次表层裂纹。低温环境下,暖湿气流对列车的轮轨界面黏着和车轮损伤影响显著,主要体现在黏着系数的瞬时大幅减小以及车轮材料更为严重的磨耗和疲劳损伤。因此,高寒地区应特别注意暖湿气流对列车轮轨损伤和黏着的影响,以保证列车的安全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环境 暖湿气流 高速轮轨界面 黏着系数 响应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2包覆CNTs复合纳米线的制备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赵龙志 王怀 +5 位作者 赵明娟 张鹏 唐延川 刘德佳 李劲 宋立军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5,共5页
以钛酸四丁酯、碳纳米管、无水乙醇为原料,采用水解法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TiO2包覆CNTs复合纳米线,利用SEM、TEM、XRD、FTIR和DLS对复合纳米线的形貌、成分和结构进行表征,研究钛酸四丁酯添加量对核壳结构复合纳米线的影响。结果表明:以C... 以钛酸四丁酯、碳纳米管、无水乙醇为原料,采用水解法制备具有核壳结构的TiO2包覆CNTs复合纳米线,利用SEM、TEM、XRD、FTIR和DLS对复合纳米线的形貌、成分和结构进行表征,研究钛酸四丁酯添加量对核壳结构复合纳米线的影响。结果表明:以CNTs为模板载体,用水解法制备的TiO2包覆CNTs复合纳米线表面均匀致密,CNTs模板中空结构被TiO2原子充分填充;随钛酸四丁酯含量的增加,复合纳米线表面TiO2壳层厚度增加,复合线表面平整性最佳;当钛酸四丁酯与碳纳米管的质量比高于30∶1时,复合纳米线表面附着了游离态的氧化钛颗粒,复合纳米线表面平整性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结构 复合纳米线 水解法 碳纳米管 钛酸四丁酯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热温度对钢轨表面激光熔覆贝氏体涂层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赵龙志 杨海超 +1 位作者 唐延川 李劲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6期102-105,共4页
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不同预热温度的钢轨基板表面制备了贝氏体涂层。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观察了涂层的微观组织,应用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涂层中的物相分布,分析了涂层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基板预热温度在280~380℃内,随预... 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不同预热温度的钢轨基板表面制备了贝氏体涂层。利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观察了涂层的微观组织,应用X射线衍射仪研究了涂层中的物相分布,分析了涂层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基板预热温度在280~380℃内,随预热温度的升高,涂层的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先增大后减小,预热温度为320℃时,涂层的奥氏体晶粒尺寸最粗大;原始奥氏体晶粒越粗大,相变后形成的贝氏体组织越少,马氏体/残留奥氏体(M/A)组织越多;M/A组织对涂层的硬度影响较为显著,基板预热320℃的涂层M/A组织最多,硬度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预热温度 贝氏体 微观组织 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