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车轴钢渗碳层深度弱磁检测技术研究
- 1
-
-
作者
邱朋闯
于润桥
桂长城
陈旺
-
机构
南昌航空大学
-
出处
《汽车工艺与材料》
2024年第1期55-60,共6页
-
文摘
针对现有车轴钢渗碳层深度无损检测技术的工程局限性,提出一种弱磁检测方法,即利用渗碳层与其心部交界处应力集中且无法消除、进而对外表现出特定的磁感应强度的无损检测方法。通过采集不同样本车轴钢及其不同部位的磁场信号,分析磁感应强度幅值与深度的对应关系,构建弱磁检测数学模型。试验结果(标准厚度/检测厚度/绝对误差):花键外圆3.50 mm/3.57 mm/0.07 mm、杆部外圆4.30 mm/4.46 mm/0.16 mm、R角4.00 mm/3.86 mm/-0.14 mm,检测精度整体相对误差小于5%,满足工厂实际检测需求。
-
关键词
应力
磁感应强度
弱磁检测
渗碳层深度
-
Keywords
Stress
Magnetic induction intensity
Weak magnetic detection
Carburized layer depth
-
分类号
TG157
[金属学及工艺—热处理]
-
-
题名空气耦合斜入射非线性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4
- 2
-
-
作者
常俊杰
余盼
罗文斌
钟海鹰
杨郑弘
-
机构
南昌航空大学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试验室
日本探头株式会社
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
-
出处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4-49,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464030)
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昌航空大学)开放基金课题(F010404)。
-
文摘
针对金属板结构微观缺陷难以检测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空气耦合超声斜入射非线性微观缺陷的检测方法。首先通过数值分析的方法分别对垂直入射钢板与斜入射钢板时的透射率进行对比,并对3 mm厚钢板进行不同入射角的透射率对比试验。试验证明在斜入射条件下,超声波在钢板中因发生模态转换导致透射率增大。其次,利用空气耦合激励斜入射方法,对3 mm厚的钢板进行空气耦合超声非线性检测试验,其结果表明在入射角为5°时检测信号幅值提高24%,得到最大二阶非线性系数,此时透射率达到最大。因此,空气耦合超声非线性对钢板的检测不仅具备可行性,且在斜入射时可明显提高其检测效果,给检测金属板结构微观缺陷提供一定参考。
-
关键词
微观缺陷
空气耦合超声
斜入射
非线性
-
Keywords
microscopic defect
air-coupled ultrasound
oblique incidence
nonlinear
-
分类号
TB553
[理学—声学]
-
-
题名地铁垂向减震器座铆钉气隙的远场涡流检测研究
- 3
-
-
作者
丁鹏程
孟鹤
赵佳佳
宋凯
-
机构
南昌航空大学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试验室
南京南车浦镇城轨车辆有限责任公司
-
出处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34-138,共5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65041)
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金(ZD201329005)
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基金(YC2014-S401)
-
文摘
针对在役铆钉气隙受铆钉或者工件遮挡造成难以有效检测与定量评估的问题,建立ANSYS有限元仿真三维模型,开展垂向减震器座铆钉气隙的远场涡流检测仿真与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电磁场可渗入铆钉孔约10 mm深处,具有检测深度深,灵敏度高的优点;提出定量表征气隙的最优特征量,在检测信号的幅值、相位、实部、虚部这4个特征量中,信号虚部分量与铆钉气隙的线性相关系数高达0.999,最能表征气隙。试验测试结果与仿真结论相吻合,规律一致,证明研究成果的可信性。
-
关键词
远场涡流
铆钉
气隙
虚部
-
Keywords
remote field eddy current
rivet
rail rivet hole gap
imaginary part
-
分类号
U178
[交通运输工程]
-
-
题名基于降低极化电压磷酸铁锂电池充电方法研究
被引量:3
- 4
-
-
作者
李志农
覃章锋
-
机构
南昌航空大学无损检测技术教育部重点试验室
-
出处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4-29,共6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675258
51261024
+1 种基金
51075372)
江西省科技计划项目(20141BBE50021)
-
文摘
以优化锂电池充电极化电压,提高充电效率为目标,研究了电池充电极化电压与SOC的关系、停歇与极化电压降的关系、放电幅值与极化电压降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充电初期与充电快完成阶段,极化电压变化极大;停歇与放电能有效地降低极化电压,停歇的时间越长,极化电压降低得越多;放电幅值越大,极化电压降越大。在此基础上,以降低极化电压作为电池充电性能的评价指标,提出了基于降低极化电压的优化充电方法,并与恒流充电方法和变电流间歇充电方法的充电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在充电效率上高于恒流充电与变电流间歇充电2到3倍,大大缩短了充电时间,充电效率达到了95.36%。
-
关键词
锂电池
极化电压
SOC
充电性能
-
Keywords
Lithium battery, Polarization voltage, SOC, Charging performance
-
分类号
TM910
[电气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