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蓄涝区运行方式对城市排涝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唐明 许文涛 +2 位作者 许文斌 孙惠 许小华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1-9,共9页
为了缓解城市蓄涝区水位给河湖生态景观、市政排水与水利排涝带来的“竖向约束”,本文通过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两种途径分析了蓄涝区“超蓄”问题。从分析城市排涝泵站设计参数与蓄涝区特征水位的内在联系入手,运用理论推演与雨洪数值模... 为了缓解城市蓄涝区水位给河湖生态景观、市政排水与水利排涝带来的“竖向约束”,本文通过理论推导和数值模拟两种途径分析了蓄涝区“超蓄”问题。从分析城市排涝泵站设计参数与蓄涝区特征水位的内在联系入手,运用理论推演与雨洪数值模拟验证的方法,剖析不同蓄涝区常水位对城市排涝系统的影响机制,MIKE软件模拟的结果与理论推演出的排涝进程一致。在此基础上,将蓄涝区运行方式归纳为4种典型模式,并针对性地提出排涝应急调度建议。本文主要结论包括:城市蓄涝区的常水位及排涝进程中的动态水位,直接影响水泵运行功效和泵站机组利用率;不同的蓄涝区运行方式,引起蓄涝区“超蓄”的原因与大小也不相同;实践中,要根据需求选择“雨前预降”或“峰前强降”的合适时机,制定更加灵活的工程调度办法,提升城市防洪治涝科学决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蓄涝区 运行模式 城市排涝泵站 市政排水 竖向约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坡耕地退耕还草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黄江 朱丽琴 +1 位作者 申思佳 黄荣珍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8年第4期31-34,64,共5页
研究坡耕地退耕还草后的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变化有利于了解其碳固定机制。本文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坡耕地为对照,2种还草整治方式(象草地和芒草地)为研究对象,探讨坡耕地还草后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组... 研究坡耕地退耕还草后的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变化有利于了解其碳固定机制。本文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坡耕地为对照,2种还草整治方式(象草地和芒草地)为研究对象,探讨坡耕地还草后土壤总有机碳(TOC)、活性有机碳组分及其比例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0~60 cm)总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ROC)、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平均值均以象草地最高,芒草地次之,坡耕地最低;而水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平均值以坡耕地略高,但其在土壤剖面中的下降幅度最大(66. 08%)。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均以表层最高,说明表层土壤有机碳聚集能力更强。在不同活性有机碳组分比例中,坡耕地和芒草地以ROC/TOC最高,象草地以DOC/TOC最高,但两种还草整治方式和对照均以MBC/TOC最低(1. 06%~4. 27%)。在不同还草方式中,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比例以象草地最高,表明象草地更有利于活性有机碳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草 活性有机碳 坡耕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地下水的动态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潘佳祺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9年第4期1-4,共4页
水土保持对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影响显著。基于渭河流域缺水高含沙土壤的条件,通过室内模型模拟降雨试验和利用数值分析软件VisualMODFLOW进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降雨转化为地下水这一动态过程的影响。并在此... 水土保持对地下水的动态变化影响显著。基于渭河流域缺水高含沙土壤的条件,通过室内模型模拟降雨试验和利用数值分析软件VisualMODFLOW进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对降雨转化为地下水这一动态过程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地下水沿程水位、径流量等对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响应。研究发现:1)水土保持措施可促进降雨入渗以补给地下水;2)降雨入渗补给系数α和各层土壤给水度Sy主要受下垫面变化的影响;3)在同一坡度同一雨强,不同下垫面条件下,地下水补给量为秸秆覆盖>种植草地>裸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地下水 动态变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常见问题及对策措施 被引量:7
4
作者 黄江 《山西水土保持科技》 2018年第4期44-46,共3页
近年来,南昌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数量呈显著增加的态势。由于编制单位水平不一,造成方案报告的编制质量参差不齐,建设单位由此对水土保持方案失去信心,进而在实施过程中敷衍了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为... 近年来,南昌市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数量呈显著增加的态势。由于编制单位水平不一,造成方案报告的编制质量参差不齐,建设单位由此对水土保持方案失去信心,进而在实施过程中敷衍了事。水土保持方案编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为文本介绍与项目现场情况不一致、项目基本情况介绍难以抓住重点、主体工程水土保持分析评价不具针对性、水土流失预测时段不准确、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布设及进度安排缺乏针对性、水土保持分年度投资不合理等。针对存在问题,从方案编制角度提出了深入了解项目基本情况、深入学习和充分理解技术规范与技术审查要点的要求等两大对策,以期为水土保持方案编制工作提供一些意见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方案 编制 生产建设项目 常见问题 南昌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地区水土保持植物措施技术特点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6
5
作者 王璐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9年第4期10-12,共3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问题日趋严峻,其中水土流失是典型的环境问题,目前南方红壤区是仅次于黄土高原的第2大水土流失区。为了研究红壤区植物措施对水土保持的情况,采用稀土元素示踪法,以浙江省某村为试验基地,应用SPSS17.0软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态问题日趋严峻,其中水土流失是典型的环境问题,目前南方红壤区是仅次于黄土高原的第2大水土流失区。为了研究红壤区植物措施对水土保持的情况,采用稀土元素示踪法,以浙江省某村为试验基地,应用SPSS17.0软件计算不同植物种植模式下水土保持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等高植物篱在防治红壤耕地水土流失中效果显著,5种不同植物篱类型中麦冬双行植物篱效果最为显著,可将土壤侵蚀量减少为裸坡的20%,还能显著降低地表径流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流失 红壤区 稀土元素示踪法 土壤侵蚀 地表径流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丘陵地区不同植被覆盖模式下水土保持效益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崔可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9年第4期19-22,共4页
为了分析南方丘陵地区不同退耕地植被覆盖模式下的水土保持效益情况,通过建立径流小区,对农耕地、草地、柳杉林保留地被物、巨桉林无地被物、巨桉林保留地被物等6种模式下的水土流失、养分流失、土壤物理性质等特征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 为了分析南方丘陵地区不同退耕地植被覆盖模式下的水土保持效益情况,通过建立径流小区,对农耕地、草地、柳杉林保留地被物、巨桉林无地被物、巨桉林保留地被物等6种模式下的水土流失、养分流失、土壤物理性质等特征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覆盖模式下均能有效减小地表径流、降低水土流失量和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柳杉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作用大于巨桉林;良好的地被物在水土保持的综合作用上优于其它模式,且有利于人工林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地 植被覆盖模式 水土保持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红壤丘陵区坡改梯后土壤水分概况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龚云龙 《亚热带水土保持》 2018年第4期17-21,53,共6页
本研究采用连续定位观测的方法对江西省进贤县坡改梯后100cm剖面土壤水分进行监测,分析了次降雨、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坡改梯后,0~40cm层次土壤成为承载次降雨的主要层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剖面... 本研究采用连续定位观测的方法对江西省进贤县坡改梯后100cm剖面土壤水分进行监测,分析了次降雨、土地利用方式以及土壤物理性质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坡改梯后,0~40cm层次土壤成为承载次降雨的主要层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剖面土壤水分的影响与其对应作物的特性相关,橘树主要吸收利用0~40cm土层水分,因其地表枯枝落叶层较厚、根系深,可改善深层土壤孔隙度从而有利于深层土壤的水分补给。总体而言,坡改梯可有效拦蓄雨水,降低径流系数,坡改梯后种植柑橘等经济林更加有利于发挥梯田拦蓄雨水资源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梯田 土壤水分 拦蓄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山风电场不同边坡类型下荆条生长状况研究
8
作者 万绍丽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6年第6期7-10,共4页
通过对江西省赣州市九龙山风电场施工进场道路水土流失裸露边坡的土壤性质和种植试验结果进行研究,进一步研究不同边坡类型下植物生长与其土壤性质的关系,旨在为高山风电场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的植被恢复、快速绿化材料选取以及肥料用量... 通过对江西省赣州市九龙山风电场施工进场道路水土流失裸露边坡的土壤性质和种植试验结果进行研究,进一步研究不同边坡类型下植物生长与其土壤性质的关系,旨在为高山风电场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的植被恢复、快速绿化材料选取以及肥料用量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以荆条为种源材料,以不同边坡类型为变量,以荆条生长过程中的苗木株高和地径,根、茎、叶生物量为生长和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坡度抑制了荆条的生长,包括地上部分和地下的生长;随着坡度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均减少;坡度与土壤养分以及荆条成活率呈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条 边坡类型 生长指标 土壤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