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沉积环境与工程地质特征的湖相软土分类研究——以鄱阳湖流域四种典型软土为例 被引量:7
1
作者 甘建军 万胜 +3 位作者 李荐华 唐春 杨涛 罗藏青排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983-992,共10页
在内陆地区的淡水湖区域,地质低洼,软土广泛分布,主要有河床相、湖沼相、三角洲相和沼泽相等第四系以来新近沉积的软土。这些软土埋藏厚度变化大、压缩性大、非均质性强、含水率高、强度低,极易发生变形沉降甚至工程事故。本文以中国面... 在内陆地区的淡水湖区域,地质低洼,软土广泛分布,主要有河床相、湖沼相、三角洲相和沼泽相等第四系以来新近沉积的软土。这些软土埋藏厚度变化大、压缩性大、非均质性强、含水率高、强度低,极易发生变形沉降甚至工程事故。本文以中国面积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流域四种典型软土为例,综合利用衍射仪、SEM扫描、GDS高级试验系统等仪器,对区内132个软土试样的矿物组成和工程地质特征开展了研究,并基于沉积环境、软土组构及其工程特性对软土类型进行了分类。结果表明:以软土沉积的地质环境、宏观结构和微观组成及工程特性进行柔性分类,有利于建立湖相软土的可搜索的数据库,有利于长江经济带软土工程地质问题的科学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 地质成因 工程地质 成因类型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丰水期水体后向散射特性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刘瑶 余自强 +2 位作者 范杰平 江辉 陈晓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83-289,共7页
后向散射是获取湖泊水体光学活性物质遥感信息的关键,针对无机悬浮物为主的浑浊二类水体,其对水体表观光学性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层水体后向散射特性在提高湖泊光学活性物质遥感反演精度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通过2017年6月在... 后向散射是获取湖泊水体光学活性物质遥感信息的关键,针对无机悬浮物为主的浑浊二类水体,其对水体表观光学性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研究表层水体后向散射特性在提高湖泊光学活性物质遥感反演精度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通过2017年6月在鄱阳湖丰水期36个站点的巡航监测,分析了水体后向散射特征及其与光学活性物质的关系,并利用指数模型对后向散射系数进行参数化.研究结果表明:在420~700nm波段范围内,水体后向散射系数、后向散射概率随波长的变动趋势较为一致,均随着波长的增大呈指数函数减小;空间上水体后向散射系数的均值和变幅为南湖区>主湖区>北湖区;总悬浮颗粒物浓度与后向散射系数之间的相关性随波长增大而增大,其中700nm波段的相关性最好,R2达到0.760;随着波长的增加后向散射系数与叶绿素a含量的相关性减少;同时建立了后向散射系数光谱模型,斜率指数为1.229,470~700nm波段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均小于8%,具有较好的反演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向散射系数 悬浮颗粒物 后向散射概率 鄱阳湖 固有光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修河虬津水文站非一致性设计洪水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吴绍飞 罗文 +2 位作者 熊凡迪 欧阳芬 黄彬彬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26,共7页
非一致性条件下设计洪水对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及防洪决策等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时变矩法求得每年一个非一致性设计洪水值难于直接应用到工程实际的不足,考虑影响径流的两项气象因素(降水量和气温),并结合重现期的期望超过次数概念,... 非一致性条件下设计洪水对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及防洪决策等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传统时变矩法求得每年一个非一致性设计洪水值难于直接应用到工程实际的不足,考虑影响径流的两项气象因素(降水量和气温),并结合重现期的期望超过次数概念,选取修河虬津水文站1956-2014年年最大1、3、7、15 d和1个月的洪水系列,结合大气环流模式输出的降水量、气温统计降尺度成果,推求非一致性条件下虬津水文站多时间尺度下的设计洪水流量值,并与传统的不考虑系列非一致性的设计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虬津站各时间尺度洪水流量系列位置参数均存在显著的非一致性。一致性条件下设计洪水流量和以气象因子为协变量的非一致性设计洪水流量存在显著差异,RCP4.5和RCP8.5情景下,各时间尺度20和50 a重现期非一致性设计洪水流量值与一致性设计值相比分别减小了13.5%~32.6%(平均约26.4%)和15.3%~39.1%(平均约31.0%)。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洪水灾害防治和洪水资源利用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洪水 非一致性 基于位置、尺度和形状参数的广义可加模型 重现期的期望超过次数 全球气候模式 虬津水文站 鄱阳湖修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浑浊水体后向散射系数模拟及校正研究
4
作者 刘瑶 江辉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2-107,共6页
湖泊水体后向散射系数是水色遥感反演模型的重要参数,浑浊2类水体的后向散射特性影响因素较多,相对其他固有光学参数其测量难度大.以鄱阳湖为例,对湖区水体进行野外光学测量,采用半分析模型方法模拟后向散射系数,从而得到本地化的后向... 湖泊水体后向散射系数是水色遥感反演模型的重要参数,浑浊2类水体的后向散射特性影响因素较多,相对其他固有光学参数其测量难度大.以鄱阳湖为例,对湖区水体进行野外光学测量,采用半分析模型方法模拟后向散射系数,从而得到本地化的后向散射概率,实现水体后向散射系数的精确校正.研究结果表明:鄱阳湖水体后向散射概率随着波长的变化而改变,呈显著的2次函数关系;鄱阳湖总悬浮颗粒物浓度<50 mg·L-1的中低浑浊水体420、442、470、510、590和700 nm的后向散射概率分别为0. 007 0、0. 012 6、0. 013 9、0. 016 9、0. 023 8、0. 026 9,均值为0. 016 9,标准偏差为0. 008 0;总悬浮颗粒物浓度≥50 mg·L-1的高浑浊水体,在绿光至红光波长的后向散射概率较为稳定,与中低浑浊水体后向散射概率一致;而紫光至蓝光波段不稳定,此段范围是高浑浊和中低浑浊水体的后向散射概率调整的关键波段,420、442 nm的后向散射概率分别调整为0. 006 1和0. 010 2.研究结果可为湖泊浑浊水体后向散射系数精确校正提供研究思路、方法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向散射系数 半分析模型 后向散射概率 总悬浮颗粒物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冲积相软土微观结构特征与固结特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甘建军 李荐华 +2 位作者 万胜 葛超文 罗藏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A02期112-116,205,共6页
利用理学DMAX-3C(CuKa,Ni滤光)、高倍荧光显微镜、环境扫描电镜(ESEM)、GDS高级固结实验系统(CDSTS)等对鄱阳湖闸基湖冲积相软弱土层的天然工况和固结工况进行了显微结构分析,并对其固结特性进行试验研究。显微结构测试表明:天然工况下... 利用理学DMAX-3C(CuKa,Ni滤光)、高倍荧光显微镜、环境扫描电镜(ESEM)、GDS高级固结实验系统(CDSTS)等对鄱阳湖闸基湖冲积相软弱土层的天然工况和固结工况进行了显微结构分析,并对其固结特性进行试验研究。显微结构测试表明:天然工况下,样品呈松散且各向异性特征,夹杂有机物;固结工况条件,软土呈致密特征、排列均匀;固结程度越大,其微观结构越致密。对比不同压力大小的沉降变形和孔压变化,发现随着压力增大,沉降变形增大,到150kPa时固结沉降幅度最大,随后固结沉降逐渐减少;主固结间时短(50s),速率大,孔隙水压消散快;次固结沉降变形时效长,速率小,孔隙水压基本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冲积相软土 微观结构 矿物组成 固结特性 沉降变形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区软土三轴剪切强度试验 被引量:2
6
作者 万胜 甘建军 李荐华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02-208,共7页
为研究复杂应力条件下湖相软土的力学性质及破坏规律,对鄱阳湖区典型软土进行等加载速率(0.01mm/min)下,基质吸力分别为0、50、100、200kPa,净围压为100、200、300kPa的标准应力途径GDS三轴剪切试验,得到湖相软土的三轴剪切应力-应变曲... 为研究复杂应力条件下湖相软土的力学性质及破坏规律,对鄱阳湖区典型软土进行等加载速率(0.01mm/min)下,基质吸力分别为0、50、100、200kPa,净围压为100、200、300kPa的标准应力途径GDS三轴剪切试验,得到湖相软土的三轴剪切应力-应变曲线、基质吸力与偏应力的关系、围压与偏应力的关系,并根据Fredlund双应力变量强度理论分析鄱阳湖区软土在不同基质吸力、不同围压下的土体抗剪强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基质吸力条件下,鄱阳湖区软土非饱和强度在低应变范围内(<8%),抗剪强度随着应变的快速增加,在高应变范围内,强度增速放缓;在相同围压条件下,强度与吸力基本呈正相关线性关系,其基质吸力相关角为6.6°,处于低吸力范围内;在4种基质吸力条件下,其内摩擦角的范围为21.8°~26.2°,总黏聚力范围为16.7~44.4kPa。结合双应力变量强度理论,提出鄱阳湖区湖相土的抗强度理论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 鄱阳湖区 三轴剪切试验 强度 GDS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生物炭吸附去除废水中Pb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边芳芳 刘祖文 +3 位作者 张军 田帅 龙超 叶红梅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401-2406,2412,共7页
为解决生物炭吸附废水中铅(Pb)效率低下的问题,简述了目前生物炭对Pb吸附机理和影响因素,基于负载物质的不同,将改性方法分为有机化合物改性、非金属化合物改性和金属化合物改性。重点总结了不同改性方法对生物炭吸附废水中Pb技术机理... 为解决生物炭吸附废水中铅(Pb)效率低下的问题,简述了目前生物炭对Pb吸附机理和影响因素,基于负载物质的不同,将改性方法分为有机化合物改性、非金属化合物改性和金属化合物改性。重点总结了不同改性方法对生物炭吸附废水中Pb技术机理的贡献,明确了在生物炭吸附废水中Pb的过程中,吸附机理的探究对于选择改性方法具有指导性意义。指出两种或两种以上复合改性方法的研究是未来趋势,为改性生物炭在污水净化方面的应用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吸附机理 改性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草混凝土细观结构特征及其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冯锡涛 江辉 +3 位作者 刘瑶 蔡协琦 季国荣 邓必伟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8-187,共10页
植草混凝土细观结构是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关键因素,研究其物理化学性能,对植生型多孔结构的混凝土性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对植草混凝土进行了Rapid Air 457孔隙结构测定、SEM电镜、XRD衍射、力学性能试验与分析,结果表明:硅灰石粉和... 植草混凝土细观结构是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关键因素,研究其物理化学性能,对植生型多孔结构的混凝土性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对植草混凝土进行了Rapid Air 457孔隙结构测定、SEM电镜、XRD衍射、力学性能试验与分析,结果表明:硅灰石粉和粉煤灰显著优化了植草混凝土的细观孔隙结构,随着硅灰石粉和粉煤灰掺量的增加,细观孔隙含量分别降低至0.85%和0.22%,平均孔径均可以减小至80μm以下,并引起间距系数发生改变,进而促使植草混凝土的28 d最大抗压强度分别提升至10.1 MPa和11.3 MPa。根据电镜和衍射试验结果,结合DES分析,发现植草混凝土中钙硅比减小,证实了2种掺合料的水化产物使得植草混凝土胶凝材料内部结构更加致密,并对植草混凝土抗压强度产生积极影响,填补了植草混凝土细观孔隙结构研究的空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草混凝土 细观结构 抗压强度 硅灰石粉 粉煤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雨型花岗岩残积土滑坡碎屑流运动过程分析:以湖北黄梅县袁山村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朱颖 甘建军 +2 位作者 鹿淇瑞 邓怡武 邓坤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8-279,共12页
湖北黄梅县袁山村滑坡碎屑流是花岗岩残积土滑坡碎屑流,受地质条件影响,其运动过程较为复杂,突发性强。为研究中低山区花岗岩残积土滑坡碎屑流动力机制,分析降雨型花岗岩残积土滑坡碎屑流的运动过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利用无人机航拍(un... 湖北黄梅县袁山村滑坡碎屑流是花岗岩残积土滑坡碎屑流,受地质条件影响,其运动过程较为复杂,突发性强。为研究中低山区花岗岩残积土滑坡碎屑流动力机制,分析降雨型花岗岩残积土滑坡碎屑流的运动过程,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利用无人机航拍(unmanned aerial vehicle,简称UAV)、遥感影像形成的数字地表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DEM)、现场勘查及地质资料分析、数值模拟等方法对滑坡碎屑流进行运动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滑坡碎屑流的运动过程中最大堆积厚度为6 m,在t=20 s时达到运动峰值17 m/s,而实际运动峰值应当更大,出现在滑源区开始失稳的阶段,整个运动过程分为3个阶段:0~30 s为滑坡碎屑流失稳启动阶段,在一级平台加速;30~70 s受地形影响,滑动体进行二次加速并发生部分偏转运动,冲毁袁山村的建筑物;70~130 s为减速堆积阶段,掩埋和堆积了建筑物。本研究可为类似滑坡碎屑流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型滑坡碎屑流 花岗岩残积土 运动过程 数值模拟 Massflow 湖北黄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水肥组合的春玉米相对根长密度分布模型 被引量:12
10
作者 邹海洋 张富仓 +4 位作者 吴立峰 向友珍 范军亮 李志军 李思恩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3-142,共10页
根系分布是模拟作物生长与土壤水分和养分运移,以及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和作物管理不可缺少的参数之一。现有的根系分布模型大多是于单一灌水和施肥条件下建立的,因此研究不同水肥组合下滴灌玉米的根系分布模型更具有实际意义。利用2a的... 根系分布是模拟作物生长与土壤水分和养分运移,以及制定合理的灌溉制度和作物管理不可缺少的参数之一。现有的根系分布模型大多是于单一灌水和施肥条件下建立的,因此研究不同水肥组合下滴灌玉米的根系分布模型更具有实际意义。利用2a的田间小区试验,以春玉米"强盛51号"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灌水水平,2015年和2016年分别为I_(60)(60%ET_c)、I_(75)(75%ET_c)、I_(90)(90%ET_c)、I_(105)(105%ET_c)和I_(60)(60%ET_c)、I_(80)(80%ET_c)、I_(100)(100%ET_c)、I_(120)(120%ET_c),ET_c为玉米需水量;4个N-P_2O_5-K_2O kg/hm^2施肥水平:F60(60-30-30)、F120(120-60-60)、F180(180-90-90)和F240(240-120-120),共16个处理。在春玉米灌浆期对根长密度(root length density,RLD)进行了测定,建立了不同水肥供应条件下相对根长密度(NRLD,normalized root length density)分布模型。结果表明:春玉米NRLD与土壤剖面相对深度呈现显著的三阶多项式函数关系,且三次项参数(R0)与灌水量和施肥量呈现二元二次多项式函数关系,决定系数(R^2)为0.84;验证结果显示,I_(60)、I_(75)、I_(90)和I_(105)灌水水平下NRLD模拟值与实测值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为0.20、0.16、0.16和0.17,标准化均方根误差(n-RMSE)分别为32%、27%、14%和17%,且R^2达0.95以上;基于NRLD分布模型估算各相对深度RLD分布比例,估算结果表明地表至相对根系扎深1/3处根长占总根长比例平均达73.6%,地表至相对根系扎深1/2处根长占总根长比例平均达82.8%。该模型对于指导大田春玉米灌溉施肥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肥料 根系 春玉米 NRLD分布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对河流水生态系统影响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9
11
作者 黄彬彬 严登华 王浩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19年第2期12-18,共7页
干旱等水文极端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广发频发态势,频繁发生的干旱对河流水生态系统影响显著。首先从干旱发生的区域、发生区域的水文特征、干旱的持续时间、低流量值的大小、干旱发生的时间、干旱发生的频率和旱涝急转速率7个方面阐述... 干旱等水文极端事件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广发频发态势,频繁发生的干旱对河流水生态系统影响显著。首先从干旱发生的区域、发生区域的水文特征、干旱的持续时间、低流量值的大小、干旱发生的时间、干旱发生的频率和旱涝急转速率7个方面阐述了不同的干旱特征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讨论了干旱对河流水生生物栖息地的影响,河道水流速度变缓,水生生物栖息地的面积、深度减小,影响河流水生生物的多样性。从纵向尺度、横向尺度、垂向尺度3个方面分析了干旱事件对水生态系统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影响,并对现阶段水文过程-水生态系统耦合模型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最后就今后的研究趋势和重点研究工作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水文极端事件 河流 水生态系统 栖息地 研究与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江尾闾河段水环境演变规律与驱动因子分析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彬彬 严登华 李卿鹏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2期26-29,共4页
河流水质恶化是影响水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识别水质变化趋势与驱动因子是解决水环境问题的首要步骤。基于赣江尾闾地区1997~2015年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赣江尾闾河段主要污染物为CODMn和NH3-N;利用聚类分析法研... 河流水质恶化是影响水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识别水质变化趋势与驱动因子是解决水环境问题的首要步骤。基于赣江尾闾地区1997~2015年的水质监测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赣江尾闾河段主要污染物为CODMn和NH3-N;利用聚类分析法研究了水质的年内和年际变化规律,水质年内变化规律与鄱阳湖流域的水情相对应,总体来看,水质变好趋势较明显;建立了水质指标与自然和社会两类驱动指标之间的灰色关联模型用于分析。分析表明,人口数量、点源污染排放量和流量是赣江尾闾河段水质变化主要驱动力,平均灰色关联度均大于0.7,流域的人均GDP与水质因子的关联度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分析 驱动因子 主成分分析法 演变规律 水环境 赣江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种水文学方法的赣江下游生态流量估算 被引量:10
13
作者 黄彬彬 田芳 +1 位作者 吴绍飞 康传雄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7858-7864,共7页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改变了天然径流的时空分配过程,水文情势的改变成为水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开展生态流量研究,可为赣江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水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运用RVA(range of variability ...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改变了天然径流的时空分配过程,水文情势的改变成为水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开展生态流量研究,可为赣江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水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运用RVA(range of variability approach)、90%保证率下月最小日平均流量法、最枯月平均流量多年平均值法、NGPRP法、Texas法、多年日流量排频法(90%)6种水文学方法对赣江流域60多年的逐日流量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了赣江流域的生态流量过程,利用Tennant法对比分析,最终选择结合汛期RVA和非汛期多年日流量排频法(90%)下的适宜生态流量为赣江下游各月的适宜生态流量值。其中4—6月为赣江的主汛期,所需生态流量值最大,分别为1520、1988、1924 m^3/s。与外洲站实测流量对比发现,赣江下游枯水期河道生态流量难以得到保障,不达标比例高于13%,尤其以1月和11月最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流量 水文学方法 赣江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PR、CatBoost、XGBoost三种模型预测江西地区水面蒸发量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志月 吴立峰 +2 位作者 刘小强 伍周睿 董建华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2020年第6期116-125,131,共11页
水面蒸发量是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农业灌溉设计和水文模拟等方面的基础数据,它是水量平衡计算中的关键要素。为了提高水面蒸发量的预测精度,选用了3种经验模型和3种学习机模型预测江西地区水面蒸发量,3种学习机模型包括GPR模型、XGBoost... 水面蒸发量是水资源规划与管理、农业灌溉设计和水文模拟等方面的基础数据,它是水量平衡计算中的关键要素。为了提高水面蒸发量的预测精度,选用了3种经验模型和3种学习机模型预测江西地区水面蒸发量,3种学习机模型包括GPR模型、XGBoost模型和Cat Boost模型。依据江西地区2001-2015年16个气象站的逐日气象资料,如最高(低)气温、全球太阳辐射、地外太阳辐射、相对湿度和风速,构建10种不同的输入参数,通过对4种统计指标(R2、RMSE、MBE、MAE)的大小进行评估来评价模型的模拟精度。结果表明:当气象资料充足时,推荐CatBoost 10模型为江西地区水面蒸发量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在验证期的R2、RMSE、MBE、MAE值分别为0.744、0.842、0.006、0.633 mm/d;在输入组合相同的条件下,3种学习机模型的模拟精度均优于相应的经验模型。通过研究对比提高了江西地区水面蒸发量模型预测的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面蒸发量 预测模型 经验模型 GPR Cat Boost XGBoost 江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源水库表层水体锰污染特征研究——以萍乡市山口岩水库为例 被引量:5
15
作者 廖凯 龙彪 +1 位作者 刘澍 吴绍飞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52-156,共5页
山口岩水库是萍乡市极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但自2012年建成蓄水以来,已先后四次发生不同程度的锰含量超标现象,严重影响了区域供水安全。通过近五年来水逐月水质监测结果、逐日降雨量、逐日气温、逐日水位等相关数据,结合历次锰超标应急... 山口岩水库是萍乡市极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但自2012年建成蓄水以来,已先后四次发生不同程度的锰含量超标现象,严重影响了区域供水安全。通过近五年来水逐月水质监测结果、逐日降雨量、逐日气温、逐日水位等相关数据,结合历次锰超标应急监测结果,结果表明:山口岩水库表层水体锰超标主要来源于坝址附近深处,少量来源于降水汇流的面源污染,低气温、低水位伴随降雪等极端天气很可能导致山口岩水库表层锰超标;水库水体锰超标初期常伴随着铁含量上升、溶解氧短时间内异常下降等特征。相关研究可为山口岩水库的锰超标污染问题防治与提供科学支撑。研究成果可为山口岩水库锰污染防控与饮用水安全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锰污染 源解析 山口岩水库 水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重金属污染阻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毛庆 刘祖文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88-1393,1397,共7页
阐述了土壤重金属的赋存特征,归纳了土壤原位控制技术和原位阻隔技术的近期研究成果,探讨了不同治理手段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控制效果和存在的不足点。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我国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如彻底地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存在工程量... 阐述了土壤重金属的赋存特征,归纳了土壤原位控制技术和原位阻隔技术的近期研究成果,探讨了不同治理手段对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控制效果和存在的不足点。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我国环境治理的一大难题,如彻底地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存在工程量大、消耗成本高、难以规模化推广等问题。土壤重金属阻控技术通过降低重金属释放风险以达到土壤治理的目的,具有处理成本低廉、操作简单等特点,是一项更为先进的治理理念。就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提出几点建议与展望,旨在能够推动我国土壤重金属治理技术的进步与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重金属 阻控技术 成本低 操作简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生物炭负载羟基磷灰石对稀土钇的吸附特性研究
17
作者 左华伟 刘祖文 +3 位作者 余正旺 罗进 田帅 李鑫鹏 《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7-463,共7页
钇作为高丰度稀土元素,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在离子型稀土开采过程中,稀土母液会扩散至矿区周边水体,造成稀土资源浪费。为找寻高效吸附稀土钇的材料,本研究选用玉米秸秆烧制生物炭(BC),并负载羟基磷灰石制备生物炭复合材料(HAP@BC)。利用... 钇作为高丰度稀土元素,广泛应用于各领域。在离子型稀土开采过程中,稀土母液会扩散至矿区周边水体,造成稀土资源浪费。为找寻高效吸附稀土钇的材料,本研究选用玉米秸秆烧制生物炭(BC),并负载羟基磷灰石制备生物炭复合材料(HAP@BC)。利用SEM、XRD和FTIR对HAP@BC进行表征,单因素吸附实验考察初始Y^(3+)浓度、生物炭投加量、pH、转速及吸附温度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吸附等温线分析其吸附特性,解吸实验考察其循环利用性能。结果表明,相比BC,HAP@BC的吸附量提升了3倍,pH为4.0时有最大吸附量为333.83 mg/g。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单分子层吸附模型,且HAP@BC具有良好的循环利用性能,是一种潜在的Y^(3+)高效吸附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羟基磷灰石 稀土钇 影响因素 吸附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随机森林的人群疏散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
18
作者 张贺丹 丁元春 刘祖文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7-162,共6页
为对人群疏散预期目标快速预测,分析预期目标与多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基于疏散仿真模拟和随机森林相结合的预测模型。首先,构建人群疏散三维模型;其次,分析影响疏散的关键因素;最后,基于随机森林构建预测模型,开展预测变量的重要... 为对人群疏散预期目标快速预测,分析预期目标与多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提出基于疏散仿真模拟和随机森林相结合的预测模型。首先,构建人群疏散三维模型;其次,分析影响疏散的关键因素;最后,基于随机森林构建预测模型,开展预测变量的重要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对预期目标进行快速预测,预测准确度达到94%;基于变量重要性分析发现,人员数量对疏散的影响显著,且小群体的存在对疏散也有重要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人群安全疏散评估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群疏散 随机森林 影响因素 重要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O Penman-Monteith及简化方法在西北适用性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吴立峰 白桦 +3 位作者 张富仓 鲁向晖 王荚文 刘惠英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9-151,共13页
为了实现气象资料缺失下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在西北地区的高精度预测,采用FAO 56 Penman—Monteith(P—M)公式作为对照,与气象资料缺失下P—M公式8种情况以及Pristley—Taylor(P—T)法、Makkink 法、Hargreaves—Samani(H... 为了实现气象资料缺失下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ET0)在西北地区的高精度预测,采用FAO 56 Penman—Monteith(P—M)公式作为对照,与气象资料缺失下P—M公式8种情况以及Pristley—Taylor(P—T)法、Makkink 法、Hargreaves—Samani(H—S)法、Irmak法对西北5省区30个辐射站的逐日气象资料进行了统计比较,并对P—T法、Makkink法、H—S法、Irmak法重新进行了参数率定。结果表明,气象资料缺失时,总辐射资料缺失精度下降最小,基于日照资料的ngstrm—Presscott(A—P)法是该地区适宜的替代方法, 其各站平均R2为0.983、RMSE小于0.4mm/d。当相对湿度、风速或日照时数有一项缺失时,使用FAO推荐的P—M替代方法可以使多年平均ET0的RMSE小于0.47mm/d,R2保持在0.94以上。当气象要素缺少风速和相对湿度时,使用率定后Makkink法是该地区适宜的替代选择,其RMSE为0.68mm/d,R2为0.94,当仅有气温资料时,改进后的H—S法是该地区适宜的替代选择,其RMSE为0.68mm/d,R2为0.94。P—T法在该地区精度低于Makkink法,其RMSE为0.71mm/d,R2为0.88,30个站参数值率定后α值介于1.02~1.64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 西北 参数率定 气象数据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遂昌苏村滑坡基本特征与成因机理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甘建军 樊俊辉 +3 位作者 唐春 万程辉 刘至伟 李健 《灾害学》 CSCD 2017年第4期73-78,共6页
2016年9月28日17:28,浙江省遂昌县苏村发生一处中型岩质滑坡,约40万m3的岩土体从华上尖冲向桃源溪沟谷,摧毁了苏村部分居民住宅并形成长约523 m,宽约536 m的堰塞体,最大堆积厚度达到20 m,造成重大损失。该文以工程地质分析为基础,结合... 2016年9月28日17:28,浙江省遂昌县苏村发生一处中型岩质滑坡,约40万m3的岩土体从华上尖冲向桃源溪沟谷,摧毁了苏村部分居民住宅并形成长约523 m,宽约536 m的堰塞体,最大堆积厚度达到20 m,造成重大损失。该文以工程地质分析为基础,结合详细地质调查、三维扫描、遥感解译、室内试验等手段,分析了苏村滑坡的基本特征,并提出滑坡发生成因及机理的初步认识。结果表明:强降雨在I区促发碎裂基岩崩塌,在后缘形成长426 m、宽190 m的崩滑堆积体,滑动距离48 m,在锁固段两侧挤出第一次加速;中部坡度大于60°的顺层基岩在I区滑体冲击下,沿153 m的滑道加速推进,形成滑坡的第2次加速;滑坡中前缘平缓地带古滑体在上部滑体的冲击下,复活面积达3 553 m^2,滑距超过800 m,破坏性强;苏村滑坡发生大规模挤出楔裂型岩质滑坡,促发古滑坡复活形成堰塞湖,这对类似地质条件区域滑坡的判定及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层岩质滑坡 挤出楔裂效应 地质分析 形成机理 苏村滑坡 浙江遂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