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草混凝土细观结构是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关键因素,研究其物理化学性能,对植生型多孔结构的混凝土性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对植草混凝土进行了Rapid Air 457孔隙结构测定、SEM电镜、XRD衍射、力学性能试验与分析,结果表明:硅灰石粉和...植草混凝土细观结构是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关键因素,研究其物理化学性能,对植生型多孔结构的混凝土性能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对植草混凝土进行了Rapid Air 457孔隙结构测定、SEM电镜、XRD衍射、力学性能试验与分析,结果表明:硅灰石粉和粉煤灰显著优化了植草混凝土的细观孔隙结构,随着硅灰石粉和粉煤灰掺量的增加,细观孔隙含量分别降低至0.85%和0.22%,平均孔径均可以减小至80μm以下,并引起间距系数发生改变,进而促使植草混凝土的28 d最大抗压强度分别提升至10.1 MPa和11.3 MPa。根据电镜和衍射试验结果,结合DES分析,发现植草混凝土中钙硅比减小,证实了2种掺合料的水化产物使得植草混凝土胶凝材料内部结构更加致密,并对植草混凝土抗压强度产生积极影响,填补了植草混凝土细观孔隙结构研究的空白。展开更多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改变了天然径流的时空分配过程,水文情势的改变成为水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开展生态流量研究,可为赣江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水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运用RVA(range of variability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改变了天然径流的时空分配过程,水文情势的改变成为水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开展生态流量研究,可为赣江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水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运用RVA(range of variability approach)、90%保证率下月最小日平均流量法、最枯月平均流量多年平均值法、NGPRP法、Texas法、多年日流量排频法(90%)6种水文学方法对赣江流域60多年的逐日流量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了赣江流域的生态流量过程,利用Tennant法对比分析,最终选择结合汛期RVA和非汛期多年日流量排频法(90%)下的适宜生态流量为赣江下游各月的适宜生态流量值。其中4—6月为赣江的主汛期,所需生态流量值最大,分别为1520、1988、1924 m^3/s。与外洲站实测流量对比发现,赣江下游枯水期河道生态流量难以得到保障,不达标比例高于13%,尤其以1月和11月最为严重。展开更多
文摘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改变了天然径流的时空分配过程,水文情势的改变成为水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开展生态流量研究,可为赣江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水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科学依据。运用RVA(range of variability approach)、90%保证率下月最小日平均流量法、最枯月平均流量多年平均值法、NGPRP法、Texas法、多年日流量排频法(90%)6种水文学方法对赣江流域60多年的逐日流量资料进行研究,分析了赣江流域的生态流量过程,利用Tennant法对比分析,最终选择结合汛期RVA和非汛期多年日流量排频法(90%)下的适宜生态流量为赣江下游各月的适宜生态流量值。其中4—6月为赣江的主汛期,所需生态流量值最大,分别为1520、1988、1924 m^3/s。与外洲站实测流量对比发现,赣江下游枯水期河道生态流量难以得到保障,不达标比例高于13%,尤其以1月和11月最为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