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昌工程学院人文艺术学院国画作品选登
1
作者 王德信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F0004-F0004,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工程学院欧阳禾子设计作品选
2
作者 欧阳禾子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3-153,共1页
关键词 南昌工程学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挖”“掘”的历时替换及其相关问题 被引量:6
3
作者 孙淑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6-160,共5页
"挖"和"掘"在汉语史上存在着竞争替换关系。"挖"始见于唐代,明代以后用例逐渐增多,在《老乞大新释》中已占据绝对优势。由此可大致推断,18世纪中后期,"挖"已取代"掘"成为通语中"... "挖"和"掘"在汉语史上存在着竞争替换关系。"挖"始见于唐代,明代以后用例逐渐增多,在《老乞大新释》中已占据绝对优势。由此可大致推断,18世纪中后期,"挖"已取代"掘"成为通语中"挖掘"类概念场的主导词,这样的格局一直持续到现代汉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时替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用词“掘”对“凿、穿”的历时替换及其原因考 被引量:4
4
作者 孙淑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96-102,共7页
由先秦至晚唐五代,在"挖掘"这一义位上"掘"与"凿、穿"存在着历时替换关系:先秦时期"掘"更具优势;西汉以后,"凿、穿"发展迅速,与"掘"形成鼎足三分之势;魏晋以降,"凿、... 由先秦至晚唐五代,在"挖掘"这一义位上"掘"与"凿、穿"存在着历时替换关系:先秦时期"掘"更具优势;西汉以后,"凿、穿"发展迅速,与"掘"形成鼎足三分之势;魏晋以降,"凿、穿"渐入退隐,"掘"则进一步发展,并于9世纪中期取代"凿、穿"成为该义位的唯一主导词,这样的格局一直保持到明代。词义系统自我调节与语言使用者喜新厌旧心理是诱发这一概念新旧质替换的两个主要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 历时替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玲鑫作品
5
作者 罗玲鑫 《中国陶瓷》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74-74,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色彩心理在电影中的运用 被引量:2
6
作者 蔡琛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126-126,共1页
色彩的心理效应,会发生在不同的层面上,有些属于直接刺激,有些须通过间接的联想,有些甚至涉及人的观念、信仰等。电影中,把色彩作为电影语言的重要元素之一,或者渲染气氛,或者增加画面的美感,或者表达象征性含义,使影片更加赏心悦目、... 色彩的心理效应,会发生在不同的层面上,有些属于直接刺激,有些须通过间接的联想,有些甚至涉及人的观念、信仰等。电影中,把色彩作为电影语言的重要元素之一,或者渲染气氛,或者增加画面的美感,或者表达象征性含义,使影片更加赏心悦目、回味无穷。《红色沙漠》、《黄土地》、《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等都彰显色彩心理在电影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刺激 心理效应 联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流域民歌的句式结构及其扩展衍变手法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何干平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80-381,共2页
本文从鄱阳湖流域民歌的自身结构规律入手,试图揭示鄱阳湖流域民歌的句式结构特点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曲式结构的变化,并对其结构形态、结构样式从纵横两个方面对其扩展衍变的主要手法作一初步分析。
关键词 鄱阳湖流域 民歌 结构 句式 衍变手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