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林龄尾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燕燕 樊后保 +4 位作者 刘文飞 黄荣珍 袁颖红 苏兵强 廖迎春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8-32,共5页
对闽南山区不同林龄(2、3、4、5、6年生)尾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其中林木生物量采用标准木法,林下植被和地被物生物量采用样方收获法。结果表明:乔木层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分别为45.14、69.22、92.20、111... 对闽南山区不同林龄(2、3、4、5、6年生)尾巨桉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其中林木生物量采用标准木法,林下植被和地被物生物量采用样方收获法。结果表明:乔木层生物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分别为45.14、69.22、92.20、111.82、175.09t/hm2,其中树干占的比例最大(44.5%~60.4%),细根最小(0.2%~0.6%);各林龄尾巨桉生产力依次为22.86、26.07、32.63、32.70、46.69t/(hm2·a),叶的生产力随林龄增长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林下植被生物量依次为5308.83、7201.62、5676.47、4033.42、9183.13kg/hm2,其中灌木生物量在3年生时最大,为2121.89kg/hm2,而草本生物量在6年生时最大,达到1062.19kg/hm2;不同年龄尾巨桉地被物现存量大小表现为6年生>3年生>5年生>2年生>4年生,2~5年生时未分解层现存量小于分解层,6年生时则是分解层现存量小于未分解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巨桉 生态系统生物量 初级生产力 林下植被 地被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森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吴建平 刘占锋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7-104,共8页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on,NEP)是生态系统净的碳积累速率,可以指示生态系统碳汇/碳源的状态,当NEP为正值时指征生态系统为碳汇,反之则为碳源。在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NEP已作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核心概念被深入研究。...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on,NEP)是生态系统净的碳积累速率,可以指示生态系统碳汇/碳源的状态,当NEP为正值时指征生态系统为碳汇,反之则为碳源。在全球环境变化背景下,NEP已作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核心概念被深入研究。本文以NEP为出发点,综述了5个主要非生物环境因子(水分、温度、氮沉降、大气CO2浓度增加和时空尺度)对森林生态系统NEP的影响。从文献分析表明NEP受生态系统本身性质和各环境影响因子及其之间相互作用的调控。本文最后指出,合理运用Meta分析、生态学联网研究、设计和开展长期观测、多尺度与多因子的科学试验在未来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相关研究的开展将有利于全面理解和正确评估环境因子对净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对研究和预测全球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水分 温度 氮沉降 CO2浓度 时空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净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生物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吴建平 刘占锋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35-540,共6页
在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碳汇功能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日益成为今后的政治和外交的重大议题之一。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on,NEP)是生态系统光合固定的碳与生态系统呼吸损失的碳之... 在全球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背景下,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及碳汇功能研究得到了广泛的关注,日益成为今后的政治和外交的重大议题之一。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t ecosystem production,NEP)是生态系统光合固定的碳与生态系统呼吸损失的碳之间的差值;或者为生态系统净的碳积累速率。NEP的研究整合生态系统地上和地下部分,把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因子有机地联系了起来。当NEP为正值时,说明生态系统为碳汇,NEP为负值则表明生态系统为碳源。随着植物和土壤相互联系及其对生态系统过程研究的深入,NEP已经成为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以森林NEP为出发点,综述了国内外的最近的NEP研究进展,分析了NEP研究的科学意义;探讨了植物群落组成/生物多样性、土壤微生物群落、大型/土壤动物和人为的管理或干扰等生物因子对NEP的影响。根据综述研究提出未来研究应在:(1)土壤生物过程、土壤食物网及其与地上部分植物/动物相互作用对NEP的影响;(2)自然林生物多样性的竞争/共存机制与生态系统碳吸存稳定性;(3)人工林固碳潜力和不同植物功能群(灌草层)对生态系统碳动态影响等方面加强,以期为全面认识生物因子对森林生态系统系统固碳现状、机制和潜力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生态系统生产力 生物多样性 土壤微生物 土壤食物网 管理措施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全球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42
4
作者 樊后保 黄玉梓 +3 位作者 袁颖红 李燕燕 黄荣珍 樊海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2997-3009,共13页
森林土壤和植被储存着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大约46%的碳,在全球碳平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几十年来,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碳吸存受到了全球氮沉降的深刻影响,因为氮沉降改变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物量积累。以欧洲和北美温带... 森林土壤和植被储存着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大约46%的碳,在全球碳平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过去几十年来,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碳吸存受到了全球氮沉降的深刻影响,因为氮沉降改变了陆地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生物量积累。以欧洲和北美温带森林区域开展的研究为基础,综述了氮沉降对植物光合作用、土壤呼吸、土壤DOM及林木生长的影响特征和机理,探讨了森林生态系统碳动态对氮沉降响应的不确定性因素。热带森林C、N循环与大部分温带森林不同,人为输入的氮对热带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也可能不同,因此指出了在热带地区开展碳氮循环耦合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碳循环 氮沉降 光合作用 森林土壤 林木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有机污染物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87
5
作者 周际海 袁颖红 +3 位作者 朱志保 姚春阳 张谷雨 高琪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43-351,共9页
现代农业的发展改变了自然界的原有状况,为追求高产而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有机物污染日趋严重。此外,工业生产、石油开采、交通运输、畜禽养殖及居民生活等也产生了大量有机污染物,使土壤有机物污染进一步加剧,土壤有机物污染... 现代农业的发展改变了自然界的原有状况,为追求高产而大量使用的化肥、农药导致土壤有机物污染日趋严重。此外,工业生产、石油开采、交通运输、畜禽养殖及居民生活等也产生了大量有机污染物,使土壤有机物污染进一步加剧,土壤有机物污染的修复日益迫切。土壤污染修复是指通过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方法,吸收、降解、转移和转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或将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过程。包括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以及生物修复技术3种方式。在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中,生物修复技术因其安全、无二次污染及修复成本低等优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污染物修复主体的不同,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可分为植物修复技术、动物修复技术、微生物修复技术及其联合修复技术。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是土壤污染生物修复的重要技术之一,是最具应用和发展前景的生物修复环保技术。文章重点阐述了国内外有机污染物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及其原理、取得的研究进展及存在的优缺点,并对污染土壤的动物修复技术研究进行了初步展望,可为土壤有机污染物的生物修复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污染 有机污染物 生物修复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75
6
作者 周际海 黄荣霞 +5 位作者 樊后保 田胜尼 李宗勋 姜伟 李特 高琪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66-372,共7页
土壤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土壤受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土壤质量持续恶化,影响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由土壤污染导致的农产品的生态安全问题已不容忽视。因此,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活... 土壤是人类生产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高强度的人类活动,土壤受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土壤质量持续恶化,影响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由土壤污染导致的农产品的生态安全问题已不容忽视。因此,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活动,完善土壤修复技术体系,对阻断污染物进入食物链,防止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该文系统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污染场地修复中广泛使用的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和动物修复技术)以及相关技术结合使用的联合修复技术,并对各种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最后也对未来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土壤 物理修复 化学修复 生物修复 联合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鄱阳湖湿地碟形湖泊沿高程梯度土壤养分及化学计量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雷学明 段洪浪 +4 位作者 刘文飞 纪宇皝 周际海 吴建平 樊后保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0-48,共9页
在鄱阳湖南矶山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碟形湖区,沿高程梯度采集岗地、高滩、低滩和泥沼土壤,对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表层土壤(0~10 cm)有机碳含量在岗地土壤最低;总氮和总磷含量均表现为岗地>高滩>低滩>... 在鄱阳湖南矶山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碟形湖区,沿高程梯度采集岗地、高滩、低滩和泥沼土壤,对碳、氮、磷及其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表层土壤(0~10 cm)有机碳含量在岗地土壤最低;总氮和总磷含量均表现为岗地>高滩>低滩>泥沼,且总氮和总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碳和总氮含量均表现出随土层加深而减少的趋势。表层土壤C/N、C/P和N/P的平均值分别为11.17、52.74和5.03,且随着高程梯度和湖泊的变化,C/N保持相对稳定,而C/P和N/P的变化较大。铵态氮含量表现出岗地<高滩<低滩<泥沼,硝态氮含量表现出高滩<低滩<岗地<泥沼。有效磷与总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总之,受到鄱阳湖季节周期性水文变化的影响,研究区湿地土壤养分有较大差异,其中氮是N/P比的主要控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鄱阳湖 南矶山湿地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比 高程梯度 碟形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人工林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与土壤有效养分对长期模拟氮沉降的响应 被引量:25
8
作者 沈芳芳 吴建平 +3 位作者 樊后保 郭晓敏 雷学明 沃奇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7477-7487,共11页
凋落物分解的快慢和养分释放的速度决定了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效养分的供应。探讨全球变化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与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有利于深入认识凋落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养分调控因素,从而揭示生态系统C、N、P循环。通过模拟氮沉降... 凋落物分解的快慢和养分释放的速度决定了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效养分的供应。探讨全球变化条件下森林生态系统凋落物与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有利于深入认识凋落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养分调控因素,从而揭示生态系统C、N、P循环。通过模拟氮沉降增加试验,分4个水平处理,分别为0、60、120、240 kg N hm^(-2)a^(-1)。模拟氮沉降13年后,分析了杉木人工林凋落物中不同组分(落叶、落枝、落果)生态化学计量与土壤有效养分(有效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关系。结果表明:氮沉降(N1、N2和N3)显著提高了落叶和落枝的N含量,平均增幅分别为35.27%和32.21%;高水平氮沉降(N3)处理显著降低了落叶和落枝的C/N,平均降幅分别为25.95%和22.32%,但N3增加了落枝和落果N/P,平均增幅分别为38.4%和31.7%;氮沉降对凋落物各组分的C、P和C/P均影响不显著。氮沉降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NO_3^--N和NH_4^+-N含量,均表现为N3>N2>N1>N0,其中NO_3^--N含量更容易受氮沉降处理的影响,表现为更大的增幅。N2显著增加0—20 cm土层的碱解氮含量,N1显著降低0—20 cm土层的速效钾,但氮沉降对速效磷含量没有影响。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与土壤有效养分之间的Pearson相关和冗余分析(RDA)表明,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与土壤有效养分之间关系紧密,凋落物P含量(蒙特卡罗检验,P=0.018)和C/P比值(P=0.037)对土壤有效养分影响显著。凋落物中C/N比值、C/P比值与土壤有效养分呈显著负相关,其比值越高越不利于土壤有效养分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凋落物生态化学计量 土壤有效养分 土壤有效氮 杉木人工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第四纪红黏土重建马尾松林恢复27年后林分直径分布模型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黄荣珍 李凤 +3 位作者 肖龙 樊后保 李燕燕 廖迎春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28-131,共4页
应用5种概率分布规律对退化第四纪红黏土重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恢复27a后林分的直径结构进行拟合。结果表明:6种重建模式的马尾松人工林的直径分布均符合Weibull分布,除了模式C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和Gamma分布外,其它模式的马尾... 应用5种概率分布规律对退化第四纪红黏土重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恢复27a后林分的直径结构进行拟合。结果表明:6种重建模式的马尾松人工林的直径分布均符合Weibull分布,除了模式C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和Gamma分布外,其它模式的马尾松林分直径分布均不符合正态分布模型、对数正态分布模型、Gamma分布模型和Beta分布模型;模式A,B,C,D的马尾松人工林直径分布曲线偏度值为正值,而模式E,F的马尾松人工林直径分布曲线偏度值为负值;模式A,B,C的峭度为正值,而模式D,E,F峭度为负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四纪红黏土 重建森林 直径分布 Weibull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侵蚀区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对凋落物量及其养分归还的影响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文飞 樊后保 +2 位作者 黄荣珍 李凤 肖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8-61,共4页
通过野外定位监测和取样分析,探讨在红壤侵蚀区采取4种生态修复模式(马尾松林、修沟种草马尾松林、修竹节沟马尾松林和封禁马尾松林)27年后,其林分凋落物量及其养分归还动态。结果表明,4种修复措施林分的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3 267.30,3 5... 通过野外定位监测和取样分析,探讨在红壤侵蚀区采取4种生态修复模式(马尾松林、修沟种草马尾松林、修竹节沟马尾松林和封禁马尾松林)27年后,其林分凋落物量及其养分归还动态。结果表明,4种修复措施林分的年凋落物总量分别为3 267.30,3 530.58,3 937.67,4 997.88kg/hm2,说明封禁处理对于提高林分凋落物量效果显著。各修复措施凋落物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动态,全年凋落物呈现单峰型,峰值均出现在8月份。4种修复措施(马尾松林、修沟种草、修竹节沟和封禁)凋落物的5种元素(N、P、K、Ca、Mg)归还总量分别33.83,38.90,48.39,64.40kg/hm2,大小顺序为:封禁>修竹节沟>修沟种草>强干扰马尾林,其中N元素的年通量变化为23.33~47.60kg/hm2,P为0.50~0.96kg/hm2,K为5.40~8.62kg/hm2,Ca为4.02~6.33kg/hm2,Mg为0.58~0.89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侵蚀区 马尾松 凋落物量 养分归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年龄序列桉树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文飞 樊后保 +4 位作者 沈芳芳 黄荣珍 袁颖红 李燕燕 廖迎春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2-136,共5页
通过野外定位监测和取样分析,研究了连续年龄序列(3 a,4 a,5 a,6 a)桉树人工林的叶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动态。结果表明,经过390 d分解后,不同龄级桉树人工林凋落物的残留率分别为31.11%,28.37%,36.70%和46.99%,年平均分解系数分别为0.9... 通过野外定位监测和取样分析,研究了连续年龄序列(3 a,4 a,5 a,6 a)桉树人工林的叶凋落物分解及养分释放动态。结果表明,经过390 d分解后,不同龄级桉树人工林凋落物的残留率分别为31.11%,28.37%,36.70%和46.99%,年平均分解系数分别为0.962 0,0.956 8,0.793 0和0.628 6,周转期分别为3.03,3.07,3.54,4.66 a,说明随着林木龄级的增加凋落物的分解速度逐渐下降。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N、P、K、Ca、Mg、Mn、Zn和Fe元素,均体现出比较明显的淋溶-富集-释放模式。各年龄段桉树林凋落物N元素的周转期分别为1.65,1.95,2.39,2.96 a,P为1.82,1.48,2.35,3.05 a,K为0.95,1.31,3.27,2.80a,Ca为3.39,2.74,3.49,3.29 a,Mg为1.27,2.03,3.66,2.33 a,Mn为1.98,1.01,2.67,3.38 a,Zn为2.74,1.83,2.92,4.03 a,Fe为2.96,1.07,2.84,3.19 a。从各元素的周转时间可以看出,N、P、K元素的周转速度较快,说明这些元素易淋溶,能更快地归还林地以供应林木生长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人工林 凋落物分解 养分释放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氮素循环特征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文飞 樊后保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2-58,共7页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套种1年生火力楠、闽粤栲、苦槠、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幼苗,经过16年的培育后形成了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通过定位监测和取样分析,研究了马尾松林下栽植阔叶树对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影响,并以马尾松纯林作为对...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套种1年生火力楠、闽粤栲、苦槠、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幼苗,经过16年的培育后形成了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通过定位监测和取样分析,研究了马尾松林下栽植阔叶树对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影响,并以马尾松纯林作为对照。结果表明:在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中,林木各组分氮含量表现为叶〉枝〉根〉皮〉干;混交林各土层的氮含量普遍高于纯林,尤其是表层土壤(0~20 cm);混交林生态系统氮的平均总储量为11 431.00 kg/(hm2.a),年平均存留量为51.24 kg/(hm2.a),年平均归还量为56.79 kg/(hm2.a),分别是纯林的1.15、1.93和2.65倍;混交林林木对氮元素的利用系数为0.143~0.238,循环系数为0.451~0.585,周转时间为7.17~15.52年,而纯林中的数值分别为0.133、0.447和16.83年。因此,将现有的纯林改造成混交林可以提高林木对氮的利用率和周转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混交林 氮含量 氮储量 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严重侵蚀红壤区生态修复后植物群落组成变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欧阳慧 黄荣珍 +4 位作者 李凤 朱丽琴 肖龙 郭虎波 蔡乾坤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3-58,共6页
以强烈干扰马尾松林分为对照,不同修复措施(封育、竹节沟、种草竹节沟、谷坊与无谷坊马尾松和竹节沟湿地松)林分为研究对象,对严重侵蚀红壤地实施生态修复27a后的群落组成和各物种的重要值(IV)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种坡面林分... 以强烈干扰马尾松林分为对照,不同修复措施(封育、竹节沟、种草竹节沟、谷坊与无谷坊马尾松和竹节沟湿地松)林分为研究对象,对严重侵蚀红壤地实施生态修复27a后的群落组成和各物种的重要值(IV)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5种坡面林分中,乔木层物种组成单一,均为马尾松或湿地松;灌木层物种种类丰富,重要值分布不均匀,竹节沟湿地松林分修复的效果最为明显。其中,耐半荫常绿野栀子的优势度最大(IV=0.12),喜光落叶的白檀次之(IV=0.11),湿地松的幼苗优势度最小(IV=0.02)。草本层结构较为简单,封育马尾松林分草本盖度最高(40%)。(2)在沟道林分中,谷坊林分乔木层和灌木层植物群落组成种类明显多于无谷坊,各种类重要值差异悬殊,谷坊林分常绿、荫生性物种显著多于无谷坊;而草本层受乔木层、灌木层的影响,总盖度差异悬殊,无谷坊的总盖度达到90%,谷坊的总盖度仅为10%。说明通过改良土壤水肥和光照等小生境,可以明显改善红壤严重侵蚀地植物群落物种组成,加速侵蚀退化地植物群落的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侵蚀退化地 生态修复 群落组成 重要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人为干预强度下红壤侵蚀退化荒地生态系统碳库恢复的差异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荣珍 朱丽琴 +5 位作者 樊后保 李凤 胡良 易志强 黄诗华 贾龙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0-226,共7页
研究退化荒地森林恢复后生态系统有机碳的变化,可为原先低碳密度生态系统碳库的恢复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研究红壤侵蚀退化形成的荒地(HD),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人为干预形成的木荷马尾松混交林(MM)、阔叶林(KY)、柑桔林(GJ)、封育林(FY)... 研究退化荒地森林恢复后生态系统有机碳的变化,可为原先低碳密度生态系统碳库的恢复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研究红壤侵蚀退化形成的荒地(HD),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人为干预形成的木荷马尾松混交林(MM)、阔叶林(KY)、柑桔林(GJ)、封育林(FY),调查其地上、地下碳库和年均细根生物量。结果表明:木荷马尾松混交林(267.22t/hm^2)、阔叶林(233.48t/hm^2)、封育林(112.01t/hm^2)生态系统碳储量显著大于荒地(27.04t/hm^2),而柑桔林(84.16t/hm^2)与荒地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植物部分碳储量木荷马尾松混交林(187.88t/hm^2)、阔叶林(164.17t/hm^2)、柑桔林(15.24t/hm^2)、封育林(61.75t/hm^2)分别为荒地(4.31t/hm^2)的43.56,38.06,3.53,14.32倍。地下土壤部分(0—80cm)碳储量木荷马尾松混交林(79.34t/hm^2)、阔叶林(69.31t/hm^2)、柑桔林(68.93t/hm^2)、封育林(50.26t/hm^2)均显著高于对照(22.73t/hm^2)(p<0.05)。混交林(112.15g/m^2)、阔叶林(88.71g/m^2)、柑桔林(257.70g/m^2)、封育林(211.21g/m^2)年均细根生物量分别为荒地(92.33g/m^2)的1.21,0.96,2.79,2.29倍,细根生物量与土壤有机碳显著相关(p<0.05)。不同森林恢复类型生态系统、地上和地下碳积累的速率分别变化在2.04~8.58,0.39~6.56,0.98~2.02tC/(hm^2·a)范围。表明强力的人为干预有助于红壤侵蚀退化荒地生态系统碳库的快速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预强度 森林恢复 碳库 细根 碳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化红壤区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燕燕 黄荣珍 +1 位作者 樊后保 肖龙 《浙江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8-82,共5页
以裸露地为对照,对江西省严重退化红壤区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强烈干扰马尾松林、封禁、竹节沟、种草竹节沟、谷坊、无谷坊)下马尾松林分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裸露地相比,不同恢复措施的马尾松林0~20cm土层的容重明... 以裸露地为对照,对江西省严重退化红壤区不同生态修复措施(强烈干扰马尾松林、封禁、竹节沟、种草竹节沟、谷坊、无谷坊)下马尾松林分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裸露地相比,不同恢复措施的马尾松林0~20cm土层的容重明显降低,最小的为谷坊马尾松林,容重为1.21g/cm3;种草竹节沟马尾松林对水分的改善效果最好,其0~20cm土层的最大持水量、毛管含水量和土壤含水量分别为44.27%、48.24%和46.28%。与裸露地相比,6种马尾松林分的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明显增加,强烈干扰马尾松林、封育马尾松林、竹节沟马尾松林、种草竹节沟马尾松林、谷坊马尾松林和无谷坊马尾松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比裸露地高1.41、4.51、2.73、5.66、8.91和3.66g/kg;裸露地的N、P、K含量最低,种草竹节沟马尾松林的N含量最高,而竹节沟马尾松林的P和K含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退化区 土壤理化特性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种子园土壤养分限制因子的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燕燕 许鲁平 +3 位作者 郑双全 孟庆银 张子文 樊后保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9-433,共5页
为了解杉木种子园的土壤养分状况及吸附特性,应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对杉木种子园进行了土壤养分吸附特性研究,并根据盆栽试验判断出限制杉木种子园产量的养分因子。结果表明,第3代杉木种子园中土壤有效P的含量为6.8 mg·L^(-1)... 为了解杉木种子园的土壤养分状况及吸附特性,应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对杉木种子园进行了土壤养分吸附特性研究,并根据盆栽试验判断出限制杉木种子园产量的养分因子。结果表明,第3代杉木种子园中土壤有效P的含量为6.8 mg·L^(-1);Ca和Mg含量分别为99.9和14.9 mg·L^(-1),远低于美国国际农化服务中心(ASI)的临界值,B、Cu、Mn、Zn和S的含量丰富,分别为0.78、2.6、11.1、2.5和67.7 mg·L^(-1);吸附试验表明,P的吸附能力最强,吸附率为53.9%;根据盆栽试验结果来看,杉木种子园土壤养分亏缺程度为P>Ca>N>Mg,微量元素则处于盈余水平。因此,在杉木种子园的施肥管理中,施用N肥时应增施P、Ca肥,同时通过改善经营措施提高N、P肥的利用率,从而实现杉木种子园土壤的养分平衡和高产优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园 系统研究法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退化红壤区湿地松树干液流BP神经网络模型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涂洁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4-29,共6页
以我国南方亚热带退化红壤区重要植被恢复树种——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分析法选定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平均净辐射、水汽压亏缺为输入变量,以液流速率为输出变量,构建拓扑结构为4-10-1的湿地松树干液流BP神经... 以我国南方亚热带退化红壤区重要植被恢复树种——湿地松Pinus elliottii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分析法选定空气温度、空气相对湿度、平均净辐射、水汽压亏缺为输入变量,以液流速率为输出变量,构建拓扑结构为4-10-1的湿地松树干液流BP神经网络模型。采用贝叶斯正则化法和Levenberg-Marquardt法对1 900组实测数据进网络训练,用剩余的1 900组实测样本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两种算法下,训练样本和检验样本模型输出值与实测值之间线性回归的拟合程度均较高,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达0.98。训练样本的拟合精度分别为88.12%和88.11%,检验样本的仿真精度分别为88.11%和87.98%。该模型对树干液流速率具有较高的模拟精度和泛化能力,能够很好地反映气象因子与液流速率之间的非线性函数关系,从而为同类条件下湿地松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林地水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松Pinus elliottii 树干液流 BP神经网络 贝叶斯正则化算法 LEVENBERG-MARQUARDT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叶片水平δ^(13)C与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8
作者 沈芳芳 樊后保 +3 位作者 吴建平 刘文飞 雷学明 雷学臣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14-124,共11页
水分限制可能因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成为限制植物生产力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UE)是未来一个主要研究目标。WUE能够反映植物-土壤-大气之间的碳水循环的耦合状况,研究WUE有助于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水耦合机制。稳定性... 水分限制可能因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成为限制植物生产力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提高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UE)是未来一个主要研究目标。WUE能够反映植物-土壤-大气之间的碳水循环的耦合状况,研究WUE有助于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水耦合机制。稳定性碳同位素技术已成为研究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也被利用到植物水分利用效率中。研究表明,植物叶片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是植物长期水分利用效率(WUE)的良好指标。本文综述了δ^(13)C表征WUE的机制,植物δ^(13)C和WUE的影响因子(包括:叶片结构性状、植物生理生态、气候因子、基因控制和遗传变异),分析了水分胁迫及酸沉降条件下植物的δ^(13)C和WUE变化特征,并对全球气候变化下植物δ^(13)C和WUE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指出气孔导度、比叶面积、叶片氮含量、细胞间CO2浓度和大气CO2浓度等因子可直接或间接作用植物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从而引起WUE的变化。一般情况下,植物在干旱条件下具有更高的WUE和更低的δ^(13)C,长期酸沉降下植物的气孔导度和光合作用均会下降,氮的输入可以通过改善水分利用效率来提高植物的生产力。建议为更清晰地认识全球气候变化,在利用稳定性同位素技术进行WUE研究过程中,需要突出数量性状基因座(QTL)、碳酸酐酶、水孔蛋白和光合羧化酶的大小亚基基因在遗传控制方面起到的关键作用,加强多时空尺度的关联研究,探索双重稳定同位素(δ^(13)C、δ18O)概念模型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Δ^13C 水分利用效率 蒸腾速率 光合碳同化 全球气候变化 酸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乳源木莲不同混交比例凋落物分解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童浩 吴建平(指导)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28期101-103,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比例不同凋落物组分的分解状况。[方法]在三明市郊国有林场10年生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林不同比例试验林中,利用网袋法对不同组分凋落物分解进行研究。[结果]经过2年的分解,不同组分凋落物在分解速度上存在... [目的]研究不同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比例不同凋落物组分的分解状况。[方法]在三明市郊国有林场10年生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林不同比例试验林中,利用网袋法对不同组分凋落物分解进行研究。[结果]经过2年的分解,不同组分凋落物在分解速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凋落物乳源木莲叶在混交比例为2∶1时分解最快,凋落物残留率为40.51%,周转期为6.05年;凋落物杉木叶在混交比例为1∶1时分解最快,凋落物残留率为71.22%,周转期为17.02年;凋落物乳源木莲枝在混交比例为3∶1时分解最快,凋落物残留率为67.23%,周转期为14.40年。[结论]综合分析,营建的杉木乳源木莲混交林比例宜为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乳源木莲 混交林 凋落物 分解 混交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异龄林生物量与生产力分配格局 被引量:105
20
作者 樊后保 李燕燕 +3 位作者 苏兵强 林德喜 刘春华 蒋宗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2463-2473,共11页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套种1年生火力楠、闽粤栲、苦储、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幼苗,经过16a的培育后形成了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应用分层平均标准木收获法,建立相对生长方程,对上述6种混交林及马尾松纯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分配... 在25年生的马尾松林下分别套种1年生火力楠、闽粤栲、苦储、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幼苗,经过16a的培育后形成了郁闭的针阔混交异龄林。应用分层平均标准木收获法,建立相对生长方程,对上述6种混交林及马尾松纯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分配格局进行了研究。6个混交林的林木总生物量分别为216.41、260.06、221.92、221.65、246.13t/hm^2及201.04t/hm^2,而马尾松纯林的生物量为204.37t/hm^2;其中地上部分占81.4%~83.7%,林分之间差异较小。在混交林中,处于主林层的马尾松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比例为73.5%~85.4%。在各林分生物量组成中,干材生物量最大,占总生物量的56.4%~64.8%,其它组分所占的比例依次为根(16.3%~18.6%)〉枝(9.O%~16.9%)〉皮(4.9%~7.3%)〉叶(1.1%~4.3%)。生物量的空间结构在马尾松纯林和混交林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混交林中0~9m高度的生物量分配比例(67.1%)明显大于马尾松纯林(53.7%);混交林中,在2~3m高度就出现了枝、叶的分布,而马尾松纯林中则出现在13~14m。混交林中,阔叶树根系的生物量主要集中于0~40cm土层,占根系总生物量的74%~99%,60cm以下土层则根系分布很少,而马尾松的根系则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0~20cm)和60cm以下土层,分别占总生物量的26%和49%。各混交林分的净初级生产力为10.60~15.25t/(hm^2·a),而马尾松纯林的生产力仅7.34t/(hm^2·a)。林分净初级生产力(NPP)与光合器官/地上部分生物量比(X1)、细根生物量/地下部分生物量比(X2)存在显著的非线形关系:NPP=5.5745+1.1985 X1+2.6479X2^2。在所研究的林分中,细根(d〈2mm)生物量占林分总生物量的平均比例为0.2%,但细根生产力占林分净生产力的平均比达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阔叶树 混交林 生物量 净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