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IKE FLOOD的中小河流溃堤洪水风险分析 被引量:20
1
作者 刘卫林 刘丽娜 +2 位作者 梁艳红 陈祥 朱圣男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8-99,共12页
近年来洪水引发的中小河流堤防溃决等洪水灾害风险问题凸显,因此进行溃堤洪水风险分析对于加强中小河流的洪水管理及减少溃堤洪水带来的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江西省罗塘河为例,借助MIKE软件中的MIKE 11、MIKE 21及其耦合模块对罗... 近年来洪水引发的中小河流堤防溃决等洪水灾害风险问题凸显,因此进行溃堤洪水风险分析对于加强中小河流的洪水管理及减少溃堤洪水带来的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江西省罗塘河为例,借助MIKE软件中的MIKE 11、MIKE 21及其耦合模块对罗塘河遭遇10a一遇及20a一遇洪水进行溃堤洪水演进模拟。然后依据灾害系统理论从洪水的危险性和易损性两方面选择淹没水深、淹没流速、淹没历时等7个指标构建溃堤洪水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利用GIS技术与层次分析法对罗塘河洪水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洪水危险区面积为0.19 km 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18%,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洼的富港地区;重灾区和中灾区面积为1.25 km 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4.37%,主要分布在重文和蒋元乐家;安全区为研究区域内洪水没有到达并且地物覆盖价值较低的地区,包括游家店、下胡、大塘杨家和马山等处。研究成果可为中小河流防洪规划、避洪转移等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KE FLOOD 中小河流 溃堤 洪水风险 GIS技术 防洪安全 洪水预报 全球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壤侵蚀地植被恢复后土壤水分特征及其凋落物碳归还模式 被引量:5
2
作者 朱丽琴 黄荣珍 +3 位作者 李凤 赵薇 翟翠红 欧阳慧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5年第5期1-6,共6页
[目的]研究退化恢复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和凋落物碳归还的关系,理解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理水调水功能。[方法]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南方红壤侵蚀地典型植被恢复模式(柑橘林、封育林、木荷×马尾松林混交林、阔... [目的]研究退化恢复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和凋落物碳归还的关系,理解不同植被恢复措施的理水调水功能。[方法]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南方红壤侵蚀地典型植被恢复模式(柑橘林、封育林、木荷×马尾松林混交林、阔叶林)土壤(0—80cm土层)水分特征及其凋落物碳归还。[结果](1)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含水量随土壤水吸力的增大而减小,其剖面平均含水量在15与2.5kPa水吸力条件下相比,下降幅度的大小依次为:柑橘林(45.92%)〉封育林(45.10%)〉木荷×马尾松林混交林(38.79%)〉阔叶林(31.20%);(2)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各植被恢复模式在不同水吸力条件下底层(60—80cm)土壤含水量与表层(0—10cm)的相比,柑橘林的变化幅度为30.11%~9.72%,封育林为31.81%~24.46%,木荷×马尾松林混交林为24.46%~5.49%,阔叶林为8.21%~0.24%;在不同土层或不同水吸力条件下,阔叶林土壤含水量下降的幅度均最小;(3)不同模式凋落物碳归还总量大小依次为:木荷×马尾松林混交林(1 915.79kg/hm2)〉阔叶林(1 414.84kg/hm2)〉封育林(1 212.32kg/hm2)〉柑橘林(633.88kg/hm2),阔叶林阔叶碳归还量和饱和含水量均大于木荷×马尾松林混交林,阔叶碳归还量和饱和含水量表现出更大的一致性。[结论]阔叶林土壤保水持水性能最佳,且阔叶碳归还对土壤饱和含水量的影响大于其他组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 凋落物 碳归还 土壤水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河流域洪水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卫林 刘丽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06-312,共7页
利用修河流域主要控制站万家埠、晋坪和虬津水文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序列,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修河洪水极值流量的趋势性、突变性及周期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洪水极值流量变化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北大... 利用修河流域主要控制站万家埠、晋坪和虬津水文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序列,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修河洪水极值流量的趋势性、突变性及周期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洪水极值流量变化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北大西洋涛动(NAO)、太平洋—北美型(PNA)、东亚夏季季风指数(EASMI)、南中国海夏季季风指数(SCSMI)、太阳黑子(SS)、西太平洋型(WP)等15个气候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万家埠站年最大流量表现为不显著减少趋势,晋坪和虬津2站年最大流量表现为不显著增加趋势。万家埠站年最大洪峰流量突变点为1972年,在1972年后最大洪峰流量发生由减少到增加的突变;晋坪站年最大洪峰流量突变点为1977年,在1977年后最大洪峰流量发生由增加到减少的突变;虬津站年最大洪峰流量突变点为1990年,在1990年后最大洪峰流量发生由减少到增加的突变。修河流域万家埠、晋坪和虬津站年最大洪峰流量系列在时频域中都存在着不同尺度的周期,既有2~8年的短振荡周期,也有超过20年的长振荡周期。除万家埠站最大洪峰流量存在22年显著周期,其余周期均不显著。修河流域年最大洪峰流量与ENSO,EASMI,PNA和WP均呈显著相关(p<0.05)。研究结果可为修河中长期洪水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修河 极值流量 MANN-KENDALL检验 小波分析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江中下游枯水期水量调度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卫林 王永文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16,共6页
针对近年来赣江中下游枯水年枯水期因河道径流量较少而引起的赣江沿岸地区生产生活用水安全问题,进行了赣江中下游枯水期水量调度研究。在分析河道合理流量和水库可调水量基础上,考虑赣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自然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和社... 针对近年来赣江中下游枯水年枯水期因河道径流量较少而引起的赣江沿岸地区生产生活用水安全问题,进行了赣江中下游枯水期水量调度研究。在分析河道合理流量和水库可调水量基础上,考虑赣江中下游地区水资源、自然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出赣江中下游枯水期水量调度原则与方法,制定了赣江中下游枯水调度方案,为赣江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调配提供技术支撑,对于缓解流域用水紧张局面,保障赣江中下游地区用水安全,维持赣江健康生命及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江 枯水期 水量调度 趋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江干流下游段枯水径流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刘卫林 刘丽娜 吴滨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9-96,共8页
利用赣江下游外洲水文站1950-2017年实测逐日流量资料及流域内5个气象站点1953—2017年逐日降水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赣江干流下游段枯水极值流量的变化特征、趋势性、突变性及周期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枯... 利用赣江下游外洲水文站1950-2017年实测逐日流量资料及流域内5个气象站点1953—2017年逐日降水数据,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赣江干流下游段枯水极值流量的变化特征、趋势性、突变性及周期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枯水极值流量变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江 极值流量 MANN-KENDALL检验 小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饶河流域洪水极值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刘丽娜 刘卫林 黄孝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3-19,共7页
利用饶河流域主要控制站渡峰坑和虎山水文站1953~2016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序列,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饶河洪水极值流量的趋势性、突变性及周期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洪水极值流量变化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北... 利用饶河流域主要控制站渡峰坑和虎山水文站1953~2016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序列,采用MannKendall检验法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饶河洪水极值流量的趋势性、突变性及周期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洪水极值流量变化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北大西洋涛动(NAO)、太平洋-北美型(PNA)、东亚夏季季风指数(EASMI)、南中国海夏季季风指数(SCSMI)、太阳黑子(SS)等15个气候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渡峰坑站年最大流量总体上呈不显著增加趋势,虎山站年最大流量总体呈不显著减少的趋势;虎山站年最大流量在1964年和1999年前后发生了突变,1964年后最大洪峰流量发生了由减少到增加的突变,而1999年后则发生了由增加到减少的突变,渡峰坑年最大洪峰流量在2007年前后发生了由减少到增加的突变。(2)渡峰坑及虎山站年最大洪峰流量系列均存在2~8 a的短振荡周期、14 a左右的中振荡周期以及超过20 a的长振荡周期,且以长振荡周期为主周期。(3)年最大流量系列与EASMI、SCSMI、NOA、PNA和SS存在显著相关性,且均表现为显著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值流量 MANN-KENDALL检验 小波分析 饶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水基流分割非参数检验方法优选 被引量:10
7
作者 冷梦辉 白桦 +3 位作者 李二辉 向君正 黄监初 桂发亮 《水资源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2-88,共7页
基于江西省萍乡市五丰河流域2016—2018年实测场次洪水数据和直线斜割法所得基流流量,对比分析累积距平法、Pettitt法、滑动T检验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应用于基流分割的适用性和准确性,选择集对分析法为优选非参数检验方法。结果表明... 基于江西省萍乡市五丰河流域2016—2018年实测场次洪水数据和直线斜割法所得基流流量,对比分析累积距平法、Pettitt法、滑动T检验法和Mann-Kendall检验法应用于基流分割的适用性和准确性,选择集对分析法为优选非参数检验方法。结果表明:海绵城市建设后(2018年)相对建设前(2016年)标准退水曲线基流流量增加65.2%,地下径流量增加47.3%,地下径流量占径流总量比例增加53%。Pettitt法与直线斜割法所得基流流量相对误差最小,年均相对误差为1.7%;变差系数年均相对误差最小,为5%;集对分析联系度最大,为0.81。Pettitt方法是检验海绵城市直接地表和地下二元径流成分转化的最适非参数检验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流分割 场次洪水 海绵城市 非参数检验法 集对分析 直线斜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MIP5模式的不同集合方法对鄱阳湖流域降水及气温模拟能力的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吴滨 刘卫林 +3 位作者 郭慧芳 李香 何昊 刘丽娜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9-127,共9页
全球气候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未来气候模拟及评估,其对地区实际气候模拟的准确性决定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为探索不同集合方法对降水和气温的模拟能力,基于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的19个气候模式历史数据,比较了各模式对鄱阳湖流域... 全球气候模式被广泛应用于未来气候模拟及评估,其对地区实际气候模拟的准确性决定了研究结论的可靠性。为探索不同集合方法对降水和气温的模拟能力,基于第五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中的19个气候模式历史数据,比较了各模式对鄱阳湖流域气候的模拟能力,并选出最优模式;在此基础上,运用集合算术平均及贝叶斯模型平均(BMA)方法,构建了全模式等权集合、择优模式等权集合、全模式BMA集合及择优模式BMA集合4种多模式集合模型,评估了各集合模型对鄱阳湖流域气候变化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①单模式及集合模型对气温的模拟能力优于对降水的模拟能力;②在年尺度上,全模式等权集合和择优模式等权集合模型低估了流域的多年平均气温及降水,而全模式BMA和择优模式BMA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流域多年气候平均态,其中择优模式BMA模型优于全模式BMA;在月尺度上,全模式BMA模型在气温及降水的率定期与验证期均有着较好的模拟效果;③全模式BMA集合和择优模式BMA集合模型模拟的气温呈现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降水表现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相较于全模式等权集合和择优模式等权集合模型能更好地再现流域降水与气温空间变化总体特征。建议使用BMA集合方法或对等权集合模拟值进行校正以提高多模式集合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MIP5 鄱阳湖流域 多模式集合 降水 气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河中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刘卫林 李香 +3 位作者 吴滨 曹辛格 黄一鹏 刘丽娜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1-120,共10页
[目的]土地利用的变化对流域水文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下的水文响应已成为水文学科研究的一个热点。[方法]以修河中上游流域作为主要研究区域,分析了35年来修河中上游流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征,并利用1987-2000... [目的]土地利用的变化对流域水文过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下的水文响应已成为水文学科研究的一个热点。[方法]以修河中上游流域作为主要研究区域,分析了35年来修河中上游流域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特征,并利用1987-2000年水文气象数据资料,构建了SWAT模型,通过设置1980年、1990年、2005年和2015年4种土地利用情景,定量分析了修河中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的影响。[结果]SWAT模型在研究区具有较好的适用性。1980-2015年,修河中上游流域主要用地类型为林地、耕地和草地,三者面积之和占流域的98%。其中高利用城市用地和耕地对径流的影响系数是正值,说明高利用城市用地和耕地对径流起促进作用;林地、草地对径流的影响系数均表现为负值,说明林地和草地对径流有抑制作用,且草地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此外,林地和草地在丰水季会减少径流,在枯水季却会增加径流,有类似海绵的作用。[结论]模拟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修河中上游流域径流的影响在合理规划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SWAT模型 径流模拟 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IKE模型的南丰景观坝行洪能力影响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刘卫林 万一帆 +2 位作者 刘丽娜 朱圣男 黄一鹏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7-66,共10页
近年来洪水引发的灾害日益凸显,造成的破坏持续增多,因此进行河道行洪能力影响分析对于加强河流的洪水管理及减少洪水带来的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评价南丰景观坝的防洪安全,基于MIKE水动力软件中的MIKE11、MIKE21模块,构建盱江南... 近年来洪水引发的灾害日益凸显,造成的破坏持续增多,因此进行河道行洪能力影响分析对于加强河流的洪水管理及减少洪水带来的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评价南丰景观坝的防洪安全,基于MIKE水动力软件中的MIKE11、MIKE21模块,构建盱江南丰段的一、二维数值模型,对景观坝建设前后20 a一遇设计洪峰流量进行洪水模拟,然后选取河道水位和流场等指标的变化,分析景观坝的建设对研究河段河道行洪能力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20 a一遇洪水情况下景观坝上游壅水里程约3 km,且最大壅高约为0.1 m,同时两岸基本无漫堤险情;河道流态无明显变化,但局部流场产生发生一定变化,其中曾巩大桥等四座大桥桥墩处流速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并产生局部回流,景观坝坝址处流速略有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KE 南丰景观坝 行洪能力 壅水分析 流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EI的1958-2018年鄱阳湖流域干旱时空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 被引量:10
11
作者 刘卫林 朱圣男 +2 位作者 刘丽娜 万一帆 黄一鹏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6-123,128,共9页
采用鄱阳湖流域13个气象站点1958-2018年的气象资料,计算不同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结合M-K检验、小波分析方法、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干旱评价指标等方法,分析了... 采用鄱阳湖流域13个气象站点1958-2018年的气象资料,计算不同时间尺度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结合M-K检验、小波分析方法、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和干旱评价指标等方法,分析了鄱阳湖流域61年来干旱的演变趋势和周期变化规律,讨论了干旱特征与多变量ENSO指数(MEI)的关系。结果表明:SPEI年际变化在1967年发生突变,由干转湿,春季整体干旱趋势最显著,夏季次之,秋、冬两季仅在局部地区有干旱趋势;流域干旱强度呈不明显轻微上升趋势,主要以轻旱和中旱为主,干旱发生范围主要是全流域干旱与局部性干旱;EOF结果表明第一空间模态干旱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的干旱的情况,第二空间模态以28°N为分界,由南向北呈纬向分布逐渐增加;小波分析的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26~32年尺度范围内存在着干-湿-干交替的周期变化,MEI在1977年和1999年发生冷暖位相的相互转变,MEI、降水、气温年际变化整体呈现冷-暖-冷趋势;MEI和SPEI存在正相关关系,即MEI暖相位时,存在湿润趋势,反之则出现干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 SPEI 时空特征 鄱阳湖流域 MEI EO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山风景区山洪灾害风险区划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卫林 陈祥 +1 位作者 刘丽娜 朱圣男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1-126,132,共7页
以庐山风景区为例,基于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开展了山岳型景区暴雨山洪灾害风险区划研究。结合庐山风景区山洪灾害的特点,从洪灾危险性和易损性2方面选取了年最大1、6、24 h暴雨均值等8个指标构建了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 以庐山风景区为例,基于GIS技术和层次分析法开展了山岳型景区暴雨山洪灾害风险区划研究。结合庐山风景区山洪灾害的特点,从洪灾危险性和易损性2方面选取了年最大1、6、24 h暴雨均值等8个指标构建了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因子权重,利用Arc GIS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得到景区山洪灾害危险性程度图和易损性图;在此基础上,根据山洪灾害风险评价模型,基于自然间断点重分类法,对庐山风景区山洪灾害风险进行了区划,并对景区山洪灾害进行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景区西部山洪灾害风险明显高于东部,山洪灾害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景区西北部,包括星龙索道、石门涧、仙人洞和牯岭街心公园等地,山洪灾害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景区东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山风景区 山洪灾害 风险区划 层次分析法 G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盱江流域径流模拟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卫林 黄一鹏 +2 位作者 万一帆 刘丽娜 朱圣男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8-21,78,共5页
为研究盱江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构建了基于SWAT的分布式水文模型。采用SUFI-2法对SWAT模型的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率定期和验证期的决定性系数R2和纳什系数Ens均大于0.9,模型在该流域的适用性较好。在SWAT-CUP中引入参数标识符建... 为研究盱江流域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构建了基于SWAT的分布式水文模型。采用SUFI-2法对SWAT模型的参数进行率定和验证。率定期和验证期的决定性系数R2和纳什系数Ens均大于0.9,模型在该流域的适用性较好。在SWAT-CUP中引入参数标识符建立49种气候情景(温度升高或降低1~3℃,降水增加或减少10%~30%)并代入模型中模拟径流。结果表明,温度与径流呈弱负相关;降水与径流呈强正相关;温度对径流的影响远小于降水对径流的影响。为直观表达降水-温度-径流量的关系,模拟三者空间平面关系函数,其决定性系数R2约等于1、和方差为0.0006474、均方根误差为0.003752,降水-温度-径流的关系可用平面函数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模型 径流模拟 SUFI-2算法 盱江流域 气候变化情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彭曼公式日均值时序分析的中国蒸发能力动态成因 被引量:10
14
作者 白桦 鲁向晖 +3 位作者 杨筱筱 高鹏 桂发亮 穆兴民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35-244,共10页
蒸发能力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管理和水灾害防治的靶向性指标,其动态成因分析集中于年尺度,可靠性需多尺度验证。本文基于中国819个气象站1961—2015年的逐日数据,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挖掘年潜在蒸发量趋势和突变;提出彭曼公式... 蒸发能力是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水资源管理和水灾害防治的靶向性指标,其动态成因分析集中于年尺度,可靠性需多尺度验证。本文基于中国819个气象站1961—2015年的逐日数据,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挖掘年潜在蒸发量趋势和突变;提出彭曼公式全微分日求积方法,计算年均日潜在蒸发量变化的气象要素累积贡献率,甄别区域驱动因子和成因。经分析,各站年潜在蒸发量倾向率均值为-3. 3 mm/(10 a),东西部为负值、中部为正值;各站年潜在蒸发量突变年份均值为1987年;东部潜在蒸发量减少由地表净辐射量减少所致,相应区域累积贡献率为280;西部潜在蒸发量减少由相对湿度增加所致,相应区域累积贡献率为175;中部潜在蒸发量增加由温度和风速增加所致,相应区域累积贡献率分别为355和12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能力 气候变化 彭曼潜在蒸发量公式 全微分 积分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抚河流域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ENSO的相关性 被引量:9
15
作者 朱圣男 刘卫林 +4 位作者 万一帆 黄一鹏 吴滨 刘丽娜 杨船洋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1-138,共8页
为了分析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ENSO事件探究其相关性,基于抚河流域9个气象站点1960-2005年的逐月降水资料,根据计算出的SPI指数,利用M-K趋势检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60-2005年抚河流域月、四季、年干旱及空间变化特征,并研究... 为了分析干旱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ENSO事件探究其相关性,基于抚河流域9个气象站点1960-2005年的逐月降水资料,根据计算出的SPI指数,利用M-K趋势检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60-2005年抚河流域月、四季、年干旱及空间变化特征,并研究了ENSO事件与该区域的关系。结果表明:流域春季有干旱化趋势,冬季有变湿态势,20世纪60,70年代干旱次数多,强度大,在1990-2005年,流域整体上的干旱次数程度和次数有增加的趋势。空间变化上,各季节干旱高频分别集中在流域东北部:春季在崇仁地区,夏季在南丰和黎川地区,秋季在抚州和金溪地区,冬季在东乡地区。抚河流域春季SSTA指数与SPI指数的相关性最明显,秋、夏季随之减弱。ENSO事件发生强度与抚河流域SPI影响因子的多项式拟合关系表明,ENSO事件暖事件年份的降水下降非常明显,其发生干旱的可能性大于冷事件年份,即ENSO暖事件强度越大,研究区越有可能发生严重的干旱事件。干旱对El Nino事件和La Nina事件的响应分别在滞后1~2个月、3~4个月的响应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河流域 SPI 干旱 ENSO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pula函数的海绵城市日气温设计
16
作者 冷梦辉 宋伟俊 +3 位作者 白桦 桂发亮 宋慧 向君正 《水利水电技术》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12,共12页
极端温度和温差影响混凝土微观结构特征和力学性能,气温被视作混凝土施工维养的重要设计依据。基于中国819个气象站1961—2015年日气象和地理信息资料,采用地统计方法和Copula函数对海绵城市进行气象分区,分析分区日均温和日温差边际、... 极端温度和温差影响混凝土微观结构特征和力学性能,气温被视作混凝土施工维养的重要设计依据。基于中国819个气象站1961—2015年日气象和地理信息资料,采用地统计方法和Copula函数对海绵城市进行气象分区,分析分区日均温和日温差边际、联合概率分布,设计日均温、日温差和相应混凝土抗压强度。结果表明:海绵城市气象分区与行政分区一致;各分区日均温和日温差多服从正态分布,冬、夏日均温期望值在0~13.6℃和23.2~26.4℃间变化、标准差在3.2~5.4℃和2.5~3.5℃间变化,冬、夏日温差期望值在7.4~12.1℃和7.4~11.8℃间变化、标准差在2.9~3.7℃和1.8~3.4℃间变化;日均温和日温差联合概率分布冬季对称,夏季不对称,相应AMH Copula函数参数值分别在-5.68×10^-6~4.93×10^-6和-6.37×10^-6~4.89×10^-6间变化;冬季,东北、华北和西北分区设计频率分别处于50%、5%、5%,低于国标设计温度,设计出的混凝土无法达到抗冻要求,其余分区设计频率在国标设计温度内满足设计要求;夏季,各分区日均温均高于混凝土国标养护温度,易使得混凝土内外温度失调而产生热胀破坏。设计的极端温度、温差及抗压强度是对现有国标混凝土养护温度的补充和完善,为海绵城市新性能混凝土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混凝土 日均温 日温差 COPULA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