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极端暴雨条件下城市内涝模拟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1
1
作者 周添红 唐佐槐 +3 位作者 褚俊英 周祖昊 李孟泽 唐明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2,30,共10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极端暴雨事件频发,城市内涝问题日益严峻,威胁城市安全。为减轻内涝威胁和提高极端暴雨事件的应急管理水平,借助模拟手段分析极端暴雨条件下城市内涝过程已成为重要研究趋势。在极端暴雨基本特征分析的...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极端暴雨事件频发,城市内涝问题日益严峻,威胁城市安全。为减轻内涝威胁和提高极端暴雨事件的应急管理水平,借助模拟手段分析极端暴雨条件下城市内涝过程已成为重要研究趋势。在极端暴雨基本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识别了城市内涝积水的主要影响因素;系统总结了极端暴雨条件下城市内涝模拟的两大主流方法,即机理驱动模型和数据驱动模型,前者物理过程明确,但计算用时长,后者计算效率满足快速模拟预测的要求,但缺乏物理机理。在此基础上,从城市内涝模拟结果的多指标动态分析、模拟精度和效率的提升、城市尺度模型与流域尺度模型的深度融合、机理模型和数值天气预报的动态结合、机理驱动模拟和数据驱动模拟的实时耦合5个方面展望了极端暴雨条件下城市内涝模拟的未来发展趋势。研究成果可为极端暴雨条件下城市内涝过程识别与管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暴雨 城市内涝模拟 数据驱动模型 机理驱动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高频监测数据分析千岛湖溶解氧昼夜和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孙婷 王裕成 +11 位作者 兰佳 罗纯良 罗潋葱 吴志旭 李慧赟 李加龙 张如枫 龚发露 武桂竹 陈岚 张舰 满小明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53,共13页
水质高频监测手段能有效捕捉水质参数在小时尺度上的快速变化信息。为深入了解千岛湖近年水质变化,基于2015年12月—2019年11月千岛湖湖心表层溶解氧(DO)及其他环境因子的高频监测数据,分析了千岛湖DO昼夜和季节变化规律,并用随机森林(... 水质高频监测手段能有效捕捉水质参数在小时尺度上的快速变化信息。为深入了解千岛湖近年水质变化,基于2015年12月—2019年11月千岛湖湖心表层溶解氧(DO)及其他环境因子的高频监测数据,分析了千岛湖DO昼夜和季节变化规律,并用随机森林(RF)和相关性分析(CA)甄别了影响DO变化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千岛湖表层DO各季节均呈明显昼夜变化规律。秋冬季节,DO最大值出现在18:00左右,尔后下降,次日9:00达最小值后再上升,呈正弦形峰谷交替模式;春夏季与秋冬季相反。水温(WT)、叶绿素a(Chl-a)、大气复氧速率(F)、浊度(TURB)、藻蓝蛋白(PC)和荧光溶解有机物(FDOM)是影响DO变化的主要因子。除Chl-a和PC外,其余因子均与DO呈负相关。利用RF对DO及其影响因子的逐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因子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WT(31.6%)>Chl-a(15.8%)>FDOM(9.9%)>TURB(9.3%)>PC(8.4%)>F(7.8%)。不同季节上述因子的贡献率略有差异,春夏秋冬各季最大贡献率因子分别为FDOM(30.9%)、PC(25.4%)、Chl-a(20.5%)、F(28.8%)。2015—2019年间,DO季节均值呈现“春(9.9 mg·L^(–1))>冬(9.8 mg·L^(–1))>夏(8.6 mg·L^(–1))>秋(8.4 mg·L^(–1))”的模式。RF方法在千岛湖的成功应用,能为其他类似环境数据挖掘的研究提供借鉴,所得结论能为千岛湖水环境的有效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氧 昼夜变化 季节变化 高频监测 随机森林 千岛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0—2020年贵州省极端气温指数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祥周 肖丽英 +2 位作者 高桂青 成玉祥 李路雨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50,共12页
【目的】贵州省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持续性因其独特的地形和多样气候而显著加剧,但目前关于该省极端气温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为掌握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明确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1960—2020年29个气象站气温及大尺度气候指数(... 【目的】贵州省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和持续性因其独特的地形和多样气候而显著加剧,但目前关于该省极端气温方面的研究尚不完善。为掌握极端气温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明确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1960—2020年29个气象站气温及大尺度气候指数(PDO、ENSO、SOI、AMO)等数据,针对5个极端气温指数,【方法】运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趋势检验、R/S分析了贵州省极端气温时空演变特征及未来趋势,利用相关分析及小波分析揭示了极端气温指数与大尺度气候指数等因素的联系。【结果】结果表明:(1)时间变化上,寒潮持续时间和霜冻时间显著减少,然而,月极端最低和最高气温以及夏日数均表现出上升趋势;极端气温指数的突变均集中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在未来5年内,极端气温指数将继续保持这种趋势;空间分布上,自西向东方向,低温指数的多年平均值逐渐减少,高温指数则逐渐增加;(2)寒潮持续指数发生突变很可能受到ENSO、SOI较长年际周期(2~16 a)的影响,极端高温指数则受到较短周期(2~4 a)的影响。另外,霜冻日数、月极端最低气温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性。【结论】极端气温指数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气候与海拔,另外还有人类活动方面。研究结果为灾害预防与对地方气候影响等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差异 R/S分析 相关性分析 极端气温指数 贵州省 气候变化 Mann-Kendall趋势检验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智能体系统的城市极端暴雨内涝风险动态评估
4
作者 李孟泽 褚俊英 +4 位作者 周祖昊 唐明 原康琦 许文斌 唐佐槐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105,共11页
为有效识别和评估城市内涝风险,提出了针对人类、车辆、普通建筑物、基础设施等不同个体的风险计算与评级方法,构建了基于危险性、暴露性与脆弱性的多层次动态评估模型,该模型集成了包括风险、人类、车辆、建筑和政府的五大智能体系统,... 为有效识别和评估城市内涝风险,提出了针对人类、车辆、普通建筑物、基础设施等不同个体的风险计算与评级方法,构建了基于危险性、暴露性与脆弱性的多层次动态评估模型,该模型集成了包括风险、人类、车辆、建筑和政府的五大智能体系统,并应用于南昌市乌沙河流域。结果表明:南昌市乌沙河流域的地形条件和排水系统特征是影响内涝风险的主要因素;人员和车辆的时空分布进一步影响了内涝风险等级,其中凤凰洲排水区和新建区排水区的风险等级较高;内涝风险的时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双峰特征,风险值的峰值在工作日主要集中在早、晚高峰期,节假日则在午间达到峰值,政府预警可有效调节研究区内涝风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涝 极端暴雨 多智能体系统 内涝风险值 动态评估 乌沙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桥山群变质砂岩区含软层滑坡机理
5
作者 刘清 甘建军 +2 位作者 陈浩 李小明 刘玉伟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193,共9页
双桥山群地层在华东地区广泛揭露,岩性与地层复杂,断层及褶皱发育,常形成软弱夹层斜坡,在降雨入渗的作用下极易发生滑坡。为揭示其在降雨条件下变形演化机理,以江西省修水县一典型含粉质黏土软弱夹层堆积体滑坡为例,分析了该软弱夹层滑... 双桥山群地层在华东地区广泛揭露,岩性与地层复杂,断层及褶皱发育,常形成软弱夹层斜坡,在降雨入渗的作用下极易发生滑坡。为揭示其在降雨条件下变形演化机理,以江西省修水县一典型含粉质黏土软弱夹层堆积体滑坡为例,分析了该软弱夹层滑坡的形成原因和变形破坏特征,建立了堆积体滑坡的地质力学模型,采用GeoStudio数值分析软件模拟了该滑坡在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滑坡后缘EW向断层与韧性断裂带共同作用,发育了4组控制坡体稳定性的裂隙,在滑床之上形成厚达8.8 m的船形软弱夹层。(2)降雨入渗到碎屑和黏土物质组成的滑带,使滑体经历前期蠕变-中期滑动面贯通-后期剪切变形3个变形破坏阶段。(3)当降雨强度达9.9 mm/d时,滑坡坡体开始蠕变;当降雨强度增加到40 mm/d时,坡体沿着软弱结构面剪切变形增大;当降雨强度上升至120 mm/d时,坡体沿着软层结构面产生贯通性破碎面,最终加速失稳破坏。研究结果对今后该类似岩群的滑坡灾害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桥山群 岩质滑坡 软弱夹层 降雨入渗 数值模拟 变质砂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江支流锦江流域日降雨侵蚀力模型建立及应用
6
作者 陈新如 刘惠英 +2 位作者 张佳芯 李益朋 江笑成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共7页
[目的]探究影响赣江支流锦江流域降雨侵蚀力的主导雨型,构建日降雨侵蚀力的估算模型,寻找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为减少土壤侵蚀的潜在风险,确保区域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2021年的5 min雨量数据,揭示锦江流域... [目的]探究影响赣江支流锦江流域降雨侵蚀力的主导雨型,构建日降雨侵蚀力的估算模型,寻找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特征,为减少土壤侵蚀的潜在风险,确保区域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基于2021年的5 min雨量数据,揭示锦江流域在特定年份的降雨特征,构建针对研究区的日降雨侵蚀力模型,并与其他模型进行评估并量化偏差,随后,应用长时间序列的数据分析了R因子在流域内的时空异质性。[结果](1)研究区2021年降雨多以小中雨为主,但大雨和暴雨是降雨量的主要来源,降雨侵蚀力集中在3—8月,与强降雨事件的分布时间一致;(2)模型率定指标MAPE值为0.07~0.21,RMSE为170.55~689.38,MBE为-191.02~136.62,NSE为0.47~0.90,各月指标均是构建模型结果最佳,验证了模型在研究区的优越性;(3)流域R因子在7000 MJ·mm/(hm^(2)·h·a)以上,标志着该区域的降雨条件对土壤侵蚀具有显著的潜在影响,其中大雨和暴雨所产生的侵蚀力贡献了57%~70%。[结论]流域强降雨是造成降雨侵蚀力高值的主要原因,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集中在西北部,在设计和实施水土保护措施时,需要特别考虑这类降雨事件的应对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侵蚀力 次降雨 估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和水库调控对洪水过程的影响——以赣江上游平江流域为例
7
作者 陈峻琳 温天福 +3 位作者 李国芳 肖勇 张静文 鲁翔宇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2-626,共15页
1980s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及水库调控作用对赣江上游洪水形成过程产生了较大影响,解析洪水过程对下垫面变化的响应对防洪减灾意义重大。本文以赣江上游平江流域为例,根据下垫面差异将1981-2021年划分为1981-1992年、2000-2010年、2011-2021... 1980s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及水库调控作用对赣江上游洪水形成过程产生了较大影响,解析洪水过程对下垫面变化的响应对防洪减灾意义重大。本文以赣江上游平江流域为例,根据下垫面差异将1981-2021年划分为1981-1992年、2000-2010年、2011-2021年3个时期,分别记为85时期、05时期及20时期,采用情景分析法设置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和水库调控情景,通过构建MIKE SHE模型并模拟各种情景下的洪水过程,进一步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及水库调控对洪峰、洪量及峰现时间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85时期至20时期,平江流域草地、耕地分别减少3.49%和1.72%,林地、建设用地分别增加3.98%和1.41%。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20时期对比85时期洪水过程洪峰减少6.14%、洪量减少7.03%,峰现时间延后1.5 h,洪峰、洪量、峰现时间在下垫面变化的影响中分别占48%、50%及51%;水库调控对洪水过程发挥削峰错峰作用,洪峰降低6.60%,洪量减少5.72%,峰现时间增加12.29%,在洪峰、洪量及峰现时间变化中的贡献度分别为52%、50%及49%。土地利用变化一定程度上降低洪峰和洪量,而峰现时间延迟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大洪水、中洪水响应程度低于小洪水,与用地扩张及植被覆盖增长的土地利用转换机制有关;在水库调控影响下,大洪水洪峰和洪量敏感性最强,中洪水次之,小洪水相对弱,大、中、小洪水峰现时间都有延迟但相差不大。本研究分析了水库调控与土地利用变化对洪水过程的影响程度,可为流域洪水预报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水库调控 洪水过程 MIKE SHE 平江流域 赣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城区产汇流影响研究
8
作者 王斌 严小林 +3 位作者 鲍振鑫 王婕 吴厚发 王泽君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6,共12页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产汇流关系,进而影响城市洪涝灾害的形成和发展。以杭州城西区为研究对象,利用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模型预测未来土地利用情景,构建Storm Water ManagementModel(SWMM)模型,分析区域产汇...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改变了产汇流关系,进而影响城市洪涝灾害的形成和发展。以杭州城西区为研究对象,利用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模型预测未来土地利用情景,构建Storm Water ManagementModel(SWMM)模型,分析区域产汇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PLUS模型可以预测研究区域未来土地利用情景,预计到2030年,建设用地相较1980年增加248.43%,耕地相较1980年减少54.59%;(2)构建的SWMM模型能较好地模拟研究区的产汇流过程,误差小于10%;(3)1980—2030年区域总体不透水率增加了27.91%,50年一遇和100年一遇两种情景下的洪峰流量增加了281.4和301.5 m3/s,洪水总量增加了696万和751万m3;(4)SWMM模型模拟的洪峰流量、洪水总量与区域建设用地占比之间呈较好的线性关系。研究结果可加深城市化对产汇流过程的影响机理研究,对城市洪涝灾害防治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产汇流 土地利用变化 PLUS模型 SWM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入渗方程三大变换的联解计算
9
作者 朱悦璐 肖紫俊 曾杨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8-72,共5页
针对传统非饱和入渗理论中,扩散系数D(θ)测定装置复杂、实验次数多、普适性差的现状,研究在第一类入渗边界条件下,通过Laplace变换计算t时刻湿润锋位置,联解Boltzmann变换和变分变换,反解出湿润锋内扩散系数、含水率、入渗距离之间的... 针对传统非饱和入渗理论中,扩散系数D(θ)测定装置复杂、实验次数多、普适性差的现状,研究在第一类入渗边界条件下,通过Laplace变换计算t时刻湿润锋位置,联解Boltzmann变换和变分变换,反解出湿润锋内扩散系数、含水率、入渗距离之间的显式表达式。计算结果表明,当Laplace变换路径假设扩散系数为常数时,Boltzmann变换路径扩散系数与距离具有二次函数关系,扩散系数与含水率具有三次函数关系;变分变换路径扩散系数与距离具有一次函数关系;所有回归方程均通过L2范数残差检验,结果真实有效;扩散系数实测值与本文理论值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水平土柱实验求得的扩散系数实测值与Boltzmann变换路径计算的扩散系数理论值最大相对误差为8.2%,扩散系数实测值与变分变换路径计算的扩散系数理论值最大相对误差为7.7%,均小于10%,满足工程要求。所提出的联解计算方案,仅取决于经典变换本身的数学背景和路径联系,不增加额外假设,无外业实验,可为非饱和入渗参数计算提供一种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扩散系数 LAPLACE变换 Boltzmann变换 变分变换 解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次分析法的指标重要性赋值方法研究与探讨
10
作者 唐明 吴谦淳 +5 位作者 唐钊 钱千千 张莉 喻心晨 袁杰晨 陈双平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5-119,共5页
20世纪以来,层次分析法在综合评价、风险分析等决策分析类问题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指标重要性赋值规则没有得到系统梳理,相关文献的赋值细节与一致性检验过程缺乏,让读者难以判断其赋值合理性。分析了AHP的指标重要性赋值方法及其研究进... 20世纪以来,层次分析法在综合评价、风险分析等决策分析类问题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指标重要性赋值规则没有得到系统梳理,相关文献的赋值细节与一致性检验过程缺乏,让读者难以判断其赋值合理性。分析了AHP的指标重要性赋值方法及其研究进展,归纳了指标重要性赋值规则,阐述了“加法规则”和“乘法规则”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指出了当前国内水利类期刊文献在应用AHP时存在的问题,并建议推广应用“加法规则”,合理使用“乘法规则”,从而提高指标重要性赋值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AHP) 指标重要性赋值 加法规则 乘法规则 一致性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6—2022年东江源区降雨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分析
11
作者 曾金凤 胡冬贵 +4 位作者 刘祖文 谢水石 徐晓娟 张军 刘星根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83,92,共9页
东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的关键部分,研究其源头区域降雨的变化及未来趋势对有效开发和利用东江水资源至关重要。基于1956—2022年间24个气象站的数据,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小波分析探讨了降雨变化特性,并结合Hurst系数预测... 东江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供水安全的关键部分,研究其源头区域降雨的变化及未来趋势对有效开发和利用东江水资源至关重要。基于1956—2022年间24个气象站的数据,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测和小波分析探讨了降雨变化特性,并结合Hurst系数预测了未来降雨趋势。结果表明:降雨的枯汛比例约为3∶7,集中度介于0.12~0.60之间,且5月为降雨高峰期;1956—2022年,降雨的年内分布趋于分散;寻乌水的降雨高峰期提前了4 d,而定南水则提前了11 d;年际变化方面,寻乌水和定南水的年降雨量分别平均每年增加0.74和0.86 mm,主周期为16 a,预计未来数年仍处于降雨量较低的周期;降雨Hurst系数h大于0.5,且相关函数C(t)接近0,表明降雨具有持续性且变化较小;东江源头降雨集中期提前,年内分布趋于平缓,同时最近的年降雨量处于较低水平周期。建议强化对汛前强降雨引发山洪灾害的预防措施,并合理调配汛期后中小水库的水资源,以提高秋冬季农业灌溉及居民用水的安全性,从而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下东江源头地区降雨模式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特征 趋势性变化 Morlet小波周期性分析 Hurst系数 东江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区堆载对桥梁桩基偏位影响及纠偏措施 被引量:3
12
作者 唐钱龙 李双龙 +1 位作者 魏丽敏 李正亮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134,共9页
软土区过大堆载将造成邻近桥梁桩基产生明显偏位,对桥梁安全服役极为不利。结合某堆载致软土区桥墩偏移工程案例,考虑软土侧向变形时效性特征,开发软土固结-蠕变材料模型子程序,建立堆载-桩基-桥墩有限元模型,研究堆载作用下软土区桥墩... 软土区过大堆载将造成邻近桥梁桩基产生明显偏位,对桥梁安全服役极为不利。结合某堆载致软土区桥墩偏移工程案例,考虑软土侧向变形时效性特征,开发软土固结-蠕变材料模型子程序,建立堆载-桩基-桥墩有限元模型,研究堆载作用下软土区桥墩-承台-桩基结构的时效性偏移特性,揭示桥墩-承台-桩基结构横向偏移机理,并针对现场条件提出有效合理纠偏措施。结果表明:随着堆载时间的延长,桩身响应沿深度分布发生显著变化,且堆载引发的软土时效性横向变形致使作用于桩侧的横向附加压力逐渐增大,但其沿深度的分布范围基本不变,并且主要分布在软弱土层深度范围内;基于桩身截面承载极限弯矩的评估,所研究桥墩各桩基仍处于安全状态,但应注意承台与桩基连接处以及软弱层与硬土层界面处的弯矩;提出的卸载+高压旋喷桩加固纠偏措施可以达到预期纠偏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载 桥梁桩基 软土 横向偏移 纠偏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信江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3
作者 邢志云 刘惠英 李佳伟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25,共8页
为深入研究水沙变化对流域生态修复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利用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法、Pettitt突变检验法、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对赣江上游羊信江流域1964—2020年的降雨量、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特... 为深入研究水沙变化对流域生态修复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利用Mann-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法、Pettitt突变检验法、Spearman秩相关系数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对赣江上游羊信江流域1964—2020年的降雨量、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特征及其贡献率进行分析,确定影响流域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羊信江流域在1964—2020年年降雨量和年径流量无显著变化,年输沙量呈显著增加趋势;②降雨量、径流量及输沙量年内分配不均,均多集中在汛期(3—6月份);③年降雨量、年径流量均未发生显著突变,年输沙量在1995年发生显著突变(P<0.01);④降雨和人类活动对输沙量增加的贡献率分别为-0.35%、100.35%。以稀土矿开采、脐橙种植、跨河公路修建为主的人类活动是导致羊信江流域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研究成果对流域种植结构调整及矿产资源绿色开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沙变化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贡献率 羊信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东小型土质滑坡形成机理及降雨因子稳定性评价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清 甘建军 +2 位作者 陈浩 李小明 周国彬 《地质科技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5-243,共9页
为了研究赣东地区典型土质滑坡成因以及对研究区内降雨因子进行稳定性评价。以江西上饶广丰区紫坞滑坡为例,通过对日降雨量及地表监测位移等数据综合分析并结合GeoStudio有限元软件建立了2D力学模型,模拟了不同降雨条件下小型残坡积土... 为了研究赣东地区典型土质滑坡成因以及对研究区内降雨因子进行稳定性评价。以江西上饶广丰区紫坞滑坡为例,通过对日降雨量及地表监测位移等数据综合分析并结合GeoStudio有限元软件建立了2D力学模型,模拟了不同降雨条件下小型残坡积土质滑坡的变形情况;分析当地降雨特征,设置了五大工况下4种典型的降雨雨型对比实验,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数据拟合,建立了一种I-D-Fs概化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土压力与土壤含水率峰值分别为16.8 kPa和16.3%,降雨初期滑坡土压力与含水率的增加滞后降雨3~5 d;(2)降雨是滑坡发生的主要诱因,该滑坡发生过程可总结为前缘坡体蠕动-后缘滑体拉裂-坡体整体突滑3个阶段;(3)降雨雨型对滑坡稳定性也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监测预警应分季进行。当日降雨量较小时,均匀型降雨为其最不利影响型,较其他雨型,稳定性系数最大程度下降2%;当日降雨量较大时,前锋型降雨为其最不利影响型,较其他雨型,稳定性系数最大程度下降8%。研究结果可为浅层土质滑坡灾害的监测预警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质滑坡 数值模拟 变形机理 多元线性回归 I-D-Fs模型 赣东地区 降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统计学与动力学方法结合的渭河上游干旱研究
15
作者 朱悦璐 李光灿 罗冬兰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0-45,共6页
为更加准确地识别和预测干旱事件,以林家村水文站1960—2020年长系列日径流数据为基础,将统计学和动力学方法相结合,分别计算水文干旱概率P、径流分维数D_(2)、径流李雅普诺夫指数LE等参数,并建立D_(2)-P,LE-P函数关系,从混沌动力学角... 为更加准确地识别和预测干旱事件,以林家村水文站1960—2020年长系列日径流数据为基础,将统计学和动力学方法相结合,分别计算水文干旱概率P、径流分维数D_(2)、径流李雅普诺夫指数LE等参数,并建立D_(2)-P,LE-P函数关系,从混沌动力学角度求解干旱概率;由径流Z指数序列重构相空间,并在相空间中对未来干旱事件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统计参数P与混沌参数D_(2)、LE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R^(2)值分别为0.93和0.83;在预测区间内,混沌预报模型预测2021年的径流Z指数为1.69,其对应的水文干旱状态为“无旱”,该结论与实际水文情势相吻合,预测效果良好。研究方案可为干旱理论提供一种新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干旱 动力学方案 相空间重构 李雅普诺夫指数 分维数 渭河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DC法的河间地块地下水浸没计算及预测
16
作者 黄远金 甘建军 +3 位作者 刘成奕 万燎榕 许俊 郑文晓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8-226,共9页
为了提高复杂地质结构平原区水库浸没计算精度,提出一种新的河间地块地下水浸没计算方法。该方法的主要理念是,地下水浸没只能发生在上层为弱透水层,下层为中透水层的二元地质结构中,重点开发地下水连通域算法(GCDC)进行计算和预测。GCD... 为了提高复杂地质结构平原区水库浸没计算精度,提出一种新的河间地块地下水浸没计算方法。该方法的主要理念是,地下水浸没只能发生在上层为弱透水层,下层为中透水层的二元地质结构中,重点开发地下水连通域算法(GCDC)进行计算和预测。GCDC方法利用钻探数据和临界安全超高定义三维地质模型,融合地表土地利用类型DEM数据,构建拓扑关系进行地下水浸没的连通搜索。以赣江尾闾工程中支和北支之间的河地地块为例,对该方法的应用和效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GCDC方法可以模拟平原区水库浸没的计算与预测,并可以在一系列条件表征不同水位条件的地下水浸没。同时,GCDC方法还可以划分的地下水浸没严重程度分区。总体上来讲,GCDC方法是有用的开展地下水浸没影响评价的工具,因为它具有较好的渗流理论的可靠性和数据输入的可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浸没 河间地块 数据叠加法 GCDC法 预测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鄱阳湖单退圩分洪效果及其方案优选 被引量:1
17
作者 温天福 雷声 +6 位作者 牛娇 贾磊 袁晓峰 王志超 张磊 熊斌 张阳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88-1899,共12页
单退圩是鄱阳湖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将其科学运用直接影响着湖滨地区的防洪安全与蓄滞洪区的运行管理。2020年鄱阳湖单退圩首次全面启用,本文结合实际情况系统模拟了圩堤分洪过程并分析分洪效果,进一步运用模糊优选方法从降低... 单退圩是鄱阳湖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否将其科学运用直接影响着湖滨地区的防洪安全与蓄滞洪区的运行管理。2020年鄱阳湖单退圩首次全面启用,本文结合实际情况系统模拟了圩堤分洪过程并分析分洪效果,进一步运用模糊优选方法从降低水位、启用频率和年均损失等方面筛选启用方案,最后讨论单退圩体制机制及运行管理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2020年鄱阳湖单退圩累积分洪量为24.7亿m^(3),24 h降低水位最大达0.236 m,分洪时段集中在7月8日至17日,启用分洪48 h圩堤总分洪量占总分洪容量的40.3%,圩堤分洪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单退圩启用与洪水过程存在一定关系,根据保护面积设置圩堤启用方案,湖口水位21.50 m(保护面积万亩以下,1万亩=6.67 km^(2))和21.68 m(保护面积万亩以上)为优选方案对应的水位,相应地分洪48 h最大降低水位、启用频率和年均损失分别为0.621 m、9.80%和2.516亿元。单退圩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直接影响圩堤分洪能力,地方发展导致分洪容量减少约2.0亿m^(3),且大部分圩堤分洪设施不能满足分洪效率要求。为了提升鄱阳湖单退圩的分洪能力,有效发挥其分洪缓冲作用,建议根据实际情况统一调整圩堤系统的分洪布局,同时建立协同运行调度决策机制,以应对未来鄱阳湖可能遭受的超标准洪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退圩 分洪过程 降低水位 方案优选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位降落下考虑多参数空间变异性的非饱和库岸边坡时变可靠度分析
18
作者 邓志平 邹艺 +2 位作者 潘敏 蒋水华 郑克红 《岩土工程学报》 2025年第7期1410-1421,共12页
库水降落及土体参数空间变异性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对这两种因素作用下库岸边坡进行可靠度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可靠度分析大多仅考虑单一抗剪强度参数或水力参数的空间变异性,且仅分析某一时刻的静态可靠度,忽略了多参数... 库水降落及土体参数空间变异性是影响边坡稳定性的重要因素,对这两种因素作用下库岸边坡进行可靠度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但现有可靠度分析大多仅考虑单一抗剪强度参数或水力参数的空间变异性,且仅分析某一时刻的静态可靠度,忽略了多参数空间变异性及时变因素的影响。为此,提出了同时考虑这两种因素的库岸边坡时变可靠度分析方法。采用Karhunen-Loève展开方法对土体参数随机场进行离散,利用分片逆回归(SIR)方法对随机变量进行降维预处理,基于降维后的变量构建高斯过程回归(GPR)代理模型,进而采用蒙特卡洛模拟(MCS)方法评估边坡失效概率。最后,以某一非饱和库岸边坡为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探讨了边坡在不同水位降落工况下的可靠度变化规律,并对关键土体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准确、高效地描绘边坡失效概率(Pf)的时变规律,为考虑多参数空间变异性的非饱和边坡时变可靠度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库水降落越快时边坡安全系数(FS)下降和失效概率上升的速率越快;多个土体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和相关性均对边坡可靠度计算结果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可靠度 空间变异性 代理模型 时变水位 参数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