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基于矢量影响系数算法的车轮动平衡标定
1
作者 陈晖 边帅 +1 位作者 黄海龙 易素君 《机械设计与制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7-100,105,共5页
建立了车轮不平衡量的动力学模型,给出了在该系统模型下不平衡量的解算方法;研究了传统动平衡检测的标定算法,提出了一种针对车轮动平衡矢量影响系数算法,构造了不平衡量与传感器测量信号之间的矢量系数函数,完成了矢量影响系数法量标定... 建立了车轮不平衡量的动力学模型,给出了在该系统模型下不平衡量的解算方法;研究了传统动平衡检测的标定算法,提出了一种针对车轮动平衡矢量影响系数算法,构造了不平衡量与传感器测量信号之间的矢量系数函数,完成了矢量影响系数法量标定;引入了最小二乘法对矢量影响系数进行拟合求解,最终得到标定系数;建了实验平台进行矢量系数标定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算法标定,本算法能够有效地消除主轴系统自身的误差和现场的噪声振动干扰。测试结果的准确性与稳定性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轮动平衡 算法标定 最小二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6态ZL105-(Pr+Ce)合金的组织及力学性能研究
2
作者 曾敏 陈晖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3-147,共5页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EDS分析仪、布氏硬度与拉伸试验研究了混合稀土与T6热处理对ZL105合金的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添加0.5wt%的稀土(Pr+Ce)后,ZL105合金的α-Al相、共晶Si相及富Fe相均被细化。ZL105-0.5w...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EDS分析仪、布氏硬度与拉伸试验研究了混合稀土与T6热处理对ZL105合金的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添加0.5wt%的稀土(Pr+Ce)后,ZL105合金的α-Al相、共晶Si相及富Fe相均被细化。ZL105-0.5wt%(Pr+Ce)合金经T6热处理后,α-Al相进一步细化,晶粒趋于圆整,共晶Si相也进一步细化,由长条状转变为短颗粒状,但是富Fe相的形貌和尺寸没有发生明显变化。T6态ZL105-0.5wt%(Pr+Ce)合金的抗拉强度、伸长率及硬度分别为257.7 MPa、7.0%、98 HB。T6态ZL105-0.5wt%(Pr+Ce)合金的断口为典型的塑性断裂特征,断口表面出现了许多韧窝,主要以小韧窝为主,分布较均匀且密集。T6热处理后合金的力学性能得到了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L105-(Pr+Ce)铝合金 T6热处理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稀土Ce变质对ADC12铝合金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周烨 陈晖 +2 位作者 邹金红 杜丘美 张雪莲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89-93,共5页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拉伸试验机及布氏硬度计研究了稀土Ce改性处理对ADC12铝合金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加入质量分数为0.6%的稀土Ce时,组织中粗大的初生α-Al相变得圆整、细小且分布均匀,共晶Si相由针片状变为...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拉伸试验机及布氏硬度计研究了稀土Ce改性处理对ADC12铝合金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加入质量分数为0.6%的稀土Ce时,组织中粗大的初生α-Al相变得圆整、细小且分布均匀,共晶Si相由针片状变为颗粒状。稀土Ce与合金中的Al元素发生共晶反应生成Al11Ce3等金属间化合物,在扫描电镜下化合物形状为长条针状,并呈亮白色。添加质量分数为0.6%Ce有效提高了合金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达到171.72、260.37 MPa和4.1%,与未添加Ce元素的合金相比分别提升了33.83%、48.69%和155%,与此同时,合金的布氏硬度也达到峰值,为88 H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C12铝合金 稀土Ce 变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熵权的Topsis综合评价法的工艺优化及模具设计 被引量:9
4
作者 张杰 邱志敏 +1 位作者 林静章 罗华云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6-90,共5页
根据某电子产品外壳结构特点,对最佳浇口位置以及冷却系统进行了优化,以体积收缩率、缩痕指数及翘曲变形量作为评价质量的指标,运用田口试验进行实验规划,通过Moldflow获取实验数据,引入熵值权重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加权Topsis法得... 根据某电子产品外壳结构特点,对最佳浇口位置以及冷却系统进行了优化,以体积收缩率、缩痕指数及翘曲变形量作为评价质量的指标,运用田口试验进行实验规划,通过Moldflow获取实验数据,引入熵值权重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采用加权Topsis法得到综合评价指标,并结合极差分析,得到影响综合评价指标的最佳工艺参数,最后根据前面优化结果及设计计算得到模具总装配图,设计模具结构合理,成型周期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熵值权重法 Topsis综合评价法 电子产品外壳 工艺优化 模具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铁路桥梁结构振动、噪声与环境振动现场试验 被引量:14
5
作者 雷晓燕 翁凌霄 +3 位作者 刘庆杰 汪翠 尹学军 张新亚 《铁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1-128,共8页
为探讨高速铁路桥梁结构振动与噪声产生机理和传播规律,选择沪昆高铁高安—南昌区间某铁路桥梁,对高速列车通过时引起的桥梁结构振动、环境噪声和大地振动进行现场测试。结果表明:高速列车诱发桥梁结构振动的优势频率为31.5~125.0 Hz,... 为探讨高速铁路桥梁结构振动与噪声产生机理和传播规律,选择沪昆高铁高安—南昌区间某铁路桥梁,对高速列车通过时引起的桥梁结构振动、环境噪声和大地振动进行现场测试。结果表明:高速列车诱发桥梁结构振动的优势频率为31.5~125.0 Hz,峰值频率为31.5~63.0 Hz;在0~50 Hz频率范围,桥梁顶板振动>两翼振动>底板振动>腹板振动;在大于50 Hz频率范围,桥梁顶板振动>底板振动>腹板振动>两翼振动;高速列车通过桥梁时,紧邻桥梁的噪声测点声压级峰值频率为80~160 Hz,远离桥梁的噪声测点声压级峰值频率为800~1250 Hz;距离桥梁外轨30 m的断面处,主要噪声源为轮轨噪声、空气动力噪声和受电弓噪声,最大声压级均大于70 dB(A),超过声环境限值;高速铁路车-桥耦合振动引起的大地横向和垂向振动的优势频率为20~63 Hz;在距离桥梁中心线20 m以外范围,高速列车通过桥梁时引起的大地振动低于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65 d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现场测试 桥梁结构振动 环境噪声 大地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稀土(Pr+Ce)变质处理ZL105铝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陈晖 周烨 +2 位作者 曾敏 杜丘美 胡文华 《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1-76,82,共7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混合稀土(Pr+Ce)对ZL105铝合金微观组织和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混合稀土(Pr+Ce)可有效细化α-Al晶粒和共晶Si相,当稀土含量为0.50%时,细化效果最佳,α-Al晶... 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混合稀土(Pr+Ce)对ZL105铝合金微观组织和耐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适量的混合稀土(Pr+Ce)可有效细化α-Al晶粒和共晶Si相,当稀土含量为0.50%时,细化效果最佳,α-Al晶粒变得细小而圆整,αA1枝晶晶界也变清晰;变质后共晶Si相由针片状、板块状转化为短棒状、颗粒状。未变质ZL105铝合金的硬度值为70.9HV,而添加0.50%混合稀土的变质合金硬度值达到最高,为88.3HV,与未变质合金相比提升了24.54%。未变质处理合金的耐磨性能较差,其磨损量和摩擦系数分别为0.1927g和0.598,而添加0.50%混合稀土后合金的磨损量和摩擦系数分别为0.1220g和0.520,磨损量减少了0.0707g,摩擦系数降低了13.04%。ZL105铝合金的磨损机制主要为剥层磨损,且磨屑尺寸粗大;而当添加0.50%稀土后,变质合金的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且磨屑以细颗粒和粉末状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L105铝合金 混合稀土 (Pr+Ce)变质 微观组织 摩擦磨损性能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Ts含量对Al-Zn-Mg-Cu合金的干滑动摩擦磨损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张莉 曾敏 +1 位作者 王细洋 武晓峰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1-76,共6页
通过液压和热挤压制备CNTs-Al中间纳米材料,用超声振动把中间纳米材料加入熔融铝合金铸造CNTs/Al-ZnMg-Cu铝基复合材料。对CNTs/Al-Zn-Mg-Cu复合材料进行摩擦磨损测试,研究CNTs含量对Al-Zn-Mg-Cu铝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探究其与合金... 通过液压和热挤压制备CNTs-Al中间纳米材料,用超声振动把中间纳米材料加入熔融铝合金铸造CNTs/Al-ZnMg-Cu铝基复合材料。对CNTs/Al-Zn-Mg-Cu复合材料进行摩擦磨损测试,研究CNTs含量对Al-Zn-Mg-Cu铝合金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探究其与合金显微组织和维氏硬度的关系。结果表明:CNTs的加入明显细化Al-Zn-Mg-Cu合金基体中的α-Al晶粒,显著提高合金的维氏硬度,体积分数为12%的CNTs/Al-Zn-Mg-Cu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最佳。在载荷为30 N时,随CNTs含量增加,CNTs/Al-Zn-Mg-Cu复合材料的磨损率和摩擦因数先降低再略微升高,与基体材料相比,体积分数为12%的CNTs/Al-Zn-Mg-Cu复合材料磨损率降低了44.5%,主要磨损机制由基体材料的剥层磨损转变为复合材料的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Ts/Al-Zn-Mg-Cu复合材料 磨损率 摩擦因数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态CNTs/Al-Zn-Mg-Cu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曾敏 张莉 +2 位作者 姜毅 武晓峰 王细洋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4-68,共5页
通过熔融铸造工艺制备了12vol%CNTs(碳纳米管)/Al-Zn-Mg-Cu铝基复合材料,随后对复合材料进行了热挤压变形处理。利用MG-200型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对铸态及挤压态复合材料进行摩擦磨损测试,研究了不同载荷作用下挤压态复合材料的磨损性... 通过熔融铸造工艺制备了12vol%CNTs(碳纳米管)/Al-Zn-Mg-Cu铝基复合材料,随后对复合材料进行了热挤压变形处理。利用MG-200型销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对铸态及挤压态复合材料进行摩擦磨损测试,研究了不同载荷作用下挤压态复合材料的磨损性能演变,并且探究了挤压态材料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CNTs的加入细化了Al-Zn-Mg-Cu合金中的α-Al晶粒并且提高了合金的力学性能。随后对复合材料进行了热挤压变形,材料的晶粒被挤碎,CNTs与第二相沿挤压方向呈流线型分布。随着外加载荷的增加,挤压态复合材料的磨损率逐渐增大,磨损形貌逐渐恶化。在40 N载荷作用时,挤压态复合材料的磨损率为0.011976 g/mm,与铸态复合材料相比磨损率降低了80.11%,此时挤压态材料的磨损机制主要是磨粒磨损和氧化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Ts/Al-Zn-Mg-Cu复合材料 热挤压 磨损率 磨损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6态CNTs/Al-Zn-Mg-Cu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晖 曾敏 +2 位作者 邱志敏 张莉 何苗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3-57,共5页
采用熔融铸造法制备了12vol%CNTs(碳纳米管)/Al-Zn-Mg-Cu复合材料,再对该复合材料进行T6热处理。利用MG-2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热处理前后CNTs/Al-Zn-Mg-Cu复合材料的干滑动摩擦磨损性能。试验结果表明:CNTs对Al-Zn-Mg-Cu合金有细... 采用熔融铸造法制备了12vol%CNTs(碳纳米管)/Al-Zn-Mg-Cu复合材料,再对该复合材料进行T6热处理。利用MG-200型摩擦磨损试验机研究了热处理前后CNTs/Al-Zn-Mg-Cu复合材料的干滑动摩擦磨损性能。试验结果表明:CNTs对Al-Zn-Mg-Cu合金有细晶强化作用,提高了合金的硬度,固溶处理消除了铸造复合材料中的第二相偏析,并且在时效处理之后MgZn2强化相的析出大幅度提升了材料的性能。在40 N的载荷和200 r/min转速时,T6态CNTs/Al-Zn-Mg-Cu复合材料的磨损率和摩擦系数分别为0.0489 g/mm和0.281,与铸造复合材料相比,材料的磨损率和摩擦系数分别降低64.79%和28.47%。这是由于热处理之后试样的强度和硬度增大,从而有效改善了材料的耐磨性能。未热处理的复合材料主要存在黏着磨损和磨粒磨损,而热处理之后复合材料的主要磨损机理为磨粒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Ts/Al-Zn-Mg-Cu复合材料 T6热处理 磨损率 摩擦系数 磨损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脉冲涡流的TBM盘形滚刀磨损检测方法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魁 陈春雷 +3 位作者 郑学军 张高峰 林赉贶 冯剑军 《中国铁道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2-129,共8页
为保障TBM高效安全运行,提出一种脉冲涡流检测(PECT)的刀圈径向磨损量无损检测方法。先基于Maxwell时变电磁场理论建立有限元模型,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线圈高度、内半径和外半径3个激励线圈参数的优化策略;再搭建刀圈径向梯度化磨损量无... 为保障TBM高效安全运行,提出一种脉冲涡流检测(PECT)的刀圈径向磨损量无损检测方法。先基于Maxwell时变电磁场理论建立有限元模型,采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线圈高度、内半径和外半径3个激励线圈参数的优化策略;再搭建刀圈径向梯度化磨损量无损检测有限元模型,研究刀圈径向磨损量与前期电压信号积分值的映射关系,提取可连续反映刀圈磨损程度的特征量,并研究不同提离距离下刀圈径向磨损量与特征量的映射关系。结果表明:在给定激励线圈外半径取值的前提下合理调节内半径取值,可最大程度兼顾对激励线圈高分辨率、强耦合程度的要求;检测线圈与刀圈的最远距离为64 mm,在满足48.26 cm刀圈最大径向磨损量为35 mm的基础上保留了29 mm余量,比传统涡流检测的最远提离距离提高了83%;该方法提高了探头远距离检测能力,保障了探头安装空间,同时显著降低了探头被岩碴刮擦损伤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断面岩石隧道掘进机(TBM) 盘形滚刀 脉冲涡流检测 线圈参数优化 刀圈径向磨损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GWP混合工质RE170/R134a用于汽车空调的性能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王乐乐 戴源德 +1 位作者 姜毅 方名利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6-82,共7页
当前汽车空调工质R134a存在温室效应指数太高(GWP=1300)的缺点,亟需寻找环保型工质进行替代。通过前期研究,筛选出混合工质RE170/R134a(90/10)(NCUR02)其ODP为0,GWP为130,环境性能较好。分析比较了NCUR02和R134a的热力性质,并建立汽车... 当前汽车空调工质R134a存在温室效应指数太高(GWP=1300)的缺点,亟需寻找环保型工质进行替代。通过前期研究,筛选出混合工质RE170/R134a(90/10)(NCUR02)其ODP为0,GWP为130,环境性能较好。分析比较了NCUR02和R134a的热力性质,并建立汽车空调系统模型分别得到NCUR02和R134a在标准工况和变工况下的循环性能参数,同时利用焓差试验室,试验研究了NCUR02和R134a在4种国标规定测试工况条件下的循环性能。结果表明:NCUR02的温度滑移较小,标准大气压下小于0.1℃,且饱和压力线与R134a相近,属于近共沸混合工质;单位质量制冷量约为R134a的2倍,单位容积制冷量与R134a相当,循环性能系数COP比R134a提高了10%左右,工作压力略低于R134a,用于汽车空调系统性能表现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保护 混合工质 汽车空调 热力性质 循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Cu和T6下Mg_(2)Si/Al复合材料的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1
12
作者 程婷 王振成 +2 位作者 张莉 伍复发 武晓峰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23,共6页
采用铸造法制备原位自生亚共晶Al-10Mg_(2)Si复合材料,研究Cu和T6热处理对该复合材料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Cu的添加能显著减小共晶Mg_(2)Si相晶粒尺寸,使其晶体结构由粗大的长条状和汉字状转变为细小的条状和纤维状;同... 采用铸造法制备原位自生亚共晶Al-10Mg_(2)Si复合材料,研究Cu和T6热处理对该复合材料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Cu的添加能显著减小共晶Mg_(2)Si相晶粒尺寸,使其晶体结构由粗大的长条状和汉字状转变为细小的条状和纤维状;同时使针状的β-Al_(5)Fe Si相转变为细小的不规则富Cu颗粒。经T6热处理后,质量分数为1.5%的Cu复合材料中的共晶Mg_(2)Si相完全球化。质量分数为1.5%的Cu添加同时提高了材料铸态下的抗拉强度(R_(m))、屈服强度(R_(p0.2))和伸长率(A),达317、169 MPa和2.3%,比未添加Cu提高了42.2%、24.3%和53.3%;经T6热处理的R_(m)和R_(p0.2)值分别增至332、181 MPa,而A值保持不变。同时,材料由脆性断裂完全转变为韧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g2Si/Al复合材料 CU T6热处理 共晶Mg_(2)Si 拉伸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位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传动过程接触应力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冯剑军 简正豪 陈晖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0期106-111,共6页
为了便于变位齿轮精确传动设计,基于Hertz公式,计算变位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最大接触应力,分析最大接触应力出现的位置,推导最大接触应力和节点啮合时接触应力的比值函数(称为应力比),将变位齿轮最大接触应力的计算式表达为应力比... 为了便于变位齿轮精确传动设计,基于Hertz公式,计算变位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传动的最大接触应力,分析最大接触应力出现的位置,推导最大接触应力和节点啮合时接触应力的比值函数(称为应力比),将变位齿轮最大接触应力的计算式表达为应力比与节点应力的乘积。分析变位齿轮传动中应力比随小齿轮齿数和传动比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小齿轮齿数Z_(1)大于17时,随着Z_(1)增大,应力比减小;小齿轮齿数Z_(1)小于17时,随着Z_(1)增大,应力比增大;Z_(1)等于17时应力比最大;而传动比u增大,应力比会增大。如果齿轮接触强度的设计准则为最大接触应力比节点接触应力大8%或以上,则需要按最大接触应力进行精确设计。提供了需要进行精确接触强度计算的齿数和传动比的数值范围。在实例分析中采用有限元方法验证了推导的应力比计算式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位齿轮 接触强度 啮合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声边界约束下水中圆柱壳声振特性研究
14
作者 翁凌霄 缪宇跃 李天匀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1期186-193,209,共9页
解析地研究了复杂声边界约束下水中无限长圆柱壳的振动和声辐射问题。该圆柱壳受到轴向均匀线激励力作用,并处于自由液面(或水平水底)和垂直刚性壁面组成的复杂声边界构成的四分之一无限流域中。根据镜像原理和Graf加法定理推导了无限... 解析地研究了复杂声边界约束下水中无限长圆柱壳的振动和声辐射问题。该圆柱壳受到轴向均匀线激励力作用,并处于自由液面(或水平水底)和垂直刚性壁面组成的复杂声边界构成的四分之一无限流域中。根据镜像原理和Graf加法定理推导了无限长圆柱壳声振耦合方程,讨论了复杂声边界对圆柱壳振动和声辐射的影响。研究发现两种声边界对圆柱壳振动特性和表面辐射声功率有不同的影响。当圆柱壳离边界足够远时其振动特性和表面辐射声功率几乎不受影响,而其辐射声场仍会受到圆柱壳位置变化的影响,尤其当圆柱壳靠近流域边界时会产生显著的辐射噪声,不利于隐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柱壳 自由液面 刚性壁面 振动 声辐射 镜像原理 Graf加法定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AF2507 SDSS热冲压成形χ相和σ相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钰柱 蓝剑锋 +1 位作者 莫茜 胡珊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4-33,共10页
采用JMatPro软件模拟计算了SAF2507 SDSS的热力学平衡相图,并制定了热冲压成形工艺,对SAF2507 SDSS板材进行了650~1150℃的热冲压成形;通过OM、SEM和EDS研究了χ相和σ相的析出规律,运用万能试验机、硬度计和冲击机研究了材料的力学性... 采用JMatPro软件模拟计算了SAF2507 SDSS的热力学平衡相图,并制定了热冲压成形工艺,对SAF2507 SDSS板材进行了650~1150℃的热冲压成形;通过OM、SEM和EDS研究了χ相和σ相的析出规律,运用万能试验机、硬度计和冲击机研究了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650℃进行热冲压成形时,微观组织中无析出相;750~1050℃时,α/α晶界和α/γ相界处析出χ相和σ相,χ相和σ相的析出机理为α→χ/σ+γ_(2);在1050~1150℃时,γ相向α相转变;随着热冲压成形温度升高,材料抗拉强度和硬度先增加后减小再增加,伸长率、截面收缩率和冲击功先减小后增加再减小。拉伸试样断口断裂形式由韧窝断裂转变为解理断裂再转变为准解理断裂;热冲压成形温度为1050℃时,SAF2507 SDSS获得最佳微观组织和综合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F2507 SDSS 热冲压成形 析出相 析出规律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