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魏酸体外抗氧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45
1
作者 赵文红 邓泽元 +2 位作者 范亚苇 李静 阮征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9-223,共5页
为研究阿魏酸的抗氧化作用,以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对红细胞溶血和肝线粒体肿胀的保护作用;用TBARA法测定其对血清自氧化、肝匀浆自发性及Fe2+诱导性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并测定其对·OH、O2·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对铁离子的... 为研究阿魏酸的抗氧化作用,以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对红细胞溶血和肝线粒体肿胀的保护作用;用TBARA法测定其对血清自氧化、肝匀浆自发性及Fe2+诱导性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并测定其对·OH、O2·以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对铁离子的还原能力。结果表明:阿魏酸对Fe3+具有很强的还原能力,相对还原力是VC的2倍;能有效清除Fenton反应生成的·OH和次黄嘌呤-黄嘌岭氧化酶系统产生的O2·以及DPPH自由基,其IC50分别为1.09mmol/L、0.62mmol/L和23.56μmol/L;对红细胞溶血和血清自氧化均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并能有效的抑制肝匀浆自发性和Fe2+诱导性脂质过氧化。这些结果说明阿魏酸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魏酸 体外 抗氧化 自由基 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叶中紫云英苷和DNA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邓胜国 邓泽元 +2 位作者 范亚苇 单斌 熊冬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476-480,共5页
在pH 7.4的Tris-HCl的缓冲溶液中,采用紫外及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荷叶中紫云英苷(AST)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离子强度和阴离子猝灭剂KI对紫云英苷及紫云英苷-DNA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同时考察了紫云英苷和中性红与DNA结合的竞争性。结... 在pH 7.4的Tris-HCl的缓冲溶液中,采用紫外及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荷叶中紫云英苷(AST)与DNA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了离子强度和阴离子猝灭剂KI对紫云英苷及紫云英苷-DNA体系荧光强度的影响,同时考察了紫云英苷和中性红与DNA结合的竞争性。结果表明DNA通过静态猝灭作用机制猝灭紫云英苷的荧光,并测得其在298及308 K时的猝灭速率常数(Kq)分别为3.120×1012和2.630×1012L.mol-1.s-1,结合常数(Kd)分别为3.412×104和1.762×104L.mol-1,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1.007和0.962;DNA的存在使紫云英苷的紫外吸收光谱发生减色效应且吸收波长产生红移;发现离子强度的改变对紫云英苷及紫云英苷-DNA体系的荧光强度影响不大;KI对结合形式存在的紫云英苷的荧光猝灭效率明显小于自由形式存在的紫云英苷的荧光猝灭效率;紫云英苷可插入DNA中置换出与DNA结合的中性红。这些结果说明荷叶中紫云英苷以嵌插模式与DNA进行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互作用 紫云英苷 DNA 荧光光谱 嵌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机械研磨处理5182铝合金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徐颖宣 孟祥晨 +5 位作者 李根 金斌 盖炳君 谢庭祯 刘勇 吕坚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2-125,共4页
5182铝合金经过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可以克服铝合金表面性能的不足,提高铝合金材料整体性能,延长使用寿命。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及显微硬度、单轴拉伸等测试方法,研究了使用表面机械研磨处理后5182铝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特... 5182铝合金经过表面机械研磨处理(SMAT),可以克服铝合金表面性能的不足,提高铝合金材料整体性能,延长使用寿命。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及显微硬度、单轴拉伸等测试方法,研究了使用表面机械研磨处理后5182铝合金的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特征。经过SMAT处理后的5182铝合金,其表面晶粒细化至纳米级,且沿试样表面到芯部方向形成纳米梯度结构;其板材的整体硬度都有一定的提高,且沿板材试样表面到芯部方向形成了梯度下降的状态;随着表面机械研磨处理时间的增加,5182铝合金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强度也随之提升,但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合金的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合金 表面机械研磨处理 梯度结构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脂肪酸组成的食用油热氧化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徐婷婷 李静 +3 位作者 阚丽娇 范亚苇 郑天闻 邓泽元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93-97,共5页
为研究高温加热对不同脂肪酸组成的食用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用170℃高温连续三天分别加热富含饱和脂肪酸的棕榈油、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花生油以及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山茶油,检测其酸价、碘值、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全氧化值、维生... 为研究高温加热对不同脂肪酸组成的食用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用170℃高温连续三天分别加热富含饱和脂肪酸的棕榈油、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花生油以及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山茶油,检测其酸价、碘值、过氧化值、p-茴香胺值、全氧化值、维生素E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加热处理的三种食用油与未加热处理的相比,7个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加热过程中,山茶油的过氧化值增加量最大,且加热对花生油的酸价、碘值、p-茴香胺值、全氧化值影响最大;维生素E含量急剧降低;脂肪酸组成的变化明显,反式脂肪酸的增加量最高,高达1.53%。三种食用油的热氧化稳定性依次为:山茶油>棕榈油>花生油;食用油氧化稳定性可能主要由其脂肪酸的组成(COX值)决定,当COX值相近时维生素E含量影响其氧化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稳定性 脂肪酸组成 食用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壮脉纹胞菌发酵产类胡萝卜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5
作者 杨风玲 邓泽元 +1 位作者 叶俊 李静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15-119,共5页
在归纳整理现有的关于粗壮脉纹胞菌产类胡萝卜素的文献的基础上,论述了粗壮脉纹胞菌产类胡萝卜素的生成途径、途径中涉及到的酶以及相关的基因,同时探讨了国内外已发现的影响粗壮脉纹胞菌产类胡萝卜素的影响因素,最后分析了当前研究中... 在归纳整理现有的关于粗壮脉纹胞菌产类胡萝卜素的文献的基础上,论述了粗壮脉纹胞菌产类胡萝卜素的生成途径、途径中涉及到的酶以及相关的基因,同时探讨了国内外已发现的影响粗壮脉纹胞菌产类胡萝卜素的影响因素,最后分析了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壮脉纹胞菌 类胡萝卜素 Β-胡萝卜素 光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厌氧MBR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冯斐 周文斌 +1 位作者 吴婷 万金保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38-40,共3页
考察了厌氧MBR降解垃圾渗滤液的启动及稳定运行状况。当进水CODCr为6 000~8 000 mg/L,水力停留时间为2 d,污泥质量浓度在25 g/L左右时,系统对CODCr的平均去除率为65%~80%,其中膜的截留贡献率为5.6%左右;系统对氨氮的平均降解率为28.6%... 考察了厌氧MBR降解垃圾渗滤液的启动及稳定运行状况。当进水CODCr为6 000~8 000 mg/L,水力停留时间为2 d,污泥质量浓度在25 g/L左右时,系统对CODCr的平均去除率为65%~80%,其中膜的截留贡献率为5.6%左右;系统对氨氮的平均降解率为28.6%,其中膜的截留率为4%左右。膜组件经水力清洗、酸碱清洗和离线清洗后,能获得较为理想的通量恢复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渗滤液 厌氧膜生物反应器 启动 膜清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光波辅助提取茶皂素的研究 被引量:17
7
作者 郭辉力 邓泽元 +2 位作者 彭游 张绍良 刘文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68-170,共3页
以油茶饼粕为原料,研究了用微波/光波预处理辅助提取茶皂素的方法。经与水浸提法和乙醇溶液浸提法进行比较,发现微波/光波预处理辅助提取茶皂素可大大缩短提取时间,且茶皂素的提取率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最佳工艺参数... 以油茶饼粕为原料,研究了用微波/光波预处理辅助提取茶皂素的方法。经与水浸提法和乙醇溶液浸提法进行比较,发现微波/光波预处理辅助提取茶皂素可大大缩短提取时间,且茶皂素的提取率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通过正交实验,得出最佳工艺参数为:加热功率800W、55%微波+45%光波辐射、辐射时间为4m in、传热介质为DMF,在此条件下,茶皂素的提取率为8.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饼粕 茶皂素 微波/光波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叶碱与ct-DNA相互作用的光谱法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单斌 邓泽元 +1 位作者 谢建华 邓胜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18-21,共4页
本实验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盐效应等手段研究荷叶碱与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pH7.4的Tris-HCl介质中,以中性红为荧光探针,对其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生理条件下(pH7.4),荷叶碱与DNA发生作用方式为混... 本实验采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和盐效应等手段研究荷叶碱与小牛胸腺DNA(ct-DNA)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在pH7.4的Tris-HCl介质中,以中性红为荧光探针,对其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生理条件下(pH7.4),荷叶碱与DNA发生作用方式为混合方式,嵌插与沟槽作用是两种主要作用方式,DNA对荷叶碱荧光猝灭属于静态猝灭,测得其结合常数为1.396×106L/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叶碱 小牛胸腺DNA 中性红探针 荧光光谱 嵌插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茂铁功能化Fe_3O_4/碳纳米管/壳聚糖复合膜葡萄糖生物传感电极的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彭花萍 查代君 +3 位作者 黄郑隽 陈伟 刘爱林 林新华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3-38,共6页
采用交联法制备了羧基二茂铁功能化Fe3O4纳米粒子(FMC.AFNPs)复合材料,并将该复合纳米材料与多壁碳纳米管(MWNTs)、壳聚糖(CS)及葡萄糖氧化酶(GOD)混合修饰于自制的磁性玻碳基底0WGC)表面。制备了GOD/FMC-AFNPs/MWNTs/CS... 采用交联法制备了羧基二茂铁功能化Fe3O4纳米粒子(FMC.AFNPs)复合材料,并将该复合纳米材料与多壁碳纳米管(MWNTs)、壳聚糖(CS)及葡萄糖氧化酶(GOD)混合修饰于自制的磁性玻碳基底0WGC)表面。制备了GOD/FMC-AFNPs/MWNTs/CS复合膜生物传感器电极.实验结果表明,FMC.AFNPs复合材料有效地克服了二茂铁在电极表面的泄漏,且FMC.AFNPs/MWNTs/CS复合膜良好的生物兼容性较大地改善了固定化GOD的生物活性.MWNTs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大比表面积,在修饰膜内可作为电子传递“导线”,极大地促进电极的电子传递速率,提高电极的电催化活性和灵敏度.该电极的葡萄糖检测的线性范围为1.0x10^-5~6.0x10^-3mol·L^-1,检测限为3.2×10^-6mmol·L^-1(S/N=3),表观米氏常数为5.03·10^-3mmol·L^-1,且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重现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茂铁修饰Fe3O4 碳纳米管 壳聚糖 葡萄糖氧化酶 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荷叶中紫云英苷和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邓胜国 邓泽元 +1 位作者 范亚苇 单斌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0年第6期1081-1084,1102,共5页
本文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研究在生理条件(pH=7.4)下荷叶中紫云英苷(AS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AST可与BSA结合并通过静态猝灭作用机制对BSA内源性荧光进行猝灭。在温度为298K及308K时,测得其猝灭速率常数(Kq)... 本文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研究在生理条件(pH=7.4)下荷叶中紫云英苷(AS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AST可与BSA结合并通过静态猝灭作用机制对BSA内源性荧光进行猝灭。在温度为298K及308K时,测得其猝灭速率常数(Kq)分别为4.31×1013L/mol/s和3.72×1013L/mol/s;结合常数(Kd)分别为2.009×105L/mol和0.927×105L/mol;结合位点数(n)分别为0.943和0.893。依据298K时测定的反应自由能变(△G0=-30.25kJ/mol),反应焓变(△H0=-59.02kJ/mol)及反应熵变(△S0=-96.54J/mol/K),结果发现AST与BSA间的结合反应可自发进行且其作用力主要表现为氢键和范德华力。此外,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得到AST与BSA之间的结合距离(r)为4.13nm,表明非辐射能量可从BSA转移至AS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叶 相互作用 紫云英苷 牛血清白蛋白 荧光光谱 能量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干法辅助提取绞股蓝总皂苷的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郭辉力 邓泽元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8-71,共4页
以绞股蓝为原料,研究微波干法辅助提取绞股蓝总皂苷的新工艺。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微波处理最佳工艺参数为:功率800W、100%微波、辐射时间2min。在此条件下,经微波预处理70%乙醇快速浸泡提取,所得的绞股蓝总皂苷提取率为8.37%。与传统的... 以绞股蓝为原料,研究微波干法辅助提取绞股蓝总皂苷的新工艺。通过正交试验,得出微波处理最佳工艺参数为:功率800W、100%微波、辐射时间2min。在此条件下,经微波预处理70%乙醇快速浸泡提取,所得的绞股蓝总皂苷提取率为8.37%。与传统的乙醇回流提取法进行比较,发现微波干法辅助提取绞股蓝总皂苷提取时间缩短了近9h,提取率提高了15.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绞股蓝 皂苷 微波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b/AuNPs/MWCNTs/GC电极对H_2O_2电催化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郑隽 彭花萍 +4 位作者 查代君 刘爱林 陈伟 林新华 游勇基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77-382,共6页
采用还原法制备了AuNPs/MWCNTs复合材料,并构建了氧化还原蛋白质的固定化和生物传感界面AuNPs/MWCNTs/GC电极.以肌红蛋白(Myoglobin,Mb)为例,研究了固定化蛋白质在AuNPs/MWCNTs/GC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结果表明,AuNPs/MWCNTs复合材料不... 采用还原法制备了AuNPs/MWCNTs复合材料,并构建了氧化还原蛋白质的固定化和生物传感界面AuNPs/MWCNTs/GC电极.以肌红蛋白(Myoglobin,Mb)为例,研究了固定化蛋白质在AuNPs/MWCNTs/GC电极上的直接电化学.结果表明,AuNPs/MWCNTs复合材料不仅能有效地促进Mb与电极表面的直接电子转移,而且能很好地保持固定化Mb的生物催化活性.Mb/AuNPs/MWCNTs/GC电极对H2O2具有良好的电催化还原性能,其线性响应范围为1~138μmol·L-1,检测限为0.32μmol·L-1(S/N=3),并具有较低的米氏常数(0.143 mmol·L-1).该电极操作简单,响应迅速,稳定性和重现性好,有望用于蛋白质的固定化及第三代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红蛋白 AuNPs/MWCNTs 直接电化学 生物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原子环对水分子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正方 刘念华 +1 位作者 安丽萍 刘春梅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8-140,144,共4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了碳原子环对水分子的吸附行为,比较了不同吸附位置下体系能隙、费米能以及吸收光谱的区别。研究结果表明,碳原子环上的水分子吸附只是物理吸附,且水分子吸附位置不同对体系的电学与光学性能产生...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了碳原子环对水分子的吸附行为,比较了不同吸附位置下体系能隙、费米能以及吸收光谱的区别。研究结果表明,碳原子环上的水分子吸附只是物理吸附,且水分子吸附位置不同对体系的电学与光学性能产生显著影响。特别是水分子的吸附为放热过程,由于水分子吸附,使体系的能隙以及费米能级发生改变,将影响体系的物理化学性质。此基础上研究了体系的吸收光谱,计算结果发现,体系的吸收峰位置会随水分子吸附位置的改变而发生振荡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原子环 水分子吸附 第一性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urospora Crassa发酵对豆渣中膳食纤维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薛振环 邓泽元 +2 位作者 范亚苇 刘文群 余玮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56-158,共3页
用Southgate改良法对新鲜豆渣和经粗壮脉纹孢菌(Neurospora Crassa)发酵后豆渣的总膳食纤维含量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粗壮脉纹孢菌发酵对豆渣中膳食纤维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粗壮脉纹孢菌对水不溶性非纤维素多糖的降解能力最强,其含量由... 用Southgate改良法对新鲜豆渣和经粗壮脉纹孢菌(Neurospora Crassa)发酵后豆渣的总膳食纤维含量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粗壮脉纹孢菌发酵对豆渣中膳食纤维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粗壮脉纹孢菌对水不溶性非纤维素多糖的降解能力最强,其含量由原来的37.1387%降为0.5836%,其次是纤维素、水溶性非消化性多糖,含量分别由原来的12.8710%、0.2595%降为7.7261%、0.1848%,而该菌对木质素基本不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渣 粗壮脉纹孢菌 膳食纤维 发酵 Southgate改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粕多糖的分级纯化及结构研究 被引量:17
15
作者 刘小如 张丽美 +5 位作者 胡蒋宁 刘蓉 李红艳 范亚苇 李静 邓泽元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3期96-102,共7页
目的:分级纯化油茶粕多糖(CSP),并对纯化组分进行结构分析。方法:脱蛋白后的油茶粕多糖透析冻干,再经DEAE-Sephadex A-25阴离子交换树脂柱层析分级纯化,并以紫外扫描光谱、Sephacryl S-200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和HPLC测定所得不同多糖组分... 目的:分级纯化油茶粕多糖(CSP),并对纯化组分进行结构分析。方法:脱蛋白后的油茶粕多糖透析冻干,再经DEAE-Sephadex A-25阴离子交换树脂柱层析分级纯化,并以紫外扫描光谱、Sephacryl S-200葡聚糖凝胶柱层析和HPLC测定所得不同多糖组分的纯度;采用柱前衍生化HPLC法分析单糖组成,再以红外光谱扫描及核磁共振对多糖构型进行初步分析。结果:分级纯化得CSP1、CSP2和CSP3 3个多糖组分,经鉴定CSP1和CSP2为中性多糖,CSP3为酸性多糖;纯度测定表明CSP1和CSP2是杂多糖,而CSP3是均一多糖;CSP1的单糖组成为葡萄糖、甘露糖及鼠李糖,物质的量比为6.29:1.00:0.15;CSP2的单糖组成为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物质的量比为3.13:1.00:0.03;CSP3的单糖组成为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阿拉伯糖、半乳糖醛酸和少量鼠李糖,物质的量比为0.42:1.00:1.09:0.96:0.43:0.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粕 多糖 分级纯化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壮脉纹胞菌复合多菌种发酵茶粕产纤维素酶的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沛毅 邓泽元 +1 位作者 杨建远 李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74-179,共6页
用粗壮脉纹胞菌分别复合东方伊莎酵母、里氏木霉、绿色木霉、乳酸杆菌固态发酵已去除茶皂素的茶粕,通过测定发酵产物中3种纤维素酶:外切葡聚糖酶(C1)、内切葡聚糖酶(Cx)、β-葡萄糖苷酶(β-G)及总酶滤纸酶(filter paper activity,FPA)... 用粗壮脉纹胞菌分别复合东方伊莎酵母、里氏木霉、绿色木霉、乳酸杆菌固态发酵已去除茶皂素的茶粕,通过测定发酵产物中3种纤维素酶:外切葡聚糖酶(C1)、内切葡聚糖酶(Cx)、β-葡萄糖苷酶(β-G)及总酶滤纸酶(filter paper activity,FPA)的酶活力来探讨其分解粗纤维素的协同作用。粗壮脉纹胞菌和绿色木霉混合发酵产生的C1酶酶活力较粗壮脉纹胞菌单菌发酵提高了51.09%,粗壮脉纹胞菌和绿色木霉复合发酵较单菌发酵延长了其纤维素酶分泌的周期,96 h时FPA酶活力达到2.782 U/g;粗壮脉纹胞菌复合里氏木霉、绿色木霉混合发酵组在发酵10 d后对茶粕粗纤维的最终降解率分别达到了64.19%和61.59%;接种量对单菌和混合菌发酵产纤维素酶影响总体趋势是随着接种量增加酶活力提高,但粗壮脉纹胞菌单菌发酵纤维素酶酶活力在接种量超过9 mL/100 g后开始下降。表明粗壮脉纹胞菌复合里氏木霉、绿色木霉混合发酵降解纤维素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壮脉纹胞菌 纤维素酶 混合菌发酵 固态发酵 茶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果过敏研究进展
17
作者 肖志文 陈红兵 武涌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342-350,共9页
腰果过敏是一种严重的树坚果过敏。近年来,随着腰果消费量迅速增长,腰果过敏发生率随之呈上升趋势,腰果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食物过敏原。少量的过敏原可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危及性命。然而,目前腰果过敏显然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健康问... 腰果过敏是一种严重的树坚果过敏。近年来,随着腰果消费量迅速增长,腰果过敏发生率随之呈上升趋势,腰果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食物过敏原。少量的过敏原可导致严重的过敏反应,甚至危及性命。然而,目前腰果过敏显然是一个被严重低估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对儿童。因此,社会迫切需要给予腰果过敏足够的重视,并有必要向公众广泛宣传腰果过敏的严重性。本文就腰果过敏的流行病学、过敏原成分、临床特点、诊断以及预防治疗等方面进行系统综述,旨在为腰果过敏的社会认识和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果 过敏 过敏原 交叉反应 加工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银杏保健品中总黄酮 被引量:20
18
作者 熊冬梅 邓泽元 +2 位作者 刘蓉 范亚苇 李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2期256-259,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适用性好,能作为国家标准方法用于测定银杏保健品中总黄酮化合物的测定法。方法:对盐酸浓度、水解时间、水解温度三因素采用响应曲面优化保健品中黄酮化合物水解提取条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梯度洗脱程序测定黄酮类化... 目的:建立一种适用性好,能作为国家标准方法用于测定银杏保健品中总黄酮化合物的测定法。方法:对盐酸浓度、水解时间、水解温度三因素采用响应曲面优化保健品中黄酮化合物水解提取条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梯度洗脱程序测定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结果:水解最佳条件为水解时间114min,水解温度79℃,盐酸浓度3.4mol/L,该条件下得到的银杏总黄酮含量最高为8851.468mg/100g;流动相A:0.1%H3PO4,B:CH3OH;梯度洗脱程序为:0~20min,A45%,B55%;20~30min,A由45%线性变化为50%。该法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标回收率在95.04%~104.56%之间,RSD小于2%。结论:该法操作简单、快速、分离效果好、专属性强、准确度和重现性好、适用性好,可作为国家标准方法推荐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黄酮 槲皮素 山奈酚 异鼠李素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CP-AES测定苦瓜籽矿质元素及GC-MS鉴定其油脂脂肪酸 被引量:13
19
作者 刘小如 邓泽元 +2 位作者 范亚苇 李静 刘芷含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2265-2268,共4页
苦瓜籽中活性成分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注意,但其矿质元素组成未见报道,其油脂脂肪酸主要成分也说法不一。文章选取海南产大苦瓜籽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法测定矿质元素,发现其中K,Mg和P含量最高;Cr和Zn的含量分别高... 苦瓜籽中活性成分的研究逐渐引起人们注意,但其矿质元素组成未见报道,其油脂脂肪酸主要成分也说法不一。文章选取海南产大苦瓜籽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AES)法测定矿质元素,发现其中K,Mg和P含量最高;Cr和Zn的含量分别高达5.165和45.45μg.g-1,在植物性食品中较为罕见。以超临界CO2萃取其中油脂,得率为36.89%,碱法衍生为脂肪酸甲酯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鉴定苦瓜籽油脂中脂肪酸组成,发现其饱和脂肪酸(SFA)占36.71%,主要为硬脂酸;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仅占3.33%,主要为油酸(L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占59.96%,主要为α-桐酸,含量高达54.26%。明确苦瓜籽微量元素与脂肪酸组成,对进一步挖掘其药、食用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瓜籽 ICP-AES 矿质元素 GC-MS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脂肪酶法测定食用油甘油三酯中脂肪酸的位置分布 被引量:27
20
作者 袁小武 邓泽元 +1 位作者 李静 范亚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544-547,共4页
本实验采用sn-1,3位专一性脂肪酶(胰脂肪酶)对甘油三酯进行作用,专一水解位于sn-1、sn-3的酯键,将该两个位置上的脂肪酸游离出来,通过薄层层析分离得到游离脂肪酸和sn-2-甘油一酯,甲酯化作用后用气相色谱法对脂肪酸进行测定。用该方法... 本实验采用sn-1,3位专一性脂肪酶(胰脂肪酶)对甘油三酯进行作用,专一水解位于sn-1、sn-3的酯键,将该两个位置上的脂肪酸游离出来,通过薄层层析分离得到游离脂肪酸和sn-2-甘油一酯,甲酯化作用后用气相色谱法对脂肪酸进行测定。用该方法对花生油、大豆油、玉米油、菜籽油、茶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这几种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达到了80%,在sn-2位上分布更是超过了90%,而少量的饱和脂肪酸则主要是分布在sn-1,3位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 胰脂肪酶 TLC分离 气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