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3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致病原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6
1
作者 邹玉凌 陈佳 游志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48-951,共4页
目的对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原因、临床诊治及其特点进行分析,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诊治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193例(193眼)感染性眼内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致病因素、病原学、治疗及预后... 目的对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原因、临床诊治及其特点进行分析,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诊治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193例(193眼)感染性眼内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致病因素、病原学、治疗及预后等特点。结果所有患者中外伤性眼内炎137例(71.0%),铁器类、木制品和物体类是致病的主要原因;眼部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35例(18.1%),以白内障和青光眼术后为主;内源性眼内炎15例(7.8%),以不明原因的病例为主;感染性角膜炎导致者6例(3.1%)。181例患者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13.3%,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为主要病原菌。眼部手术后及内源性眼内炎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和(或)高血压易感因素的比例较高,玻璃体切割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感染性眼内炎患者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无光感~0.02者占比为86.2%,治疗后无光感~0.02者占比为62.9%、≥0.10者占比为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治疗前后视力有统计学差异的是外伤性及眼部手术后患者,内源性眼内炎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感染性角膜炎导致者视力大部分无光感。结论外伤性和眼部手术后眼内炎是感染性眼内炎的两种主要类型,玻璃体切割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感染性眼内炎经不同的方式积极治疗后可以控制感染,改善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眼内炎 致病原因 玻璃体切割术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留中央凹或标准内界膜剥除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柴宛璇 游志鹏 +2 位作者 胡寒英 赵永吉 苏晓涵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3-448,共6页
目的:评估玻璃体切割术中保留中央凹(FSIP)或标准内界膜剥除(CMIP)治疗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集2000-01-01/2022-0... 目的:评估玻璃体切割术中保留中央凹(FSIP)或标准内界膜剥除(CMIP)治疗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MT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数据库,搜集2000-01-01/2022-07-01玻璃体切割术中FSIP或CMIP治疗MTM的对比研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变化值和改善率、术后全层黄斑裂孔(FTMH)发生率、视网膜中央凹厚度(CFT)变化值、术后中心凹完全解剖复位率。结果:共12篇文献484眼纳入研究,其中FSIP组203眼,CMIP组281眼。Meta分析结果显示:FSIP组患者术后BCVA的变化值(SMD=0.52,95%CI:0.20~0.85,P=0.002)、BCVA改善率(RR=1.50,95%CI:1.22~1.85,P=0.0002)及术后FTMH发生率(RR=0.23,95%CI:0.10~0.54,P=0.0008)优于CMIP组,两组患者CFT变化值(SMD=0.04,95%CI:-0.19~0.26,P=0.75)及术后中心凹完全解剖复位率(RR=1.12,95%CI:0.94~1.32,P=0.20)比较均无差异。结论:现有证据表明,两种术式解剖改善结果相似,但在改善视觉效果及降低术后全层黄斑裂孔发生率方面,FSIP明显优于CMI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界膜 保留中央凹 玻璃体切割术 近视牵引性黄斑病变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编辑治疗视网膜疾病的研究进展
3
作者 周紫依 游志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95-500,共6页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RISPR相关核酸酶(Cas)系统和诱导Cas蛋白到达基因组预定区域的RNA基因编辑技术,在视网膜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大应用前景。迄今为止,已知有200多个基因可通过干扰视锥细胞、视杆细胞或视网膜色素上...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RISPR相关核酸酶(Cas)系统和诱导Cas蛋白到达基因组预定区域的RNA基因编辑技术,在视网膜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大应用前景。迄今为止,已知有200多个基因可通过干扰视锥细胞、视杆细胞或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的发育、功能和存活,从而导致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IRD)。CRISPR/Cas系统可以永久性、精确地替代或消除致病基因突变,治疗包括视网膜色素变性和Leber先天性黑矇等多种IRD。不仅如此,多因素相关的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也被证实可通过CRISPR/Cas系统得到治疗缓解。本文主要论述CRISPR/Cas系统的作用机制以及该项基因编辑技术在视网膜疾病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编辑 视网膜疾病 治疗方法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大动脉瘤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陈佳 邹玉凌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95-399,共5页
视网膜大动脉瘤(RAM)是一种获得性视网膜血管异常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与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等全身情况有关。视网膜大动脉瘤由于管壁薄弱高血压情况下易发生渗出或出血引发其他并发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易诊断。瘤体本身... 视网膜大动脉瘤(RAM)是一种获得性视网膜血管异常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与高血压、动脉硬化、高血脂等全身情况有关。视网膜大动脉瘤由于管壁薄弱高血压情况下易发生渗出或出血引发其他并发症,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不易诊断。瘤体本身有自行退化倾向,病变未累及黄斑区者视力预后良好。但当渗出和/或出血累及黄斑时,严重影响视力,需一些可行性方案治疗。了解视网膜大动脉瘤的典型影像学表现,有助于明确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本文主要综述了多种检查方式下视网膜大动脉瘤的表现及不同类型视网膜大动脉瘤对应的多种治疗方案,旨在为未来早期诊断和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大动脉瘤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激光治疗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