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9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眼部疼痛评估问卷的汉化及信效度检验
1
作者 高云倩 吴利 +2 位作者 唐浪娟 梁慧 刘苗苗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044-2049,共6页
目的:将眼部疼痛评估问卷(OPAS)进行汉化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遵循Brislin翻译模型对英文版OPAS进行翻译,邀请专家对其进行文化调适,经预调查后形成中文版OPAS。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4年2月—6月选取江西省某三级甲等眼科专科医院的36... 目的:将眼部疼痛评估问卷(OPAS)进行汉化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遵循Brislin翻译模型对英文版OPAS进行翻译,邀请专家对其进行文化调适,经预调查后形成中文版OPAS。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4年2月—6月选取江西省某三级甲等眼科专科医院的367例干眼门诊就诊病人进行调查,检验中文版OPAS的信度和效度。结果:中文版OPAS包括眼部疼痛强度、非眼部疼痛、生活质量、加重因素、相关因素5个维度,共22个条目。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5个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68.361%。验证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模型拟合度良好。中文版OPAS量表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973,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为0.818~1.000。中文版OPAS总分与修订版Wong-Baker面部表情疼痛评估法(FPS-R)得分的相关系数为0.621。量表总的Cronbach'sα系数为0.904,分半信度为0.846。结论:中文版OPA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评估我国眼科病人眼部疼痛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部疼痛 干眼 生活质量 信度 效度 量表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医学的眼眶疾病辅助诊疗技术应用现状及展望
2
作者 桑泽曦(综述) 王耀华(审校) 廖洪斐(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53-858,共6页
自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医学技术也随之迎来质变,数字医学逐渐被广大医学科研人员接受并应用于临床。这些创新不仅更新了各种临床诊疗设备,而且为医疗领域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为我国眼科学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 自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医学技术也随之迎来质变,数字医学逐渐被广大医学科研人员接受并应用于临床。这些创新不仅更新了各种临床诊疗设备,而且为医疗领域带来了全新的理念,为我国眼科学发展带来了蓬勃生机。借助数字化手段,眼科学被推向更加精准、个性化、微创的方向发展。本文综合了国内外有关的文献资料,对数字化医疗的智能诊断技术进行了回顾,如3D打印、手术导航、有限元分析以及扩展现实等技术就应用这些数字创新来辅助眼眶骨折、眼眶肿瘤、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外伤性视神经病变以及眶内异物等眼眶疾病的诊疗以及临床教学现状及前景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疾病 数字医学 三维重建 虚拟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诊疗及预后研究进展
3
作者 余进海(综述) 王耀华(审校) 廖洪斐(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846-851,共6页
转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MUM)是一种罕见但具有高度侵袭性和不良预后的眼部恶性肿瘤。目前,对于MUM的治疗尚缺乏标准化的方法,使其预后较差。然而,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新型免疫药物替本福司、综合靶向疗法、联合序贯疗法等治疗手段... 转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MUM)是一种罕见但具有高度侵袭性和不良预后的眼部恶性肿瘤。目前,对于MUM的治疗尚缺乏标准化的方法,使其预后较差。然而,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新型免疫药物替本福司、综合靶向疗法、联合序贯疗法等治疗手段的出现为MUM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本综述旨在总结MUM诊疗及预后研究的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性葡萄膜黑色素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及其在眼科中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6
4
作者 徐柒华 廖洪斐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95-297,共3页
由于3D打印技术具有个体化、精准化、快速化及远程化等优点,近年来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适合于医学领域的应用。本综述介绍了3D打印技术在眼科领域的相关发展,从眼科精准手术、个体化假体、组织支架、眼部生物打印、眼科教学... 由于3D打印技术具有个体化、精准化、快速化及远程化等优点,近年来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很大发展,特别适合于医学领域的应用。本综述介绍了3D打印技术在眼科领域的相关发展,从眼科精准手术、个体化假体、组织支架、眼部生物打印、眼科教学模型等方面阐述了其在眼科领域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眼科 应用前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角膜基质透镜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及展望 被引量:4
5
作者 晏利(综述) 周文天(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72-176,共5页
随着角膜屈光手术的发展,尤其是飞秒激光的应用,以及临床上角膜供体植片的欠缺,屈光手术中产生的角膜基质透镜逐渐得到眼科医生的关注。新鲜的角膜基质透镜大部分很难立即投入使用,因此对于透镜如何更好的保存与处理是眼科医生需要解决... 随着角膜屈光手术的发展,尤其是飞秒激光的应用,以及临床上角膜供体植片的欠缺,屈光手术中产生的角膜基质透镜逐渐得到眼科医生的关注。新鲜的角膜基质透镜大部分很难立即投入使用,因此对于透镜如何更好的保存与处理是眼科医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角膜基质透镜可用于多种眼科疾病的治疗。本文从角膜基质透镜的保存及处理,矫治远视及老视,治疗圆锥角膜、角膜溃疡、角膜营养不良、皮样瘤及复发性翼状胬肉、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后所致的角膜变薄,以及覆盖青光眼引流阀防止其暴露等方面就角膜基质透镜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深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基质透镜 远视 老视 圆锥角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马鱼动物模型在眼科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胡海坚 张旭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66-972,共7页
斑马鱼已成为一种广泛用于研究脊椎动物发育、疾病遗传机制和药物毒理学的模式生物。由于斑马鱼与人类的眼睛在形态、生理、功能和基因表达的相似性,胚胎容易获得、发育很快而且易于观察和操作等特点,使其成为人类眼科疾病的良好的动物... 斑马鱼已成为一种广泛用于研究脊椎动物发育、疾病遗传机制和药物毒理学的模式生物。由于斑马鱼与人类的眼睛在形态、生理、功能和基因表达的相似性,胚胎容易获得、发育很快而且易于观察和操作等特点,使其成为人类眼科疾病的良好的动物模型,并为进一步探究疾病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法提供新的见解。本综述将介绍斑马鱼的眼部特征、斑马鱼动物模型在眼科疾病及药物疗效、药物眼毒性评估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马鱼 动物模型 眼科疾病 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2
7
作者 陈智萍 万琪 +3 位作者 刘康成 吴晓坚 邹玉凌 游志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86-789,共4页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眼底病科诊断为难治性nAMD的患者17例(17眼)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nAMD)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9月就诊于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眼底病科诊断为难治性nAMD的患者17例(17眼)作为研究对象。利用41G超精微针将10 g·L^(-1)康柏西普注射液注入患者黄斑区视网膜下。术后随访期间若OCT发现黄斑区视网膜有渗出,则继续行玻璃体内注射10 g·L^(-1)康柏西普。记录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CMT)以及注药次数、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患者BCVA均得到显著改善(均为P<0.001)。术后各时间点患者BCVA变化不明显(均为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患者CMT均显著降低(均为P<0.001)。术后1~12个月患者CMT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下降的趋势(均为P<0.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术前BCVA与术前CMT之间、术前BCVA与术后12个月BCVA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r=0.643,P=0.005;r=0.634,P=0.006)。治疗期间,17眼抗VEGF注药次数为(1.35±0.61)次,其中12眼1次,4眼2次,1眼3次。经相关分析发现,注药次数与患者术前CMT呈正相关(r=0.664,P=0.004)。17眼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视网膜下注射康柏西普治疗难治性nAMD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降低CMT并改善患者视力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下注射 康柏西普 新生血管性老年性黄斑变性 注药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在眼眶病及眼肿瘤疾病诊疗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被引量:2
8
作者 任章军 余进海 +2 位作者 桑泽曦 王耀华 廖洪斐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3-168,共6页
近年来,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关键分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它通过分析医学图像,实现了多种疾病的准确检测、诊断和预后评估。在眼科领域,深度学习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爆裂性骨折、黑色素瘤... 近年来,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的关键分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取得了显著进展。它通过分析医学图像,实现了多种疾病的准确检测、诊断和预后评估。在眼科领域,深度学习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甲状腺相关眼病、眼眶爆裂性骨折、黑色素瘤、基底细胞癌、眼眶脓肿、淋巴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疾病的诊断和预测。这项技术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甚至病理切片等获得的图像,能够高度准确地进行眼眶病及眼肿瘤疾病的诊断、鉴别和分期分类,其准确度已足以与专业医师媲美。这一技术的应用前景巨大,有望提升相关疾病的诊疗水平,同时减少临床实践所需的时间和成本。本综述汇总了近年来关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在眼眶病及眼肿瘤疾病领域应用的最新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有关这一领域的最新信息和发展趋势,并进一步促进该技术的临床应用及普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病 眼肿瘤 深度学习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难治性糖尿病黄斑水肿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9
作者 许诚豪 杨帆 游志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44-748,共5页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最常见的引起视力下降的并发症。DME的发病机制复杂,约1/3的DME患者对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应答不佳,我们将其定义为难治性DME。对难治性DME的危险因素的早期识别十分重要,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 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最常见的引起视力下降的并发症。DME的发病机制复杂,约1/3的DME患者对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应答不佳,我们将其定义为难治性DME。对难治性DME的危险因素的早期识别十分重要,有助于判断患者的预后,并指导临床治疗。本文对难治性DME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糖尿病黄斑水肿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啮齿动物青光眼模型研究进展
10
作者 谢志(综述) 曹婷 张旭(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7-563,共7页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进行性丢失为特征的视神经病变,已成为全球不可逆性致盲的常见原因,但其病理生理机制仍不清楚。因此,合理的青光眼动物模型对揭示青光眼发病机制和改善治疗方案十分重要。近年来,啮齿动物由于具...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其轴突进行性丢失为特征的视神经病变,已成为全球不可逆性致盲的常见原因,但其病理生理机制仍不清楚。因此,合理的青光眼动物模型对揭示青光眼发病机制和改善治疗方案十分重要。近年来,啮齿动物由于具有众多优点而逐渐成为青光眼模型制作的主流选择,除转基因小鼠可自发诱导青光眼外,青光眼实验模型主要分为眼压依赖性和非眼压依赖性。眼压依赖性青光眼模型通过各种手段阻碍房水流出,从而诱导眼压升高;非眼压依赖性青光眼模型试图评估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相关发病机制。本文就啮齿动物各种青光眼模型的不同损伤机制、操作方法、优点和局限性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光眼 动物模型 啮齿动物 眼压 转基因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及潜在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71
11
作者 张凤俊 李晶明 刘秋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677-685,共9页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逐渐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最新的全球糖尿病患者多达4.22亿人,预计到2040年将达6.42亿人,而中国糖尿病患者数将位居世界第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逐渐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报道最新的全球糖尿病患者多达4.22亿人,预计到2040年将达6.42亿人,而中国糖尿病患者数将位居世界第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最常见的眼部并发症,常发生在1型糖尿病患者患病5 a内以及所有的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20 a后,已成为全球主要致盲原因。如何阻止或减缓DR进展,将成为全球防控可致盲眼病的关键。本文对DR早期的发病机制及目前潜在的治疗策略进行简要综述,以期有助于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寻找更多有效的DR防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炎症 氧化应激 硝基化应激 表观遗传修饰 线粒体损伤 基因多态性 视网膜神经变性 血管内皮祖细胞功能障碍 自噬 昼夜节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18
12
作者 张凤俊 易敬林 +1 位作者 李晶明 刘秋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84-587,共4页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眼部表现,是全球成人不可逆性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国内外有关DR代谢途径的分子机制研究很多,但迄今为止仍然无法对其给予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目前已发现多条与DR发...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眼部表现,是全球成人不可逆性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国内外有关DR代谢途径的分子机制研究很多,但迄今为止仍然无法对其给予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目前已发现多条与DR发病机制相关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并具有交互作用。寻找调控信号通路中起阀门作用的分子开关,可有效地阻止DR病理代谢途径的发展,为临床上治疗DR提供新的思路。本文针对DR发病机制及参与其中的信号通路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发病机制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屏终端的使用对人泪膜及眼表的影响及非侵人性眼表综合分析仪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7
13
作者 熊婵 刘珍凯 +3 位作者 纪开宝 喻理 古学军 张旭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43-447,共5页
背景目前,视屏终端已广泛用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其对眼表健康的影响受到关注,而临床上对眼表的健康评估和干眼的早期诊断尚有一定的困难。以往对眼表的检查以侵入性方法为主,影响检查结果的客观性。近年来,非侵入性眼表综合分析... 背景目前,视屏终端已广泛用于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其对眼表健康的影响受到关注,而临床上对眼表的健康评估和干眼的早期诊断尚有一定的困难。以往对眼表的检查以侵入性方法为主,影响检查结果的客观性。近年来,非侵入性眼表综合分析仪已用于临床,其在对视屏终端使用者眼表健康状况的评估方面的研究尚少。目的使用Keratograph5M非侵入性眼表综合分析仪观察青年人长时间注视视屏终端对泪膜及眼表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干预性研究方法,于2015年3月1日至11月10日在南昌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纳入健康志愿者81人,其中男39人,女42人;年龄18~30岁,均取右眼为受试眼。受试者在自然光线和屈光矫正状态下观看和操作计算机上的同一个视频,距离计算机显示屏约3013m,使用Keratograph5M非侵人性眼表综合分析仪分别测定受试者计算机操作前后右眼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TBUT)、泪河高度、结膜充血评分、角膜缘充血评分、睑板腺和泪膜脂质层等,比较计算机操作前后各项检查指标的差异和出现眼表异常的眼数。结果受试者持续操作计算机3h后出现视物疲劳、干涩感、眼胀痛、视物模糊和结膜充血的眼数明显多于试验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受试眼计算机操作后首次N1TBUT、平均NITBUT分别为(6.086±3.701)8和(9.103±4.680)s,明显低于试验前的(11.445±4.964)s和(14.626±4.467)s;操作后受试眼泪河高度为(0.190±0.032)mm,明显低于受试前的(0.212±0.040)mm;操作后结膜充血评分和角膜缘充血评分分别为0.869±0.311和0.572±0.276,均分别高于受试前的0.780_±0.306和0.509±0.26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O.01),而试验前后眼压变化及不同级别角膜荧光素染色眼数分布、不同形态睑板腺眼数分布及不同形态的脂质层眼数分布均无改变。结论长时间注视视屏终端影响泪膜及眼表健康,Keratograph5M非侵入性眼表综合分析仪是临床上客观评估泪膜及眼表情况的有用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病/诊断 泪膜/生理 干眼/诊断 眼科诊断技术/仪器 眼表 视屏终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颈癌组织中AEG-1表达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 被引量:8
14
作者 宋恩霖 王茂梅 +2 位作者 熊秀娟 朱静 俞薇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17-720,共4页
目的观察AEG-1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40例子宫颈癌、10例慢性子宫颈炎组织中AEG-1、NF-κB p65、VEGF蛋白的表达,采用Image-Pro6.0软件检测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mean density,... 目的观察AEG-1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MaxVision法检测40例子宫颈癌、10例慢性子宫颈炎组织中AEG-1、NF-κB p65、VEGF蛋白的表达,采用Image-Pro6.0软件检测蛋白表达的平均光密度(mean density,MD)。采用肿瘤微血管内皮标志物(CD34)结合Weinner计数法检测子宫颈癌组织新生的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结果子宫颈癌组织中AEG-1呈高表达,其与子宫颈癌的淋巴结转移和脉管浸润密切相关(P<0.05),与子宫颈癌的组织学类型、肿瘤大小、分化程度、宫旁浸润及患者年龄无关。AEG-1表达与NF-κB p65、VEGF蛋白表达呈正相关。结论 AEG-1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MVD呈正相关,其可能促进子宫颈癌的微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瘤 AEG-1 VEGF NF—κB P65 微血管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上睑下垂术后早期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3
15
作者 黄琴 廖洪斐 +2 位作者 王耀华 胡军华 杨垂勋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769-771,775,共4页
目的探讨上睑下垂术后早期应用绷带型角膜接触镜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先天性上睑下垂矫正术后眼睑闭合不全患者21例(32眼)随机分为A组(戴镜组)和B组(传统组)。2组均按常规方法行额肌肌瓣悬吊术,术后A组均连续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每14 d... 目的探讨上睑下垂术后早期应用绷带型角膜接触镜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先天性上睑下垂矫正术后眼睑闭合不全患者21例(32眼)随机分为A组(戴镜组)和B组(传统组)。2组均按常规方法行额肌肌瓣悬吊术,术后A组均连续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每14 d更换1次;B组均根据传统的方法滴滴眼液和涂眼膏,术前及术后3 d、7 d、1个月、3个月观察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患者主觉症状等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A组和B组术后各时间段泪液分泌量均无明显改变,但两组在术后早期均出现了角膜上皮染色,染色点较术前增加,术后3 d角膜荧光染色评分明显增加,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8);术后7 d、1个月荧光染色评分仍继续增加,且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0.010);术后3个月角膜染色基本消失,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7)。泪膜破裂时间术前无明显差异,术后3 d两组均较术前减少,术后7 d、1个月A组较前逐渐变长,B组变化不明显,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02、0.01),术后3个月两组均有所恢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3)。主觉症状评分术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6),术后3 d患者主觉症状明显增加,但A组症状明显较B组减轻,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术后7 d、1个月两组主觉症状均有所减轻,但两组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17);术后3个月两组主觉症状逐渐消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2)。结论上睑下垂矫正术后早期配戴硅水凝胶角膜接触镜,不仅可使患者早期用眼,而且可促进患者泪膜稳定,减轻眼部不适感,降低发生暴露性角膜炎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水凝胶角膜接触镜 上睑下垂 眼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后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角膜移植术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赖爱华 张璜 +3 位作者 游珊 孙涛 刘贤 周文天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78-583,共6页
目的探讨球后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全麻)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行PKP的100例受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者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行喉罩通气全麻术;观察组... 目的探讨球后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全麻)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行PKP的100例受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者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行喉罩通气全麻术;观察组行喉罩通气全麻术联合球后神经阻滞技术。观察两组PKP受者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术中镇痛剂使用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两组受者术后2、6、24 h疼痛程度,观察两组受者的苏醒情况。比较两组受者术前1 d及术后1 d的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在术中15 min、手术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观察组受者术中瑞芬太尼和丙泊酚的使用量分别为(1.0±0.4)、(299±40)mg,明显低于对照组受者的(1.3±0.6)、(365±42)mg(均为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受者在术后2、6、12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受者(均为P<0.01)。观察组受者呼吸恢复、呼之睁眼、定向力恢复及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受者(均为P<0.05)。观察组受者术后1 d的白介素(IL)-1、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受者(均为P<0.05)。结论球后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可以维持PKP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瑞芬太尼与丙泊酚使用量,减轻受者术后疼痛程度以及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球后神经阻滞 全身麻醉 局部麻醉 术后疼痛 手术应激反应 瑞芬太尼 丙泊酚 视觉模拟评分法 炎症因子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3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致病原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9
17
作者 邹玉凌 陈佳 游志鹏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48-951,共4页
目的对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原因、临床诊治及其特点进行分析,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诊治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193例(193眼)感染性眼内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致病因素、病原学、治疗及预后... 目的对感染性眼内炎的致病原因、临床诊治及其特点进行分析,为该病的防治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诊治于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193例(193眼)感染性眼内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的致病因素、病原学、治疗及预后等特点。结果所有患者中外伤性眼内炎137例(71.0%),铁器类、木制品和物体类是致病的主要原因;眼部手术后感染性眼内炎35例(18.1%),以白内障和青光眼术后为主;内源性眼内炎15例(7.8%),以不明原因的病例为主;感染性角膜炎导致者6例(3.1%)。181例患者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13.3%,以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为主要病原菌。眼部手术后及内源性眼内炎患者合并有糖尿病和(或)高血压易感因素的比例较高,玻璃体切割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感染性眼内炎患者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无光感~0.02者占比为86.2%,治疗后无光感~0.02者占比为62.9%、≥0.10者占比为2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治疗前后视力有统计学差异的是外伤性及眼部手术后患者,内源性眼内炎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感染性角膜炎导致者视力大部分无光感。结论外伤性和眼部手术后眼内炎是感染性眼内炎的两种主要类型,玻璃体切割术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感染性眼内炎经不同的方式积极治疗后可以控制感染,改善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眼内炎 致病原因 玻璃体切割术 临床特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阈值下577nm微脉冲激光光凝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神经生长因子和趋化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18
作者 连海燕 宋艳萍 +3 位作者 易敬林 杨海军 罗云峰 杜红岩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23-727,共5页
目的观察阈值下577 nm微脉冲激光光凝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趋化素(Chemerin)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65 mg·kg^(-1)链脲佐菌... 目的观察阈值下577 nm微脉冲激光光凝对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和趋化素(Chemerin)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65 mg·kg^(-1)链脲佐菌素对40只Brown Norway大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选取20只造模成功者为实验鼠,造模后2周右眼采用IQ577 nm激光行阈值下微脉冲激光处理为微脉冲激光组,左眼不做任何处理为对照组。在微脉冲激光光凝后3 d、7 d、14 d、28 d随机各选取5只大鼠,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双眼视网膜VEGF、NGF和Chemerin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VEGF mRNA和蛋白在3 d、7 d、14 d、28 d表达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微脉冲激光组VEGF mRNA和蛋白在3 d、7 d、14 d、28 d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氉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3 d、7 d、14 d、28 d NGF mRNA和蛋白均逐渐下降(均为P<0.05),7 d NGF比3 d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脉冲激光组NGF mRNA和蛋白在3 d、7 d、14 d、28 d均较对照组上升,且在14 d达到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照组Chemerin mRNA和蛋白在3 d、7 d、14 d、28 d表达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微脉冲激光组Chemerin mRNA和蛋白在3 d、7 d、14 d、28 d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阈值下577 nm微脉冲激光光凝可降低早期糖尿病大鼠VEGF、Chemerin表达,上调NGF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77 nm激光 微脉冲激光 糖尿病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神经生长因子 趋化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中国籍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家系基因定位与临床分型 被引量:4
19
作者 杨璐 杨海军 +2 位作者 易敬林 胡圆 周亮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153-1157,共5页
目的通过候选基因法对2个中国籍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congenital fibrosis of the extraocular muscles,CFEOM)家系进行致病基因定位及疾病分型。方法对2个CFEOM家系所有成员均采集病史、体格检查、抽取外周静脉血5~8 mL并提取基因组DNA... 目的通过候选基因法对2个中国籍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congenital fibrosis of the extraocular muscles,CFEOM)家系进行致病基因定位及疾病分型。方法对2个CFEOM家系所有成员均采集病史、体格检查、抽取外周静脉血5~8 mL并提取基因组DNA。选择KIF21A第2、8、20、21外显子;PHOX2A/ARIX第1、2、3外显子;TUBB2B第1、2、3、4外显子;TUBB3第1、2、3、4外显子区域进行PCR引物合成并将扩增样品进行纯化测序,结果应用Chromas 2.3及DNAman 7.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家系1五代中9人患病,均具有典型CFEOM外观特征。致病基因位于KIF21A基因外显子21,2860C>T。家系2四代中4人患病,除1人临床表型不典型外,其他3人都具有典型的CFEOM外观特征。致病基因位于TUBB3基因外显子4,1249G>A。结论运用候选基因法可快捷、有效地确定遗传性疾病家系的致病基因。家系1属于CFEOM 1A型,为常染色体完全外显的显性遗传;家系2属于CFEOM 3A型,为常染色体不完全外显的显性遗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KIF21A基因 TUBB3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5
20
作者 邹晶 喻理 +2 位作者 许博涵 邵毅 易敬林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4-217,222,共5页
目的研究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heparin-binding epidermal growth factor,HB-EGF)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探讨其在翼状胬肉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在南昌大学眼科医院行翼状胬肉切除的40例标本,采用... 目的研究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heparin-binding epidermal growth factor,HB-EGF)在翼状胬肉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探讨其在翼状胬肉发生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在南昌大学眼科医院行翼状胬肉切除的40例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22例初发与18例复发翼状胬肉标本中HB-EGF的表达情况,并与正常对照组结膜标本进行比较。结果HB-EGF在初发型翼状胬肉组织的头部相对表达值为2.77、体部相对表达值为1.76,正常结膜相对表达值为1.37。复发型胬肉组织中HB-EGF在其头部相对表达值为1.95、体部相对表达值为1.57,正常结膜相对表达值为0.96。HB-EGF在初发型和复发型翼状胬肉组织中均主要定位于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胞浆中,以上皮细胞表达最为显著。相同标本数复发型翼状胬肉头部组织中HB-EGF的相对表达值为4.30,为正常对照结膜(相对表达值为1.09)的3.9倍、为初发型(相对表达值为1.32)翼状胬肉头部组织3.1倍,且初发型翼状胬肉头部组织表达量为正常对照组的1.3倍。结论高水平的HB-EGF可能是翼状胬肉发生与复发的重要因素,提示可以把HB-EGF作为干预靶点来控制翼状胬肉的发生与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新生血管 肝素结合性表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