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纤维增强聚合物注塑流动纤维取向分布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1
作者 江青松 柳和生 +2 位作者 熊爱华 何建涛 李孟山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23-127,共5页
基于Hele-Shaw流动模型及广义牛顿流体本构方程,采用ARD-RSC取向模型,建立了长纤维增强聚合物注塑成型流动数学模型。以方形薄板为研究对象,运用Moldflow对注塑流动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注射时间、熔体温度、模具温度和保压压力对纤维取向... 基于Hele-Shaw流动模型及广义牛顿流体本构方程,采用ARD-RSC取向模型,建立了长纤维增强聚合物注塑成型流动数学模型。以方形薄板为研究对象,运用Moldflow对注塑流动过程进行模拟,研究注射时间、熔体温度、模具温度和保压压力对纤维取向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时间对纤维取向的影响最为显著,随着注射时间延长,纤维取向值增加;随着熔体温度或模具温度的升高,纤维取向值减小;保压压力对纤维取向的影响与速度/压力转换点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纤维增强聚合物 注塑流动 纤维取向分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注塑充填过程及纤维取向数值模拟 被引量:9
2
作者 熊爱华 柳和生 +2 位作者 黄兴元 江青松 周献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1-164,共4页
基于Hele-Shaw理论及广义非牛顿流体本构方程,建立了纤维增强聚合物三维薄壁注塑成型充填阶段数学模型,根据Folgar-Tucker取向模型,建立了纤维取向张量模型。采用Moldflow对拉伸试样的注塑流动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纤维含量f和纤维间相互... 基于Hele-Shaw理论及广义非牛顿流体本构方程,建立了纤维增强聚合物三维薄壁注塑成型充填阶段数学模型,根据Folgar-Tucker取向模型,建立了纤维取向张量模型。采用Moldflow对拉伸试样的注塑流动过程进行模拟,研究纤维含量f和纤维间相互作用系数Ci对纤维取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i增大,平均纤维的取向性呈减小的趋势;试样不同部位的纤维取向不同;f对纤维取向性影响较小,且存在一个最佳含量百分比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玻璃纤维增强聚合物 流动过程 纤维取向 MOLDFLOW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共挤成型中挤出胀大的三维粘弹数值模拟 被引量:14
3
作者 黄益宾 柳和生 +1 位作者 黄兴元 赖家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60-163,共4页
采用Phan-Thien and Tanner(PTT)本构方程,建立了矩形截面共挤口模内外两种聚合物熔体流动的三维粘弹数值模型,有限元模拟了聚丙烯/聚苯乙烯(PP/PS)共挤过程中的挤出胀大现象,并用实验验证了模拟结果。研究表明:当入口体积流量相同时,... 采用Phan-Thien and Tanner(PTT)本构方程,建立了矩形截面共挤口模内外两种聚合物熔体流动的三维粘弹数值模型,有限元模拟了聚丙烯/聚苯乙烯(PP/PS)共挤过程中的挤出胀大现象,并用实验验证了模拟结果。研究表明:当入口体积流量相同时,两熔体挤出口模后会朝向黏度较高的PS熔体一侧偏转,型材截面呈非对称畸变。两熔体在垂直挤出方向上的速度分布导致了挤出胀大过程中熔体的偏转流动,而口模出口处的剪切速率分布基本决定了共挤型材截面的形状。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基本相符,模拟所得挤出胀大率比实际值大8.6%。等温假设是影响共挤出胀大数值模拟准确度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挤成型 挤出胀大 有限元 三维粘弹模拟 PTT本构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参数对纤维取向及塑件变形影响模拟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熊爱华 柳和生 +3 位作者 黄兴元 罗忠民 黄益宾 江青松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32-138,共7页
采用Moldflow软件对短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注塑成型矩形平板塑件的成型过程进行模拟,重点研究纤维含量(A)、纤维长径比(B)和纤维间相互作用系数(Ci)对平均纤维取向(D)和制品变形(E)的影响,进一步探究短纤维增强聚合物注塑成型的特点... 采用Moldflow软件对短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注塑成型矩形平板塑件的成型过程进行模拟,重点研究纤维含量(A)、纤维长径比(B)和纤维间相互作用系数(Ci)对平均纤维取向(D)和制品变形(E)的影响,进一步探究短纤维增强聚合物注塑成型的特点.研究表明:A、B对D及E的影响较复杂,且存在一个最佳值;随着B的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而E随B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B=1除外);随着Ci的增大,D呈减小,E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收缩是引起塑件变形的主要因素.塑件变形在三维空间的Z方向的变形量最大,在熔体流动(X方向)及垂直流动方向(Y方向)的变形量均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玻纤增强聚丙烯 纤维取向 变形 纤维含量 纤维长径比 纤维相互作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玻纤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气体辅助注塑成型真三维模拟 被引量:8
5
作者 熊爱华 柳和生 +2 位作者 黄兴元 赖家美 江青松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82-186,共5页
基于广义非牛顿流体和七参数Cross-WLF黏度本构,以矩形平板塑件为研究对象,选用短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采用Moldflow软件对传统注塑成型和气体辅助注塑成型过程进行真三维模拟,对比研究了两种成型工艺中注射压力、锁模力和塑件... 基于广义非牛顿流体和七参数Cross-WLF黏度本构,以矩形平板塑件为研究对象,选用短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采用Moldflow软件对传统注塑成型和气体辅助注塑成型过程进行真三维模拟,对比研究了两种成型工艺中注射压力、锁模力和塑件变形情况,结果表明,采用气辅注塑成型能有效降低注射压力和锁模力;采用气辅注塑成型能减小塑件的变形,在文中工艺条件下,传统注塑成型塑件的变形量为1.187 mm,而气辅注塑成型塑件的变形量为0.7839mm,变形缩小了51.4%,尤其是采用气辅注塑成型能明显减小塑件的收缩变形量,其收缩变形量从1.042 mm降低至0.6839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玻璃纤维增强聚丙烯 气辅注塑成型 数值模拟 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玻纤增强聚丙烯水辅助注射成型纤维取向数值模拟 被引量:4
6
作者 张伟 柳和生 +3 位作者 黄兴元 余忠 章凯 陈忠仕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05-111,117,共8页
基于Folgar-Tucker纤维取向模型,利用Moldex3D对三维长直管件进行溢流法水辅助注射成型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制品初始段位置的水道层区域纤维取向倾向于无序状态,而在制品的中间段及末尾段位置的纤维倾向于沿流动方向形成取向;通过... 基于Folgar-Tucker纤维取向模型,利用Moldex3D对三维长直管件进行溢流法水辅助注射成型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制品初始段位置的水道层区域纤维取向倾向于无序状态,而在制品的中间段及末尾段位置的纤维倾向于沿流动方向形成取向;通过适当的增加注水延迟时间可以有效地改善制品初始段位置的纤维沿流动方向的取向。另外,还发现沿流动方向的纤维取向最有序的位置是靠近壳层位置的芯层区域;在制品的末端位置,注水压力、熔体温度显著影响纤维沿流动方向的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玻纤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 水辅助注射成型 纤维取向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气工艺对外部气体辅助注塑成型制品翘曲与凹痕的影响 被引量:10
7
作者 肖清武 柳和生 +2 位作者 黄益宾 余忠 黄东有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12-117,共6页
注塑制品翘曲变形与凹痕是2种严重缺陷,文中基于带加强筋平板制品实验研究了外部气体辅助注塑成型(EGAIM)中注气工艺参数对制品翘曲与凹痕的影响规律及原因。通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阐明了气体注射延迟时间、气体保压压力及气体保压时... 注塑制品翘曲变形与凹痕是2种严重缺陷,文中基于带加强筋平板制品实验研究了外部气体辅助注塑成型(EGAIM)中注气工艺参数对制品翘曲与凹痕的影响规律及原因。通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阐明了气体注射延迟时间、气体保压压力及气体保压时间对制品的翘曲与凹痕都有显著影响,其中气体注射延迟时间的影响最显著。制品翘曲与凹痕随注气工艺参数变化呈现不同特征:随着注射延迟时间的延长,制品翘曲与凹痕呈相反的变化趋势,制品翘曲变形减小而凹痕深度增加;提高气体保压压力,制品凹痕深度单调减小而翘曲呈“U”形曲线变化;增长保压时间,制品翘曲与凹痕都有减小的趋势。这些影响规律的总结为减小EGAIM制品的翘曲与凹痕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部气体辅助注塑成型 翘曲 凹痕 加强筋 单因素方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辅注塑成型注射方法对方管纤维取向和收缩性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陈忠仕 柳和生 +2 位作者 余忠 章凯 张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2-119,共8页
基于聚合物复合材料黏弹性本构方程(White-Metzner方程)和流体动力学三大控制方程,采用改进的iARD-RPR纤维取向模型,以直线构成的方形截面管材为研究对象,运用有限体积法开发的软件,模拟分析了溢流法和短射法对制品纤维取向和收缩率的影... 基于聚合物复合材料黏弹性本构方程(White-Metzner方程)和流体动力学三大控制方程,采用改进的iARD-RPR纤维取向模型,以直线构成的方形截面管材为研究对象,运用有限体积法开发的软件,模拟分析了溢流法和短射法对制品纤维取向和收缩率的影响,且有相应实验验证。结果显示,2种注射方法的制件在竖切面(对边中心点连线处切面)上沿流动方向的纤维取向度从表层到水道层逐渐减小,且短射法制件竖切面后段纤维取向的有序区域比前段大;在对角切面(方形截面对角线切面)上,纤维取向度比对应的制件竖切面高;溢流法制件由于穿透截面形状趋于圆形,且壁厚相对较厚,4个直角处及整体收缩率较高,而短射法穿透截面形状趋于截面形状,制件冷却均匀,所以4个直角和整体的收缩率很低,随着注射量增加,收缩率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辅注塑 注射方法 方形截面 纤维取向 收缩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合碳纤维泡沫夹芯复合材料反复低速冲击性能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罗志强 赖家美 +2 位作者 黄志超 莫明智 李美艳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214-221,共8页
采用真空辅助传递模塑(VARTM)工艺制备了铺层为[45°/-45°/0°/90°]2s的缝合/未缝合泡沫夹芯结构复合材料,并在15 J的冲击能量下对其进行了五种不同冲击次数的落锤反复低速冲击实验,通过Micro-CT扫描对冲击后的纤维... 采用真空辅助传递模塑(VARTM)工艺制备了铺层为[45°/-45°/0°/90°]2s的缝合/未缝合泡沫夹芯结构复合材料,并在15 J的冲击能量下对其进行了五种不同冲击次数的落锤反复低速冲击实验,通过Micro-CT扫描对冲击后的纤维面板内部不可见的损伤进行表征,从而揭示其内部损伤机理。结果表明:泡沫夹芯结构复合材料损伤形式主要包括分层损伤、基体开裂和纤维断裂。经历前五次冲击后,泡沫夹芯结构复合材料主要产生分层损伤和基体开裂,纤维断裂仅出现在冲击位置;随着冲击次数的增加,纤维断裂的现象愈加明显。面板层间损伤从冲击表面至材料内部的主要损伤模式不同,其损伤面积呈递增状,靠近泡沫的第7—8层的层间分层所带来的损伤面积最大。缝线树脂柱能够有效改善泡沫夹芯结构的抗冲击性能,与未缝合相比,缝合泡沫夹芯复合材料在相同冲击次数下的残余最大冲击载荷的提升幅度为33.4%~48.1%。此外,还得到了15 J能量下冲击次数及凹坑深度的关系曲线图,并拟合出相应的数学公式,再结合曲线拐点位置,能够实现对复合材料损伤模式的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泡沫夹芯结构 反复冲击性能 CT扫描 损伤机理 拐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网格粒子法在模拟单螺杆挤出非牛顿流中的应用
10
作者 董添文 黄兴元 +1 位作者 江顺亮 柳和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9-182,186,共5页
基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方法,采用FORTRAN语言,自行开发了一套模拟非牛顿流的程序。采取镜像粒子法处理固壁边界。使用移动最小二乘(MLS)修正密度,消除压力振荡。选取幂率模型计算非牛顿流体黏度。通过模拟平板Poiseuille流验证了... 基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方法,采用FORTRAN语言,自行开发了一套模拟非牛顿流的程序。采取镜像粒子法处理固壁边界。使用移动最小二乘(MLS)修正密度,消除压力振荡。选取幂率模型计算非牛顿流体黏度。通过模拟平板Poiseuille流验证了该程序计算非牛顿流的正确性。最后,将SPH方法应用于单螺杆挤出螺槽横截面流场的计算,对比考察了剪切变稀、牛顿、剪切变稠等不同情况下的速度场、剪切速率场,计算结果与理论基本符合。螺槽中轴线上的速度分布与理论解一致。为SPH方法在更加复杂的三维螺杆挤出模拟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 非牛顿流 单螺杆挤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