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63篇文章
< 1 2 6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经济对中国省域人类福祉碳强度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圣云 房方 王石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0-962,共13页
数字经济是驱动碳减排和人类福祉提升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本文构建并测度了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人类福祉碳强度,分析了数字经济对中国省域人类福祉碳强度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数字经济是驱动碳减排和人类福祉提升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本文构建并测度了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人类福祉碳强度,分析了数字经济对中国省域人类福祉碳强度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①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形成“西低东高”空间格局;而人类福祉碳强度明显降低,呈“北高南低”空间特征。②发展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降低中国人类福祉碳强度,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每提高1单位,人类福祉碳强度相应降低1.138单位。数字经济通过降低用电能耗与产业结构升级来降低人类福祉碳强度,人均用电量、第三产业占比每提高1单位,中国人类福祉碳强度分别降低0.645、0.083单位,降低用电能耗的促减效应明显更强。③数字经济对中国省域人类福祉碳强度的促降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发展数字经济对本省及邻近省域的人类福祉碳强度具有显著降低作用。建议缩小中国数字经济的东西差距与人类福祉碳强度的南北差异,发挥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减少用电能耗,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降低中国人类福祉碳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人类福祉碳强度 门槛效应 空间杜宾模型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稻田大学科研管理体制与模式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熊国经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2-125,共4页
早稻田大学以重点领域研究为目标设立研究院,不断强化和构筑研究体制,推进领先世界水平的最尖端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采用学术院管理体制,把学部、研究生院与相应研究机构等归入学术院。早稻田大学的研究和教育体制改革,不仅有利于人... 早稻田大学以重点领域研究为目标设立研究院,不断强化和构筑研究体制,推进领先世界水平的最尖端研究。在人才培养方面,采用学术院管理体制,把学部、研究生院与相应研究机构等归入学术院。早稻田大学的研究和教育体制改革,不仅有利于人才的培养,而且使得大学的研究功能得到进一步强化,在各研究领域中赶超或领先国际水平,培养全球顶尖的创造性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E计划 早稻田大学 研究体制 学术院 TL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技术”融合驱动下产业转移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被引量:4
3
作者 何宜庆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17,共13页
技术创新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离不开充足的资本支持。本文基于我国30个省区市(未包括港澳台和西藏)面板数据,研究资本与技术融合驱动、产业转移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产业转承两地,资本与技术融合驱动... 技术创新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离不开充足的资本支持。本文基于我国30个省区市(未包括港澳台和西藏)面板数据,研究资本与技术融合驱动、产业转移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在产业转承两地,资本与技术融合驱动水平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能够正向调节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然而,在资本与技术融合驱动下,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地区异质性和行业异质性;机制分析显示,产业承接地的资本与技术融合驱动主要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独立中介效应渠道和“抑制产业转移承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链式中介渠道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转出地的资本与技术融合驱动主要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渠道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提出促进资本与技术的融合发展,立足区域差距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重视传统行业与高新技术行业的深度融合,着力推动承接地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等建议,以此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融合驱动 产业结构升级 链式中介效应 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工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彭兴莲 胡伟辉 毛小明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126,共13页
正确把握工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三者耦合协调关系,对于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2000—2022年长江经济带工业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动力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全域工业发展水平不... 正确把握工业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三者耦合协调关系,对于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2000—2022年长江经济带工业资源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及其动力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全域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资源利用水平总体平稳上升,环境保护水平先降后稳。长江各区域耦合协调度稳定提升,由高到低依次为:下游地区>全域>中游地区>上游地区。空间分布为“中间低两翼高,北部高南部低”,呈现“江浙”保持引领、“沪渝”相对缓慢、“湘鄂”稳步提升、“赣皖”逐步发力、“云贵川”发展放缓的格局。各动力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各有差异,地区不对称性明显。因此建议:构建系统融合发展机制,坚持强化区域协同融通,推动资源要素顺畅流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发展 资源利用 环境保护 耦合协调发展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经济一体化中的跨国公司战略管理
5
作者 黄新建 谢小琴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14-18,共5页
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性管理,它要依据公司的长期全球目标与规划进行,要解决如何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确定经营领域、处理市场竞争互动关系、搞好公司内部配套管理等问题。在战略管理过程... 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跨国公司的战略管理是对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的总体性管理,它要依据公司的长期全球目标与规划进行,要解决如何建立持续竞争优势、确定经营领域、处理市场竞争互动关系、搞好公司内部配套管理等问题。在战略管理过程中,要经过明确企业使命、确定目标、战略态势分析、制定战略方案、战略选择、战略实施、战略调整与控制七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国公司 战略管理 战略管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的关键:推进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被引量:2
6
作者 刘耀彬 陈利鹏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共11页
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关键支撑,也是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第五部分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下强... 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关键支撑,也是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一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在第五部分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下强调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板块下有关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的内容相比体现了守正创新的思路。文章通过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总结新时代十二年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实践取得的成效,发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调整和完善区域发展理念、机制与政策体系,围绕发挥地区比较优势、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产生的最大理论成果是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的最大实践标志是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历经了伟大变革和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新征程中,中国式现代化对区域协调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需以着力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核心目标;当前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的逻辑与重点在于推进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基于优势互补视角,区域协调发展不仅是经济总量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更在于通过科学合理的规划与高效资源配置,确保发展成果能够公平惠及全民,即“合理分配蛋糕”。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区域协调发展在宏观层面超越了单一的经济总量增长,而是一场以经济结构优化和质量提升为驱动的全方位变革,旨在“做大且做好蛋糕”。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策略。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体现在对区域原有比较优势的进一步深化上,还能够为各地区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通过新一轮的技术创新能够促进区域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经济内生增长动力,同时,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是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 优势互补 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任阳军 田泽 +2 位作者 方梓旭 刘超 任芳容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46-51,共6页
采用遗传算法投影寻踪模型,测算2013—2022年中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居民幸福感水平,并借助分位数回归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对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各区域间差异较大;... 采用遗传算法投影寻踪模型,测算2013—2022年中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居民幸福感水平,并借助分位数回归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对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水平呈现上升趋势,各区域间差异较大;数字经济对城市居民幸福感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一积极效应随城市居民幸福感的上升而增强,且存在区域、行政等级、政策强度的异质性;数字经济通过提高创新水平、改善要素错配间接提升了城市居民幸福感。为进一步发挥数字经济的作用,应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政策,加快创新驱动数字技术,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进而提升城市居民幸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市居民幸福感 创新效率 要素错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监控管理中基于交叉姿态平滑的行人重识别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小慧 何宜庆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02-1209,共8页
现有行人重识别缺乏对局部上下文信息之间的关联,且由于局部图像中存在许多与行人身份无关的信息,使用与全局图像相同的标签去学习局部信息会产生许多噪声。为缓解以上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交叉姿态平滑的行人重识别方法。整个方法分为两... 现有行人重识别缺乏对局部上下文信息之间的关联,且由于局部图像中存在许多与行人身份无关的信息,使用与全局图像相同的标签去学习局部信息会产生许多噪声。为缓解以上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交叉姿态平滑的行人重识别方法。整个方法分为两个模块,提出一种关键点语义交叉划分策略获取具有交叉语义关联的局部上下文信息;设计一个基于相对姿态上下文的局部伪标签平滑方法,使模型学习到更多局部区域的细微姿态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公开数据集上的表现优于其它最新方法,有效提升了模型对行人姿态细微变化的鲁棒性与鉴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人重识别 关键点语义交叉划分策略 相对姿态偏移量 局部伪标签 标签平滑 交叉语义 智能监控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经济视角下废旧塑料回收与再利用探究 被引量:7
9
作者 万建军 胡文萍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5-186,共2页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水平与工业技术水平的飞速提高,塑料行业的发展愈发繁荣,人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塑料制品,如产品包装、家居电器、农林业、汽车、建材等领域都广泛应用塑料制品,大大提升了产品的轻便性与耐用性。但与此同时,塑料垃圾产...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水平与工业技术水平的飞速提高,塑料行业的发展愈发繁荣,人们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塑料制品,如产品包装、家居电器、农林业、汽车、建材等领域都广泛应用塑料制品,大大提升了产品的轻便性与耐用性。但与此同时,塑料垃圾产量也迅速增加。这些塑料垃圾被随意丢弃至城市各处,对城市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影响了城市经济发展。基于此,人们十分重视废旧塑料的垃圾处理与回收再利用,不仅优化塑料垃圾处理技术,而且重点开发废旧塑料的回收分选与循环利用技术,希望能够有效减少塑料垃圾污染,推动社会、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塑料垃圾 废旧塑料 垃圾处理 工业技术水平 塑料制品 循环利用技术 回收再利用 农林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金融、绿色创新与制造业转型升级 被引量:5
10
作者 彭继增 朱远航 陈腾背 《当代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12,共16页
在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和中低端收入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如何有效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基于2012—2021年中国各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数字金融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效应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 在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和中低端收入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压力下,如何有效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成为中国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基于2012—2021年中国各省份的面板数据,对数字金融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效应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可以显著地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绿色创新是数字金融释放制造业转型升级红利的重要传导机制,其中策略性绿色创新在短期内发挥了主要作用,实质性绿色创新效用的发挥则存在一定时滞;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在东部地区、数字经济集聚区和低自然资源禀赋地区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影响制造业转型升级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较低的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和过度宽松环境规制会造成数字金融赋能效应的损失。据此提出重视数字金融发展,提高金融服务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效能,加速数字金融与绿色创新的深度融合,提高区域相关政策的靶向性,发挥环境约束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溢出效应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强国 数字金融 绿色创新 制造业转型升级 环境规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2年中国主粮生产农药过量施用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1
作者 姚成胜 刘伟芳 杨一单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7-236,共10页
明晰中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生产农药过量施用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因地制宜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2000—2022年三大主粮生产农药施用量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损害控制模型、地理空间分析、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模... 明晰中国水稻、小麦和玉米生产农药过量施用的时空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因地制宜推进农药减量增效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2000—2022年三大主粮生产农药施用量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损害控制模型、地理空间分析、可行广义最小二乘法模型,揭示中国三大主粮生产农药过量施用的程度、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2年,中国三大主粮的农药实际使用量、最优使用量及过量程度均呈波动上升趋势,3项指标的平均水平从大到小均依次为水稻、小麦、玉米的变化特征。从区域差异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农药过量施用水平要明显高于西部和东北地区。2)2000—2022年,水稻以及小麦和玉米产区整体的农药过量施用水平分别从轻微过量和未过量范围转变为中度过量范围,其中水稻生产中度和严重过量区域高度集聚于东部和中部地区。3)城镇化率、财政支农支出、土地流转面积、农药零增长政策、户均粮食生产规模和农户受教育程度对三大主粮生产农药过量施用均存在不同显著水平的抑制作用,而气温、自然灾害、人均GDP、粮食价格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存在不同显著水平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明确了中国不同区域推进主粮生产农药减量增效工作的空间大小,为各地区政府有的放矢地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粮生产 农药过量施用 损害控制模型 时空演变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韧性的非线性影响机制——兼论农业生产风险的门槛效应 被引量:2
12
作者 彭迪云 苏雅 冯怡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5-219,共15页
提升农业韧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应对气候变化,从而推动实现农业强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该研究通过构建非线性分析模型,运用2013—202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 提升农业韧性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应对气候变化,从而推动实现农业强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该研究通过构建非线性分析模型,运用2013—2023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韧性的非线性效应、中介机制、调节机制以及农业生产风险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①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韧性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能够在特定区间内提高农业韧性。②合村并居政策作为调节变量,增强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韧性的影响。同时,农户风险承担呈现非线性中介作用,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农业保险使用深度和固定资产投资来影响农业韧性,但固定资产投资对提升农业韧性的贡献较弱。在合村并居政策实施较为充分的地区,农业生产规模扩大与机械设备的集约利用,有助于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中介作用。③农村产业融合在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韧性的影响中发挥积极的中介效应,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农村产业融合提升农业韧性。④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韧性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将随着农业韧性水平的高低而发生变化。⑤基于粮食单产变异系数与效率指数的分析表明,农业生产风险程度影响了数字普惠金融发挥正效应的临界点,进而在风险管控中起到关键作用。据此,该研究指出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和金融强国背景下,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有赖于农村社会结构的有序转型与农户风险承担能力的提升,并建议从数字普惠金融布局与服务、农村社会结构转型、农户风险承担、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和农业生产风险门槛效应管理5个方面,系统提升农业及农村地区的综合韧性,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扎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农业韧性 合村并居 农业风险 三产融合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联储政策冲击下中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效应
13
作者 刘震 张卫 +1 位作者 徐宝亮 史代敏 《当代经济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共19页
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是中国进一步深化宏观调控体系改革的首要任务。通过构建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NK-DSGE)模型,研究美联储货币政策冲击下强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动态效应。研究发现:第一,仅依靠单一货... 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是中国进一步深化宏观调控体系改革的首要任务。通过构建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NK-DSGE)模型,研究美联储货币政策冲击下强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动态效应。研究发现:第一,仅依靠单一货币政策无法缓解美联储加息对中国总需求的抑制作用,需要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同发力;第二,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政策协调方式不能有效减轻美联储加息对中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反而会放大宏观经济波动,触发“债务—通缩”陷阱;第三,金融支持财政扩张的政策协调方式,具有节约政策空间和平抑经济波动等政策效果。基于结构性减税视角的进一步分析表明,金融支持财政扩张搭配结构性减税会起到增进社会福利的积极作用;同时,反事实模拟表明金融支持财政扩张的政策协调方式有效缓解了美联储加息对中国产生的负面冲击,保障经济发展企稳回升。据此提出应加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创新金融支持财政扩张方式,审慎对待财政赤字货币化政策,结合结构性减税推动经济增长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联储加息 宏观调控政策 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 政策协同 结构性减税 财政赤字货币化 金融支持财政扩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金融发展如何影响区域金融稳定?
14
作者 刘敏 罗勇强 平卫英 《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52-64,共13页
筑牢区域金融稳定防线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保障,在数字化转型和金融创新持续深化背景下,厘清数字金融发展与区域金融稳定的关系具有深刻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1—2022年我国283个城市面板数据,系统考察数字金融发展对区域金融稳定的空... 筑牢区域金融稳定防线是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保障,在数字化转型和金融创新持续深化背景下,厘清数字金融发展与区域金融稳定的关系具有深刻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1—2022年我国283个城市面板数据,系统考察数字金融发展对区域金融稳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作用路径与门槛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金融发展不仅降低本地区金融稳定水平,也对周边地区金融稳定存在显著负向溢出效应。(2)数字金融发展对中西部地区金融稳定的冲击程度远大于东部地区。(3)数字金融发展通过促进金融机构信贷规模扩张和提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冲击区域金融稳定,其冲击过程存在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即冲击力度随着数字金融发展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本文可为政府部门防范化解区域金融风险提供精准施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区域金融稳定 空间溢出效应 中介效应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主产区政策的粮食生产安全效应研究
15
作者 何筠 桂俊练 罗海平 《农业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设立粮食主产区是国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实证检验粮食主产区政策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能为粮食政策改革提供一定参考。文章基于1997—2022年全国31省份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粮食主产区政策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 设立粮食主产区是国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实证检验粮食主产区政策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能为粮食政策改革提供一定参考。文章基于1997—2022年全国31省份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粮食主产区政策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异质性、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粮食主产区政策能有效保障主产区粮食生产安全,其对沿海、低粮食产量及低播种面积地区保障作用相对较小;进一步的粮食主产区政策可通过发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及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且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与农业技术进步具有协同效应;该政策还能够保障主产区邻近省份粮食生产安全。据此,建议沿海地区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粮食产量较低地区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粮食播种面积较小地区强化政策扶持及激励;鼓励发展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技术发展、深化粮食主产区示范引领效应、加强粮食生产从业者间的交流合作,以进一步发挥粮食主产区政策的粮食生产安全保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粮食生产安全 双重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制造对企业碳减排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
16
作者 刘亦文 邓楠 胡宗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48,共11页
智能制造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也是“双碳”目标下制造业企业推进碳排放双控的重要抓手。该研究基于2010—2022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通过文本挖掘方法构建智能制造指标,并运用双... 智能制造作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是我国建设制造强国的主攻方向,也是“双碳”目标下制造业企业推进碳排放双控的重要抓手。该研究基于2010—2022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面板数据,通过文本挖掘方法构建智能制造指标,并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探究智能制造对企业碳减排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智能制造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碳排放强度,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同时,进一步从碳减排路径分析发现,智能制造能显著提升企业的能源效率和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从而推动企业实现碳排放的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②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智能制造可以通过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以及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助力能源效率提升和绿色技术创新,从而推动企业碳减排。③异质性分析发现,从企业基本特征来看,智能制造对非国有企业和行业竞争程度较强企业的碳减排产生更为明显的促进效应。从宏观环境来看,在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较薄弱地区和环境规制程度较高地区,智能制造对企业碳减排的正向作用会更显著。鉴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如下相关政策启示:聚焦企业智能制造发展,加强政策激励,提高企业智能化转型的积极性;鼓励企业积极探索绿色发展新模式,激发绿色创新活力,不断优化能源配置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以更好地释放降碳效应;加强地区差异化政策引导,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健全地方环境监管体制机制,强化行政执法力度,从而更有效地约束企业的碳排放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制造 企业碳减排 能源效率 绿色技术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生产力的形成逻辑、鲜明特征与实践指向
17
作者 刘耀彬 胡伟辉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9,共12页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生产力的提出是把握生产力发展规律作出的理论创新,是坚持我国生产力阶段发展的逻辑演进,内蕴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动力源泉和重大关系。新时代以来,我国绿色生产力...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绿色生产力的提出是把握生产力发展规律作出的理论创新,是坚持我国生产力阶段发展的逻辑演进,内蕴了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动力源泉和重大关系。新时代以来,我国绿色生产力发展取得重大进展,绿色生产力具备“以绿色低碳科技为核心动力、以要素组合优化为内在要求、以绿色低碳产业为重要载体、以全球可持续发展为大国担当、以美丽中国建设为目标追求”等五个方面鲜明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因此,探索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绿色生产力发展路径,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需要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健全资源环境要素配置、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健全美丽中国建设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发展 新质生产力 绿色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逻辑重点与关键路径
18
作者 刘耀彬 胡伟辉 +1 位作者 万博文 骆康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共8页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新时代以来,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绿色低碳发展成效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增进最普惠的民生福...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根本动力。新时代以来,中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绿色低碳发展成效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增进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美丽中国,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性支撑,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是解决中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重要策略。基于此,文章提出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关键路径,即以高水平保护培育绿色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美丽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 绿色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造业行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与收敛性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胡春琦 何宜庆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0-125,共6页
运用熵权法测度28个制造业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对其时序演化趋势、差异性来源及收敛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高技术制造业领域,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持续领跑,同时,汽车制造业也呈现出了不容忽视的增长态势。... 运用熵权法测度28个制造业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对其时序演化趋势、差异性来源及收敛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高技术制造业领域,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持续领跑,同时,汽车制造业也呈现出了不容忽视的增长态势。行业内部差异和行业间差异是在不同的时间段造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在收敛特性方面,高技术制造业并未表现出σ收敛特性,而中低技术制造业则在一定的发展阶段内呈现出了σ收敛的趋势。两类制造业均展现绝对β收敛特征,但中低技术制造业的收敛速度更快。然而,在条件β收敛框架下,高技术制造业表现更为突出。基于此,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缩小行业内部差异,有效推动制造业整体向更高质量发展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行业 高质量发展 协调发展 收敛性特征 制造强国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京津冀地区碳足迹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
20
作者 颜建军 邓楠 +1 位作者 陈彬 张熙文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75-1288,共14页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定量评估与分析碳足迹的变化对碳排放“双控”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5-2021年土地利用数据、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以及碳排放数据对碳足迹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定量评估与分析碳足迹的变化对碳排放“双控”具有重要意义。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2005-2021年土地利用数据、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以及碳排放数据对碳足迹进行测度,并分析其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京津冀地区碳排放的多年平均值为0.11 Pg C/a,平均增速为3.35%,且整体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NPP的多年平均值为0.35 Pg C/a,平均增速为0.25%,整体呈现出上下波动的态势;(2)研究期内京津冀地区的碳足迹和碳赤字总体表现出明显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3.28%和1.27%,同时碳足迹的变动呈现“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碳足迹压力指数表现出多极化趋势;(3)城镇化率是影响京津冀地区碳足迹变化的核心驱动因素,且其变动也受多因子共同作用,尤其是城镇化率与能源效率交互作用对碳足迹的影响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足迹 碳排放 土地利用 净初级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