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细胞焦亡及其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
作者 田胜 吴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0-295,共6页
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既往的研究表明,神经炎症和细胞死亡与NP的病理生理学密切相关。细胞焦亡是一种与炎症过程密切相关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它可以通过释放促... 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是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既往的研究表明,神经炎症和细胞死亡与NP的病理生理学密切相关。细胞焦亡是一种与炎症过程密切相关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它可以通过释放促炎细胞因子来增强或维持炎症反应。本文通过对细胞焦亡及其在NP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并讨论引发细胞焦亡的因素,以及相关抑制剂影响细胞焦亡过程并应用于NP防治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细胞焦亡 炎症小体 神经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TI-ALPS指数分析不同亚型发作性睡病患者类淋巴系统功能改变
2
作者 胡鹏鑫 邹宇 +6 位作者 袁于青 熊瑞芳 李承毅 朱涵婷 周明玉 谢亮 唐小平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5-301,共7页
目的:基于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DTI-ALPS)分析不同亚型发作性睡病(NT)患者的类淋巴系统功能改变及其与临床参数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类淋巴系统系统功能指标区分不同亚型NT的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9月-2024年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 目的:基于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成像(DTI-ALPS)分析不同亚型发作性睡病(NT)患者的类淋巴系统功能改变及其与临床参数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类淋巴系统系统功能指标区分不同亚型NT的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9月-2024年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确诊的31名1型发作性睡病(NT1)和15名2型发作性睡病(NT2)患者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0名健康对照者(HC)。受试者进行Epworth嗜睡量表(ES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所有NT患者均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和多次睡眠潜伏期实验,记录平均睡眠潜伏期时间和始发快速眼动期睡眠(SOREMP)次数及N1期、N2期、N3期睡眠占比等相关参数。所有受试者的DTI图像使用DSI-Studio软件处理并计算双侧DTI-ALPS指数。比较不同组间受试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组间的双侧DTI-ALPS指数的差异,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双侧DTI-ALSP指数区分NT1和NT2患者的诊断价值。为控制年龄和性别的影响,采用偏相关性分析NT患者双侧DTI-ALPS指数与临床参数的相关性。结果:NT1组的ESS评分、PSQI评分显著高于NT2组和HC组(P<0.05),NT1组双侧DTI-ALPS指数(左:1.412±0.137;右:1.398±0.152)显著低于NT2组(左:1.608±0.106;右:1.586±0.067)和HC组(左:1.632±0.159;右:1.660±0.181)(P<0.001)。NT患者DTI-ALPS指数与N2期、N3期占比呈正相关(P<0.05),与ESS评分、N1期占比、SOREMP次数呈负相关(P<0.05)。双侧DTI-ALPS指数对区分NT1和NT2患者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临界值分别为1.528、1.524,AUC分别为0.899、0.839。结论:NT患者存在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且NT1患者更为严重,NT患者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与其睡眠结构紊乱有关。DTI-ALPS指数区分不同亚型NT患者具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作性睡病 类淋巴系统 血管周围间隙 磁共振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载体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对大鼠脑缺血后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谭洁 王卫东 +2 位作者 蒋立新 徐江平 陆兵勋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779-782,共4页
目的观察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载体介导人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hVEGF165)基因转移表达对成年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海马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方法SD大鼠27只,随机分为rAAV2组(18只)和对照组(9只),将携带hVEGF165基因的rAA... 目的观察重组腺相关病毒(rAAV)载体介导人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hVEGF165)基因转移表达对成年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后,海马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水平的影响。方法SD大鼠27只,随机分为rAAV2组(18只)和对照组(9只),将携带hVEGF165基因的rAAV颗粒立体定向给药至rAAV2组大鼠右侧海马2周后,全部大鼠采用4血管闭塞方法建立大鼠缺血性脑损伤模型,于缺血后6、24和48天时,各组随机选取1/3的大鼠处死,分别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大鼠海马hVEGF165 mRNA的表达水平或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水平。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观察,rAAV2组大鼠海马齿状回均可见报告基因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rAAV2组大鼠缺血后6、24和48天时,均有海马hVEGF165 mRNA表达,3个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rAAV2组大鼠缺血后6、24和48天时,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rAAV载体可介导目的基因hVEGF165高效转染海马神经元,并促进缺血诱导的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腺病毒科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基因表达 齿状回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淀粉样血管病神经影像相关标志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肖志龙 徐丽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377-379,共3页
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是老年人自发性脑出血和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1]。通过血管淀粉样蛋白病理标本的检测或者神经影像学检查,再根据波士顿诊断标准进行判断,脑淀粉样血管病的诊断率逐渐提高[2]... 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CAA)是老年人自发性脑出血和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1]。通过血管淀粉样蛋白病理标本的检测或者神经影像学检查,再根据波士顿诊断标准进行判断,脑淀粉样血管病的诊断率逐渐提高[2]。如何提高人体活体诊断,其神经影像学标记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淀粉样血管病 铁沉积影像学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基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迁移能力变化的研究
5
作者 龚黎民 李士勇 +1 位作者 刘容容 王晔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092-1095,共4页
目的研究体外定向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方法,探讨其分化后迁移能力变化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BMSCs,以β-巯基乙醇(BME)1 mmol·L-1诱导分化,于诱导后12 h、24 h分别观察细胞形态变化,RT-PCR鉴定神... 目的研究体外定向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方法,探讨其分化后迁移能力变化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培养BMSCs,以β-巯基乙醇(BME)1 mmol·L-1诱导分化,于诱导后12 h、24 h分别观察细胞形态变化,RT-PCR鉴定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丝蛋白(Neurofilament)、胶质纤维酸性蛋白(β-tubulinⅢ)mRNA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CXCR4表达变化,细胞迁移实验检测BMSCs诱导前后迁移能力的变化。结果诱导后,BMSCs胞体收缩,突起伸出;RT-PCR发现诱导出的神经元样细胞的NSE、Neurofilament、β-tubulinⅢmRNA明显增加;Western blot结果表明神经元样细胞表面CXCR4的表达明显增加,细胞迁移实验发现神经元样细胞向SDF-1α的迁移能力明显增加。用CXCR4特异的抑制剂AMD3100处理后细胞迁移被明显抑制。结论在体外骨髓基质干细胞以BME为诱导剂可定向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且发现其迁移能力明显增加,其机制可能与其表面CXCR4表达上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分化 神经元样细胞 迁移 SDF1 CXCR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缺血后大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神经发生的形态学研究
6
作者 王卫东 王琳 +2 位作者 谭洁 邓丽影 徐江平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76-979,共4页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损伤后大鼠海马内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将24只雄性SD鼠随机分为脑缺血组(21只)和假手术组(3只),脑缺血组大鼠通过改良的4血管闭塞法建立缺血性脑损伤模型,于6、12、24 h和...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损伤后大鼠海马内源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将24只雄性SD鼠随机分为脑缺血组(21只)和假手术组(3只),脑缺血组大鼠通过改良的4血管闭塞法建立缺血性脑损伤模型,于6、12、24 h和3、6、12和24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荧光双标记染色法观察不同时间点大鼠海马内源性VEGF表达及神经发生水平。结果脑缺血组大鼠海马区内源性VEGF表达主要集中于海马齿状回和门区,亚颗粒增生带可见丛集VEGF表达阳性细胞;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水平于缺血后第3天时较假手术组升高,于6天时达到峰值(P<0.01)。缺血后早期海马VEGF表达多见于神经元细胞质,在缺血后期则主要见于胶质细胞质。结论大鼠脑缺血后,来源于海马齿状回神经元的VEGF表达可能是缺血诱导的齿状回神经发生水平上调的一个重要始动信号,胶质细胞表达的内源性VEGF表达可能参与了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后续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海马 齿状回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AT1基因变异致儿童期鱼鳞病合并青少年期周围神经病的磷酸丝氨酸氨基转移酶缺乏症一例
7
作者 李萍 徐艳芳 +2 位作者 胡帅 曾晓霞 漆学良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26-831,共6页
先证者男性,16岁,汉族。因全身散在红色皮疹、鳞屑12年余,伴双下肢麻木、无力4个月,于2020年7月18日入院。患儿4岁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红色皮疹、鳞屑,并逐渐向躯干、上肢及头颈部进展,皮疹未高出皮肤,按压不褪色,偶有瘙痒,无疼痛、发... 先证者男性,16岁,汉族。因全身散在红色皮疹、鳞屑12年余,伴双下肢麻木、无力4个月,于2020年7月18日入院。患儿4岁时无明显诱因出现双足红色皮疹、鳞屑,并逐渐向躯干、上肢及头颈部进展,皮疹未高出皮肤,按压不褪色,偶有瘙痒,无疼痛、发热乏力、腹痛腹泻,外院诊断“鱼鳞病”,长期外用保湿剂尿素霜,皮疹未见消退,冬春季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缺陷 先天性 丝氨酸 基因 突变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误诊为线粒体脑肌病伴高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的神经梅毒一例 被引量:1
8
作者 袁俊 王思纷 +3 位作者 付洁 黄志宏 唐震宇 漆学良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95-399,共5页
患者男性,32岁。主因头痛10天、视物模糊1周,于2017年12月15日入院。患者入院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全头部胀痛,不伴发热、恶心呕吐;7天前晨起视物模糊、亮光闪烁,无视物重影、黑蒙、眩晕等症状,伴近记忆力减退,无肢体活动障碍及... 患者男性,32岁。主因头痛10天、视物模糊1周,于2017年12月15日入院。患者入院1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全头部胀痛,不伴发热、恶心呕吐;7天前晨起视物模糊、亮光闪烁,无视物重影、黑蒙、眩晕等症状,伴近记忆力减退,无肢体活动障碍及感觉异常;2天前(2017年12月13日)至当地医院就诊,头部MRI检查提示右侧颞顶枕叶及右侧岛叶急性梗死,遂收入院,经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抗血小板聚集及调脂稳定斑块治疗症状未见好转,为求进一步诊治遂转至我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梅毒 MELAS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肉毒毒素治疗慢性偏头痛合并三叉神经痛1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明煦 吴兰香 +4 位作者 田胜 郑合情 谢永刚 余欣萍 吴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36-638,共3页
慢性偏头痛是指病人连续3个月以上每月头痛至少15天,以反复发作的中重度搏动性头痛为特点的神经系统疾病,常有恶心、畏光等伴随症状。三叉神经痛是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反复发生的、以电击样突发剧烈疼痛为特点的神经系统疾病。这两种疾... 慢性偏头痛是指病人连续3个月以上每月头痛至少15天,以反复发作的中重度搏动性头痛为特点的神经系统疾病,常有恶心、畏光等伴随症状。三叉神经痛是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反复发生的、以电击样突发剧烈疼痛为特点的神经系统疾病。这两种疾病都会严重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偏头痛合并三叉神经痛发生率低且研究较少,目前的报道多分别针对这两种疾病进行药物治疗[1]。但长期的大剂量药物治疗不仅会使病人依从性降低,还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我科收治1例慢性偏头痛合并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对其行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同时治疗偏头痛及三叉神经痛,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慢性偏头痛 神经分布区域 神经系统疾病 A型肉毒毒素 病人依从性 搏动性头痛 电击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神经脊髓炎缓解期治疗研究进展
10
作者 柴艺轩 涂江龙 张文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2591-2593,共3页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是一种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视神经及脊髓,造成炎性脱髓鞘性损害,具有反复发作、高致残率的临床特征。NMO曾一直被认为是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一种亚... 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是一种发生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视神经及脊髓,造成炎性脱髓鞘性损害,具有反复发作、高致残率的临床特征。NMO曾一直被认为是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一种亚型,自2004年发现特异性抗水通道蛋白4抗体(aquaporin-4-Ig G,AQP4-Ig G)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神经脊髓炎 多发性硬化 自身免疫性疾病 水通道蛋白 脱髓鞘性 AQUAPORIN 中枢神经系统 临床试验阶段 特异性 血脑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在神经系统非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展
11
作者 江娇美 漆学良 张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6期2804-2806,共3页
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采用首过灌注成像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射频脉冲标记动脉血中的水质子,这些动脉血流经成像平面后形成灌注成像,此图像与未标记的静态图像信号相减得一幅灌注加权图像。
关键词 动脉自旋标记 成像平面 快速自旋回波 回波成像 射频脉冲 静态图像 脑血管疾病 成像范围 灌注成像 LABEL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相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再通治疗后的抗凝治疗现状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芳 郭廷昊 +4 位作者 王凯 程峙娟 陈未平 殷敏 涂江龙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81-1389,共9页
目的了解现实世界心房颤动相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接受血管再通治疗后的抗凝现状。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抽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出院诊断为AIS和心房颤动并采取静脉溶栓(IVT)、血管内取栓(EVT)或IV... 目的了解现实世界心房颤动相关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接受血管再通治疗后的抗凝现状。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抽取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出院诊断为AIS和心房颤动并采取静脉溶栓(IVT)、血管内取栓(EVT)或IVT+EVT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启动抗凝治疗的时间、抗凝方案及结果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延迟或未启动抗凝治疗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符合筛选标准的心房颤动相关AIS患者共189例,其中IVT组86例(45.5%)、EVT组63例(33.3%)、IVT+EVT组40例(21.2%)。189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2.90±9.23)岁,女性患者有93例(49.2%),36.0%(68/189)的患者在AIS血管再通治疗后14 d内启动抗凝治疗,其中IVT组占58.8%(40/68)、EVT组占22.1%(15/68)、IVT+EVT组占19.1%(13/68),3组之间14 d内启动抗凝治疗的患者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对血管再通治疗后14 h内启动抗凝治疗患者(68例)与延迟或未启动抗凝治疗患者(121例)临床资料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既往脑卒中病史、血管再通治疗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血管再通治疗前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影像学特点(病灶靠近皮质、大面积梗死、严重的颅内责任大动脉狭窄或闭塞)、血管再通治疗方式、血管再通治疗后3 d NIHSS评分、血管再通治疗后颅内出血转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再通治疗后3 d NIHSS评分高(OR=1.113,95%CI 1.053~1.176,P<0.001)、血管再通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OR=6.098,95%CI 2.004~18.193,P=0.001)的患者不宜进行抗凝治疗。大面积梗死(40.8%)、梗死部位(35.8%)及卒中后出血转化(40.8%)是影响主诊医师启动抗凝治疗的常见原因。在心房颤动相关AIS患者90 d预后中,6例患者出现出血事件,90 d预后良好(mRS评分为0~2分)患者共116例。血管再通治疗后14 d内启动抗凝组90 d预后良好率(89.7%,61/68)高于延迟或未启动抗凝组(45.5%,55/1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接受IVT、EVT或IVT+EVT治疗的心房颤动相关AIS患者,在血管再通治疗后早期开始抗凝治疗是安全的,但大多数患者抗凝治疗时机晚于当前推荐的抗凝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心房颤动 静脉溶栓 血管内介入治疗 抗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右向左分流的急性脑梗死影像学特征与分流级别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艳萍 黄卫 +2 位作者 申煜 徐丽君 漆学良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47-652,共6页
目的 探讨合并右向左分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影像学特征与分流级别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6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通过发泡试验将患者分为右向左分流阴性组443例与阳性组... 目的 探讨合并右向左分流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影像学特征与分流级别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1年12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69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通过发泡试验将患者分为右向左分流阴性组443例与阳性组254例,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资料及影像学特征的差异,分析阳性组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影像学特征与发泡试验分流量的关系。结果 两组高血压(OR=0.533,95%CI 0.380~0.748)、糖尿病(OR=0.649,95%CI 0.422~0.999)、脑梗死(OR=0.275,95%CI 0.136~0.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性别、年龄、吸烟、高血脂、冠心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梗死累及区域和梗死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957、4.219,P均<0.05),梗死部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发泡试验阳性的急性脑梗死患者,Ⅰ、Ⅱ级在影像学上主要表现为单侧前循环或后循环梗死,以深部、单发梗死多见,Ⅲ、Ⅳ级分流患者多见于双侧前循环合并后循环的多发梗死。结论 合并右向左分流的急性脑梗死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发泡试验诊断右向左分流的敏感度高,两者结合分析可以给临床提供一定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卵圆孔 未闭 超声检查 多普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射病致吉兰-巴雷综合征三例并文献复习
14
作者 李萍 徐艳芳 +3 位作者 胡帅 曾晓霞 胡娟娟 漆学良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52-358,共7页
目的 报道3例热射病致吉兰-巴雷综合征并进行文献复习,总结热射病致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与结果 共3例患者均为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2年8月诊断与治疗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热射病意识障碍恢复后四肢无力、构音障碍,体格检... 目的 报道3例热射病致吉兰-巴雷综合征并进行文献复习,总结热射病致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与结果 共3例患者均为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2年8月诊断与治疗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热射病意识障碍恢复后四肢无力、构音障碍,体格检查腱反射消失,肌电图提示广泛性周围神经损害,以轴索损害为主,运动神经受累为著,其中例1和例2存在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临床诊断为热射病致吉兰-巴雷综合征,予免疫治疗后肌力较前好转,但1年余随访时仍遗留明显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热射病致吉兰-巴雷综合征病情危重,多发生于热射病3周内,免疫治疗后肌力不同程度改善,但仍遗留严重神经功能缺损,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暑 格林-巴利综合征 肌电描记术 免疫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圆孔未闭合并肺动静脉瘘致反常性脑栓塞1例报告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廷昊 程峙娟 +3 位作者 李芳 陈未平 殷敏 涂江龙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83-1586,共4页
1病例资料患者女,65岁,因“左侧肢体无力伴口齿不清4 h余”于2023年7月14日就诊于我院急诊科。2023年7月14日早上5点起床时家属发现患者左侧肢体无力,无法行走,伴口齿不清,能理解他人言语,无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等其他不适,症状持续不能... 1病例资料患者女,65岁,因“左侧肢体无力伴口齿不清4 h余”于2023年7月14日就诊于我院急诊科。2023年7月14日早上5点起床时家属发现患者左侧肢体无力,无法行走,伴口齿不清,能理解他人言语,无恶心呕吐、肢体麻木等其他不适,症状持续不能缓解,遂拨打120并由救护车9:00送至我院急诊科。体格检查示患者神志清楚,言语不清,伸舌右偏,左侧肢体肌力3+级,右侧肢体肌力5级,病理反射未引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为10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 肺动静脉瘘 反常性栓塞 脑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TRA丝氨酸肽酶1基因杂合突变致相关脑小血管病一家系报道
16
作者 胡娟娟 李轲 +3 位作者 曾晓霞 李萍 胡帅 漆学良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688-692,共5页
HTRA丝氨酸肽酶1(HTRA1)相关脑小血管病(CSVD)较罕见,尽早诊断和治疗可改善预后。作者报道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37岁、男性患者,以一过性右侧肢体无力为首发症状,影像学提示脑白质病变,基因检测显示HTRA1(c.854 C>T... HTRA丝氨酸肽酶1(HTRA1)相关脑小血管病(CSVD)较罕见,尽早诊断和治疗可改善预后。作者报道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例37岁、男性患者,以一过性右侧肢体无力为首发症状,影像学提示脑白质病变,基因检测显示HTRA1(c.854 C>T/p.Pro285Leu)杂合突变,最终诊断为HTRA1相关CSVD。对其家系成员进行调查,其特点为:罹患缺血性脑血管病,伴颈椎、腰椎间盘突出,男性患者伴脱发,部分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男性比女性发病年龄早,发病年龄逐代提前。因此,对于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伴随脱发、认知功能障碍、颈椎或腰椎间盘突出,影像学提示明显脑白质病变,尤其不伴有常见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追问家族史,并进行基因检测筛查HTRA1基因突变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小血管病 脑梗死 HTRA丝氨酸肽酶1 突变 误义 遗传性脑小血管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睡期典型轴向抽搐的脊髓固有束肌阵挛1例
17
作者 龚紫薇 王芬 王晔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2-155,共4页
脊髓固有束肌阵挛(propriospinal myoclonus,PSM)是一种以觉醒和睡眠转换期反复出现轴向肌阵挛为特征的罕见无痛性运动障碍疾病,因在思睡期反复发生肌肉抽搐,导致患者的睡眠严重受影响。报告1例典型PSM,患者因入睡前肢体不自主抖动1年... 脊髓固有束肌阵挛(propriospinal myoclonus,PSM)是一种以觉醒和睡眠转换期反复出现轴向肌阵挛为特征的罕见无痛性运动障碍疾病,因在思睡期反复发生肌肉抽搐,导致患者的睡眠严重受影响。报告1例典型PSM,患者因入睡前肢体不自主抖动1年余就诊,入院查体未发现明显阳性体征,在完善视频多导睡眠监测及多部位肌电图监测后诊断为特发性PSM,并且对1/3片氯硝西泮治疗反应良好,提示视频多导睡眠监测及多部位肌电图监测在诊断PSM中的必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固有束肌阵挛 睡眠相关运动障碍 多肌图 脊髓节段性肌阵挛 轴向性肌阵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颅内动脉特殊结构三例
18
作者 黄辉龙 王红 +1 位作者 丁勇民 涂江龙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76-479,492,共5页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作为检测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重要方法,以其价格低廉、操作简便等特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TCD应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诊断与侧支循环评估、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监测、脑死亡...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作为检测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重要方法,以其价格低廉、操作简便等特点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TCD应用范围包括但不限于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的诊断与侧支循环评估、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监测、脑死亡评估等,但TCD对于部分颅内动脉特殊结构血流改变的检测尚待完善。作者报道3例存在颅内动脉特殊结构的患者资料,基于医学影像对TCD血流频谱进行综合分析,旨在增加临床医师对类似患者的探查经验,提高脑血管超声的诊断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多普勒 经颅 解剖变异 颅内动脉瘤 椎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型亚历山大病一例
19
作者 袁于青 占青青 谢亮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02-506,共5页
先证者男性,50岁。因右下肢无力6个月,加重伴左下肢无力2个月,于2021年5月10日至我院就诊。2020年1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无力,尚可行走和上下楼梯,行走百米后需稍作休息,易疲劳,偶有饮水呛咳,无肢体麻木,无头痛头晕,无恶心不适,未予... 先证者男性,50岁。因右下肢无力6个月,加重伴左下肢无力2个月,于2021年5月10日至我院就诊。2020年11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下肢无力,尚可行走和上下楼梯,行走百米后需稍作休息,易疲劳,偶有饮水呛咳,无肢体麻木,无头痛头晕,无恶心不适,未予重视。2021年3月右下肢无力感加重,行走费力,有拖曳感,逐渐出现左下肢无力,双手持笔不稳,2021年3月27日至外院就诊,头部MRI显示延髓萎缩、纤细(图1a),考虑“脊髓损伤”可能,未予药物治疗。2021年5月上述症状加重,并伴有头晕、共济失调、言语不清,为求进一步诊治至我院神经内科就诊,门诊以“多系统萎缩?炎性脱髓鞘性病变(待排)”收入院。先证者自发病以来,食欲尚可,日间精神尚可;睡眠较差,主要表现为睡眠维持困难和易醒,一般10~20 min可入睡,但睡眠维持困难,夜间因小便间断觉醒3~4次,醒后难以入睡,持续10余年;便秘7~8年,且呈进行性加重;自发病以来体重下降约10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exander病 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质 基因 突变 延髓萎缩 磁共振波谱学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原酸对过氧化氢诱导内皮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18
20
作者 卞合涛 王晔 +2 位作者 龚黎民 刘蓉蓉 黄卫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587-1590,共4页
目的探讨绿原酸对体外过氧化氢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传代后进行实验,分为(A)正常对照组、(B)绿原酸组(30μmol.L-1)、(C)H2O2损伤组、(D)绿原酸+H2O2组。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Hoech... 目的探讨绿原酸对体外过氧化氢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传代后进行实验,分为(A)正常对照组、(B)绿原酸组(30μmol.L-1)、(C)H2O2损伤组、(D)绿原酸+H2O2组。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Hoechst33258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凋亡;RT-PCR检测不同组内皮细胞Caspase-3和Bcl-2基因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过氧化氢(400μmol.L-1)能明显的造成内皮细胞的凋亡(P<0.05),绿原酸(30μmol.L-1)可降低过氧化氢引起的内皮细胞凋亡,表现为细胞凋亡率减少(P<0.05),线粒体膜电位增加,Bcl-2的表达增强,Caspase-3的表达减弱。结论绿原酸可抑制过氧化氢引起的内皮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保护线粒体膜电位,促进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及抑制Caspase-3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氢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绿原酸 氧化损伤 细胞凋亡 BCL-2 CASPASE-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