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诊断和分期中的价值 被引量:24
1
作者 赵海 肖新兰 +2 位作者 高明勇 卢瑞梁 谭湘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515-1518,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于宫颈癌检测的敏感性及分期的准确性。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67例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20名女性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比较DWI结合MR常规序列与单纯MR常规序列...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对于宫颈癌检测的敏感性及分期的准确性。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67例宫颈癌患者(宫颈癌组)、20名女性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常规MRI及DWI检查;比较DWI结合MR常规序列与单纯MR常规序列对宫颈癌分期诊断的差异;分析正常志愿者宫颈三层(颈管内膜、结合带、肌层)与宫颈癌的ADC值差异。结果 DWI结合MRI常规序列检出全部病例,单纯MRI常规序列检测出64例,漏诊3例,准确率为95.52%。对于各期宫颈癌及全部病例分期诊断中,DWI结合MRI常规序列与单纯MRI常规序列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宫颈三层平均ADC值分别为颈管内膜(1.54±0.15)×10-3mm2/s,结合带(1.56±0.16)×10-3mm2/s,肌层(1.81±0.16)×10-3mm2/s;宫颈内膜与结合带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二者与肌层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颈管癌平均ADC值为(1.05±0.20)×10-3mm2/s,正常颈管内膜与宫颈癌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MRI常规序列,DWI结合常规MRI序列对于检测宫颈癌更敏感;DWI对于区分正常宫颈与宫颈癌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磁共振成像 表观弥散系数 子宫颈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成人视放射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宛四海 张雪林 +3 位作者 孙鑫 肖新兰 邢海芳 邱士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96-398,共3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正常成人视放射的部分各向异性和视放射纤维束构象特征。方法对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常规磁先振成像(MRI)及DTI序列检查,重建各向异性(FA)图和DEC图,分别测量双侧视放射区的FA值和平均扩散率(MD)值。...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正常成人视放射的部分各向异性和视放射纤维束构象特征。方法对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常规磁先振成像(MRI)及DTI序列检查,重建各向异性(FA)图和DEC图,分别测量双侧视放射区的FA值和平均扩散率(MD)值。采用扩散张量纤维束跟踪软件对视放射纤维束进行追踪。结果方向编码彩色图能清晰显示视放射,正常视放射的FA值分别为左侧0.509±0.029、右侧0.502±0.026,MD值分别为左侧(0.763±0.050)×10^-3mm2/s、右侧(0.748±0.052)×10^-3mm2/s。双侧视放射的FA值和MD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可显示视放射纤维束起自丘脑的外侧膝状体,位于侧脑室三角区旁的矢状层,分为3束投射到原始视皮质,背侧束和外侧束向后到达距状裂的上缘,腹侧束先向前形成Meyer环,再向后终止于距状裂的下缘,符合经典解剖学的研究。结论DTI和DTT可清晰显示视放射纤维束的各向异性和构象特征,为了解视功能与视觉通路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放射 扩散张量成像 扩散张量纤维束追踪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全身扩散成像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5
3
作者 顾太富 肖新兰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2期212-214,共3页
关键词 临床应用 扩散成像 全身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 磁共振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 恶性肿瘤 死亡原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DTI和DTT在正常成人视放射中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孙鑫 肖新兰 黄海青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893-895,共3页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是在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项新的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是目前惟一能在活体中无创性研究脑白质纤维的微观结构及形态的检查技术。目前关于视放射的DTI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选择正常成人健康志...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是在弥散加权成像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项新的磁共振功能成像技术,是目前惟一能在活体中无创性研究脑白质纤维的微观结构及形态的检查技术。目前关于视放射的DTI研究报道较少。本研究选择正常成人健康志愿者进行视放射的DTI研究分析,获得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图,并测量视放射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和平均弥散率(MD),建立正常参数表,以便为临床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通路 磁共振成像 弥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视觉通路成像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宛四海 张雪林 肖新兰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3期335-337,共3页
关键词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 视觉通路 磁共振成像技术 脑白质结构 扩散加权成像 成像方法 信号差异 布朗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功能亢进型烟雾综合征的高分辨率磁共振管壁成像
6
作者 李彬 王志强 +1 位作者 肖新兰 徐丽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438-439,共2页
烟雾综合征(Moyamoya syndrome, MMS)是指由基础疾病引起的双侧或单侧颈内动脉终末端或大脑中动脉或大脑前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伴有异常血管网形成的脑血管疾病。目前国内外对甲状腺功能亢进型烟雾综合征有少量报道,但其流行病学... 烟雾综合征(Moyamoya syndrome, MMS)是指由基础疾病引起的双侧或单侧颈内动脉终末端或大脑中动脉或大脑前动脉起始段狭窄或闭塞,伴有异常血管网形成的脑血管疾病。目前国内外对甲状腺功能亢进型烟雾综合征有少量报道,但其流行病学、发病机制、病理学特点不十分明确。近年来,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 high-resolution MRI, HRMRI)能显示动脉管壁结构的独特优势,使颅内动脉疾病的研究成为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辨率血管壁MRI对烟雾病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鉴别诊断 被引量:16
7
作者 唐小平 王志强 +1 位作者 龚良庚 肖新兰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6-90,共5页
目的脑动脉粥样硬化(ICAD)和烟雾病(MMD)是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常见病因,尽管两者血管壁有不同的病理变化,但某些情况下常规血管成像鉴别ICAD和MMD仍较困难,本研究比较高分辨率血管壁MRI(HR-MRI)对MMD与ICAD血管壁成像的结果,探讨HR-MRI对... 目的脑动脉粥样硬化(ICAD)和烟雾病(MMD)是大脑中动脉闭塞的常见病因,尽管两者血管壁有不同的病理变化,但某些情况下常规血管成像鉴别ICAD和MMD仍较困难,本研究比较高分辨率血管壁MRI(HR-MRI)对MMD与ICAD血管壁成像的结果,探讨HR-MRI对MMD与ICAD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42例MMD及107例ICAD患者行HR-MRI检查,比较两组大脑中动脉(MCA)狭窄段血管壁外径及外缘面积、狭窄类型(偏心或向心性)、管壁信号强度(均匀或不均匀)及狭窄段周围侧支血管,两组血管外径及面积比较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 MMD组MCA狭窄段血管壁外径及外缘面积[(1.77±0.42)mm、(2.71±1.62)mm^2]均小于ICAD组[(3.02±0.31)mm、(7.25±1.49)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2、0.963,P<0.001)。MMD组38例管腔向心性狭窄,ICAD组96例偏心性狭窄;MMD组39例管壁信号一致,ICAD组91例信号不一致;MCA狭窄段周围侧支血管形成在MMD组(88.1%)比ICAD组(9.3%)更常见;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7.89、78.60、86.62,P<0.001)。结论与ICAD相比,HR-MRI显示MMD狭窄段管腔外径更小,向心性狭窄,管壁信号均匀及周围侧支血管增多,在MMD与ICAD的鉴别诊断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为颅内动脉狭窄的病因学诊断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底异常血管网病 颅内动脉硬化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扩散加权成像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重构模式、斑块内出血与脑卒中风险的关系 被引量:9
8
作者 唐小平 魏俊 +1 位作者 王志强 肖新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5-69,共5页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狭窄管壁重构模式、斑块内出血与急性脑卒中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颅脑3D-TOF MRA检查发现MCA高度狭窄(狭窄率≥70%)1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粥样硬化狭窄管壁重构模式、斑块内出血与急性脑卒中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颅脑3D-TOF MRA检查发现MCA高度狭窄(狭窄率≥70%)1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表现,评价MCA狭窄段血管壁的重构模式、斑块内出血与临床事件的关系。结果 130支MCA主干高度狭窄(症状组54支,无症状组76支)。症状组MCA狭窄段正性重构41支,非正性重构13支;无症状组MCA狭窄段正性重构18支,非正性重构58支,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76,P〈0.01)。16支MCA斑块内出血(发生率12.31%,症状组13支,无症状组3支)。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斑块内出血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07%vs 3.95%,χ^2=11.85,P=0.001)。结论正性重构模式及MCA斑块内出血可能增加同侧MCA供血区急性脑卒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在腕管综合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8
9
作者 黄婷 黄国忠 肖新兰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118-1120,共3页
腕管综合症(carpaltunnelsyndrome,CTS),俗称鼠标手,是最常见的上肢神经卡压综合征之一。任何造成腕管内压力增加的因素,都可导致正中神经受压而引起CTS,主要与手腕部反复动作的慢性损伤有关。随着电脑的普及,CTS患者日益增多... 腕管综合症(carpaltunnelsyndrome,CTS),俗称鼠标手,是最常见的上肢神经卡压综合征之一。任何造成腕管内压力增加的因素,都可导致正中神经受压而引起CTS,主要与手腕部反复动作的慢性损伤有关。随着电脑的普及,CTS患者日益增多,人们对CTS也越来越重视。CTS最常见的症状为桡侧3个半指麻木、疼痛,严重者大鱼际肌萎缩。典型者通过症状、体征(Phalen试验阳性、Tinel征阳性等)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做出诊断,但却不能显示腕管内部结构。这有赖于影像学检查,MRI对软组织显影最为清楚,目前成为公认的最佳腕管影像学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腕管综合征 MRI 上肢神经卡压综合征 神经电生理检查 正中神经受压 腕管综合症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囊管解剖变异的MRCP诊断 被引量:21
10
作者 赵海 肖新兰 +1 位作者 查广盛 段早辉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1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胆囊管解剖变异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搜集2002年8月~2006年8月期间行MRCP检查的900例病例进行分析,对显示不清的胆囊管视为正常。所有病例经胆囊切除术(783例)或逆行胰胆管造影术(11... 目的:探讨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胆囊管解剖变异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搜集2002年8月~2006年8月期间行MRCP检查的900例病例进行分析,对显示不清的胆囊管视为正常。所有病例经胆囊切除术(783例)或逆行胰胆管造影术(117例)证实。结果:MRCP清晰显示胆囊管801例(89%),根据Taoureal胆囊管解剖变异分型标准:胆囊管变异53例,变异率为5.9%,其中胆囊管汇入左右肝管分叉处21例(2.3%),汇入右肝管10例(1.1%),与肝总管并行9例(1.0%),胆囊管低位插入8例(0.9%),旋前插入肝总管7例(0.8%),旋后插入肝总管3例(0.3%),过短1例(0.1%),囊状扩张1例(0.1%),合并胆囊分隔6例(0.7%),先天性胆总管囊肿6例(0.7%)。部分患者合并2种或2种以上的变异。其中假阴性2例,显示不清2例。结论:MRCP能显示各种胆囊管解剖变异,术前了解这些变异有助于减少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胆道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管 变异 解剖 磁共振造影术 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术后MRI表现与远期组织病理学变化 被引量:9
11
作者 唐小平 肖新兰 +2 位作者 尹建华 习娅琦 易阳艳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94-198,共5页
目的: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AAG)注射隆乳后并发症、MRI表现、组织病理学变化与注入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PAAG隆乳术后要求取出假体的35例个体(70只乳房假体)为研究对象,注入时间1周~6年,按注入时间分为2年以内组(n=7),2~4年组(n=11... 目的:探讨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AAG)注射隆乳后并发症、MRI表现、组织病理学变化与注入时间的关系。方法:选取PAAG隆乳术后要求取出假体的35例个体(70只乳房假体)为研究对象,注入时间1周~6年,按注入时间分为2年以内组(n=7),2~4年组(n=11),4~6年组(n=17)3组。以术前乳房触诊结果记录各组临床并发症例数。对35例个体的MRI结果进行分级,记录各组MRI分级例数。将临床并发症、MRI表现与组织学变化进行对照分析,并将以上三者分别与注入时间进行相关性分析,所有数据采用卡方线性趋势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出现临床并发症19例,其中2年以内组2例,2~4年组4例,4~6年组13例;MRI表现异常26例,2年以内组2例,2~4年组9例,4~6年组15例;组织病理学异常16例,2年以内组1例,镜下见注射物蓝紫色,周围可见多核巨细胞,少量成纤维细胞和炎性细胞;2~4年组3例,镜下见淋巴细胞和多核细胞轻度增生;4~6年组12例,镜下见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生明显,异物巨细胞增生弱。经统计学分析,隆乳后临床并发症、MRI异常表现、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出现与注入时间均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PAAG注入时间越长,临床并发症、MRI异常表现、组织病理学变化越明显;MRI对并发症的诊断和远期组织病理学评估有较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病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死后微观结构重构的扩散张量成像和血清TSP-1的相关性 被引量:3
12
作者 喻思思 殷亮 +4 位作者 李淑豪 邹倩 唐雪培 吴海龙 龚良庚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72-1176,共5页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节点心肌重构的扩散张量成像(DTI)指标和血清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动态演变规律及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选用37只成年雄性兔,分为对照组(n=5)和实验组(n=32)。实验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来建立心...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节点心肌重构的扩散张量成像(DTI)指标和血清中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的动态演变规律及两者间的相关性。方法:选用37只成年雄性兔,分为对照组(n=5)和实验组(n=32)。实验组采用结扎冠状动脉左室支来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分别在术后1、4、8及16周(每亚组n=8)时于存活兔(26只)的耳缘静脉采血检测血清中TSP-1的含量,随后处死实验兔获取离体心脏标本进行3.0TDTI扫描,测量心肌梗死区、边缘区和非梗死区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系数(MD)值。动态监测DTI指标和TSP-1的变化,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1心肌梗死区和边缘区的FA值在术后第1周时均显著下降,之后下降较缓慢,在第4周时达最低。2心肌梗死区MD值在术后4周内迅速明显上升而边缘区MD值呈缓慢渐进性升高,两者均在第4周时达高峰。3TSP-1在术后4周内迅速显著升高,在第8周时稍下降,之后又轻度升高,在第16周时达到高峰。4在梗死区和边缘区,FA值与TSP-1均呈负相关(rCIZ=-0.542,P<0.01;rPIZ=-0.511,P<0.01),而MD值与TSP-1有正相关关系(rCIZ=0.501,P<0.01和rPIZ=0.436,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演变复杂,主要在术后1周时重构最为明显,4周时达高峰水平。TSP-1可能在重构中发挥调控作用,且对FA值影响较MD值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肌重构 扩散张量成像 血小板反应蛋白-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尿生殖系统先天性畸形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黎琴 肖新兰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286-1289,共4页
关键词 泌尿生殖系统畸形 先天性畸形 影像学诊断 环境污染 人类健康 致畸因素 影像诊断 临床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成人视神经MR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宛四海 肖新兰 +1 位作者 尹建华 张雪林 《放射学实践》 2008年第8期862-864,共3页
目的:探索成人视神经MR扩散张量成像的特点。方法:采用单次激发ZOOM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对30例成人健康志愿者的视神经行MR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将DTI原始数据输入个人计算机,应用Volume-one1.72软件进行后处理。结果:双侧视神经... 目的:探索成人视神经MR扩散张量成像的特点。方法:采用单次激发ZOOM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对30例成人健康志愿者的视神经行MR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将DTI原始数据输入个人计算机,应用Volume-one1.72软件进行后处理。结果:双侧视神经在部分各向异性图(FA图)呈高信号,在方向编码彩色图(DEC图)为绿色高信号,图像清晰,无明显伪影和扭曲变形,视神经周围脑脊液及眶内脂肪被抑制,呈无信号。本研究初步获得了成人视神经的部分各向异性和平均扩散率的参数值。测得视神经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分别为左侧0.595±0.067、右侧0.589±0.066,平均扩散率(MD)值分别为左侧(0.948±0.112)×10-3mm2/s,右侧(0.932±0.088)×10-3mm2/s,双侧视神经的FA值及MD值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MR-DTI检测视神经非常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成像 视神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性透明细胞型脊膜瘤1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陶欣 徐芬 +3 位作者 郝华 冯琼 李里香 顾太富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384-1385,共2页
患者女性,26岁,因腰椎管内肿瘤术后复发入院。既往于2013年在外院行腰椎管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不详。体检:双上肢肌力对称V级,双下肢肌力IV级,肌张力正常,双侧对疼痛刺激敏感。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磁共振平扫示腰椎... 患者女性,26岁,因腰椎管内肿瘤术后复发入院。既往于2013年在外院行腰椎管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不详。体检:双上肢肌力对称V级,双下肢肌力IV级,肌张力正常,双侧对疼痛刺激敏感。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磁共振平扫示腰椎管肿瘤术后,腰椎生理曲度轻度存在,L3棘突术后缺如,L3-4椎体及双侧附件区见内固定金属伪影。L3-4水平椎管内硬膜下见类圆形结节,呈等T1稍长T2信号,边界尚清,直径约17 mm,病灶充填整个椎管内,增强示椎管内结节呈中度较均匀强化,内见小片状无强化区。邻近脊膜增厚呈线状明显强化。“腰椎管神经鞘瘤”术后改变,L3-4水平椎管内硬膜下异常,磁共振诊断意见:强化结节,考虑为肿瘤复发可能(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膜瘤 透明细胞型 复发性 病例报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