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6年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俞凤 胡龙华 +6 位作者 钟桥石 杭亚平 丁慧 陈艳慧 张黎明 张楠 胡晓彦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5期602-608,共7页
目的了解2016年本单位临床分离菌种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收集本院所有初次分离的菌株,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全自动仪器法检测,E-test法检测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不敏感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目的了解2016年本单位临床分离菌种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收集本院所有初次分离的菌株,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或全自动仪器法检测,E-test法检测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不敏感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采用WHONET 5.6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共分离临床菌株4201株,革兰阳性菌34.8%(1461/4201),革兰阴性菌65.2%(2740/4201)。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1.1%(463/4201),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2.1%(507/4201),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MRCNS)的检出率为(25.3%和70.2%),未发现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和利奈唑胺耐药株。肠球菌属以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为主,屎肠球菌对所检测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二者未检测出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株。革兰阴性菌位列前5位依次是大肠埃希菌17.7%、克雷伯菌属14.1%、铜绿假单胞菌8.7%、鲍曼不动杆菌7.1%和阴沟肠杆菌2.8%。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株的检出率分别占55.7%和25.4%。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22.5%、20.6%和61.5%。肠杆菌科细菌中耐替加环素菌株检出率为4.4%。结论临床常见细菌耐药性仍较严重,尤其是肠杆菌科细菌对替加环素以及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上升明显,感染控制部门应采取有效防范措施,避免耐药菌株的进一步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耐药性 药物敏感性试验 多重耐药菌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带wcaG毒力基因ST19产酸克雷伯菌致白血病患者死亡的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丁慧 胡龙华 +9 位作者 钟桥石 杭亚平 刘衍伶 俞凤 陈艳慧 胡晓彦 张黎明 章白苓 张楠 王小中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753-756,共4页
目的了解1例高黏液表型(HMV)产酸克雷伯菌致白血病患者的死亡原因。方法采用Vitek 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黏液丝试验检测HMV表型,PCR方法及基因测序检测主要的高毒力荚膜血清型基因(K1、K2、K5、K20、K54、K57... 目的了解1例高黏液表型(HMV)产酸克雷伯菌致白血病患者的死亡原因。方法采用Vitek 2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仪进行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黏液丝试验检测HMV表型,PCR方法及基因测序检测主要的高毒力荚膜血清型基因(K1、K2、K5、K20、K54、K57)和毒力基因(rmpA、wcaG、allS、kfu、aerobactin、mrkD、fimH、uge、wabG、cf29a),多位点序列分析(MLST)对该菌株进行分子分型。结果白血病患者血液及肺组织分离株均为产酸克雷伯菌,MLST分型为同一型ST19,该菌株对所测药物均敏感,具有高黏液表型,只检测到wcaG毒力基因,其他毒力基因和所测荚膜血清型基因均阴性。结论携带wcaG毒力基因是ST19产酸克雷伯菌致白血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引起临床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酸克雷伯菌 毒力 白血病 黏液 多位点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尔尼菲篮状菌致病机制相关分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8
3
作者 肖艳萍 钟桥石 胡龙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0-74,共5页
马尔尼菲篮状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主要流行于泰国、印度、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越南等亚洲热带地区。过往其主要感染人群为HIV患者,而近几年,非HIV患者感染在逐年增多。马尔尼菲篮状菌的致病性与形态的转变、黑色素的... 马尔尼菲篮状菌是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主要流行于泰国、印度、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越南等亚洲热带地区。过往其主要感染人群为HIV患者,而近几年,非HIV患者感染在逐年增多。马尔尼菲篮状菌的致病性与形态的转变、黑色素的形成、生化代谢产物的产生等相关。近几年,有关马尔尼菲篮状菌致病机制,尤其是调控形态转化的基因有较深入的研究。本文对近年来马尔尼菲篮状菌相关毒力基因尤其是在代谢产物、色素形成、形态学转变上的调控基因进行的总结及评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尼菲篮状菌 毒力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念珠菌生物被膜特性及抗生物被膜治疗 被引量:4
4
作者 羊玉林 叶水文 张楠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10期968-973,共6页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骨髓实体器官移植与医用材料植入治疗的增加,艾滋病、恶性肿瘤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增多,耐药念珠菌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耐药念珠菌感染通常与生物被膜的形成有关,生物被膜被认为是念珠菌重要的毒力因子,其...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使用,骨髓实体器官移植与医用材料植入治疗的增加,艾滋病、恶性肿瘤等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增多,耐药念珠菌感染呈逐年上升趋势。耐药念珠菌感染通常与生物被膜的形成有关,生物被膜被认为是念珠菌重要的毒力因子,其形成与耐药性、侵袭力增强以及免疫逃避密切相关。本文从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耐药机制、免疫逃避及抗生物被膜治疗方面进行评述,以期为寻找新的药物靶点、为念珠菌感染的新型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念珠菌生物被膜 免疫逃避 抗生物被膜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