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颅直流电刺激与功能性电刺激单独或同步干预对健康青年握力及脑激活的效应比较:基于功能性近红外光谱的研究
1
作者 王滢雅 李泰标 +4 位作者 苏啊红 林友益 周鲜红 田鹿 谢洪武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34-1142,共9页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与前臂屈肌功能性电刺激(FES)单独或同时干预对健康青年人握力和大脑皮质激活的影响。方法2024年12月至2025年3月,招募厦门市第五医院20~23岁健康右利手青年志愿者12例,随机交叉接受单独tDCS(tDCS组)、FES(...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与前臂屈肌功能性电刺激(FES)单独或同时干预对健康青年人握力和大脑皮质激活的影响。方法2024年12月至2025年3月,招募厦门市第五医院20~23岁健康右利手青年志愿者12例,随机交叉接受单独tDCS(tDCS组)、FES(FES组)及两者同时干预(同步组)。tDCS采用双半球初级运动皮质(M1)同步刺激(左侧阳极/右侧阴极);FES刺激右侧桡侧腕屈肌和指浅屈肌。干预前后测量等长最大握力,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fNIRS)同步监测握力任务中的氧合血红蛋白(HbO_(2))浓度。结果脱落1例。握力时间效应显著(F=3.964,P=0.048),事后检验显示,FES组和同步组干预后握力提高(P<0.05)。左前额叶皮质(PFC)和左前运动及辅助运动皮质(PMC)HbO_(2)浓度组间效应显著(F>3.613,P<0.05);事后比较,左PFC和左初级感觉皮质HbO_(2)浓度FES组高于同步组,左PMC和右PMC HbO_(2)浓度tDCS组高于同步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仅同步组握力变化与双侧M1 HbO_(2)浓度呈正相关(r>0.694,P<0.05)。结论健康青年单独接受tDCS治疗主要通过调控PFC、PMC等运动相关脑区活动发挥作用,单独接受FES治疗则直接增强外周肌力输出,且可激活左PFC参与运动调控。二者同时干预通过脑-肢体协同机制实现最大握力增益,可能与神经资源利用效率优化和M1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肢体协同调控技术 经颅直流电刺激 功能性电刺激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 握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作间歇期痛风患者步态特征研究
2
作者 李慧丹 李阔弟 +5 位作者 李晓丁 魏星 张琳 刘畅格 赵伟 黄力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110,共8页
目的:探讨发作间歇期痛风患者的步态特征,为痛风的临床康复治疗尤其是运动康复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共纳入24例痛风患者(痛风组)和24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并对痛风患者进行曼彻斯特足痛和残疾指数(Manchester foot pain and disabil... 目的:探讨发作间歇期痛风患者的步态特征,为痛风的临床康复治疗尤其是运动康复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共纳入24例痛风患者(痛风组)和24例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并对痛风患者进行曼彻斯特足痛和残疾指数(Manchester foot pain and disability index,MFPDI)评分。利用步态录像解析法采集所有受试者的运动学参数,Novel Pedar足底压力测试系统采集受试者的足底压力参数;比较两组受试者运动学和足底压力参数的差异。结果:①痛风组步长、步幅、步速、步频、膝关节最大屈伸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及屈伸幅度均小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双支撑时间大于健康对照组(P<0.01)。②痛风组大拇趾区峰值压力和压力-时间积分小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足中部峰值压力和第一跖骨区压力-时间积分大于健康对照组(P<0.05,P<0.01)。③痛风患者大拇趾区峰值压力与步态运动学参数相关性分析发现:大拇趾区峰值压力与步长、步幅、步频、踝关节最大背伸角度呈正相关(P<0.05),与双支撑时间呈负相关(P<0.05)。结论:痛风间歇期患者步态存在明显异常,主要表现为步长和步幅减小,步速和步频减慢,双支撑时间延长;膝、踝关节活动幅度减小;步行中前足内侧负荷降低而足中部负荷增大,这表明了一种疼痛避免策略,这些变化有可能导致痛风患者步行模式的改变和足部功能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痛风 步态 时空特征 足底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肌电图在单侧脑卒中患者30s反复唾液吞咽试验中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邦亮 王根发 +3 位作者 朱美兰 江健 张娟娟 罗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822-827,共6页
目的:通过运用表面肌电图(s EMG)分析单侧脑卒中患者30s反复唾液吞咽试验状态下的肌电信号特征,探讨表面肌电在单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单侧脑卒中后吞咽正常患者、单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各15例,分别纳入对照... 目的:通过运用表面肌电图(s EMG)分析单侧脑卒中患者30s反复唾液吞咽试验状态下的肌电信号特征,探讨表面肌电在单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单侧脑卒中后吞咽正常患者、单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各15例,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试验组,测定两组患者在30s反复唾液吞咽试验状态下健患两侧舌骨上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对比分析二者间的异同。结果:在30s反复唾液吞咽试验状态下,同组舌骨上肌群健患两侧波形平均值、峰值、波形面积之间相比较,对照组健患两侧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试验组健侧以上指标数值均明显大于患侧(P<0.05)。上述指标组间相互比较,试验组健侧略大于对照组健侧,但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患侧则明显低于对照组患侧,有明显差异性(P<0.05)。单个吞咽波两组组间吞咽时限相比较,试验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30s内吞咽次数相比较,试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对舌骨上肌群表面肌电信号的检测发现,单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健患两侧AEMG、峰值、IEMG值存在明显差异性,而单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正常患者健患两侧不存在;且两人群中吞咽时间、吞咽次数及患侧单侧AEMG、峰值、IEMG值亦同样有差异,这对运用表面肌电图诊断单侧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可能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30s反复唾液试验 表面肌电图 吞咽功能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呼吸与吞咽间的交互关系及其应用 被引量:18
4
作者 刘邦亮 朱美兰 +3 位作者 刘惠宇 张蕊 张娟娟 江迎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165-1168,共4页
吞咽障碍发生后易并发呼吸与吞咽间的不协调,致使误吸、呛咳、吸入性肺炎的发生。本文综述呼吸与吞咽间的具体生理机制及其临床运用,旨在关注呼吸、吞咽系统在健康及疾病之间的关系,探其在吞咽障碍临床治疗中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 吞咽障碍 呼吸 吞咽 交互关系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年男性握力与脂肪性肝病关系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曾智鹏 郝丽 +5 位作者 王艳 王娟 张玮扬 王瑜 赵小兰 王正珍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03-209,共7页
目的:探究成年男性握力与是否患脂肪性肝病(FLD)之间的关系,为个性化运动处方的制订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招募1126名18~66岁成年男性,记录其基本情况,并测量其身体形态、握力、心肺耐力及相关血液指标。根据是否患有FLD,将研究对象分为FL... 目的:探究成年男性握力与是否患脂肪性肝病(FLD)之间的关系,为个性化运动处方的制订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招募1126名18~66岁成年男性,记录其基本情况,并测量其身体形态、握力、心肺耐力及相关血液指标。根据是否患有FLD,将研究对象分为FLD组(224人)和非FLD组(902人)。采用百分位数法P33、P66两个截点将全体研究对象分为3个不同等级的握力组。以10岁为年龄段,将所有研究对象分成A组(<30岁)、B组(30~39岁)、C组(40~49岁)、D组(≥50岁)4组。而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FLD组与非FLD组、不同握力组之间各指标的差异、不同年龄组握力的差异及握力指标与是否患FLD之间的关系。结果:FLD组研究对象相比非FLD组,身体形态、血压、握力及总胆固醇等生化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的增大,不同年龄组握力水平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当控制了年龄、血压、心肺耐力及其他血液指标后,与低水平握力组相比,高水平握力组患FLD概率降低59%[OR=0.41,95%CI(0.26~0.64)]。结论:成年男性高握力水平与脂肪性肝病的低患病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男性 握力 脂肪肝 心肺耐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及向心肌样细胞分化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曲 张卫芳 +3 位作者 陈祺 胡锋 李娟 罗军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13-519,共7页
目的探讨原代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s)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及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收集人正常足月顺产或剖宫产后胎盘羊膜,采用机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hAMSCs,观察其形态学特点。取第3... 目的探讨原代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human amniotic mesenchymal stem cells,hAMSCs)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及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收集人正常足月顺产或剖宫产后胎盘羊膜,采用机械-酶消化法分离培养hAMSCs,观察其形态学特点。取第3代hAMSCs,通过诱导成骨、成脂分化和流式细胞术检测鉴定其干细胞特性,体内接种法和体外软琼脂克隆法检测其致瘤性。应用5-aza、TGF-β1及Ang-Ⅱ诱导其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实验组),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qRT-PCR、Western blot及细胞免疫荧光法分别检测心肌细胞标志基因cTnI、ACTN2、NKX2.5及其蛋白的表达;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性;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检测细胞免疫原性。结果分离纯化后的hAMSCs呈梭形,漩涡状生长,可成功诱导向成骨、成脂分化;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hAMSCs高表达CD44、CD90,低表达CD45,不表达HLA-DR;体内外实验未显示致瘤性。诱导hA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后,细胞呈棒状或长梭形,胞间见细丝样连接结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cTnI、ACTN2、NKX2.5基因及其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且保持良好的细胞活性及低免疫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AMSCs可在体外分离培养且能够被诱导向心肌样细胞分化,为心肌疾病的再生修复治疗提供了新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膜间充质干细胞 原代培养 诱导分化 心肌样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下肢运动想象的脑电节律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魏聪惠 刘绍文 +1 位作者 单新颖 罗军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37-742,749,共7页
目的:通过脑电节律探究健康人下肢运动想象机制。方法:选择20例健康被试完成下肢运动想象任务,对采集的脑电数据选择C3、C4、Cz通道分析其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ERP)和事件相关去同步化与同步化(event-related desynchr... 目的:通过脑电节律探究健康人下肢运动想象机制。方法:选择20例健康被试完成下肢运动想象任务,对采集的脑电数据选择C3、C4、Cz通道分析其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ERP)和事件相关去同步化与同步化(event-related desynchronization and synchronization,ERD/ERS)。结果:(1)左右下肢运动想象在C3、Cz、C4产生几乎相同的ERP模式,左右下肢Cz通道波峰潜伏期为230ms,C3通道潜伏期为250ms,C4通道潜伏期为260ms,两侧下肢运动想象均能诱发P300;(2)左侧下肢ERP均值在C3通道高于C4通道,右侧下肢ERP均值在C4通道高于C3通道;(3)无论是C3通道还是C4通道,单侧通道左右下肢运动想象均表现为ERD,两侧下肢想象运动ERDα频段较β频段明显。结论:左右下肢运动想象在两侧半球产生几乎相同的ERP模式和ERD,但下肢运动想象ERP均值出现同侧化。下肢运动想象诱发的P300可能和运动想象的注意和意图相关。本文研究成果可为下肢运动想象的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设计开发提供有价值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电图 运动想象 事件相关电位 事件相关去同步化与同步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走神经刺激联合声刺激治疗耳鸣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魏星 黄力平 李慧丹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76-980,共5页
目前耳鸣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治疗方法虽很多,但疗效欠佳。近年来,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联合声刺激应用于治疗耳鸣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现将VNS联合声刺激治疗耳鸣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对听觉皮层... 目前耳鸣的病因复杂,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治疗方法虽很多,但疗效欠佳。近年来,迷走神经刺激(Vagus nerve stimulation,VNS)联合声刺激应用于治疗耳鸣也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现将VNS联合声刺激治疗耳鸣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对听觉皮层的影响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耳鸣 迷走神经刺激 声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