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术后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熊伟伟 邓燕 +2 位作者 彭小维 吴劲松 殷小龙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038-1040,1091,共4页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儿童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探讨影响术后效果的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斜视矫正手术的378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病历资料,记录比较手术前后患儿的眼位及双眼视...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儿童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探讨影响术后效果的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斜视矫正手术的378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病历资料,记录比较手术前后患儿的眼位及双眼视功能情况,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378例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中有302例斜视度在25△~55△,术式为双眼外直肌后徙或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后正位率为91.06%,两种术式手术效果无统计学差异;76例患儿斜视度≥60△,手术方式选择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单眼内直肌截除术,术后正位率为85.53%。患儿手术前后的视近、视远斜视度以及其差值的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双眼视功能亦较术前有明显提升。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或单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均为治疗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有效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手术治疗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外斜视手术前后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殷小龙 熊伟伟 +3 位作者 邓燕 廖瑜俊 于春红 杨洋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47-651,共5页
目的研究儿童外斜视手术前后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ultifoc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m VEP)特征峰的变化。方法采用德国Roland多焦视觉电生理仪,对20例外斜视力正常组和60例外斜伴不同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弱视组患者进行m VEP的检测... 目的研究儿童外斜视手术前后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ultifocal visual evoked potential,m VEP)特征峰的变化。方法采用德国Roland多焦视觉电生理仪,对20例外斜视力正常组和60例外斜伴不同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弱视组患者进行m VEP的检测,并进行视网膜不同区域的斜视矫正术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比较。结果外斜伴轻、中度弱视患者的m VEP特征峰振幅反应密度在第一、二、三环术后与术前相比均升高,术后3个月、6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外斜伴轻、中度弱视组上下半侧视网膜的m VEP特征峰的振幅反应密度较术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潜伏期缩短,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外斜伴中、重度弱视患者术后各组鼻侧视网膜m VEP特征峰的振幅反应密度与颞侧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外斜伴弱视患者鼻颞侧视网膜的视觉传导通路均有不同程度损害,且鼻侧视网膜的视觉传导通路损害均重于颞侧视网膜。外斜伴轻度弱视患者术后m VEP特征峰振幅反应密度可有不同程度提高,提高程度鼻侧视网膜要高于颞侧,鼻颞侧视网膜特征峰振幅反应密度达到平衡;外斜伴中、重度患者术后鼻侧与颞侧视网膜特征峰振幅反应密度提高程度相近,鼻颞侧视网膜特征峰振幅反应密度仍未达到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外斜视 弱视 多焦视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视儿童双眼总和视觉诱发电位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于春红 廖瑜俊 +4 位作者 杨洋 邓燕 彭小维 鄢涛 殷小龙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133-1136,共4页
目的探讨弱视儿童双眼视功能及总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反应的特点,评估总和P-VEP反应对双眼视觉功能检测的意义。方法选取80名正常儿童和在南昌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童眼科确诊的远视性弱视儿童151例,进行双眼总和P-VEP检查,分析总和... 目的探讨弱视儿童双眼视功能及总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反应的特点,评估总和P-VEP反应对双眼视觉功能检测的意义。方法选取80名正常儿童和在南昌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童眼科确诊的远视性弱视儿童151例,进行双眼总和P-VEP检查,分析总和P-VEP反应的特点。正常儿童与弱视儿童的人口基线学特征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VEP检查方法和刺激条件的选择参照吴乐正等的方法,记录电极的放置按照视觉电生理国际标准化的要求。视力检查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双眼视觉功能检查采用Titmus立体图、同视机三级画片。P-VEP检测结果以双眼反应/单眼反应(B/M)比值作为评价指标。结果弱视组儿童总和P-VEP反应低于正常对照组(t=10.75,P<0.01);不同程度弱视组的B/M值随弱视的严重程度明显减低(F=10.93,P<0.01);无同时视者总和P-VEP与有同时视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35,P<0.01)。结论总和P-VEP反应作为一种客观指标,可以反映弱视儿童的双眼视功能状况,对其双眼视功能的评价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双眼视觉 视觉诱发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马凡综合征晶状体不全脱位手术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4
作者 熊伟伟 邓燕 +4 位作者 廖瑜俊 于春红 付燕梅 李双莲 殷小龙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634-1636,共3页
目的:评价儿童马凡综合征晶状体不全脱位的手术方法、安全性以及效果。方法:马凡综合征晶状体不全脱位患儿20例(40只眼),晶状体脱离范围均超过180°,术中连续环形撕囊后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并将其余晶状体囊袋全部撕除,最后睫状... 目的:评价儿童马凡综合征晶状体不全脱位的手术方法、安全性以及效果。方法:马凡综合征晶状体不全脱位患儿20例(40只眼),晶状体脱离范围均超过180°,术中连续环形撕囊后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并将其余晶状体囊袋全部撕除,最后睫状沟缝线固定适宜的悬吊式人工晶状(intraocular len,IOL),后行前段玻璃体部分切除。术后随访12~18个月,观察术后并发症、IOL位置以及视力。结果:术后40只眼IOL位置均居中,未发生眼内炎、黄斑水肿、视网膜脱离、眼压过高或角膜内皮失代偿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32只眼(80.0%)最佳矫正视力0.2~0.6,8只眼(20.0%)≥0.8,较术前视力(眼前指数≤0.2)相比有显著提高(F=34.7,P<0.001)。结论:对马凡综合征晶状体不全脱位患儿,术中连续环形撕囊后先行晶状体超声乳化,再行睫状沟缝线固定IOL是一种安全且有效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凡综合征 晶状体不全脱位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斜儿童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特征性变化 被引量:1
5
作者 殷小龙 廖瑜俊 +4 位作者 邓燕 杨洋 于春红 彭小维 鄢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37-839,共3页
目的研究外斜儿童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特征性变化。方法采用德国Roland公司生产的RETIScan3.20多焦视觉电生理仪,对103例外斜患儿和30名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检测,进行视网膜不同区域的比较。结果外斜组特征峰的振幅反... 目的研究外斜儿童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特征性变化。方法采用德国Roland公司生产的RETIScan3.20多焦视觉电生理仪,对103例外斜患儿和30名正常对照组儿童进行多焦视觉诱发电位的检测,进行视网膜不同区域的比较。结果外斜组特征峰的振幅反应密度第1环为(710.31±13.54)nV·deg-2,低于正常对照组(835.29±11.02)nV·deg-2;外斜组特征峰隐含值第1环为(109.9±10.8)ms,长于正常对照组(103.8±11.1)m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斜组颞侧视网膜特征峰隐含值(106.9±3.1)ms,长于正常对照组(102.3±2.1)m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斜组下半侧视网膜特征峰隐含值(108.6±3.4)ms,长于正常对照组(106.4±2.2)m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斜组的视觉传导通路的损害中心重于周边。外斜患者颞侧视网膜、下半视网膜视神经传导通路有损害。外斜的机能及形态学异常可能存在于从神经节细胞到视皮层的整个通路中,而不是单独某个层面受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焦视觉诱发电位 外斜 振幅反应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敏感型富血小板血浆对角膜碱烧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彭小维 曾桂香 +1 位作者 杨洋 于春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183-1186,共4页
目的观察温度敏感型富血小板血浆凝胶(temperature sensitive platelet-rich plasma,TSPRP)对兔角膜碱烧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的影响。方法制作兔角膜碱烧伤模型,抽取自体血,离心获得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以... 目的观察温度敏感型富血小板血浆凝胶(temperature sensitive platelet-rich plasma,TSPRP)对兔角膜碱烧伤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形成的影响。方法制作兔角膜碱烧伤模型,抽取自体血,离心获得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以泊洛沙姆为基质制成TSPRP。实验兔随机分成4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NS)、凝胶空白基质(GBM)、PRP和TSPRP滴眼。14 d后观察角膜炎症和溃疡情况,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CD34阳性血管数。结果14 d后,NS与GBM组角膜炎症和溃疡评分以及微血管数和微血管面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RP组和TSPRP组与NS组相比,角膜炎症和溃疡评分以及微血管数和微血管面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SPRP组与PRP组比较角膜炎症和溃疡评分以及微血管数和微血管面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SPRP能够控制角膜炎症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成,减少新生血管,效果优于PR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用原位凝胶 富血小板血浆 血管内皮细胞 角膜新生血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敏感型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治疗角膜碱烧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6
7
作者 彭小维 杨洋 +1 位作者 于春红 殷小龙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14-317,共4页
目的观察温度敏感型富小板血浆凝胶治疗角膜碱烧伤的效果。方法通过制作兔角膜碱烧伤模型,抽取实验动物自体血,离心获得富血小板血浆,以泊洛沙姆407为基质配制成温度敏感型富血小板血浆凝胶。然后将实验兔随机分成4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 目的观察温度敏感型富小板血浆凝胶治疗角膜碱烧伤的效果。方法通过制作兔角膜碱烧伤模型,抽取实验动物自体血,离心获得富血小板血浆,以泊洛沙姆407为基质配制成温度敏感型富血小板血浆凝胶。然后将实验兔随机分成4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凝胶空白基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和温度敏感型富血小板血浆凝胶滴眼。采用裂隙灯观察各组模型眼经过治疗后的角膜炎症反应和角膜溃疡,分别对实验眼的角膜炎症和角膜溃疡进行评分,HE染色观察角膜组织病理变化。结果实验最终获得的温度敏感型富血小板血浆凝胶经泪液稀释后的胶凝温度为34℃,接近眼表平均温度,血小板计数平均值为1016.54×109L-1,p H值为7.0,眼部刺激试验无不良反应。模型眼给药治疗14 d后,裂隙灯下见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凝胶空白基质组角膜混浊、水肿,上皮缺损,溃疡明显,角膜炎症和角膜溃疡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组和温度敏感型富血小板血浆凝胶组角膜上皮完整,角膜基质仍水肿、混浊,周边角膜清亮,透过角膜可见部分虹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两组角膜炎症和角膜溃疡评分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而温度敏感型富血小板血浆凝胶组与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组相比,角膜透明性好转,且新生血管少,两者角膜炎症和角膜溃疡评分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HE染色病理学检查显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凝胶空白基质组角膜处于炎症和溃疡期,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组角膜处于修复中期,温度敏感型富血小板血浆凝胶组角膜处于修复后期。结论温度敏感型富血小板血浆凝胶作为一种新型眼用凝胶制剂,其角膜修复作用明显优于自体富血小板血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 眼用原位凝胶 富血小板血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觉剥夺性弱视145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彭小维 殷小龙 +3 位作者 杨洋 邓燕 于春红 廖瑜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5期2781-2782,共2页
目的:观察形觉剥夺性弱视的主要发病原因和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216眼)形觉剥夺性弱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5例(216眼)形觉剥夺性弱视患者中,先天性白内障69例(117眼),先天性上睑下垂58例(81眼),角膜病等... 目的:观察形觉剥夺性弱视的主要发病原因和影响临床治疗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216眼)形觉剥夺性弱视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45例(216眼)形觉剥夺性弱视患者中,先天性白内障69例(117眼),先天性上睑下垂58例(81眼),角膜病等其他疾病共18例(18眼)。平均随访24个月,基本治愈36眼(16.67%),好转127眼(58.80%),无效53眼(24.54%),有效率为75.46%。临床治疗效果与手术年龄、单眼或是双眼发病、治疗依从性有关,其中手术年龄小、双眼发病、术后弱视治疗依从性好的患者疗效好,而手术年龄大、单眼发病、术后弱视治疗依从性差的患者疗效不好,两者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先天性白内障和先天性上睑下垂是形觉剥夺性弱视的主要发病原因,治疗效果取决于手术年龄、患者的依从性,以及单眼或是双眼发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形觉剥夺 病因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斜视V征的手术治疗和临床观察
9
作者 殷小龙 邓燕 +3 位作者 杨洋 于春红 廖瑜俊 彭小维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853-854,858,共3页
目的探讨内斜视V征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疗效。方法总结我院2007年至2010年38例(76眼)住院手术的内斜视V征患者资料,其中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者31例行下斜肌减弱术和常规水平直肌后退和(或)缩短术;不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者7例分别行双眼内直... 目的探讨内斜视V征的临床特点和手术疗效。方法总结我院2007年至2010年38例(76眼)住院手术的内斜视V征患者资料,其中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者31例行下斜肌减弱术和常规水平直肌后退和(或)缩短术;不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者7例分别行双眼内直肌后徙术和(或)联合肌止端向闭口端移位术、外直肌缩短术并肌止端向上移位术。检查分析患者手术前后斜视度数、双眼视功能及手术效果。结果术前上、下注视眼位的垂直斜视角之差为15△~40△,平均22.7△,其中15△~20△者21例(55.26%),21△~30△者14例(36.84%),≥31△者3例(7.89%);术后上、下注视眼位的垂直斜视角之差为5△~20△,平均6.8△,其中5△~14△者34例(89.47%),15△~20△者4例(10.53%);术前、术后垂直斜视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907,P<0.05)。术前水平斜视角平均18.4△,术后为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24,P<0.05)。术前、术后同视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110,P<0.05)。术后眼位正位、V征消失者29例(76.32%),V征缓解者5例(13.16%),V征仍然存在者4例(10.53%)。结论内斜视V征发病年龄早,多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减弱下斜肌功能可有效矫治内斜视V征。不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者,行内直肌后徙联合肌止端向闭口端移位术,也可有效缓解内斜视V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斜视V征 下斜肌功能亢进 双眼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微血管系统的变化:基于OCTA的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封炎 张凌月 +6 位作者 郑卓涛 卢红薇 邓燕 熊伟伟 付燕梅 李双莲 殷小龙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70-574,共5页
目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微血管系统的差异,探究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发病机制。方法纳入2020年6月至1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眼科门诊就诊的4~14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41例... 目的使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检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微血管系统的差异,探究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发病机制。方法纳入2020年6月至1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童眼科门诊就诊的4~14岁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41例及正常视力儿童22例,将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弱视眼纳入为弱视眼组,非弱视眼纳入为对侧眼组,正常视力儿童的右眼为正常对照组。使用OCTA扫描三组入选眼的眼底黄斑部3 mm×3 mm的范围,经ImageJ处理后获得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SCPVD)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血流密度(DCPVD),采用ETDRS分区扫描模式扫描黄斑部,得出黄斑部以黄斑中心凹为中心,直径分别为1 mm圆形(中心区)及>1~3 mm、>3~6 mm环形区的视网膜厚度。分析比较三组之间黄斑区SCPVD、DCPVD及视网膜厚度之间的差异。结果弱视眼组、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入选眼的SCPVD分别为(25.01±6.00)%、(29.34±4.23)%和(30.16±2.90)%,DCPVD分别为(27.87±4.12)%、(30.30±2.72)%和(30.65±2.38)%,弱视眼组的SCPVD和DCPVD均较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侧眼组入选眼的SCPVD和DCPVD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1.00)。弱视眼组、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入选眼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分别为(265.78±21.10)μm、(260.94±18.97)μm和(263.59±14.71)μm,三组间黄斑中心区视网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弱视眼组、对侧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入选眼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分别为(321.13±10.83)μm、(316.19±11.80)μm和(314.85±10.81)μm,弱视眼组入选眼黄斑区平均视网膜厚度均较对侧眼组、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对侧眼组与正常对照组入选眼的平均视网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弱视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微血管系统均存在异常,提示黄斑区视网膜参与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发病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光参差性弱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黄斑区视网膜微血管系统 视网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家系在FRMD7基因上的突变研究
11
作者 孙婉 钟子琳 +1 位作者 殷小龙 陈建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829-831,共3页
目的对我国一个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congenital idiopathic nystagmus,CIN)家系进行基因突变筛查。方法在获取知情同意后,对该家系成员进行病史采集及眼科检查。采集该CIN家系成员及200名正常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各5 m L,并提取基因组... 目的对我国一个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congenital idiopathic nystagmus,CIN)家系进行基因突变筛查。方法在获取知情同意后,对该家系成员进行病史采集及眼科检查。采集该CIN家系成员及200名正常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各5 m L,并提取基因组DNA。对FRMD7基因进行引物的设计与合成,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对FRMD7基因的所有编码区序列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直接测序,寻找突变位点。结果在该CIN家系发现FRMD7基因上c.1003C>T突变,该突变为无义突变(p.R335X)。家系中5例患者均为男性且为该突变的纯合子,3位女性携带者为该突变的杂合子,其余成员和200名正常对照者均未发现此突变。结论该CIN家系致病突变为FRMD7基因上c.1003C>T p.R335X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 X连锁遗传 FRMD7基因 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