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型糖尿病并发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危险因素及其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9
1
作者 张喜婷 胡玲 +2 位作者 王宁 陆君 江芳芳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332-1334,共3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危险因素,及其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住院T2DM患者214例,根据肝脏B超检查结果分为NAFLD组和非NAFLD组,回顾性分析了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大血管病变发生情况,采用Log...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危险因素,及其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住院T2DM患者214例,根据肝脏B超检查结果分为NAFLD组和非NAFLD组,回顾性分析了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和大血管病变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危险因素。结果有116例住院T2DM患者合并NAFLD(54.2%),98例未合并NAFLD(45.8%)。NAFLD组较非NAFLD组体质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三酰甘油(TG)、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显著增高(P<0.05);且大血管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非NAFLD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SBP、TG、GGT是糖尿病发生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NAFLD、年龄、总胆固醇(TC)水平是糖尿病发生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SBP、TG、GGT是T2DM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NAFLD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高风险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非酒精性脂肪肝 糖尿病血管病变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苯磺酸钙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40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陆君 姜玲 +1 位作者 谢璐 孙掌花 《医药导报》 CAS 2010年第11期1440-1442,共3页
目的探讨羟苯磺酸钙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仅严格控制血糖,治疗组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给予羟苯磺酸钙口服,每次500mg,tid。治疗1a后观察尿微量清蛋白(ALBU)、尿... 目的探讨羟苯磺酸钙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仅严格控制血糖,治疗组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基础上给予羟苯磺酸钙口服,每次500mg,tid。治疗1a后观察尿微量清蛋白(ALBU)、尿蛋白排出量(UAE),采血测定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尿素氮(BUN)、肌酐(Cr)、血栓素B2(TXB2)、血浆内皮素(ET)、血清一氧化氮(NO)等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各指标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治疗前后ALBU、UAE未见明显下降。治疗组治疗后ALBU、UAE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均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治疗组TXB2、ET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NO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TXB2、ET明显低于对照组,NO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早期糖尿病肾病与氧化应激、微循环障碍有密切关系。采用羟苯磺酸钙长期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可明显降低UAE和ALB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苯磺酸钙 肾病 糖尿病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及病情缓解的影响 被引量:24
3
作者 蒋丽华 胡玲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6期4055-4057,4065,共4页
目的观察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改变及缓解期的长短。方法选取200例新诊断T2DM患者,均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当血糖达标后撤去胰岛素泵。记录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用剂量,用稳态模型评... 目的观察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经胰岛素强化治疗后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改变及缓解期的长短。方法选取200例新诊断T2DM患者,均经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当血糖达标后撤去胰岛素泵。记录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日用剂量,用稳态模型评估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的变化。撤去胰岛素泵后,69例患者继续给予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治疗,随访3年,观察停药时血糖达标持续时间(缓解期)。结果 200例患者胰岛素泵治疗结束时血糖达到良好控制,达标时间为(5.7±2.9)d,未见严重低血糖反应。血糖达标时胰岛素剂量为(31.8±9.0)U/d;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HOMA-IR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HOMA-β、空腹C肽、空腹胰岛素(FINS)、FINS/FPG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撤去胰岛素泵后继续使用预混胰岛素治疗者中,缓解期>1个月者占66.7%,>3个月者占60.9%,>6个月者占44.9%,>1年者占33.3%,>2年者占26.1%,>3年者占13.0%。结论 (1)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使新诊断T2DM患者的血糖迅速达标;(2)早期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有效改善新诊断T2DM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并使部分患者获得较长的缓解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2型 胰岛素强化治疗 胰岛素分泌细胞 缓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法骨化醇联合唑来膦酸对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OPG、BMP-2的影响 被引量:27
4
作者 胡玲 邹艺 +1 位作者 尹晓玲 漆莉莹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93-96,共4页
目的探讨阿法骨化醇联合唑来膦酸的治疗方案对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及OPG、BMP-2的影响。方法将80例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成联合组和单一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单一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唑来膦酸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接受... 目的探讨阿法骨化醇联合唑来膦酸的治疗方案对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及OPG、BMP-2的影响。方法将80例骨质疏松患者随机分成联合组和单一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基础治疗,单一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唑来膦酸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接受阿法骨化醇联合唑来膦酸的治疗方案。于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评估两组患者的腰椎正位(L_(2-4))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骨保护蛋白(OPG)水平、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水平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腰椎正位(L_(2-4))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OPG及BMP-2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变(P<0.01);联合治疗组患者的腰椎正位(L_(2-4))骨密度及股骨颈骨密度均高于单一治疗组患者(P<0.01);联合治疗组患者的OPG水平高于单一治疗组患者(P<0.01);联合治疗组患者的BMP-2水平高于单一治疗组患者(P<0.01);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7.5%)高单一治疗组患者(82.5%)(P<0.01)。结论阿法骨化醇联合唑来膦酸在骨质疏松患者中的效果较好,可明显提高患者的骨密度,提高OPG水平,提升BMP-2水平,促进患者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法骨化醇 唑来膦酸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诊断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临床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邱明琪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2-254,共3页
目的研究新诊断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T2DM)骨密度改变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定了200例新诊断男性T2DM和200例男性对照组的L2-4、Wards区、股骨颈、大转子骨密度。并记录年龄、体重指数、血糖、胰岛素及糖化血红蛋白(H... 目的研究新诊断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T2DM)骨密度改变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应用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定了200例新诊断男性T2DM和200例男性对照组的L2-4、Wards区、股骨颈、大转子骨密度。并记录年龄、体重指数、血糖、胰岛素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等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男性T2DM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而BMD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T2DM的骨质疏松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者(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HbA1c为BMD独立危险因素(P=0.003,OR=2.15,95%可信区间:2.89~3.52)。结论 T2DM的骨密度降低明显,骨质疏松发生率高,加强控制糖尿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糖尿病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鲑鱼降钙素注射液与唑来膦酸钠注射液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41
6
作者 邹艺 李笑 +3 位作者 王倩 胡瑛 盛霞 胡玲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44-1048,共5页
目的对比鲑鱼降钙素注射液与唑来膦酸钠注射液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0年2月-2016年2月在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治疗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82例,分为鲑鱼降钙素注射液治疗组(40例,治疗时间3个月/年... 目的对比鲑鱼降钙素注射液与唑来膦酸钠注射液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10年2月-2016年2月在南昌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治疗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82例,分为鲑鱼降钙素注射液治疗组(40例,治疗时间3个月/年,连续3年),唑来膦酸钠注射液组(42例,治疗时间1次/年,5 mg/次,连续3年)。同时口服碳酸钙D3(600 mg/d)、骨化三醇(0.25μg/d)。采集患者基线及治疗3年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肾功能、血钙(blood calcium,BC)、血磷(blood phosphorus BP)、骨碱性膦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进行组间及治疗前后对照;以视觉模拟标度尺(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估骨痛情况,判定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人次及发生率。结果(1)对两组患者肾功能、血钙、血磷、骨碱性膦酸酶水平进行组间及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骨痛评价:两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但鲑鱼降钙素组VAS评分较唑来膦酸钠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面积骨密度值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唑来膦酸钠组患者腰椎、股骨颈骨密度升高幅度高于鲑鱼降钙素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本研究中唑来膦酸钠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唑来膦酸钠与鲑鱼降钙素治疗3年均有效提高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其中唑来膦酸钠组优于鲑鱼降钙素组。两种治疗均有效减轻患者骨痛症状,鲑鱼降钙素组临床疗效优于唑来膦酸钠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鲑鱼降钙素注射液 唑来膦酸钠注射液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骨密度 视觉模拟标度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