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SEP联合MEP监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郭余大 戴寒英 +2 位作者 陈立科 文婷 戴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669-1673,共5页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体感诱发电位(SEP)联合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择期需做SEP联合MEP监测脑肿瘤切除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四组:C组、D_1组、D_2组和D_3组。麻醉诱导前D_1组、D_2组和D_3组经静脉...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体感诱发电位(SEP)联合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择期需做SEP联合MEP监测脑肿瘤切除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四组:C组、D_1组、D_2组和D_3组。麻醉诱导前D_1组、D_2组和D_3组经静脉10 min输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后以右美托咪定0.1、0.3μg/(kg·h)和0.5μg/(kg·h)维持至术毕,C组采取同样方法予以等容量生理盐水。于入室时(T_1),切皮时(T_2),停肌松药时(T_3),停肌松药后50 min(T4)观察MAP、HR和BIS值;记录初次诱发MEP的电流强度和监测等待时间,T4时SEP(N20-P25,N20)及大鱼际肌MEP波幅和潜伏期;同时记录术中丙泊酚用量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T_2~T_4时D_2组和D_3组HR明显慢于、MAP明显低于C组和D_1组(P<0.05)。D_2组和D3组丙泊酚用量明显低于C组和D_1组;D_2组诱发MEP的电流强度明显低于C组、D_1组和D_3组,D_3组明显低于C组;T_4时D_2组MEP波幅明显高于C组、D_1组和D_3组,D_3组明显高于C组(P<0.05)。四组患者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醉诱导前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后以右美托咪定0.3μg/(kg·h)维持,能够降低丙泊酚用量间接改善MEP监测质量,对MEP抑制作用更小,对SEP无明显影响,且血流动力学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美托咪定 体感诱发电位 运动诱发电位 脑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发性幕上脑出血神经内镜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疗效对比分析
2
作者 罗成焕 唐斌 +2 位作者 叶泽驹 覃建平 刘小红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62-967,共6页
目的 对比分析神经内镜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自发性幕上脑出血的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诊断与治疗的65例自发性幕上脑出血患者,分别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内镜组,19例)和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 目的 对比分析神经内镜手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自发性幕上脑出血的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诊断与治疗的65例自发性幕上脑出血患者,分别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内镜组,19例)和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46例),记录血肿清除率、再出血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术后气管切开率和术后30 d病死率,术后7 d采用Glasgow昏迷量表(GCS)评估意识状态,术后3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神经功能预后。结果 内镜组患者血肿清除率(t=2.393,P=0.020)和术后7 d GCS评分(t=3.445,P=0.001)高于开颅组,手术时间(t=-13.318,P=0.000)、术中出血量(t=-7.823,P=0.000)、术后ICU住院时间(t=-4.183,P=0.000)、术后气管切开率(χ^(2)=5.277,P=0.022)和术后3个月mRS评分(t=-2.493,P=0.015)低于开颅组。结论 神经内镜手术的血肿清除率更高,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间和术后ICU住院时间更短,术后气管切开率更低,术后意识状态和神经功能预后更佳,值得临床尝试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神经内窥镜检查 颅骨切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状窦后入路小骨窗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及面听神经功能保护 被引量:3
3
作者 李义云 李美华 +4 位作者 江志群 徐庚生 洪涛 李东海 曾而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1期3672-3673,共2页
听神经瘤是颅内常见良性肿瘤.但因其毗邻重要的神经结构,术后并发症特别是面神经损伤的防治是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如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其预后。我科2009—2011年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小骨窗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86例。治疗效果良好,现... 听神经瘤是颅内常见良性肿瘤.但因其毗邻重要的神经结构,术后并发症特别是面神经损伤的防治是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如处理不当将严重影响其预后。我科2009—2011年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小骨窗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86例。治疗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手术切除 乙状窦后入路 听神经瘤 神经功能保护 小骨窗 面神经损伤 术后并发症 神经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颅底外科医师
4
作者 洪涛 唐斌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71-574,共4页
颅底外科是神经外科的重要分支,专注于颅底病变的外科手术治疗,该领域要求高度专业化和高技术水平,因此颅底外科医师应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熟练的手术技术,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本文拟以颅底外科手术技术和设备更新为出发... 颅底外科是神经外科的重要分支,专注于颅底病变的外科手术治疗,该领域要求高度专业化和高技术水平,因此颅底外科医师应具备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熟练的手术技术,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最佳治疗效果。本文拟以颅底外科手术技术和设备更新为出发点,结合自身经验,阐述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颅底外科医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 神经外科手术 内窥镜检查 神经外科医师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星形胶质细胞来源的GJA1-20k在氧化应激后参与神经元保护作用的机制 被引量:3
5
作者 陈伟 赵麟 +4 位作者 刘宁 郑平 任大斌 段剑 冯九庚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98-1104,共7页
目的:观察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通过上调神经元(neuron)内源性缝隙连接蛋白α1截短单体-20k(gap junction protein alpha 1 truncated monomer-20k,GJA1-20k)参与氧化应激损伤后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C57BL/6胎鼠以原代培养... 目的:观察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通过上调神经元(neuron)内源性缝隙连接蛋白α1截短单体-20k(gap junction protein alpha 1 truncated monomer-20k,GJA1-20k)参与氧化应激损伤后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C57BL/6胎鼠以原代培养法获取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建立共培养模型,给予神经元过氧化氢(H2O2)损伤,及星形胶质细胞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受体阻滞剂AG1024,分别设立Neuron组、Neuron+Stress组、Neuron+Astrocyte+Stress组及Neuron+Astrocyte+Stress+AG1024组,通过Western blot测定神经元GJA1-20k、去磷酸化(non-phosphorylated,NP)-Cx43的表达,谷氨酸转运酶(glutamate transporter-1,GLT-1)、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PGC-1α、mtTFA、Tom20、CoxⅣ)、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aspases-9)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荧光分析(ELFA)及ELISA法分别检测氧化应激因子NAPDH氧化酶活性和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炎性因子含量的变化,采用Annexin V-FITC/PI测定神经元凋亡。结果:星形胶质细胞共培养可明显上调在神经元氧化损伤后内源性GJA1-20k和NP-Cx43表达,抑制PGC-1α、mtTFA、Tom20、CoxⅣ的下调,上调凋亡抑制因子Bcl-2表达,下调凋亡促进因子Bax、Caspase-9表达,降低NAPDH氧化酶活性,降低炎性产物IL-1β、IL-6和TNF-α的水平及抑制神经元的凋亡(P<0.05)。在给予AG1024后,可明显抑制与以上因素相关的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P<0.05)。结论:与IGF-1相关的星形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保护机制可能与增加神经元内源性GJA1-20k的含量及线粒体功能的保护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JA1-20k 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元 线粒体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形态及计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肖茜 刘洋 +2 位作者 闵美平 荣威林 张志远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03-206,共4页
哺乳动物及人的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cells,SGCs)位于耳蜗骨螺旋板和蜗轴基部的Rosenthal小管内,其外周突通过骨螺旋板内的小管进入螺旋器分布于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SGCs的主要功能是将耳蜗毛细胞机电转换的信息向听... 哺乳动物及人的耳蜗螺旋神经节细胞(spiral ganglion cells,SGCs)位于耳蜗骨螺旋板和蜗轴基部的Rosenthal小管内,其外周突通过骨螺旋板内的小管进入螺旋器分布于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SGCs的主要功能是将耳蜗毛细胞机电转换的信息向听觉系统各级中枢传递[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螺旋板 螺旋神经节细胞 外毛细胞 年龄老化 耳蜗毛细胞 听觉系统 螺旋器 蜗轴 计算机图像 计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血管周细胞瘤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的磁共振成像征象对比分析 被引量:28
7
作者 陈荣 彭德昌 +3 位作者 胡祖力 李海军 张静坤 肖香佐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6年第3期173-179,共7页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PC)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特征性表现的异同。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6例HPC和24例血管瘤型脑膜瘤的术前MRI平扫及增强的影像学资料。采用χ~2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二者的MRI表现进行... 目的探讨颅内血管周细胞瘤(HPC)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特征性表现的异同。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6例HPC和24例血管瘤型脑膜瘤的术前MRI平扫及增强的影像学资料。采用χ~2检验和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二者的MRI表现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HPC与血管瘤型脑膜瘤比较,肿瘤的长径(t=2.066,P=0.046)、分叶征(χ~2=7.111,P=0.008)、T1WI信号(χ~2=17.220,P〈0.001)、T2WI信号(χ~2=22.247,P〈0.001)、DWI等低信号(χ~2=4.310,P=0.038)、囊变坏死(χ~2=7.111,P=0.008)、瘤周水肿程度(χ~2=9.864,P=0.014)、血管流空影(χ~2=8.087,P=0.004)、与硬脑膜窄基底相连(χ~2=15.973,P〈0.001)等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膜尾征(χ~2=0.150,P=0.698)、瘤内出血(χ~2=2.338,P=0.126)、中线结构移位(t=-1.656,P=0.106)等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C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的MRI表现存在差异,对比分析二者的影像学征象有助于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皮细胞瘤 脑膜瘤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化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临床疼痛护理实践中的应用 被引量:46
8
作者 魏建梅 王志剑 +6 位作者 夏梅 宁玉梅 罗丽婷 熊晨悦 万露 李璐柳 张达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531-536,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疼痛、慢性疼痛及癌性疼痛系统化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医院临床科室疼痛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组建疼痛护理管理团队,以与疼痛密切相关的临床科室护士长为疼痛护理管理团队核心成员,选取各科室一名护理骨干为联络员,制... 目的:探讨急性疼痛、慢性疼痛及癌性疼痛系统化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在医院临床科室疼痛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组建疼痛护理管理团队,以与疼痛密切相关的临床科室护士长为疼痛护理管理团队核心成员,选取各科室一名护理骨干为联络员,制订计划定期对全院护士进行疼痛护理理论与实践培训,对全院疼痛护理实践进行调研与查检,找出问题,实施改进措施后再次进行查检,将结果与实施前进行比较分析、总结.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未实施急性疼痛、慢性疼痛及癌性疼痛系统化疼痛管理模式的住院病人316例作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实施急性疼痛、慢性疼痛及癌性疼痛系统化疼痛管理模式的住院病人320例为观察组,将两组病人疼痛分值进行比较.结果:急性疼痛、慢性疼痛及癌性疼痛系统化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实施后病人疼痛分值改善程度优于实施前,护理人员疼痛知识与态度调查得分、疼痛护理质量评价得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1).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病人疼痛评分总体降低、平均住院日缩短及满意度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01).结论:急性疼痛、慢性疼痛及癌性疼痛系统化疼痛护理管理模式可有效提高护士疼痛知识水平及实践能力,提升疼痛护理质量,改善病人就医环境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护理 护理管理 疼痛知识 护理培训 系统化管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常见并发症分析 被引量:24
9
作者 黄青良 桂勇平 +4 位作者 杜建胜 江志群 汪阳 周于凡 周小兵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50-452,共3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原因。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患者153例(女92例,男61例,平均年龄48.6岁),应用Solitaire AB(EV... 目的:回顾性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其原因。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6月至2013年12月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患者153例(女92例,男61例,平均年龄48.6岁),应用Solitaire AB(EV3公司)支架,分析并发症(出血、血栓形成、支架内狭窄或闭塞)发生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153例患者共有167枚动脉瘤,支架共植入167枚,前循环动脉动脉瘤131枚,后循环动脉瘤36枚,并发症发生率为15例(9.8%),其中动脉瘤破裂出血5例(4例为术中破裂出血,1例术后第2天破裂出血),术后血栓形成3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例。其中DSA随访98例(64.1%),无症状性血管狭窄或闭塞5例。动脉瘤复发11例,需再次手术治疗3例。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同时仍有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血栓形成、TIA的发作及支架内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仍需总结经验,加强管理围手术期的管理,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 弹簧圈栓塞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脑胶质瘤p53、p15、VEGF的表达及与恶性程度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曾冉 况建国 +5 位作者 邓世钢 夏亮 邓圣泽 徐奖 杨全喜 公茂田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66-370,共5页
目的研究人脑胶质瘤中p53、p1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蛋白表达与病理分级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50例不同病理分级的胶质瘤,包括20例Ⅱ级、17例Ⅲ级、13例Ⅳ级,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p53、p15和... 目的研究人脑胶质瘤中p53、p1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蛋白表达与病理分级的相互关系。方法选取50例不同病理分级的胶质瘤,包括20例Ⅱ级、17例Ⅲ级、13例Ⅳ级,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其p53、p15和VEGF蛋白表达。结果 p53、VEGF的表达均随胶质瘤病理级别的升高而升高,p15的表达随胶质瘤病理等级的升高而下降。病理分级Ⅱ~Ⅳ级中p53阳性率分别为30%(6/20)、52.9%(9/17)、76.9%(10/13);p15阳性率分别为70%(14/20)、52.9%(9/17)、23.1%(3/13);VEGF阳性率分别为45%(9/20)、70.6%(12/17)、86.7%(12/13)。p53(r=0.374)、p15(r=-0.364)和VEGF(r=0.402)蛋白的表达均与胶质瘤病理分级显著相关(P<0.05)。p53与p15同时阳性表达率18.0%(9/50)、p53与VEGF同时阳性表达率44.0%(22/50)、p15与VEGF同时阳性表达率26%(13/50),p53与p15(r=-0.320)、p53与VEGF(r=0.464)、p15与VEGF(r=-0.352)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p53、p15和VEGF蛋白的表达是判断胶质瘤生物学行为的重要指标;其与胶质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彼此之间相互协同,共同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与新生血管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 P53蛋白 P15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隙连接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防治中的作用 被引量:7
11
作者 陈敏 蒋丽萍 洪涛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271-1274,共4页
缝隙连接(gap junctions,GJ)是由相邻细胞间许多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六聚体组成,为细胞间无机离子、水溶性小分子(<1 ku)、代谢产物提供电和化学交流,从而协调细胞生长和分化的生理过程。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非常复杂,越来越... 缝隙连接(gap junctions,GJ)是由相邻细胞间许多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六聚体组成,为细胞间无机离子、水溶性小分子(<1 ku)、代谢产物提供电和化学交流,从而协调细胞生长和分化的生理过程。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机制非常复杂,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x重构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各过程,该文主要对Cx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防治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缝隙连接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 内皮细胞 白细胞 平滑肌细胞 斑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脑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邹安琪 江志群 +3 位作者 胡观成 赵异才 况建国 夏亮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期38-40,共3页
关键词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 脑动脉瘤 临床分析 颅内破裂动脉瘤 GDC栓塞治疗 神经外科医师 临床资料分析 血管内治疗 栓塞技术 微弹簧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注不同储存时间红细胞对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肖昆 赵斐 +5 位作者 唐斌 刘强 邹娟 李松 李国良 乐爱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08-612,共5页
目的探讨输注不同储存时间红细胞对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TBI输血患者3268例,其中1596例纳入了研究对象,将输注新鲜红细胞(储存时间≤14 d)者分为观察组(n=683),输注... 目的探讨输注不同储存时间红细胞对创伤性脑损伤(TB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检索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我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TBI输血患者3268例,其中1596例纳入了研究对象,将输注新鲜红细胞(储存时间≤14 d)者分为观察组(n=683),输注衰老红细胞(储存时间>14 d)者分为对照组(n=913),分析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输血相关资料,并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生存曲线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临床基本资料与输血相关资料比较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90 d病死率分别为17.0%与13.8%(OR=0.886,95%CI:0.621~1.263,P=0.503);两组患者各亚组创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脑损伤类型90 d病死率及各次要结局指标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4)生存曲线分析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90 d生存率(83%vs.86.2%)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注不同储存时间红细胞不影响TBI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存时间 红细胞 创伤性脑损伤 90d病死率 生存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132通过调控胆碱能通路减轻肺泡巨噬细胞炎症反应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芬 李勇 +7 位作者 赵宁 李东海 江榕 曾振国 邵强 彭菲菲 王燕 钱克俭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61-266,共6页
目的:探讨microRNA-132(miR-132)通过调控胆碱能通路减轻肺泡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向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R8383中转染miR-132 mimic、mimic阴性对照(NC)、miR-132 inhibitor或inhibitor NC,转染后用脂多糖(LPS)和(或)乙酰胆... 目的:探讨microRNA-132(miR-132)通过调控胆碱能通路减轻肺泡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向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R8383中转染miR-132 mimic、mimic阴性对照(NC)、miR-132 inhibitor或inhibitor NC,转染后用脂多糖(LPS)和(或)乙酰胆碱(ACh)处理细胞;采用real-time PCR检测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m RNA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AChE、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和磷酸化STAT3(p-STAT3),以及细胞浆和细胞核中核因子κB(NF-κB)蛋白的改变;采用AChE活性测试盒检测细胞上清液中AChE活性的改变;采用免疫荧光检测NF-κB的核移位变化。结果:上调或下调miR-132不影响AChE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上调miR-132可使AChE蛋白及活性的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下调miR-132可使AChE蛋白及活性的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当给予LPS+ACh作用时,miR-132 mimic组对NF-κB p65核移位的抑制作用较mimic NC组更强(P<0.05),miR-132 inhibitor组较inhibitor NC组更弱(P<0.05);miR-132 mimic组对STAT3及p-STAT3蛋白的抑制作用较mimic NC组更强(P<0.05)。结论:miR-132通过调控胆碱能通路减轻肺泡巨噬细胞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可能是miR-132靶向作用AChE,抑制AChE对ACh的水解作用,从而增强ACh的抗炎作用,抑制NF-κB及STAT3的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croRNA-132 乙酰胆碱酯酶 乙酰胆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缝隙连接蛋白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红伟 宋湖平 洪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8期3166-3168,共3页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而且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世界上有1/3的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每年有1500万人被心脑血管疾病夺去生命.占总死亡人数的3/5以上.是人类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目...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而且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其发生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世界上有1/3的人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每年有1500万人被心脑血管疾病夺去生命.占总死亡人数的3/5以上.是人类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目前研究表明。血管舒缩是许多动脉与小动脉在正常或病理条件下的一个特性.它通过改变血液流动调节血压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脑血管疾病 缝隙连接蛋白 健康问题 死亡原因 死亡人数 血压变化 血液流动 病理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性和关节突关节退变关系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徐聪 徐庆平 +6 位作者 艾雯 江凯燕 袁佳 吴炳华 尹生江 毕振宇 焦培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35-538,545,共5页
目的探讨颈椎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性和关节突关节退变的关系。方法利用4度评估法,3位测评者对20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的轴向位CT图像上C3/4~C6/7节段共160个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和退变程度进行单盲随机测评,并统计分析。结果20具颈... 目的探讨颈椎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性和关节突关节退变的关系。方法利用4度评估法,3位测评者对20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的轴向位CT图像上C3/4~C6/7节段共160个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和退变程度进行单盲随机测评,并统计分析。结果20具颈椎标本在不同节段间的关节突关节矢状位不对称角度无显著性差异(F=0.55,P=0.65),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也无显著性差异(左侧:Z=3,P=0.646;右侧:Z=3,P=0.376),但C3/4和C4/5的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程度与同节段关节突关节退变的程度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性(C3/4:Z=8.567,P=0.014;C4/5:Z=2.000,P=0.025)。结论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性可能和关节突关节的退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突关节矢状位角的不对称性 关节突关节退变 CT 颈椎尸体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中窝入路岩部切除中耳蜗定位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伍洪昊 李美华 +2 位作者 罗穆云 段菊如 万丽丹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探讨耳蜗的定位方法和定位标志,为颅中窝手术入路中磨除岩尖及耳蜗在颅底外科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湿标本10具(20侧),观察并测量耳蜗及其与周围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果:耳蜗基底圈的内... 目的:探讨耳蜗的定位方法和定位标志,为颅中窝手术入路中磨除岩尖及耳蜗在颅底外科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湿标本10具(20侧),观察并测量耳蜗及其与周围结构之间的位置关系。结果:耳蜗基底圈的内侧壁至三叉神经孔的距离为(10.36±1.50)mm,下颌神经与岩浅大神经交点和内耳门后缘的连线至三叉神经孔的距离为(8.04±0.99)mm,提出耳蜗的定位四边形。结论:颅中窝手术入路操作中,在下颌神经与岩浅大神经交点和内耳门后缘的连线的内侧磨除岩尖部骨质时,不容易损伤耳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中窝入路 耳蜗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型缝隙连接通道选择通透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8
作者 邹树峰 洪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2091-2093,共3页
缝隙连接通道(gap junction channels,GJ)由相邻细胞间连接蛋白(connexins,Cx)聚合形成六聚体半通道(连接子)对接组成。缝隙连接蛋白经四次跨膜(M1-M4).产生两个胞外环(E1-E2)和一个胞内环,胞内环和羧基末端存在调控电导... 缝隙连接通道(gap junction channels,GJ)由相邻细胞间连接蛋白(connexins,Cx)聚合形成六聚体半通道(连接子)对接组成。缝隙连接蛋白经四次跨膜(M1-M4).产生两个胞外环(E1-E2)和一个胞内环,胞内环和羧基末端存在调控电导率,pH依赖性,电压依赖性和对小分子物质选择通透性区域Ⅲ。六个亚单位都相同则称之为同聚体连接子.两个或两个以上亚单位不同则称之为异聚体连接子,相同连接子对接形成同型缝隙连接.反之,称为异型缝隙连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型缝隙连接通道 通透性 电压依赖性 小分子物质 连接蛋白 羧基末端 亚单位 细胞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产妇母婴垂直传播风险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熊风 刘珉玉 +4 位作者 庞水子 刘越 康秀华 程娜 向天新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05-1109,共5页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合并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母婴垂直传播风险及感染预防与控制。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于某三甲医院分娩的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产妇及其新生儿的临床特征、母婴结局及感染预防与控制措...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合并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母婴垂直传播风险及感染预防与控制。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于某三甲医院分娩的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产妇及其新生儿的临床特征、母婴结局及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结果3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产妇平均年龄29岁,平均孕周38^(+4)周。初始临床症状为咳嗽、咳痰1例,其余2例患者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表现。所有患者行剖宫产终止妊娠,对产妇乳汁、阴道分泌物、脐血、羊水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母婴分离,其中2例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隔离病室单间治疗,住院期间每日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另1例间隔24 h连续2次核酸结果阴性,转至隔离点隔离观察。产妇和新生儿均预后良好。结论本研究尚未发现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孕晚期产妇母婴垂直传播的证据。对于孕周足月或呼吸道症状加重产妇,建议及时终止妊娠,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母婴分离并严格隔离,以确保新生儿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micron变异株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妊娠 感染预防与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120连环蛋白在冲击流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赵剑斓 贾磊 +2 位作者 荣威林 胡祖力 李美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22-528,共7页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P120连环蛋白(P120ctn)参与血流动力学改变引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通过自行设计的T形流室系统模拟不同血流动力学条件下血管分叉处的血流环境,刺激体外培养人类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及运...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探讨P120连环蛋白(P120ctn)参与血流动力学改变引发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通过自行设计的T形流室系统模拟不同血流动力学条件下血管分叉处的血流环境,刺激体外培养人类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及运用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敲除P120ctn基因片段后的HUVEC细胞。分别加载250、500 ml/min的流速作用12 h后,观察HUVEC形态、生长方式及P120ctn等蛋白的表达。结果 (1)正常HUVEC:500 ml/min加载12 h后,冲击点处细胞过度融合,细胞间隙变窄,高切应力(WSS)和高切应力梯度(WSSG)区的细胞密度下降且形态被拉长,部分细胞向下游迁徙,排列方向与冲击流方向一致。与未加载冲击流场比较,两种流速加载12 h后,P120ctn、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Kaiso和α-catenin等蛋白表达下降,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P120ctn敲除后的HUVEC:在冲击流作用下细胞生长时间缩短为60 min。250 ml/min加载60 min,冲击点及其周围细胞仍维持多边形,但高WSS及高WSSG区域部分细胞开始向下游移动并聚集,细胞排列方式部分随流体方向排列;500 ml/min加载60 min后,高WSS和高WSSG区的细胞密度明显下降且形态被拉长,大量细胞向下游迁徙并集聚,排列方式与冲击流方向平行一致。与未加载冲击流场比较,两种流速加载60 min后,VEC、Kaiso、α-catenin等蛋白表达下降,MMP-2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形态、生长方式及P120ctn等相关蛋白表达改变,导致血管内皮细胞间黏附连接稳定性的下降及相关致炎因子的表达改变。P120ctn敲除导致血管内皮细胞黏附连接稳定性的进一步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动力学 血管内皮细胞 P120连环蛋白 血管壁切应力 血管壁切应力变化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