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软式内镜终末漂洗水每日启用前不同预排放时间水样细菌污染监测结果:一项多中心研究
1
作者 甄静 陈刘吉 +5 位作者 张洋洋 黄子怡 刘海霞 李贤煌 黄茜 马久红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6-241,共6页
目的探究软式内镜终末漂洗水每日启用前不同预排放时间水样细菌污染情况,为临床选择最佳预排水时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3年8—12月对江西省4所三级甲等医疗机构消化内镜中心纯化水设备生产的水,以及末端使用点不同预排放时间(预排放前... 目的探究软式内镜终末漂洗水每日启用前不同预排放时间水样细菌污染情况,为临床选择最佳预排水时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23年8—12月对江西省4所三级甲等医疗机构消化内镜中心纯化水设备生产的水,以及末端使用点不同预排放时间(预排放前,预排放1、3、5、10 min)的终末漂洗水进行现场采样,采用倾注法和滤膜法对采集后的水样进行微生物学培养,并且对不合格水样进行细菌鉴定。结果采集48份纯化水设备生产水样,合格率为100%。采集480份末端水样,预排放前合格率为0,预排放1、3、5、10 min合格率分别为0、21.88%、55.21%、73.96%。4所医疗机构不同预排放时间终末漂洗水细菌菌落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随着预排放时间的延长,4所医疗机构终末漂洗水细菌菌落数均呈现下降趋势。不同预排放时间终末漂洗水总体菌落数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预排放5、10 min终末漂洗水细菌菌落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点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不合格水样中检出藤黄微球菌、少见贪铜菌、少动鞘氨醇单胞菌等环境污染菌。结论随着预排放时间的延长,终末漂洗水细菌污染程度显著下降。各级医疗机构每日启用终末漂洗水需要进行预排放,预排水时间应至少持续5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式内镜 终末漂洗水 预排放时间 细菌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式内镜活检阀清洗消毒标准流程建立与应用:一项多中心研究
2
作者 刘海霞 李贤煌 +2 位作者 甄静 陈刘吉 马久红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88-992,共5页
目的调查江西省3家消化内镜中心活检阀清洗消毒现状,评估建立软式内镜活检阀标准化清洗消毒流程(SOP)的效果。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方法,记录3家消化内镜中心活检阀现行清洗消毒流程,设为对照组。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生产厂家说明书,制定SO... 目的调查江西省3家消化内镜中心活检阀清洗消毒现状,评估建立软式内镜活检阀标准化清洗消毒流程(SOP)的效果。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方法,记录3家消化内镜中心活检阀现行清洗消毒流程,设为对照组。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及生产厂家说明书,制定SOP并对清洗消毒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设为试验组。对两组活检阀进行采样,比较流程改进前后两组活检阀的消毒合格率、消毒前微生物阳性率、消毒后微生物负载量。结果两组各采集180个活检阀(A、B、C内镜中心各60个),现场调查显示3家内镜中心活检阀清洗消毒流程不一致。试验组消毒总合格率高于对照组(95.5%VS 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活检阀微生物总阳性率低于对照组(25.0%VS 5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活检阀消毒后菌落数负载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47,P<0.05)。结论尽管软式内镜活检阀是小型附件,若清洗消毒不彻底,也可能成为潜在感染源。制定SOP,有助于提高活检阀的清洗效果。目前内镜活检阀清洗消毒流程尚无统一标准,未来应不断探索和规范活检阀SOP,以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式内镜 活检阀 内镜附件 微生物检测 消毒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化内镜中心气溶胶产生及防控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李贤煌 周梦娇 +6 位作者 毕正琴 张云 田信 黄子怡 张洋洋 黄茜 马久红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944-950,共7页
内镜诊疗操作的侵入性和清洗消毒操作的开放性等特点,使内镜中心已成为气溶胶产生的重点区域,医务人员长期气溶胶暴露后可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危害。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文献,对消化内镜中心的气溶胶来源、医务人员暴露风险以及防控策略... 内镜诊疗操作的侵入性和清洗消毒操作的开放性等特点,使内镜中心已成为气溶胶产生的重点区域,医务人员长期气溶胶暴露后可对人体健康造成巨大危害。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文献,对消化内镜中心的气溶胶来源、医务人员暴露风险以及防控策略等多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内镜医务人员防范职业暴露,保障人体健康提供借鉴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消化内镜 职业暴露 防控策略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7所医院消化内镜超声探头清洗消毒现况调查 被引量:18
4
作者 何荣攀 李贤煌 +4 位作者 毕正琴 胡露 周梦娇 黄茜 马久红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059-1063,共5页
目的了解目前国内消化内镜超声探头的清洗消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范围内37所医院的消化内镜超声探头清洗和消毒灭菌情况进行调查。结果70.27%的医院内镜超声探头数量为1~3条,奥林巴斯品牌最多(72.97%),48.... 目的了解目前国内消化内镜超声探头的清洗消毒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全国范围内37所医院的消化内镜超声探头清洗和消毒灭菌情况进行调查。结果70.27%的医院内镜超声探头数量为1~3条,奥林巴斯品牌最多(72.97%),48.65%的医院内镜中心每日使用探头的患者例数为0~5例;83.78%的医院采用专人清洗消毒内镜超声探头,人员主要以护理员为主(51.35%);清洗方法以“酶洗-擦洗-擦干”为主(89.19%),清洗时间以>1 min为主(62.16%);83.78%的医院内镜超声探头消毒方式为化学消毒剂浸泡,其中以邻苯二甲醛(70.27%)和全浸泡消毒(48.65%)为主;消毒时间以≥5 min为主(56.76%);27.03%的医院对内镜超声探头进行灭菌,其中以“一用一灭菌”(21.62%)和过氧乙酸浸泡10 min(10.81%)为主;消毒灭菌后的内镜超声探头主要放置在内镜储存柜(56.76%);78.38%的医院对当日拟使用的内镜超声探头进行再次消毒;56.76%的医院从未对消毒后的内镜超声探头进行消毒效果监测。结论37所医院对内镜超声探头清洗和消毒灭菌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建议尽快制定内镜超声探头清洗消毒相关国家标准,规范内镜超声探头的清洗消毒流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超声探头 消毒 灭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通风方式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气溶胶净化效果的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马久红 李贤煌 +4 位作者 张云 田信 周梦娇 毕正琴 黄茜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623-630,共8页
目的评价轴流风柜机械通风、排风扇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3种方式净化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气溶胶的效果。方法试验分为轴流风柜机械通风(A组)、排风扇机械通风(B组)、自然通风(C组)3组。采集某院两个病区3组通风方式下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静... 目的评价轴流风柜机械通风、排风扇机械通风和自然通风3种方式净化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气溶胶的效果。方法试验分为轴流风柜机械通风(A组)、排风扇机械通风(B组)、自然通风(C组)3组。采集某院两个病区3组通风方式下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静态环境(清洗消毒工作停止12 h)通风2 h前后,动态环境(清洗消毒工作进行中)工作起始状态0 h以及持续通风1、2、4、6 h的空气,检测空气气溶胶中颗粒物、微生物、戊二醛的含量,比较3种通风方式净化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气溶胶的效果。结果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在静态环境下,3组通风方式通风2 h后,空气中颗粒物、微生物和戊二醛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A、B组通风2 h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洗消毒室在工作起始状态0 h时,3组空气中颗粒物、微生物和戊二醛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持续通风1、2、4、6 h时,总体及任意两组间空气中颗粒物、微生物和戊二醛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且A组低于B、C组,B组低于C组。A组在动态环境下空气中颗粒物、微生物和戊二醛含量较低且波动范围小,其中颗粒物含量在100万级洁净室规定范围内。B、C组在持续通风1、2、4 h时戊二醛含量均超出最大安全接触限值0.175 mg/m3,其中C组在4~6 h(午休期间)的戊二醛含量仍超出最大安全限值。结论3种通风方式中,轴流风柜机械通风方式能有效净化消化内镜清洗消毒室的气溶胶,建议引入轴流风柜通风方式,以保障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洗消毒室 内镜 消化内镜 机械通风 气溶胶 净化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镜诊疗患者护理安全风险关键因素分析与对策 被引量:12
6
作者 马久红 黄茜 +2 位作者 阳桂红 刘林林 龚琳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2013年第10期67-69,共3页
目的:对内镜诊疗患者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原因分析和流程改进,减少护理安全风险事件发生,保障患者诊疗安全。方法:根据质量管理讨论会的记录,采用鱼骨图分析法,归纳并总结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关键因素和根本原因,并制定可行的护理防... 目的:对内镜诊疗患者常见的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原因分析和流程改进,减少护理安全风险事件发生,保障患者诊疗安全。方法:根据质量管理讨论会的记录,采用鱼骨图分析法,归纳并总结存在的安全隐患,分析关键因素和根本原因,并制定可行的护理防范措施。结果 :分析出了内镜诊疗发生护理安全隐患的原因,落实了护理评估,采取了有效的护理防范措施,优化改进了信息系统自动识别功能,强化了安全核查。结论:紧抓安全风险防范关键环节,强化安全防范意识,优化流程并制定有效措施,有效地杜绝了护理安全风险的发生,保障了患者检查期间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安全风险 防范 鱼骨图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钳子管道残留组织胶对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马久红 毕正琴 +3 位作者 张云 周梦娇 李贤煌 黄茜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62-566,共5页
目的观察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后钳子管道组织胶残留情况,评价残留组织胶对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6—8月某三甲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患者使用后的胃镜41条,清洗消毒后采用管腔检测仪目测法观察内镜... 目的观察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后钳子管道组织胶残留情况,评价残留组织胶对内镜清洗消毒质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6—8月某三甲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患者使用后的胃镜41条,清洗消毒后采用管腔检测仪目测法观察内镜钳子管道组织胶残留情况并进行微生物检测,比较有无残留组织胶内镜组的清洗消毒合格率和菌落数分布情况。结果41条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使用后的钳子管道,清洗消毒后28条有组织胶残留,发生率为68.29%。组织胶残留部位以距离钳子管道出口0~2 cm处为主(23条),组织胶残留形状多呈块状(23条)。28条残留组织胶内镜首次清洗消毒合格率为46.43%(13条),13条无组织胶残留的内镜清洗消毒合格率为100%,两组内镜首次清洗消毒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94,P=0.003)。残留组织胶内镜组和无组织胶残留内镜组的菌落数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67,P<0.001)。28条残留组织胶内镜重复清洗消毒合格率为53.57%(15条),与残留组织胶内镜首次清洗消毒合格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6,P=0.593)。残留组织胶内镜重复清洗消毒后菌落数与首次清洗消毒菌落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85,P=0.236)。结论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后钳子管道组织胶残留发生率高,导致钳子管道清洗消毒不合格率及细菌检出率高,降低了内镜清洗消毒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 钳子管道 组织胶 微生物检测 管腔检测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清创术后内镜灭菌方法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马久红 周梦娇 +4 位作者 李贤煌 毕正琴 何荣攀 胡露 黄茜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964-970,共7页
目的探讨过氧乙酸和环氧乙烷两种不同方法对胰腺包裹性坏死(WON)并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经皮/经胃)内镜下清创术内镜的灭菌效果。方法选取江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WON并MDRO感染(经皮/经胃)内镜下清创术患者使用带副送水功能的内镜,采用... 目的探讨过氧乙酸和环氧乙烷两种不同方法对胰腺包裹性坏死(WON)并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经皮/经胃)内镜下清创术内镜的灭菌效果。方法选取江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WON并MDRO感染(经皮/经胃)内镜下清创术患者使用带副送水功能的内镜,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A组采用过氧乙酸浸泡灭菌,B组采用环氧乙烷低温灭菌。滤膜法采集内镜的钳子管道、送气/送水管道和副送水管道3个位点标本进行微生物培养,比较两组内镜灭菌合格率、菌落数和检出MDRO情况。结果共采集78条副送水内镜,A组和B组各39条,共234份标本,A组和B组内镜灭菌合格率分别为61.54%、100%。A组钳子管道灭菌合格率为82.05%,送气/送水管道灭菌合格率为89.74%,副送水管道灭菌合格率为74.36%,B组3个位点灭菌合格率均为100%。A组钳子管道、送气/送水管道和副送水管道菌落总数范围分别为0~6、0~112、0~23 CFU,分离MDRO 36株,以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为主。将A组15条不合格的内镜转为环氧乙烷低温灭菌后,微生物学监测合格率达100%。结论对于WON并MDRO感染(经皮/经胃)内镜下清创术的内镜,环氧乙烷低温灭菌方法更有效。对内镜的微生物学监测不能仅局限于钳子管道的监测,带副送水功能的内镜需监测副送水管道,以降低感染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包裹性坏死 内镜下清创术 内镜 多重耐药菌 过氧乙酸 环氧乙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钳子管道内刮痕对软式内镜再处理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周梦娇 李贤煌 +4 位作者 毕正琴 何荣攀 胡露 黄茜 马久红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928-932,共5页
目的观察软式内镜钳子管道内刮痕发生情况,探讨刮痕对内镜再处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某综合性医院162条再处理后的内镜钳子管道内部情况进行调查,使用管腔检测仪观察内镜钳子管道内刮痕发生情况,并对管腔进行微生物检测,最后将刮痕严... 目的观察软式内镜钳子管道内刮痕发生情况,探讨刮痕对内镜再处理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某综合性医院162条再处理后的内镜钳子管道内部情况进行调查,使用管腔检测仪观察内镜钳子管道内刮痕发生情况,并对管腔进行微生物检测,最后将刮痕严重、反复培养不合格的管腔拆卸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刮痕内情况。结果162条内镜的钳子管道中有刮痕的占91.36%(148条),其中黑色刮痕占18.24%(27/148),微生物检测不合格率为18.52%(5/27);黄色刮痕占6.76%(10/148),微生物检测不合格率为20.00%(2/10)。将1条刮痕严重、反复微生物检测不合格的内镜钳子管道拆卸后,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到纵横交错的生物膜。结论内镜钳子管道内刮痕发生率高,刮痕为生物膜营造了良好的生长繁殖环境,影响内镜再处理质量,建议定期使用管腔检测仪检查钳子管道内刮痕情况,并定期进行微生物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式内镜 钳子管道 管腔检测仪 刮痕 再处理 微生物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13所医疗机构十二指肠镜和线阵超声内镜微生物学监测现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贤煌 张燕霞 +4 位作者 张勋 曾洪 田东 黄茜 马久红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050-1057,共8页
目的 调查分析中国十二指肠镜和线阵超声内镜微生物学监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采用《十二指肠镜和线阵超声内镜微生物学监测现状调查问卷》对全国313所医疗机构消化内镜中心的十二指肠镜和线阵超声内镜微生物学监测... 目的 调查分析中国十二指肠镜和线阵超声内镜微生物学监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采用《十二指肠镜和线阵超声内镜微生物学监测现状调查问卷》对全国313所医疗机构消化内镜中心的十二指肠镜和线阵超声内镜微生物学监测的执行情况、监测频率、采样方法,以及结果判定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13所三级医疗机构覆盖27个省级行政区。97.76%的医疗机构对十二指肠镜和线阵超声内镜进行微生物学监测,监测频率主要为每月监测1次(分别为49.32%、44.10%)和每季度监测1次(分别为44.22%、46.58%),检测数量以全部检测(分别为52.72%、45.34%)和按比例轮换抽检(分别为34.69%、43.48%)为主。大部分医疗机构对十二指肠镜和线阵超声内镜腔道进行活检腔道采样(分别为91.50%、93.79%),采样方法多为普通冲洗法(分别为83.22%、78.48%),泵辅助采样法(分别为8.39%、11.39%)和刷辅助采样法(分别为5.59%、5.70%)占比较少。大部分医疗机构对十二指肠镜和线阵超声内镜的特殊结构抬钳器采样(分别为82.99%、85.71%),采样方法主要为冲洗法(分别为56.15%、52.17%);65.99%的医疗机构对十二指肠镜先端帽采样,采样方法主要为拭子法(54.12%)。十二指肠镜和线阵超声内镜微生物学监测结果判定,分别有60.20%、58.39%的医疗机构以活检腔道微生物数量判断,其余医疗机构以多个腔道(部位)中最高微生物数量(分别为26.87%、29.19%)或多个腔道(部位)的微生物数量相加(分别为12.93%、12.42%)作为结果判定指标。结论 中国医疗机构对十二指肠镜和线阵超声内镜微生物学监测的规范性和执行力有待提高,临床实际操作中需建立针对十二指肠镜和线阵超声内镜的监测规范及检测标准,以更好地推进内镜质量监测的有效实施与执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二指肠镜 线阵超声内镜 微生物学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迟清洗时间对胃镜清洗消毒质量的影响
11
作者 陈刘吉 甄静 +4 位作者 张洋洋 黄子怡 李贤煌 黄茜 马久红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5-730,共6页
目的评价不同溶液预处理后延迟清洗时间对胃镜清洗消毒质量的影响。方法根据析因设计表,将预处理清洗液(A因素):多酶清洗液(A_(1))、清水(A_(2));延迟清洗时间(B因素):预处理后0 min(B_(1))、预处理后30 min(B_(2))、预处理后1 h(B_(3)... 目的评价不同溶液预处理后延迟清洗时间对胃镜清洗消毒质量的影响。方法根据析因设计表,将预处理清洗液(A因素):多酶清洗液(A_(1))、清水(A_(2));延迟清洗时间(B因素):预处理后0 min(B_(1))、预处理后30 min(B_(2))、预处理后1 h(B_(3))、预处理后3 h(B_(4))两因素全面交叉为8组(A_(1)B_(1)、A_(1)B_(2)、A_(1)B_(3)、A_(1)B_(4)、A_(2)B_(1)、A_(2)B_(2)、A_(2)B_(3)、A_(2)B_(4))。按照使用胃镜先后顺序,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3年5—9月某三甲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使用后的96条胃镜分配至各组,每组12条胃镜,于预处理后、清洗前、清洗后和消毒后四个时间点取样,除A_(1)B_(1)、A_(2)B_(1)组缺少放置时间后清洗前采样外(两组胃镜各采样3次),其余每组所有胃镜均采样4次,共计360份标本。在预处理后各延迟清洗时间段采用管腔检测仪观察活检腔道内部情况,并对胃镜后续再处理流程进行采样,比较预处理后、清洗前后、消毒后胃镜微生物情况。结果多酶清洗液和清水预处理后,微生物学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延迟清洗时间内活检腔道一直处于潮湿状态。A、B两因素在延迟清洗前后、消毒后的微生物学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B两因素间也不存在交互效应。两种清洗液预处理后胃镜菌落数分布及消毒合格率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预处理后延迟30 min、1 h、3 h清洗对胃镜清洗消毒质量均没有影响,在临床工作不可周转的情况下,应立即清洗,但当清洗消毒工作量大,无法及时清洗时,可有一定的清洗缓冲时间,以不超过3 h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清洗 胃镜 预处理 微生物检测 消毒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92所医疗机构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使用及管理现状调查
12
作者 甄静 陈刘吉 +3 位作者 刘海霞 马久红 李贤煌 黄茜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2025年第9期1278-1285,共8页
目的 了解中国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AER)使用、管理及维护现状。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对292所医疗机构消化内镜中心AER使用、管理、维护、监测,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316份,有效回收292份,有效回收率92.41%。... 目的 了解中国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AER)使用、管理及维护现状。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对292所医疗机构消化内镜中心AER使用、管理、维护、监测,以及人员培训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发放问卷316份,有效回收292份,有效回收率92.41%。292所医疗机构中198所(67.81%)配备AER,其中三级医疗机构AER配备率为75.11%,二级医疗机构AER配备率为41.27%。88.38%的医疗机构在内镜放入AER之前进行手工清洗,但仍有2.02%的医疗机构未执行该步骤,主要集中在三级医疗机构。AER使用中最常见的问题是连接管脱落或破损(83.33%),其次是AER漏消毒剂(43.94%)、控制面板失灵(43.94%)和AER管路不出水或出水不畅(42.93%)。92.42%的医疗机构定期对AER进行自身消毒,72.73%的医疗机构定期更换AER空气过滤器,80.30%的医疗机构定期更换AER水过滤器。96.46%的医疗机构每日使用AER之前进行消毒剂浓度监测,87.88%的医疗机构定期监测AER终末漂洗水,96.97%的医疗机构对新入职人员首次使用AER进行了专业培训。结论 中国各级医疗机构AER配备率有待提升,大部分医疗机构能够较好地监测和维护AER,但在使用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三级医疗机构因内镜诊疗量大,手工清洗执行率不足,需优化工作流程并加强培训。二级医疗机构则面临设备短缺、监测执行率低等挑战,需加大资金投入和监管力度。建议生产制造商不断优化AER设计,医疗机构建立AER标准化使用流程,相关部门完善AER使用及管理规范,以提升内镜清洗消毒质量,保障患者诊疗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 内镜 清洗 消毒 管理 现状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