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综述二甲双胍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总结二甲双胍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归纳了二甲双胍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和基于该机制产生的抗炎作用。结果二甲双胍能够增加益生菌的数量、减少致病菌的...目的综述二甲双胍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总结二甲双胍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归纳了二甲双胍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和基于该机制产生的抗炎作用。结果二甲双胍能够增加益生菌的数量、减少致病菌的丰度。进而通过稳定胃肠道黏膜、促进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CFA)的生成、调节炎症细胞因子、调节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调节金属蛋白等方式产生抗炎作用。结论二甲双胍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产生抗炎作用,可作为慢性炎症相关性疾病的潜在治疗。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系统评价内镜微创、外科手术两种处理胰腺假性囊肿(PPC)方法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Medline、Embase数据库,并进行手动检索,根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相关文献,在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估和资料提取后,采用Choc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篇随机对照实验和4篇病例对照研究,包括247例患者(内镜组141例,手术组136例)。Meta分析结果提示,两种方法的技术成功率均高且接近100%;内镜组的短期成功率低于外科手术组(RR=0.14,95%CI:0.05~0.36,P<0.0001);内镜组的长期成功率(RR=0.56,95%CI:0.22~1.42,P=0.22)、并发症发生率(RR=0.90,95%CI:0.44~1.82,P=0.77)、复发率(RR=0.52,95%CI:0.13~2.06,P=0.35)相较于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镜组的住院天数(SMD=-4.55,95%CI:-8.25^-0.84,P=0.02)、花费(SMD=-1.09,95%CI:-1.51^-0.68,P<0.000 01)少于手术组。结论推荐内镜治疗作为胰腺假性囊肿的首选治疗方法,若内镜治疗后囊肿持续存在或出现危急并发症等情况可转行外科手术治疗。
文摘目的综述二甲双胍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总结二甲双胍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发挥抗炎作用的机制。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归纳了二甲双胍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和基于该机制产生的抗炎作用。结果二甲双胍能够增加益生菌的数量、减少致病菌的丰度。进而通过稳定胃肠道黏膜、促进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CFA)的生成、调节炎症细胞因子、调节法尼醇X受体(farnesoid x receptor,FXR)、调节金属蛋白等方式产生抗炎作用。结论二甲双胍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产生抗炎作用,可作为慢性炎症相关性疾病的潜在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