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21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 被引量:9
1
作者 刘衍伶 曾令兵 +3 位作者 胡妮娅 胡雪飞 魏丹丹 李俊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4-370,共7页
目的了解2021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收集该院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非重复临床分离株,采用自动化仪器或纸片扩散法按照CHINET统一监测方案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2021年CLSI文件... 目的了解2021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分离菌的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收集该院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非重复临床分离株,采用自动化仪器或纸片扩散法按照CHINET统一监测方案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按2021年CLSI文件标准判断结果,WHONET 5.6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共收集非重复临床分离菌9024株,其中革兰阳性菌2149株,占23.8%,革兰阴性菌6875株,占76.2%。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甲氧西林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检出率分别为30.8%和68.2%,未发现万古霉素和替加环素耐药株。92.3%MRSA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唑敏感,89.4%MRCNS对利福平敏感。肠球菌属中粪肠球菌对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低于屎肠球菌,但对利奈唑胺的耐药率(2.4%)高于屎肠球菌(0.3%),两者中均有少量万古霉素耐药株。肺炎链球菌青霉素耐药株检出率为14.3%。肠杆菌目细菌中,除克雷伯菌属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率高于40%外,其余菌属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仍较敏感。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CRE)的检出率为28.3%,其中肺炎克雷伯菌在CRE菌株中占76.4%。不动杆菌属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75.5%和81.1%,铜绿假单胞菌对两药的耐药率分别为33.6%和30.5%。结论临床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呈增长趋势,尤其是碳青霉烯类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对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巨大挑战,医院各相关部门应加强协作以遏制耐药细菌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性监测 药敏试验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目细菌 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多重耐药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地区某综合医院ST11型耐碳青霉烯类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黄珊珊 施博文 +4 位作者 魏丹丹 霍炳慧 洪涵旭 江昕竹 刘洋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6,共7页
目的探究ST11型耐碳青霉烯类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CR-hvKP)菌株的临床特征、耐药现状、毒力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某三级甲等教学医院2018—2021年临床标本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菌株,通过耐药基因、毒力基因... 目的探究ST11型耐碳青霉烯类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CR-hvKP)菌株的临床特征、耐药现状、毒力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某三级甲等教学医院2018—2021年临床标本分离的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菌株,通过耐药基因、毒力基因检测,以及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筛选出ST11型CR-hvKP,分析其基本临床信息、耐药基因、毒力基因;随机选取其中23株ST11型CR-hvKP菌株进行毒力表型分析;随机选取其中45株CR-hvKP,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其同源性。结果2018—2021年临床分离ST11型CR-hvKP菌株共124株,主要来自神经外科(33.87%),标本以痰为主(56.45%),感染患者平均年龄为(55.2±16.4)岁,男性为主(77.42%)。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其对大部分临床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毒力试验结果显示菌株毒力存在差异,但多为高毒力毒株;PFGE分析结果显示菌株以A1亚型为主(63.4%)。结论ST11型CR-hvKP表现出多重耐药性和高毒力特征,部分菌株在该院存在克隆性传播现象,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及防控带来巨大挑战,需加强医院感染的防控和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碳青霉烯类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 ST11型CR-hvKP CRKP hvKP 耐碳青霉烯酶 肺炎克雷伯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医学科血流感染耐碳青霉烯类高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的临床及分子特征 被引量:16
3
作者 杜芳玲 魏丹丹 +3 位作者 梅艳芳 龙丹 万腊根 刘洋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81-186,共6页
目的分析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血流感染患者检出的耐碳青霉烯类高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CR-HMKP)的临床及分子特征。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2月从ICU血流感染患者中分离40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通过拉丝试验分为14株CR-HMKP菌... 目的分析医院重症医学科(ICU)血流感染患者检出的耐碳青霉烯类高黏液型肺炎克雷伯菌(CR-HMKP)的临床及分子特征。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2月从ICU血流感染患者中分离40株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通过拉丝试验分为14株CR-HMKP菌和26株CR-非HMKP菌,分析菌株的临床和药敏资料,采用PCR检测菌株的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及血清荚膜分型,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方法分析细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结果CR-HMKP在CR-KP中的检出率为35.0%。CR-KP感染患者均接受两种或两种以上侵袭性操作和联合使用多种抗生素。CR-HMKP菌株感染患者60岁以上的占比、糖尿病患病率、死亡率比CR-非HMKP菌株感染患者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R-KP菌株均为多重耐药(MDR)菌,CR-HMKP菌株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比CR-非HMKP菌株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碳青霉烯酶基因以KPC为主(95.0%),rmtB基因在CR-HMKP菌株的检出率小于CR-非HMKP菌株,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HMKP菌株中仅检出1株K2型菌株,rmpA、iutA、rmpA2三种毒力基因在CR-HMKP菌株的检出率均大于CR-非HMKP菌株,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FGE和MLST显示CR-HMKP分为A、B型,A型(n=13,92.9%)均为ST11型,B型(n=1,7.1%)为ST65型。结论ICU血流感染患者分离的CR-HMKP菌株以ST11型为主,均为MDR菌,携带多种耐药基因与毒力基因,且患者死亡率高,应加强防控。CRHMKP与CR-非HMKP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有差别,临床在治疗过程中应区别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高黏性 毒力基因 碳青霉烯类 耐药 重症医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芹酚抑制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形成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魏春萍 向天新 +5 位作者 刘洋 程娜 韩飞 周莉 刘蓬 魏丹丹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33-839,共7页
目的探究香芹酚抑制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测香芹酚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形成和形态学的影响、胞外多糖及荚膜多糖含量的改变,以及生物被膜相关基因rmp A2、mag A、mrk A、mrk B、tre C表... 目的探究香芹酚抑制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检测香芹酚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形成和形态学的影响、胞外多糖及荚膜多糖含量的改变,以及生物被膜相关基因rmp A2、mag A、mrk A、mrk B、tre C表达量的变化,分析其作用的可能机制。结果香芹酚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512μg/mL,且对该菌生物被膜形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效应呈浓度依赖性;扫描电镜观察显示,香芹酚干预状态下,生物被膜结构松散,细胞之间连接不致密;刚果红吸附试验与间羟基联苯比色法测定表明,香芹酚可降低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荚膜多糖含量而不影响胞外多糖总含量;荧光定量PCR显示,在亚抑菌浓度香芹酚作用下,有关荚膜多糖合成、糖转运系统及菌毛黏附相关基因表达量降低均超过50%。结论香芹酚对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被膜形成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菌荚膜多糖合成、糖转运系统及菌毛黏附等生物被膜相关基因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芹酚 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 生物被膜 荧光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临床特征和下呼吸道微生物群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心雨 陈嫱 +3 位作者 赖兰敏 刘洋 赵锐 袁磊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99-1106,共8页
目的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和下呼吸道微生物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12月采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NGS)确诊的27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诊治过程,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CT表现... 目的探讨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和下呼吸道微生物群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1年1月至12月采用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mNGS)确诊的27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诊治过程,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CT表现、治疗和预后等。结果在27例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病例中,20例患者有明确禽类接触史。重症患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重症患者。胸部CT扫描显示59.3%重症组患者有双侧肺病变(59.3%)明显多于非重症组。两组的下呼吸道微生物物种分布不同。非重症组和重症组的下呼吸道微生物群多样性分析无统计学差异。物种丰度分析发现2组的鹦鹉热衣原体、副流感嗜血杆菌、澳大利亚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物种丰度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重症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患者下呼吸道的微生物组成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鹦鹉热衣原体 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 临床特征 下呼吸道微生物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糖酸水溶液中2-芳亚甲基茚-1,3-二酮衍生物的高效合成
6
作者 周志刚 许招会 黄清水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9-412,共4页
在葡萄糖酸水溶液中,通过芳香醛和茚-1,3-二酮发生Knoevenagel缩合反应合成了6种2-芳亚甲基茚-1,3-二酮衍生物.该反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收率高(84%~95%)及葡萄糖酸水溶液可重复使用等优点.
关键词 芳香醛 茚-1 3-二酮 葡萄糖酸水溶液 2-芳亚甲基茚-1 3-二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基因风险模型的建立及其对肝细胞癌预后和肿瘤微环境特征的预测价值
7
作者 刘军 汪玲 +2 位作者 姜钰环 王靖芝 李慧明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73-2483,共11页
目的鉴定肝细胞癌(HCC)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相关基因,并基于相关基因构建评分模型预测HCC的预后和肿瘤微环境特征。方法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获取HCC数据集,采用热图展示了HCC中57个ICD相关基因的表达。基于ICD相关基因表达进行... 目的鉴定肝细胞癌(HCC)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相关基因,并基于相关基因构建评分模型预测HCC的预后和肿瘤微环境特征。方法通过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获取HCC数据集,采用热图展示了HCC中57个ICD相关基因的表达。基于ICD相关基因表达进行聚类分析,对2种ICD相关亚型(ICD低表达组和ICD高表达组)进行基因本体富集、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体细胞突变差异、免疫细胞浸润差异分析。构建LASSO Cox回归风险预后模型,验证其临床应用价值。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1、3和5年的生存率。此外,采用qRT-PCR验证模型中关键基因的表达水平。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确定临床病理特征中的预后因素。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进行预后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ICD低表达组预后较差,ICD高表达组与良好的临床结果相关(P=0.004)。进一步研究表明ICD高表达组与免疫活性微环境相关,且ICD高表达组的基因主要富集于免疫相关通路(免疫球蛋白受体结合、造血细胞谱系和B淋巴细胞受体信号通路)。体细胞突变结果显示,ICD高表达组的CD274、CTLA4、HAVCR2、TIGIT、PDCD1和PDCD1LG2的基因表达水平较高(P值均<0.05)。利用8个ICD相关基因(HSP90AA1、ATG5、BAX、PPIA、HSPA4、TLR2、TREM1、LY96)建立风险预后模型,该模型在不同临床特征中均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在训练集中,年龄和风险评分是总生存期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均<0.05)。qRT-PCR结果表明,HSPA4和REM1在HCC肿瘤样本中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瘤旁组织(P值均<0.001)。ICD风险评分升高的患者与γδT淋巴细胞(r=-0.29)、浆细胞(r=-0.3)和CD8+T淋巴细胞(r=-0.37)呈负相关(P值均<0.05),与记忆B淋巴细胞(r=0.38)、静止树突状细胞(r=0.47)和M0型巨噬细胞(r=0.49)呈正相关(P值均<0.05)。结论本研究确定了与HCC预后相关的ICD基因,为理解不同ICD表达谱相关的免疫特性提供了见解。构建的风险模型和列线图对于预测HCC患者的预后预测和免疫治疗指导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免疫原性细胞死亡 预后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液分离高黏液表型肺炎克雷伯菌的毒力基因检测及生物膜形成测定 被引量:19
8
作者 魏丹丹 李喜红 +5 位作者 王莲慧 刘洋 万腊根 邓琼 徐群飞 王贵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22-626,共5页
目的检测血液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高黏液(HM)表型、荚膜血清型及主要毒力基因,并测定其生物膜形成情况。方法收集血源性肺炎克雷伯菌82株,黏液丝试验检测HM表型。PCR筛查6种常见高毒力荚膜血清型(K1、K2、K5、K20、K54、K57)和7种常见毒... 目的检测血液分离肺炎克雷伯菌的高黏液(HM)表型、荚膜血清型及主要毒力基因,并测定其生物膜形成情况。方法收集血源性肺炎克雷伯菌82株,黏液丝试验检测HM表型。PCR筛查6种常见高毒力荚膜血清型(K1、K2、K5、K20、K54、K57)和7种常见毒力基因(rmp A、rmp A2、aerobactin、mrk D、iro N、mag A、wca G),利用微孔板法检测生物膜的形成。毒力分数(毒力基因个数)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率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82株血源性肺炎克雷伯菌中,黏液丝试验阳性占31.7%(26/82),高毒力荚膜血清型菌株的阳性率为40.2%(33/82),二者均阳性24株,阳性率为29.3%(24/82),毒力分数的第50百分位数P50为2。HM表型与非HM表型菌株中高毒力荚膜血清型的检出率分别为92.3%(24/26)和16.1%(9/56),毒力分数P50分别为5和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毒力荚膜血清型菌株的毒力分数P50为5.5,高毒力荚膜血清型菌株中,K1/K2/K57型的毒力分数与K5/K20/K54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M表型菌株和非HM菌株形成生物膜的阳性率分别为50.0%(13/26)和73.2%(41/56),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毒力荚膜血清型菌株形成生物膜的阳性率为60.6%(20/33),不同高毒力荚膜血清型肺炎克雷伯菌中,K54菌株形成生物膜的能力最强,阳性率为6/8。结论致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存在多种强毒力和(或)生物膜阳性菌株,必须高度重视,避免广泛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高黏液表型 荚膜血清型 毒力 生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降钙素原对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血流感染鉴别诊断的价值 被引量:22
9
作者 刘洋 万腊根 +3 位作者 余阳 胡妮娅 廖晚珍 刘深建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85-189,共5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定量检测在鉴别诊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血流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2年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培养结果为CNS的患者73例,分为血流感染组(n=47)和血培养污染组(n...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定量检测在鉴别诊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血流感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7月—2012年1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培养结果为CNS的患者73例,分为血流感染组(n=47)和血培养污染组(n=26),测定各组患者的血清PCT及C反应蛋白(CRP)浓度,比较血流感染患者与血培养污染患者PCT浓度的差异及与CRP之间的相关性,以SPSS 17.0软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计算各曲线下面积(AUC),获得最佳诊断点。结果血流感染组患者PCT浓度为8.56(2.91~23.53)μg/L,阳性率高达91.4%,而血培养污染组患者PCT浓度为0.19(0.05~0.74)μg/L,阳性率仅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17,P=0.000)。两组PCT和CRP的AUC分别为0.864和0.630,以PCT=0.435μg/L为截点,PCT鉴别诊断的灵敏度为93.6%、特异度为73.2%,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5%、84.2%。表皮葡萄球菌和人葡萄球菌人亚种引起血流感染患者PCT浓度显著高于血培养污染患者(Z=-4.117,P=0.000;Z=-2.317,P=0.020),而溶血葡萄球菌引起的血流感染患者PCT浓度与血培养污染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363,P=0.173)。结论 PCT可有效鉴别诊断CNS引起的血流感染和血培养污染,不同种类CNS引起的血流感染PCT浓度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降钙素原 血流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序性死亡分子1及其配体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3
10
作者 张鹏 欧阳少波 +3 位作者 王军 黄自坤 王娇龙 廖岚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29-533,共5页
目的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其配体(PD-L1)的表达水平,探讨其生物学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2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口腔鳞癌组)和25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 目的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其配体(PD-L1)的表达水平,探讨其生物学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82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口腔鳞癌组)和25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的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及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血清中可溶性PD-1(s PD-1)和可溶性PD-L1(s PD-L1)的表达水平。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检验和相关性分析。结果口腔鳞癌组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数及CD4+/CD8+T亚群百分数比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口腔鳞癌组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口腔鳞癌组血清s PD-L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而s PD-1水平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 PD-L1的表达与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状态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大小无关。结论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功能抑制,CD4+和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及PD-L1表达显著升高。异常升高的s PD-L1可能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T淋巴细胞 程序性死亡分子1 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联合全反式维甲酸诱导耐药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陈唐勇 徐芬 +4 位作者 孔蕴源 闻芳 谢福源 万腊根 张长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95-898,共4页
本研究旨在探讨姜黄素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耐药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以耐药的NB4-R1细胞为实验对象,对细胞进行计数和细胞形态学观察,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姜黄素单用或联合ATRA对NB4-R1细胞增... 本研究旨在探讨姜黄素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对耐药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以耐药的NB4-R1细胞为实验对象,对细胞进行计数和细胞形态学观察,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姜黄素单用或联合ATRA对NB4-R1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检测AKT磷酸化在细胞分化中的变化。结果显示,全反式维甲酸对NB4-R1细胞增殖无影响,但可增强姜黄素对NB4-R1生长的抑制作用。单用姜黄素或全反式维甲酸对细胞分化无影响,姜黄素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可明显诱导细胞CD11b表达,细胞在形态上呈明显分化特征。全反式维甲酸可在短时间内促进NB4细胞AKT第473苏氨酸磷酸化,而对NB4-R1细胞中的AKT磷酸化影响不大。姜黄素可以促进NB4-R1细胞AKT磷酸化,而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可进一步增强AKT磷酸化。结论:PI3K/AKT通路失活可能是导致APL细胞耐药的因素之一,而姜黄素通过活化PI3K/AKT信号通路逆转APL耐药,促进NB4-R1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维甲酸耐药 细胞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DTA与次氯酸钠联合应用对根管内粪肠球菌清除效果:体外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刘漪 李慧 +2 位作者 黄辉 万腊根 廖晚珍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19-721,共3页
目的:评价17%EDTA联合1%次氯酸钠对根管内粪肠球菌的清除效果。方法:将40个离体前牙的感染根管标本随机分为5组,器械预备时分别辅以冲洗液冲洗根管。其中A、B、C组分别用5.25%、2.5%及1%次氯酸钠冲洗,D组用17%EDTA联合1%次氯酸钠冲洗,E... 目的:评价17%EDTA联合1%次氯酸钠对根管内粪肠球菌的清除效果。方法:将40个离体前牙的感染根管标本随机分为5组,器械预备时分别辅以冲洗液冲洗根管。其中A、B、C组分别用5.25%、2.5%及1%次氯酸钠冲洗,D组用17%EDTA联合1%次氯酸钠冲洗,E组用0.9%NaC l冲洗。冲洗前、后计数根管内的细菌量,并观察72 h细菌复苏情况。结果:5组根管内的细菌量均显著下降(P<0.01),其中D组与A、C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B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17%EDTA联合1%次氯酸钠可有效清除根管内粪肠球菌,其效果优于1%次氯酸钠,与2.5%次氯酸钠相近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氯酸钠 EDTA 粪肠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伤患者不动杆菌感染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3
13
作者 陈静 张才成 +3 位作者 邹海虹 黎进 廖晚珍 李剑平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8-140,共3页
目的:分析烧伤患者不动杆菌感染分布情况及耐药特点。方法:常规方法分离鉴定我院近两年烧伤患者细菌学送检标本中的不动杆菌细菌株,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测定细菌耐药谱及耐药酶。结果:共检出不动杆菌91株,(1)标本分... 目的:分析烧伤患者不动杆菌感染分布情况及耐药特点。方法:常规方法分离鉴定我院近两年烧伤患者细菌学送检标本中的不动杆菌细菌株,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标准,测定细菌耐药谱及耐药酶。结果:共检出不动杆菌91株,(1)标本分布:创面分泌物株数67.04%,痰液株数16.48%,导管株数7.69%,血液5.49%,其他3.30%。(2)菌株类型:鲍曼不动杆菌75.82%,醋酸钙不动杆菌12.1%,溶血不动杆菌6.59%,洛菲不动杆菌5.49%。(3)耐药情况:产酶菌株共58株,对19种药物的平均耐药率为89.12%,不产酶菌株33株,平均耐药率58.56%。结论:不动杆菌是烧伤患者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耐药率高,加强不动杆菌分离鉴定和耐药监测,可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感染 不动杆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环丙沙星体外诱导相关耐药基因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刘洋 蒋伟燕 +1 位作者 杨锦红 李向阳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528-535,共8页
目的利用环丙沙星诱导全敏感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耐药后,检测前后突变频率的变化,分析耐药率的变化及其耐药机制的研究。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全敏感铜绿假单胞菌28株,采用低浓度环丙沙星体外诱导方法诱导其对环丙沙星耐药,用E-test检... 目的利用环丙沙星诱导全敏感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耐药后,检测前后突变频率的变化,分析耐药率的变化及其耐药机制的研究。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全敏感铜绿假单胞菌28株,采用低浓度环丙沙星体外诱导方法诱导其对环丙沙星耐药,用E-test检测抗菌药物的MIC值变化,检测诱导前后突变频率,采用PCR方法检测gyrA、parC和oprD并测序分析,采用qRT-PCR方法检测外排泵mexAB-oprM、mexCD-oprJ和mexXY-oprM诱导前后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诱导后有24株菌发生了环丙沙星耐药、亚胺培南、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及头孢噻肟耐药率明显上升,其中有6株细菌转变为多重耐药菌,诱导后突变频率明显高于诱导前(t=-2.57,P=0.01),有6株耐药菌发生了gyrA Thr83(ACC)→Ile(ATC)替换,诱导后有15株菌外排泵mexAB-oprMmRNA高表达,17株菌外排泵mexCD-oprJ高表达,5株菌外排泵mexXY-oprM高表达,6株菌株oprD低表达,且皆发生了多位点核苷酸突变。结论环丙沙星可诱导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并产生oprD广泛有意突变和外排泵高表达对亚胺培南、环丙沙星等抗菌药物耐药,菌株突变频率诱导前后发生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丙沙星 假单胞菌 铜绿 外排泵 突变 OPR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血性贫血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实验评价 被引量:10
15
作者 黄波 李静 +2 位作者 王小中 张玲玲 章海斌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03-705,共3页
目的:探讨建立操作简便、建模周期短、成功率高的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HA)动物模型,为开展HA的相关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材料。方法:随机取10只SD大鼠,采用腹腔内注射乙酰苯肼的方法制作模型,同时设立假处理组作为对照。实验... 目的:探讨建立操作简便、建模周期短、成功率高的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HA)动物模型,为开展HA的相关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实验材料。方法:随机取10只SD大鼠,采用腹腔内注射乙酰苯肼的方法制作模型,同时设立假处理组作为对照。实验处理8d后以血液分析、网织红细胞计数、骨髓象检验等实验室检查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第8d实验组大鼠外周血RBC、HGB、PLT、Ret%分别为(2.98±0.623)×1012个/L、(100±14.2)g/L、(320±358.8)×109个/L、90.7%±4.23%,另外间接胆红素浓度为(10.3±3.30)μmol/L、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浓度为(1248±282.1)m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骨髓象中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结论:腹腔内注射乙酰苯肼的方法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方便地制作出符合临床特征的HA动物模型,是建立HA动物模型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血性贫血 大鼠模型 实验室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风湿关节炎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CD64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9
16
作者 黄自坤 李雪 +1 位作者 邓桢 罗清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7-83,共7页
目的:探讨CD64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上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以阐明其在RA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4例RA患者和22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的比例及其CD64的表达,比较RA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 目的:探讨CD64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上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以阐明其在RA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4例RA患者和22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的比例及其CD64的表达,比较RA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各单核细胞亚群的比例及其表面CD64表达水平,并分析各单核细胞亚群表面CD64表达与实验室检查数据的相关性。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者非参数检验,两变量之间相关性采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1)RA组中间型单核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A组经典型单核细胞比例和非经典型单核细胞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RA组各单核细胞亚群CD64表达(MFI)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RA患者外周血经典型单核细胞和中间型单核细胞CD64表达(MFI)与DAS28呈正相关(rs=0.308,P=0.044;rs=0.302,P=0.049)。(4)RA患者各单核细胞亚群CD64表达(MFI)与ESR,CRP呈正相关(rs=0.410,P=0.008;rs=0.475,P=0.003;rs=0.448,P=0.003;rs=0.473,P=0.004;rs=0.348,P=0.026;rs=0.340,P=0.042)。(5)RA患者RF阳性组、ACPA阳性组外周血经典型单核细胞、中间型单核细胞上CD64表达(MFI)明显高于对应的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间型单核细胞CD64高表达组血清细胞因子IL-6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亚群CD64表达异常,经典型单核细胞和中间型单核细胞CD64表达与炎症水平、自身抗体产生和疾病活动性有明确的相关性。以外,中间型单核细胞CD64的表达与细胞因子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单核细胞亚群 CD6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苷脱氨酶对结核性脑膜炎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17
作者 方乐 李俊明 +4 位作者 万腊根 黄自坤 陈亮 蔡恒毅 张明飞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25-1228,共4页
目的探讨脑脊液腺苷脱氨酶(ADA)检测在结核性脑膜炎(TB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1990年1月—2010年10月Cochrane图书馆、PubMed和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按照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诊断试验纳入标准筛选文献,采用QUADAS工具评价纳入文献质量... 目的探讨脑脊液腺苷脱氨酶(ADA)检测在结核性脑膜炎(TBM)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检索1990年1月—2010年10月Cochrane图书馆、PubMed和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按照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诊断试验纳入标准筛选文献,采用QUADAS工具评价纳入文献质量,应用Meta-D isc 1.4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综合定量评价并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曲线(SROC)。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149篇,排除134篇,符合纳入标准的15篇进入Meta分析,涉及研究对象1 642例。异质性检验提示存在异质性,按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ADA诊断TBM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诊断优势比的汇总值分别为0.73〔95%CI(0.70,0.76)〕、0.90〔95%CI(0.88,0.91)〕、7.79〔95%CI(4.80,12.63)〕、0.25〔95%CI(0.17,0.35)〕和36.01〔95%CI(16.08,80.66)〕SROC下面积AUC为0.8856(Se=0.0412),Q值为0.8162。结论脑脊液ADA对TBM的临床诊断价值有较低的敏感度和较高的特异度,测定脑脊液ADA可作为诊断TBM的辅助诊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性脑膜炎 腺苷脱氨酶 诊断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不同含漱液对口腔超声洁治时空气中菌落数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娜 文冰 +4 位作者 江莉莉 帅宾宾 陈福清 张琴 胡妮娅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93-199,共7页
目的评价牙周炎患者进行口腔超声洁治时使用不同含漱液对空气中菌落数的影响。方法分别选取轻、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各54例,再随机将同种程度的牙周炎患者各分成3组,每组18例。洁治前分别给轻、中、重度牙周炎的各组患者用金银花液(... 目的评价牙周炎患者进行口腔超声洁治时使用不同含漱液对空气中菌落数的影响。方法分别选取轻、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各54例,再随机将同种程度的牙周炎患者各分成3组,每组18例。洁治前分别给轻、中、重度牙周炎的各组患者用金银花液(含漱液A)、3%双氧水(含漱液B)、生理盐水(含漱液C)进行含漱。对超声洁治开始0、30 min及结束后10、20 min的空气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和菌种鉴定。结果三因素析因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牙周炎程度、含漱液种类及采样时段三个因素存在交互作用(F=2.666,P=0.002)。空气菌落数比较:洁治开始时,轻、中、重度各组患者中使用不同含漱液时空气菌落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洁治开始30 min,使用相同漱口液患者中均为轻度牙周炎患者的空气菌落数最低,重度患者最高,各组患者使用含漱液A、B时的空气菌落数较使用含漱液C低。各采样点比较,患者头部右侧采样点菌落数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束后20 min,各组空气菌落数与洁治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空气中检出菌种主要为草绿色链球菌(32.5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4.56%)、丝状真菌(18.48%)等。结论口腔超声洁治时空气中存在多种条件致病菌,菌落数与牙周炎程度呈正相关。使用金银花液含漱对降低洁治中、后的空气菌落数有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液 双氧水 超声洁治 牙周炎 空气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对人卵巢癌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朱亚飞 高国兰 +1 位作者 黄清水 唐俊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1559-1564,共6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血清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对人卵巢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系统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选择以血清HE4诊断卵巢癌的临床诊断学试验。由两位评价者分别检索收集资料,用Q... 目的:通过Meta分析评价血清人附睾分泌蛋白4(HE4)对人卵巢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系统检索Cochrane图书馆、Medline、Embas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选择以血清HE4诊断卵巢癌的临床诊断学试验。由两位评价者分别检索收集资料,用QUADAS评价文献质量,进行Meta分析,绘制综合受试者工作曲线(SROC)。主要是对S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和诊断Q指数,其次是敏感性(Sen)、特异性(Sep)、诊断比值比(OR)进行分析。结果:共有26个诊断学试验纳入,对照组可分为良性盆腔病变和良性盆腔病变+健康为对照。良性盆腔病变为对照,整体诊断效率:AUC=0.888 2+0.015 0;Q指数0.818 8±0.0155。存在阈值效应引起的异质性。HE4的测量方法是引起阈值效应的原因。诊断早期(Ⅰ+Ⅱ期)卵巢癌:AUC=0.763 4+0.096 0;Q指数0.704 6+0.080 4。诊断绝经前卵巢癌:AUC=0.892 2+0.091 1;Q指数0.823 0+0.095 1。绝经后的卵巢癌:AUC=0.824 4±0.0371;Q指数0.757 5+0.033 5。在以良性盆腔病变+健康为对照的研究中,AUC=0.890 3+0.034 6;Q指数0.821 0+0.035 9,无阈值效应。人群是异质性的原因。诊断早期(Ⅰ+Ⅱ期)卵巢癌:AUC=0.883 4±0.046 0;Q指数0.814 0±0.046 9。结论:血清HE4对于卵巢癌的临床诊断均具有较高的曲线下面积和诊断Q指数,对卵巢癌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检测方法、民族地域是异质性的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附睾分泌蛋白4 卵巢癌 诊断试验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微环境中过表达的IL-6对大鼠间充质干细胞恶性转化的影响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建平 朱静 +3 位作者 田杰 刘官信 鲁荣 林建萍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930-934,共5页
目的分析肿瘤微环境中异常高表达的白介素6(IL-6)是否可导致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恶性转化。方法 ELISA法检测肿瘤微环境与正常微环境中IL-6的表达差异。以肿瘤微环境中相应水平IL-6处理的MSCs为实验组,正常微环境中相应水平IL-6处理的M... 目的分析肿瘤微环境中异常高表达的白介素6(IL-6)是否可导致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恶性转化。方法 ELISA法检测肿瘤微环境与正常微环境中IL-6的表达差异。以肿瘤微环境中相应水平IL-6处理的MSCs为实验组,正常微环境中相应水平IL-6处理的MSCs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STAT3蛋白表达情况;通过细胞生长曲线观察各组MSCs增殖能力的变化;采用免疫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p53和MDM2的蛋白及mRNA表达变化;通过裸鼠成瘤实验检测各组MSCs的体内成瘤能力。结果肿瘤微环境中IL-6的表达量为191.23±16.80pg/ml,明显高于正常微环境(0.82±0.12g/ml,P<0.01)。实验组90%±7%的MSCs表达STAT3蛋白,主要集中于细胞核,为激活状态,而对照组未检测到STAT3表达。细胞生长曲线显示,2个月后实验组MSCs生长接触抑制减弱。细胞培养2个月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p53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MDM2蛋白及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MSCs培养2个月后,接种裸鼠皮下可形成肿瘤,而对照组接种后未见肿瘤形成。结论肿瘤微环境中过表达的IL-6具有促进MSCs恶性转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白细胞介素6 肿瘤微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