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医院感染预警系统的江西省某三甲医院就诊患者HCV微消除模式探索及评价
1
作者 徐祎琳 涂嘉欣 +4 位作者 曾凌 章吉威 康怡 刘菁 刘珉玉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93-1000,共8页
目的探索并评价江西省某综合医院就诊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微消除模式,为省内制定消除HCV公共健康危害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该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并进行HCV筛查的住院患者相关数据,其中2021年为基线数据,2022年为HCV微... 目的探索并评价江西省某综合医院就诊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CV)微消除模式,为省内制定消除HCV公共健康危害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该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就诊并进行HCV筛查的住院患者相关数据,其中2021年为基线数据,2022年为HCV微消除模式运行数据,分析其性别、年龄、送检科室、抗-HCV阳性率、HCV-RNA阳性率等指标,以专科就诊率、治疗率、失访率分析其运行效果,以SWOT-AHP法定量评价模式发展。结果2021—2022年共有397744例住院患者进行抗-HCV筛查,男女性别比为1.34∶1,平均年龄为54岁,送检科室主要以感染科/消化科为主。62份患者标本HCV基因亚型分型主要以1b亚型(43份)为主,其次为6亚型(9份)。模式运行后首次HCV预警率为81.20%,预警后抗-HCV送检率达93.15%,后续弹窗预警抗-HCV送检率为100%。与2021年比较,2022年HCV住院患者治疗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专科就诊率、患者失访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模式运行重心坐标计算P(X,Y)=(0.0182,0.0069),位于第一象限。结论江西省某综合医院就诊患者HCV微消除模式可行且成效明显,下一步模式优化应重视SO策略(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微消除 医院感染系统 预警系统 模式探索 HC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雅病医疗机构感染防控专家共识
2
作者 葛天翔 荚杨洋 +33 位作者 李春辉 黄建荣 孟秀娟 高晓东 张静萍 乔甫 熊莉娟 梁辉 李玮 楼海燕 吴文娟 向天新 陈建森 朱彪 徐凯进 周志慧 蔡洪流 俞美红 张研 上官嬿婉 冯海婷 姚航平 郭蕾 干铁儿 张卫红 孙继民 陆烨 陆群 蔡虻 沈瑾 俞云松 吴安华 李六亿 瞿婷婷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37-450,共14页
克-雅病是由朊毒体引起的一种快速进展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医源性传播风险。随着新型诊断标志物和检测方法的快速进步及应用、监测报告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克-雅病患者在国内外的检出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 克-雅病是由朊毒体引起的一种快速进展性致死性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和医源性传播风险。随着新型诊断标志物和检测方法的快速进步及应用、监测报告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克-雅病患者在国内外的检出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其潜伏期长,早期症状存在异质性,导致该病的早期识别和诊断存在一定困难,增加了其在医疗机构传播的风险。目前,对于克-雅病的感染防控尚缺乏相关共识。为在医疗机构及时识别诊断克-雅病并有效阻断其在医疗机构传播,本共识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及临床证据,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归纳了15个临床关注问题,形成24条具体推荐意见,旨在规范克-雅病医院感染防控措施,降低其在医疗机构的传播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雅病 朊毒体 医院感染防控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产妇母婴垂直传播风险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熊风 刘珉玉 +4 位作者 庞水子 刘越 康秀华 程娜 向天新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05-1109,共5页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合并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母婴垂直传播风险及感染预防与控制。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于某三甲医院分娩的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产妇及其新生儿的临床特征、母婴结局及感染预防与控制措...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合并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母婴垂直传播风险及感染预防与控制。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于某三甲医院分娩的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产妇及其新生儿的临床特征、母婴结局及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结果3例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产妇平均年龄29岁,平均孕周38^(+4)周。初始临床症状为咳嗽、咳痰1例,其余2例患者无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表现。所有患者行剖宫产终止妊娠,对产妇乳汁、阴道分泌物、脐血、羊水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母婴分离,其中2例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隔离病室单间治疗,住院期间每日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另1例间隔24 h连续2次核酸结果阴性,转至隔离点隔离观察。产妇和新生儿均预后良好。结论本研究尚未发现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感染孕晚期产妇母婴垂直传播的证据。对于孕周足月或呼吸道症状加重产妇,建议及时终止妊娠,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母婴分离并严格隔离,以确保新生儿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micron变异株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妊娠 感染预防与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伤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环境追踪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曾凌 徐珍 +3 位作者 戴小华 刘洋 朱春梅 刘蓬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179-1184,共6页
目的研究烧伤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与环境菌株的同源关系,为烧伤患者CRKP感染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前瞻性监测某院烧伤科重症监护病房(ICU)2020年6—12月的CRKP感染患者,进行临床标本与环境标本采样,通过Compact ... 目的研究烧伤患者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感染与环境菌株的同源关系,为烧伤患者CRKP感染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前瞻性监测某院烧伤科重症监护病房(ICU)2020年6—12月的CRKP感染患者,进行临床标本与环境标本采样,通过Compact VITEK 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进行菌株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进行菌株同源性分析,并检测毒力基因、荚膜血清型基因携带情况。结果共有4例烧伤患者发生CRKP感染,2株分离自创面分泌物,2株分离自血。采集环境标本152份,经细菌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获得CRKP菌株共15株。通过PFGE分析,经聚类分析获得结果为A~G 7个聚类组,1号患者的血标本、2号患者的血标本及外环境标本及3号患者的创面分泌物及外环境标本具有同源性,为同一型别A型。将A~G型别的菌株进行MLST分析,结果分别得到A~G型为ST11、ST35、ST1、ST37、ST2929、ST23、ST17。对15株CRKP菌株进行毒力基因检测,5株K57型,ST型别为ST35、ST37和ST17。结论烧伤患者环境CRKP检出率高,通过对环境标本追踪发现与临床标本分离菌株具有同源性,说明有效控制环境污染有助于防控感染传播扩散。CRKP出现局部克隆株流行,可能合并高毒力,下一步应开展更大范围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菌 碳青霉烯酶类抗生素耐药 脉冲场凝胶电泳 同源性分析 毒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马环素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徐祎琳 刘琼 +4 位作者 王观林 涂翔 李亚威 康秀华 向天新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38-644,共7页
目的探讨以奥马环素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3年1月至5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奥马环素或奥马环素联用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为基础方案治疗的成年CAP患者临床资料。根... 目的探讨以奥马环素为基础的治疗方案对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23年1月至5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奥马环素或奥马环素联用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为基础方案治疗的成年CAP患者临床资料。根据用药记录分为不联用组、联用组,观察临床疗效、微生物学疗效以及药物相关不良事件。结果在纳入的135例成人CAP患者中,合并慢性肝病23例(17.04%)、慢性肾病25例(18.52%)。不联用组64例(47.41%)。总体治疗临床有效率81.48%(110/135)。不联用组的整体临床有效率79.69%(51/64),其中普通病房患者有效率86.36%(38/44)。总体药物相关不良事件15例21例次,均为轻中度,主要引起恶心。结论奥马环素对于中国成人CAP的临床疗效较好,尤其是对普通病房CAP患者疗效显著,并且奥马环素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多为轻中度,患者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马环素 社区获得性肺炎 疗效观察 安全性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物体表面不同采样与接种方法在不同材料表面采样结果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高园 刘婷 +4 位作者 张卫东 刘莉 史扬 刘思娣 付陈超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86-91,共6页
目的评估不同采样方法检测不同材料表面细菌污染状况的检测效能,寻找一种既符合国家规范又能简便快捷、准确反映物体表面实际微生物污染状况的采样方法。方法将灭菌不锈钢板与灭菌无纺布表面均匀涂布腐生葡萄球菌,自然干燥后,分别用三... 目的评估不同采样方法检测不同材料表面细菌污染状况的检测效能,寻找一种既符合国家规范又能简便快捷、准确反映物体表面实际微生物污染状况的采样方法。方法将灭菌不锈钢板与灭菌无纺布表面均匀涂布腐生葡萄球菌,自然干燥后,分别用三磷酸腺苷(ATP)生物荧光法、棉拭子涂抹法、载体压印法、滤膜法进行物体表面采样并检测菌落总数,比较不同采样方法的差异性。应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不同污染浓度下,不锈钢板和无纺布均是载体压印法检出菌落数最高,其次为滤膜法,棉拭子涂抹法检出菌落数最低。当无纺布染菌量为10^(6) CFU/mL时,载体压印法的检测合格率(30.0%)低于棉拭子涂抹法(80.0%)、滤膜法(80.0%)及ATP生物荧光法(9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TP生物荧光法容易出现假阴性结果。在染菌浓度为10^(7) CFU/mL时,棉拭子涂抹法与ATP生物荧光法对无纺布表面采样检测结果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838(P=0.002),两种采样方法的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相关性。结论载体压印法对物体表面污染细菌采样菌落检出数及灵敏度高于棉拭子涂抹法、滤膜法及ATP生物荧光法,载体压印法可用于医疗机构环境物体表面和手表面细菌监测采样;ATP生物荧光法与棉拭子涂抹法对人工污染无纺布表面细菌载量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表面 ATP生物荧光法 滤膜法 载体压印法 棉拭子涂抹法 细菌采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