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术中输注供体脾细胞联合术后延迟使用小剂量他克莫司诱导同种异基因大鼠心脏移植免疫耐受
1
作者 李剑锋 鄢业鸿 +3 位作者 邹循锋 谢青松 张晓伟 王共先 《器官移植》 CAS 2011年第4期223-228,共6页
目的观察移植术中经受体门静脉输注供体特异性脾细胞联合术后延迟使用小剂量他克莫司(FK506)对诱导大鼠同种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和SD大鼠分为7组,A组至F组分别采用Wistar大鼠和SD大鼠作为供、受体,G组为SD→SD大... 目的观察移植术中经受体门静脉输注供体特异性脾细胞联合术后延迟使用小剂量他克莫司(FK506)对诱导大鼠同种心脏移植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和SD大鼠分为7组,A组至F组分别采用Wistar大鼠和SD大鼠作为供、受体,G组为SD→SD大鼠同基因移植对照。其中A组无任何处理,B组输注供体特异性脾细胞,C组与D组分别早期应用和延迟应用FK506[0.5 mg/(kg.d)],E组与F组既术中经门静脉输注供体脾细胞,又分别早期或延迟应用FK506。采用改良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观察期为术后100 d,观察移植心存活时间及其病理变化。结果 G组移植心均长期存活(100 d)。A^F组存活时间分别为(7.4±0.9)d、(22.1±3.6)d、(8.0±0.8)d、(7.9±1.3)d、(24.4±4.5)d、(95.5±6.0)d。F组7/8移植心长期存活。C组、D组的移植心存活时间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A组比较,B组、E组与F组的移植心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P<0.01)。而F组移植心存活时间又明显长于B组与E组。病理检查G组移植心心肌未见排斥反应。A组移植心术后9 d表现为3~4级排斥反应,F组存活时间达100 d的大鼠移植心未见排斥反应。结论术中经受体门静脉输注供体脾细胞联合延迟使用小剂量FK506使同种异基因大鼠在移植后早期免疫系统激活后再被抑制,有利于诱导同种移植免疫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 脾细胞输注 他克莫司 免疫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低温上调冷休克蛋白RBM3表达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被引量:5
2
作者 宋克芹 肖琦 +1 位作者 肖建生 罗凯锋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71-578,共8页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以及RNA结合基序蛋白3(RBM3)及其下游效应分子在这一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1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IRI组和亚低温预处理(MHP)组,每组6只。通过检测血清肌酐水平...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作用,以及RNA结合基序蛋白3(RBM3)及其下游效应分子在这一过程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健康SD雄性大鼠1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组、IRI组和亚低温预处理(MHP)组,每组6只。通过检测血清肌酐水平评价肾功能,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肾脏组织损伤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肾脏组织的RBM3、Yes相关蛋白1(YAP1)、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相对表达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一步检测RBM3及YAP1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肾脏组织细胞凋亡情况,通过测定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检测肾脏组织氧化应激水平。结果与NC组相比较,IRI组和MHP组血清肌酐水平、肾脏组织病理损伤评分均升高,RBM3、YAP1和Nrf2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Bcl-2/Bax比值均降低,细胞凋亡率均升高,MDA含量均升高,SOD活性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IRI组相比较,MHP组血清肌酐水平、肾脏组织病理损伤评分均降低,RBM3、YAP1和Nrf2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Bcl-2/Bax比值升高,细胞凋亡率降低,MDA含量降低,SOD 活性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亚低温对肾脏IRI 具有保护作用,可减轻IRI 所致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损伤,其机制可能为亚低温上调RBM3 及其下游效应分子YAP1 和Nrf2 的表达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RNA结合基序蛋白3(RBM3) Yes相关蛋白1(YAP1) 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 肾移植 缺血-再灌注损伤 氧化应激 丙二醛(MDA)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免疫状态下卡氏肺孢子菌肺炎临床特征的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7
3
作者 孟静 李光才 +2 位作者 肖建生 李剑 宫念樵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25-229,共5页
目的比较免疫功能正常的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与免疫功能受损PCP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按照免疫功能正常和受损两种状态,以病原学诊断为基础,将患者分为无基础疾病感染组(PCP withou... 目的比较免疫功能正常的卡氏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 carinii pneumonia,PCP)与免疫功能受损PCP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疗水平。方法按照免疫功能正常和受损两种状态,以病原学诊断为基础,将患者分为无基础疾病感染组(PCP without basic disease,NBD-PCP)和肾移植术后组(PCP after kidney transplantation,KT-PCP),两组均7例。采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肺部CT检查资料,对各指标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NBD-PCP组与KT-PCP组的临床表现和肺部CT影像学特征比较,并无轻症化趋势。发热和干咳、弥散分布于双侧肺部的磨玻璃样改变、最大病变范围>10 cm、少数伴肺门和纵隔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等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C反应蛋白升高在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免疫功能正常和受损两种状态下,PCP患者均具有严重的间质性肺炎临床表现和肺部损伤影像学特征,免疫功能正常患者没有出现轻症化趋势;C反应蛋白升高在免疫功能正常组更为明显,可以作为鉴别诊断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氏肺孢子菌肺炎 免疫功能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