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儿童哮喘急性发作期血小板参数和CD62p、CD63的测定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孙萍 陈婷婷 +2 位作者 吴星恒 杨明 黄正刚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95-495,498,共2页
关键词 哮喘 儿童 血小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血小板参数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吴晓蓉 邵毅 +3 位作者 袁高乐 周琼 梅峰 黄歆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29-132,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段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患儿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分析其与ROP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方法收集我院新生儿病房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诊治的早产儿临床资料,纳入早产...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段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患儿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分析其与ROP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方法收集我院新生儿病房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诊治的早产儿临床资料,纳入早产儿分为1型阈值前期与阈值期ROP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出生孕周与ROP组匹配,眼底筛查未见明显ROP病变,并对两组矫正胎龄为32~33周、36~37周、40~41周、44~45周者的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和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s,PC)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OP组患儿36~37周和40~41周的MPV[(10.86±1.87)f L、(10.12±1.45)f L,(10.74±1.66)f L、(10.17±1.52)f L]显著增加(均为P〈0.05);32~33周和44~45周MPV[(10.18±1.54)f L、(10.37±1.91)f L,(10.56±1.21)f L、(10.42±0.97)f 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对照组相比,ROP组患儿32~33周、36~37周、40~41周、44~45周的PC[(288.00±143.25)×109L-1、(291.00±113.27)×109L-1,(277.23±92.88)×109L-1、(265.49±102.13)×109L-1,(306.00±171.83)×109L-1、(284.00±143.56)×109L-1,(311.43±131.24)×109L-1、(303.62±94.55)×109L-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PV与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ROP发生相关。结论 MPV的变化可能与ROP的病情严重程度和检查时间的差异相关;MPV增高是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ROP发生的高危因素,活化的血小板在1型阈值前期和阈值期ROP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血小板 血小板平均体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蜂毒及其组成成分的生理作用机制及进展-致痛或镇痛 被引量:11
3
作者 柳涛 藤田亚美 熊本荣一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87-690,共4页
关键词 生理作用机制 蜂毒 组成成分 镇痛 营养成分 蜂产品 古埃及 蜂王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误诊为湿疹的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1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孙萍 黄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6期1575-1575,共1页
关键词 组织细胞增生症 朗格罕细胞 湿疹 误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形态与电生理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娜娜 王欣萌 +1 位作者 彭斯聪 柳涛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30-434,共5页
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在痛信息传递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形态学分类及电生理学特性复杂,形态学大体上可分为岛神经元、中央神经元、放射状神经元、垂直神经元以及不能分类神经元;电生理学主要包括被动膜特性(静息电位、膜电容和膜电阻... 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在痛信息传递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形态学分类及电生理学特性复杂,形态学大体上可分为岛神经元、中央神经元、放射状神经元、垂直神经元以及不能分类神经元;电生理学主要包括被动膜特性(静息电位、膜电容和膜电阻)、主动膜特性(动作电位,包括其放电模式、阈值、基电流、半宽度、振幅等)以及兴奋性或抑制性突触后电流等。本文对国内外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形态学与电生理学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 形态学 电生理学 膜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或间歇吸入布地奈德干预婴幼儿喘息发作的临床对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孙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1336-1336,1348,共2页
关键词 吸入 布地奈德 喘息 婴幼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诺环素抑制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的超极化激活电流 被引量:5
7
作者 朱梦叶 刘娜娜 +3 位作者 彭斯聪 李凌超 张达颖 柳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155-1161,共7页
目的 研究米诺环素对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SG)神经元超极化激活电流(Ih)的影响。方法选取3~5周龄雄性SD大鼠,制作离体脊髓横切片,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SG神经元矗,灌流不同浓度米诺环素(1-300μmol/L)并观察其对厶的影响... 目的 研究米诺环素对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SG)神经元超极化激活电流(Ih)的影响。方法选取3~5周龄雄性SD大鼠,制作离体脊髓横切片,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SG神经元矗,灌流不同浓度米诺环素(1-300μmol/L)并观察其对厶的影响。结果记录的SG神经元中约50%可记录到Ih,该电流被,Ih阻断剂CsCl和ZD7288阻断。米诺环素可减低川唇值、减小Ih电流密度,此效应呈可逆性及剂量依赖性,半数有效抑制浓度(IC50)为34μmol/L。结论米诺环素具有抑制脊髓背角SG神经元Ih的作用,从而降低SG神经元兴奋性,对疼痛的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诺环素 超极化激活电流 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米诺环素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机制的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朱梦叶 柳涛 张达颖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818-822,共5页
近年来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小胶质细胞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通过多种机制,如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减少炎症介质的表达与释放、降低神经元兴奋性、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等细胞内... 近年来研究表明,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小胶质细胞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小胶质细胞抑制剂米诺环素通过多种机制,如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减少炎症介质的表达与释放、降低神经元兴奋性、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等细胞内信号通路发挥镇痛作用。本文就米诺环素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机制研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米诺环素 小胶质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CNA1H基因敲除对小鼠孤独症样行为及海马神经元形态学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焦翠 王俭妹 +2 位作者 况海霞 武志红 柳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09-216,共8页
目的:研究CACNA1H基因敲除(knockout,KO)对小鼠孤独症样行为及海马神经元形态学的影响。方法:25只3~4周龄C57BL/6背景的CACNA1H KO小鼠作为实验组,26只同年龄同背景的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作为对照组。通过三箱实验和旷场实验观察... 目的:研究CACNA1H基因敲除(knockout,KO)对小鼠孤独症样行为及海马神经元形态学的影响。方法:25只3~4周龄C57BL/6背景的CACNA1H KO小鼠作为实验组,26只同年龄同背景的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作为对照组。通过三箱实验和旷场实验观察小鼠社交、焦虑和重复刻板行为后测量其脑质量与脑体积,用尼氏染色法(Nissl staining)观察海马神经元数目。将CACNA1H杂合子小鼠与Thy1-GFP-O小鼠杂交,构建CACNA1H^(-/-)-Thy1^(+)(KO-GFP)及CACNA1H^(+/+)-Thy1^(+)(WT-GFP)小鼠,观察海马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及成熟度。结果:三箱实验中,社交测试阶段,KO小鼠在陌生鼠箱中的时间比空箱更长(F_(1,14)=95.086,P<0.05;Post-Hoc:P<0.05),探索的偏好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4,P>0.05);新社交对象识别测试阶段,KO小鼠在新陌生鼠箱与陌生鼠箱中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1,14)=18.062,P<0.05;Post-Hoc:P>0.05),探索的偏好指数低于对照组(t=2.390,P<0.05)。旷场实验中,KO小鼠在旷场中心活动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t=2.503,P<0.05),自梳理时间明显多于对照组(t=-2.299,P<0.05)。形态学结果显示,KO小鼠脑质量/体质量和脑体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56,P>0.05;t=-0.660,P>0.05),但其海马齿状回区神经元数目较对照组减少(t=2.323,P<0.05),且KO-GFP小鼠海马齿状回区树突棘密度较对照组增加(t=-2.374,P<0.05),而成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35,P>0.05)。结论:CACNA1H KO小鼠具有孤独症样行为,可能与海马齿状回区神经元数目减少及树突棘密度增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CNA1H 小鼠 基因敲除 孤独症谱系障碍 行为测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的去极化反跳及调控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凌超 张达颖 +3 位作者 彭斯聪 吴静 蒋昌宇 柳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204-209,共6页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SG)神经元的去极化反跳及调控机制,以期对去极化反跳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5周龄SD大鼠,制作离体脊髓纵切片,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SG神经元的电生理学特点及接受超极化刺激后的反应,... 目的研究大鼠脊髓背角胶状质(SG)神经元的去极化反跳及调控机制,以期对去极化反跳相关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5周龄SD大鼠,制作离体脊髓纵切片,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SG神经元的电生理学特点及接受超极化刺激后的反应,并观察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HCN)通道阻断剂和T型钙(Cav3)通道阻断剂对去极化反跳的作用。结果共记录了63个SG神经元的电活动,其中23个无去极化反跳,19个为去极化反跳无放电,21个为去极化反跳伴放电。无去极化反跳组SG神经元的动作电位阈值(-28.7±1.6 m V)明显高于去极化反跳伴放电组(-36.0±2.0 m V)(P<0.05)。HCN通道阻断剂氯化铯和ZD7288可显著延长去极化反跳伴放电的潜伏期,分别从45.9±11.6 ms增加到121.6±51.3 ms(P<0.05)和从36.2±10.3 ms增加到73.6±13.6 ms(P<0.05);ZD7288也能显著延长去极化反跳不伴放电的潜伏期,从71.9±35.1 ms增加到267.0±68.8 ms(P<0.05),而T型钙通道阻断剂氯化镍和米贝地尔可显著降低去极化反跳伴放电的振幅,分别从19.9±6.3 m V降到9.5±4.5 m V(P<0.05)和从26.1±9.4 m V降到15.5±5.0 m V(P<0.05),米贝地尔同样能显著降低去极化反跳不伴放电的振幅,从14.3±3.0 m V降低至7.9±2.0 m V(P<0.05)。结论近2/3的SG神经元有去极化反跳,其潜伏期和振幅分别受HCN通道和T型钙通道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极化反跳 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 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通道 T型钙通道 全细胞膜片钳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元去极化反跳现象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凌超 朱梦叶 +1 位作者 张达颖 柳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31-1335,共5页
神经元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并将该刺激信号传递给其它的神经元,进而影响整个神经回路。这种接受去极化刺激后能够产生动作电位的特性,是判断细胞是否具有兴奋性的标准。然而亦有研究表明,
关键词 去极化反跳 超极化 神经元 动作电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产素减轻新生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缺血性损伤 被引量:1
12
作者 谢常宁 吴俭 +4 位作者 王欣萌 彭斯聪 吴静 肖凌慧 柳涛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39-744,753,共7页
目的:探讨催产素(oxytocin)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损伤后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氧糖剥夺(OGD)制备体外缺氧缺血模型,取8只7~10日龄新生大鼠的急性分离脑片(6~8片/只)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OGD 20 min组、OGD 40 min组... 目的:探讨催产素(oxytocin)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损伤后海马CA1区神经元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氧糖剥夺(OGD)制备体外缺氧缺血模型,取8只7~10日龄新生大鼠的急性分离脑片(6~8片/只)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OGD 20 min组、OGD 40 min组和OGD+oxytocin组,进行TO-PRO-3染色实验观察催产素对神经元的作用。另取20只新生大鼠脑片随机分为4组,分别是OGD组、OGD+oxytocin组、OGD+d VOT(催产素受体阻断剂)+oxytocin组和OGD+bicuculline(GABAA受体阻断剂)+oxytocin组,用全细胞膜片钳记录不同药物作用下海马神经元缺氧去极化的出现时间。结果:TO-PRO-3染色结果显示海马CA1区神经元死亡数量随着氧糖剥夺时间延长而增加,催产素能显著减少OGD所致的死亡神经元数目(P<0.05)。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结果显示,催产素可使缺氧去极化时间显著延长;d VOT及bicuculline可以消除这种效应。结论:催产素能减轻新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缺氧缺血性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结合催产素受体,增强抑制性神经传递,从而产生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产素 缺氧缺血性脑病 海马 膜片钳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3基因敲除对小鼠神经行为及桶状皮层神经元数目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焦翠 王俭妹 +3 位作者 周雪颖 况海霞 刘辉保 柳涛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5-41,共7页
目的探究p53基因在小鼠神经行为活动中的作用及对桶状皮层神经元数目的影响。方法45只8~12周龄C57BL/6背景的p53基因敲除(KO)小鼠为实验组,38只同年龄同背景的野生型(WT)小鼠为对照组。通过旷场实验、Y迷宫实验和纹理辨别实验测试小鼠... 目的探究p53基因在小鼠神经行为活动中的作用及对桶状皮层神经元数目的影响。方法45只8~12周龄C57BL/6背景的p53基因敲除(KO)小鼠为实验组,38只同年龄同背景的野生型(WT)小鼠为对照组。通过旷场实验、Y迷宫实验和纹理辨别实验测试小鼠焦虑样行为、自发运动、工作记忆能力及触须敏感性。用尼氏染色法观察桶状皮层II/III层神经元数目变化。结果与WT小鼠相比,p53基因敲除小鼠在旷场中心活动的时间(P>0.05)、旷场中总运动路程(P>0.05)和Y迷宫中自发交替率(P>0.05)、进入臂的总次数(P>0.05)均无显著差异,但对新纹理目标物的探索百分比显著减少(P<0.01);p53基因敲除小鼠桶状皮层II/III层的神经元数目较野生型小鼠显著减少(P<0.01)。结论p53基因缺失不会导致小鼠出现焦虑样行为、也不影响其自发运动及工作记忆能力,但损伤了小鼠对新纹理的辨别能力,即触须敏感性,可能与桶状皮层II/III层神经元数目减少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基因 神经行为 触须敏感性 桶状皮层 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CN通道调控痛觉相关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彭斯聪 张达颖 柳涛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29-134,共6页
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ation, HCN)通道广泛表达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通过调控痛觉相关神经元的突触传入和电活动,在慢性疼痛的发生和维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超极化激活环核苷酸门控阳离子(hyperpolarization-activated cyclic nucleotide-gated cation, HCN)通道广泛表达于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通过调控痛觉相关神经元的突触传入和电活动,在慢性疼痛的发生和维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HCN通道对痛觉相关神经元兴奋性突触传递的调控作用及机制加以综述,以期为慢性疼痛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CN通道 谷氨酸 兴奋性突触传递 慢性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