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南昌月亮湖夏季浮游动物昼夜垂直分布及迁移特征
- 1
-
-
作者
胡旭仁
聂雪
兰志春
金斌松
秦海明
-
机构
南昌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流域生态学研究所和生命科学学院
南昌大学鄱阳湖环境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西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
出处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23-32,共10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60133)
江西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GJJ13018)
南昌大学"鄱阳湖环境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3006457)
-
文摘
2013年8月1日19∶00至2日18∶00,通过间隔1 h的定量采样,研究南昌市典型城市湖泊月亮湖中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昼夜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月亮湖共发现浮游动物20种,其中轮虫16种,枝角类1种,桡足类3种;剪形臂尾轮虫(Brachionus forficula)、桡足类无节幼体(Copepoda Nauplii)和迈氏三肢轮虫(Filinia maior)为优势物种,分别占总捕获数量的48.27%、15.75%和11.11%。浮游动物主要类群和优势物种的Morisita指数均大于1,说明月亮湖中的浮游动物群落呈聚集分布。密度垂直分布和平均滞留深度分析结果显示,浮游动物垂直分布昼夜差异明显,夜间(19∶00-05∶00),浮游动物先聚集于月亮湖中层,01∶00后逐渐迁移到表层;白天(06∶00-18∶00),浮游动物逐渐从表层向中层和底层迁移;主要类群中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迁移均表现为夜间上升、白天下降、傍晚再上升,轮虫和桡足类的迁移幅度小于枝角类。优势种剪形臂尾轮虫和无节幼体的昼夜垂直迁移表现为夜升昼降,至傍晚再上升;迈氏三肢轮虫昼夜垂直分布差异显著(P<0.05),但昼夜垂直迁移活动不明显。相关分析表明,水温、p H值和溶解氧对月亮湖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和迁移活动有显著影响。
-
关键词
浮游动物
垂直分布
迁移
月亮湖
-
Keywords
zooplankton
vertical distribution
migration
Yueliang Lake
-
分类号
Q145
[生物学—生态学]
-
-
题名鄱阳湖丰水期水位波动对浮游动物群落演替的影响
被引量:21
- 2
-
-
作者
吕乾
胡旭仁
聂雪
欧阳珊
王超
秦海明
-
机构
南昌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流域生态学研究所和生命科学学院
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南昌大学江西省流域生态演变与生物多样性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86-1495,共10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560133)
-
文摘
为了解鄱阳湖夏季丰水期水位剧烈波动过程中浮游动物的群落演替特征,2012年夏季鄱阳湖水位剧烈波动期间,于6月24日、7月7日和8月27日当水位下降且接近17.6 m时,在江西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1个浅水碟形湖泊设置4个采样点进行采样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65种,其中轮虫52种,枝角类7种,桡足类6种,多为营浮游生活的广温性和嗜温性种类。单因子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显示3个月之间浮游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7月份浮游动物密度(1030.17±68.18个/L)显著高于6月份(325.16±41.60个/L)和8月份(203.79±24.91个/L);6月份浮游动物的生物量(0.56±0.04 mg/L)显著低于7月份(1.22±0.11 mg/L)和8月份(0.99±0.11 mg/L)。基于浮游动物多度的聚类分析和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图均揭示夏季3个月份的浮游动物可区分为明显的3个群落:6月群落、7月群落和8月群落。蒙特卡罗检验发现水温、电导率、浊度和溶氧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变化显著相关(P<0.05)。典型相关分析显示,6月份浮游动物群落与叶绿素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7月份浮游动物群落与水体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8月份浮游动物群落与水深和电导率、浊度和溶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在3个月均为优势物种的盖氏精囊轮虫与叶绿素a含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水温、pH、溶氧呈负相关(P<0.05)。夏季水位波动过程中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在时间上(月份之间)发生明显演替,呈现轮虫密度逐渐降低,枝角类和桡足类密度逐渐增加的变化规律。水位波动引起环境因子的改变,从而对浮游动物的群落演替产生了重要影响。
-
关键词
浮游动物
密度
生物量
水位波动
碟形子湖
鄱阳湖
-
Keywords
zooplankton
density
biomass
water level fluctuation
shallow dished lake
Poyang Lake
-
分类号
Q958.8
[生物学—动物学]
-
-
题名鲢鳙鱼养殖小型水库底栖动物群落季节动态
被引量:3
- 3
-
-
作者
胡旭仁
金斌松
王文娟
王子牧
秦海明
-
机构
南昌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流域生态学研究所和生命科学学院
南昌大学鄱阳湖环境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西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湖北中扬生态农业有限公司
-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0期6875-6883,共9页
-
基金
湖北省科技计划研究与开发项目(2013BBA049)
江西省教育厅青年基金项目(GJJ13018)
南昌大学鄱阳湖环境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13006457)
-
文摘
底栖动物是鱼类重要的天然饵料,评估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现存量可以指导渔业生产中鱼类的放养数量。为了探究淡水生态养殖水库中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动态,于2013年4月、7月、10月和2014年1月对三河水库的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共采集到7个属的底栖动物,隶属于颤蚓科、摇蚊科和蠓科,未采集到软体动物。相对重要性指数(IRI)计算结果表明,菱跗摇蚊属Clinotanypus(IRI=7136)、颤蚓属Tubifex(IRI=6734)和尾鳃蚓属Branchiura(IRI=1384)是优势类群,分别占总捕获数量的34.26%、50.38%和10.96%。不同季节之间底栖动物的总密度和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均为冬季>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总密度(4100个/m^2)和总生物量(10.14 g/m^2)最高,春季(1446个/m^2;1.07 g/m^2)次之,夏季(579个/m^2;0.66 g/m^2)较低,秋季(492个/m^2;0.64 g/m^2)最低。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MDS)和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季节差异显著(P=0.001),2013年三河水库的底栖动物群落可明显划分为3个:春季群落、夏秋季群落和冬季群落。皮尔森相关分析表明,底栖动物总密度与溶氧和营养盐呈正相关关系,与其他水理化因子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冗余分析表明,氨氮、盐度、pH和浊度是三河水库底栖动物群落季节差异的显著影响因子(P<0.05),总氮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季节差异具有边缘显著影响(P=0.08)。
-
关键词
底栖动物
密度
生物量
季节动态
三河水库
-
Keywords
benthic fauna
density
biomass
seasonal dynamic
Sanhe Reservoir
-
分类号
Q958.8
[生物学—动物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