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政府效能和大部制改革——南昌大学“中国政治学与行政学名家讲坛”第四讲述要
1
作者 艾春菲 廖晓明 刘圣中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F0003-F0003,共1页
关键词 政府效能 南昌大学 行政学 政治学 改革 讲坛 名家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民需求视角下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以天津市调研数据为例 被引量:3
2
作者 曾明 张光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2-38,共7页
公民对政府的评价是"改造政府"的重要途径。在政府可控的因素中,政府的工作作风、政府发布信息的可信度,政府回应、官员廉洁等;在不可控因素中,义务教育状况、环境状况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分析可以发现,... 公民对政府的评价是"改造政府"的重要途径。在政府可控的因素中,政府的工作作风、政府发布信息的可信度,政府回应、官员廉洁等;在不可控因素中,义务教育状况、环境状况等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分析可以发现,政府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改善比经济发展更能有效地改善市民与政府的关系,加快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是市民的真实期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民需求 公共服务型政府 政府绩效评价 天津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变革中的公民意识——江西省村落社区建设的文化动力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刘圣中 周耀敏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9-44,共6页
江西省从2001年开始进行的村落社区建设实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村落社区内部开始改变传统社会以来积累下的关心个人、公共事务冷漠的文化现状,逐渐出现一种有着积极的参与公共事务的主体意识以及关心集体事务和利益的公共意识,这种... 江西省从2001年开始进行的村落社区建设实验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村落社区内部开始改变传统社会以来积累下的关心个人、公共事务冷漠的文化现状,逐渐出现一种有着积极的参与公共事务的主体意识以及关心集体事务和利益的公共意识,这种文化现象可以称为公民意识。这一意识是村落社区建设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当然,这一公民意识也是有限的,还具有明显的村落本位色彩。要帮助农民开拓事业、树立更加广阔的视野是未来公民意识培育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民意识 村落社区 文化动力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作为和谐社会文化基础的公民文化 被引量:3
4
作者 李建生 熊滨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2-15,共4页
公民文化是一种混合现代化与传统因素、目前正处于政治渗透过程中的政治文化,它正在或即将取代种族、传统、血统等价值观成为人类社会的认同价值,这种认同价值由于其"非排斥性"产生了具备和谐社会特点的理性、协商、妥协的平... 公民文化是一种混合现代化与传统因素、目前正处于政治渗透过程中的政治文化,它正在或即将取代种族、传统、血统等价值观成为人类社会的认同价值,这种认同价值由于其"非排斥性"产生了具备和谐社会特点的理性、协商、妥协的平衡利益冲突方式。因此,公民文化与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是一脉相承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公民文化 宪法爱国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资本: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基础 被引量:8
5
作者 吴光芸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7-42,共6页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社会资本理论,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国家和社会之间一定的社会资本,包括信任、互惠规范和参与网络等,能够很好沟通、平衡和发展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国家与个体...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社会资本理论,为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国家和社会之间一定的社会资本,包括信任、互惠规范和参与网络等,能够很好沟通、平衡和发展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国家与个体之间的协作。因而有必要培育国家与社会之间协作性的社会资本,为国家与社会良性互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国家 社会 良性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等的自由主义辩护 被引量:2
6
作者 熊滨 李建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5-30,共6页
平等作为人类一个古老和抗议性的理想,其理念在近代经历了一个随自由主义理论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即古典自由主义的权利平等、功利自由主义以自由为基础的平等和新自由主义平等的限度。这种情况说明人类对于平等的理解远没有达成共识,... 平等作为人类一个古老和抗议性的理想,其理念在近代经历了一个随自由主义理论的变化而变化的过程,即古典自由主义的权利平等、功利自由主义以自由为基础的平等和新自由主义平等的限度。这种情况说明人类对于平等的理解远没有达成共识,平等的内涵也必然会随社会本身的变化而发生波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等 自由 自由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政治资源的空间分布:一个描述性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曾明 《理论与改革》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8-11,共4页
本文将政治资源的概念操作化为社会等级、受教育程度、政治精英或是权力精英等几类变量,对这些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中国的政治资源在省际间和三大地带,即东、中、西部间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的特点。总体而言,东部要显著地高... 本文将政治资源的概念操作化为社会等级、受教育程度、政治精英或是权力精英等几类变量,对这些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表明,中国的政治资源在省际间和三大地带,即东、中、西部间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的特点。总体而言,东部要显著地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在全国人大代表的比例上,西部要高于东部和中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资源 空间分布 不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秩序到自由:政治文明之传统性到现代性的价值转换 被引量:4
8
作者 刘海涛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1-46,共6页
政治文明具有两个核心价值目标:秩序与自由。对政治文明需要作一个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价值区分,政治文明的传统性价值的中心是以国家为政治主体的对秩序的追求,而政治文明的现代性价值的中枢却转换为以个人为政治主体的对自由的追求。对... 政治文明具有两个核心价值目标:秩序与自由。对政治文明需要作一个传统性与现代性的价值区分,政治文明的传统性价值的中心是以国家为政治主体的对秩序的追求,而政治文明的现代性价值的中枢却转换为以个人为政治主体的对自由的追求。对于政治文明的现代性追求而言,秩序与自由并非两个完全相克的价值追求。其实两者互为对照,形成张力,才是人类政治文明长久追求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秩序 自由 政治文明 传统性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制度供给问题之窥探 被引量:1
9
作者 廖晓明 罗文剑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13,共5页
服务型政府最大的服务就是提供制度供给。政府转型实质上就是政府管理体制的变迁,而在制度层面,我国存在两大不足,即制度短缺和制度失灵。在制度供给过程中,为了走出路径依赖的陷阱,使制度供给进入良性循环,应该从观念、经济和体制的角... 服务型政府最大的服务就是提供制度供给。政府转型实质上就是政府管理体制的变迁,而在制度层面,我国存在两大不足,即制度短缺和制度失灵。在制度供给过程中,为了走出路径依赖的陷阱,使制度供给进入良性循环,应该从观念、经济和体制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提出制度重塑的内容和目标:建立多元服务供给体制,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体制,逐步建立规范化的质量管理体制,加快电子政务体制建设,完善法制建设,加快政府问责制度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服务型政府 制度供给 路径依赖 制度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我国信访研究的演进与转向 被引量:1
10
作者 尹利民 黄成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9-54,共6页
当前我国的信访研究以集体维权行动为开端,通过多元交叉分析框架的引入而延伸拓展。这种解释性研究虽在某种程度上拓宽了研究视野,但要在总体上提升信访研究的水平,还必须由解释性研究向信访的类型学、内在机理、动力机制以及支持体系... 当前我国的信访研究以集体维权行动为开端,通过多元交叉分析框架的引入而延伸拓展。这种解释性研究虽在某种程度上拓宽了研究视野,但要在总体上提升信访研究的水平,还必须由解释性研究向信访的类型学、内在机理、动力机制以及支持体系等结构性研究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访研究 信访 集体行动 维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邦党人文集》:古典共和主义与自由共和主义之分野
11
作者 李建生 熊滨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3-46,共4页
《联邦党人文集》作为自由共和主义的传承之作,对古典共和主义理念做了几个方面的颠覆,即由直接民主、“忘我”的美德观置换为间接民主、“勿忘我”的美德观。在法律系统上也完成了由大陆法系向普通法系的转换。并由此在共和主义理念中... 《联邦党人文集》作为自由共和主义的传承之作,对古典共和主义理念做了几个方面的颠覆,即由直接民主、“忘我”的美德观置换为间接民主、“勿忘我”的美德观。在法律系统上也完成了由大陆法系向普通法系的转换。并由此在共和主义理念中增加了宪政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主义 直接民主 间接民主 美德观 普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计生态化的哲学转向
12
作者 陈玮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8-22,共5页
设计生态化是让环境的影响达到与生态过程相协调程度的设计理念。它源于人们对现代技术及其文化所引起的生态和环境破坏的反思,反映了人和人类追求人与自然及整个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美好设计理想。设计生态化的哲... 设计生态化是让环境的影响达到与生态过程相协调程度的设计理念。它源于人们对现代技术及其文化所引起的生态和环境破坏的反思,反映了人和人类追求人与自然及整个生态系统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的美好设计理想。设计生态化的哲学转向即是指生态设计到深生态设计的哲学转向,是从多元中心论到一元整体论、从持续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从技术美学观到生态美学观、从形而上学论到对立统一论的一系列转变。这是设计生态化由指导具有形而上学特征的技术学科领域,跨入指导具有辨证统一内涵的社会学科领域的必然趋势。这也为日益重要的设计学科开拓了发展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计生态化 哲学转向 生态设计 深生态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