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略论中国影视民俗化及其发展趋向 被引量:1
1
作者 肖玉梅 陈文君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9-121,共3页
影视这种具有文化传播性质的媒介,在其诞生之际,就注定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服务。民俗文化倾注于民众的思维意识并且根深蒂固,使得影视的创造者天生具备深刻的民俗文化意识。而影视利用其本身所具有的视听属性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地为民俗... 影视这种具有文化传播性质的媒介,在其诞生之际,就注定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服务。民俗文化倾注于民众的思维意识并且根深蒂固,使得影视的创造者天生具备深刻的民俗文化意识。而影视利用其本身所具有的视听属性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地为民俗文化的展现提供了完美的场所。因此,影视的记录性质和传播性质让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并发扬,使世界更加趋向于普世价值观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俗 影视 传播媒介 民俗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校园青春剧的创制现状与发展前景 被引量:1
2
作者 何静 邓煜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2期94-99,共6页
在中国电视剧欣欣向荣、高歌猛进的同时,相比而言,大学校园青春剧却有几分清冷,但是,其高校氛围、青春气息、爱情故事和励志精神,却仍然得到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关注。优秀的大学生校园青春剧理当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准确定位青春校园... 在中国电视剧欣欣向荣、高歌猛进的同时,相比而言,大学校园青春剧却有几分清冷,但是,其高校氛围、青春气息、爱情故事和励志精神,却仍然得到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关注。优秀的大学生校园青春剧理当树立文化自觉意识,准确定位青春校园的生活动态,运用青春学子喜闻乐见的叙述模式和表现手法,在教育性、娱乐性和商业性之间寻找恰当的平衡点,为青春学子创作寄托思绪、放飞梦想的荧屏形象。这是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创造,其定位无疑应该是面向世界和走向世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校园青春剧 现状 发展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可辛电影叙事探析 被引量:8
3
作者 胡清 黄子婵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5期44-45,共2页
陈可辛在中国导演群中独树一帜。在多元共存的文化语境中,他于电影叙事策略的选择上,以草根大众话语为本,并自如地将主流话语缝合其间,同时智慧地彰显精英话语;在叙事结构上,复调对话又作环形的回归;在叙事类型上,擅长模式的颠覆和新的... 陈可辛在中国导演群中独树一帜。在多元共存的文化语境中,他于电影叙事策略的选择上,以草根大众话语为本,并自如地将主流话语缝合其间,同时智慧地彰显精英话语;在叙事结构上,复调对话又作环形的回归;在叙事类型上,擅长模式的颠覆和新的整合交融。于是,陈可辛电影负重若轻地让商业与艺术共舞,成为当代电影之传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可辛 叙事策略 叙事结构 类型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特技彰显电影本性——“奇观”与奇观叙事空前繁荣解析 被引量:6
4
作者 胡辛 邓煜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22-127,共6页
数字特技对电影的长驱直入,使传统特技对电影的作用由"缝缝补补的针"变为"开天辟地的斧",并且对电影本体论进行了解构。数字特技使电影的本性——"奇观"得以彰显。"奇观"的高难度极致状态有令... 数字特技对电影的长驱直入,使传统特技对电影的作用由"缝缝补补的针"变为"开天辟地的斧",并且对电影本体论进行了解构。数字特技使电影的本性——"奇观"得以彰显。"奇观"的高难度极致状态有令人振聋发聩的美学效应,又具有"语言叙述"的叙事功能,更有象喻与点题作用。奇观与虚拟美学血肉相连,符合并满足消费时代的受众需求。所以,数字特技对电影本体论貌似颠覆性的解构实质是革命性建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数字特技 电影本体 “奇观”叙事 虚拟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韩偶像剧叙事元素论析——兼评24集校园青春剧《聚沙》 被引量:1
5
作者 邓煜 何静 王小娥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32-137,共6页
偶像剧起源于日本,韩国偶像剧博采众长后来居上,日韩偶像剧皆已成为"文化输出"的黄金产业,赢得中国观众的喜爱。青春、爱情、励志和娱乐是日韩偶像剧构成元素,"爱情蒙太奇"、"同一屋檐下"、"灰姑娘... 偶像剧起源于日本,韩国偶像剧博采众长后来居上,日韩偶像剧皆已成为"文化输出"的黄金产业,赢得中国观众的喜爱。青春、爱情、励志和娱乐是日韩偶像剧构成元素,"爱情蒙太奇"、"同一屋檐下"、"灰姑娘传奇"是日韩偶像剧常见的叙事模式,这是日韩偶像剧辉煌的缘由。国产偶像剧必须走本土化之路,而24集校园青春剧《聚沙》作出了偶像剧本土化的有益的实验,走出了一条民族化偶像剧的康庄大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春偶像剧 爱情 励志 叙事策略 《聚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色幽默在中国大陆影像中的表达 被引量:6
6
作者 胡清 李姜江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5期131-135,共5页
20世纪80年代,西方黑色幽默出现于中国当代小说中,进而扩展到中国的电影领域。虽然中国电影尚未形成特定的流派,但黑色幽默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一个重要元素。黑色幽默在影像表达中有其独特的视听语言,其寓言化的镜像语言、"... 20世纪80年代,西方黑色幽默出现于中国当代小说中,进而扩展到中国的电影领域。虽然中国电影尚未形成特定的流派,但黑色幽默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一个重要元素。黑色幽默在影像表达中有其独特的视听语言,其寓言化的镜像语言、"戏仿"、"拼贴"的娴熟手段、"挪用"、"误置"的台词等,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西方影片中的黑色幽默相比,大陆电影中的黑色幽默已经具备一定本土化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幽默 影像表达 视听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视人文谈话节目:大众传媒中的精英文化绿洲 被引量:1
7
作者 胡辛 郭敏秀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4-120,共7页
电视人文谈话节目是20世纪末出现的电视谈话节目之一种,它的出现体现了身处电视文化沙漠的人们对文化绿洲的向往和追求。《大家》于内涵丰富而客观理性的叙事中展现嘉宾伟大的家国情怀和动人的人生性情,《开坛》则在自由不羁的讨论中穿... 电视人文谈话节目是20世纪末出现的电视谈话节目之一种,它的出现体现了身处电视文化沙漠的人们对文化绿洲的向往和追求。《大家》于内涵丰富而客观理性的叙事中展现嘉宾伟大的家国情怀和动人的人生性情,《开坛》则在自由不羁的讨论中穿越时空、张扬人文精神,为观众奉献精神大餐。他们独特化、个性鲜明的节目制作艺术和共同化的人文内涵追求,是电视人文谈话节目成功的必备条件。但纵观当今电视人文谈话节目,人文精神的缺失正是扼住其发展咽喉的瓶颈。因此,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找到市场与文化的最佳合力,既注重节目艺术个性的形成,又重视节目文化底蕴的挖掘,是电视人文谈话节目成功的必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节目 文化背景 人文精神 人文谈话节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婚》的文化意义品读 被引量:1
8
作者 胡清 陈雷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2-133,共2页
《金婚》创作秉承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以浓郁的平民情怀对日常生活进行诗意的书写,在“生活流”般的叙事当中去读解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幸福。本文从文化的视点出发,以“编年体例含纳社会意义、彰显文化精神”、“平民情怀容纳生活百... 《金婚》创作秉承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以浓郁的平民情怀对日常生活进行诗意的书写,在“生活流”般的叙事当中去读解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幸福。本文从文化的视点出发,以“编年体例含纳社会意义、彰显文化精神”、“平民情怀容纳生活百态、呈现平凡之美”、“和谐视角构建文化之美、融铸幸福之味”三个角度切入,融会其结构、叙事、人物、主题的特质,品读郑晓龙导演的长篇电视剧《金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婚》 编年体 平民情怀 和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堂电影院》里的若影人生 被引量:1
9
作者 任晖 蔡海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64-65,共2页
《天堂电影院》是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的“寻找三部曲”的一部,这是一部很怀旧、很温暖、很能引起回忆的影片。纵观整个影片,印象最深的,也是带领我们重拾记忆,一步一步走进一个伟大导演成长过程、结构整部影片的,应该是那些经过精... 《天堂电影院》是意大利导演托纳托雷的“寻找三部曲”的一部,这是一部很怀旧、很温暖、很能引起回忆的影片。纵观整个影片,印象最深的,也是带领我们重拾记忆,一步一步走进一个伟大导演成长过程、结构整部影片的,应该是那些经过精心处理的流畅的相似转场镜头。影片通过一系列看似简单寻常的物件、人物动作等细节的描写,将一段段温暖的情感、一个个生动鲜活的生命、一种生命的真理呈现在观众面前。本文将从转场、细节、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影片《天堂电影院》的艺术特色和其代表的深刻的人生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堂 转场 细节 结构 人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时期大陆抗战题材影片的创作模式探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云凤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9-20,共2页
十七年时期,中国内地拍摄了一系列抗战题材影片,受当时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这类影片呈现出一些共有的模式。这类影片在主题表达上,描写人民保家卫国、抗击日军的斗争,高扬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人物... 十七年时期,中国内地拍摄了一系列抗战题材影片,受当时特殊的社会政治环境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这类影片呈现出一些共有的模式。这类影片在主题表达上,描写人民保家卫国、抗击日军的斗争,高扬爱国主义、民族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人物塑造上,采用二元对立的人物关系设置,讴歌英雄,丑化反派人物;在叙事策略上,注重传奇性和泛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题表达 人物塑造 叙事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惊艳陶瓷(上、下集)
11
作者 胡辛(编剧) 何静(编剧) 王小娥(编剧)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77-192,共16页
上集 1.红城大学校园 黄昏 暮春四月,雨丝斜飞。 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男女生八人冒雨拍摄。 蔡蔡子已调好机器,坐在轨道的推车上准备拍摄。
关键词 陶瓷 大学校园 广播电视 男女生 艺术学 拍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在电影之梦中飞翔——张艺谋与斯皮尔伯格的美学追求比较
12
作者 胡辛 邓煜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3-119,共7页
张艺谋是中国最杰出的电影导演之一,斯皮尔伯格则创造了美国电影的奇迹。斯皮尔伯格从崇尚新技术主义到回归纪实美学,张艺谋则从造型艺术起家到新现实主义再到技术加唯美主义,两人都在创新求变。但他们是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成长... 张艺谋是中国最杰出的电影导演之一,斯皮尔伯格则创造了美国电影的奇迹。斯皮尔伯格从崇尚新技术主义到回归纪实美学,张艺谋则从造型艺术起家到新现实主义再到技术加唯美主义,两人都在创新求变。但他们是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因此也就必然地带有各自的文化烙印,斯皮尔伯格以宏大、张扬、璀璨的电影语言推行扩散着西方的文化观念和价值理想,张艺谋则试图最大限度地弥合中西文化差异,追求一种“主流的”、可以“平等”对话的文化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艺谋 斯皮尔伯格 电影 纪实美学 新技术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源于道——浅析“道”范畴与中国电影
13
作者 熊细滚 沈鲁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2期6-7,共2页
'道'是中国古典美学极为推崇的本原范畴之一,在历代艺术家的审美创造活动中都可见其深刻的影响。中国电影虽然是由西方舶来,但当它与中国本土的文化土壤相结合并迅速发展成熟,其内在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都是同'道'范... '道'是中国古典美学极为推崇的本原范畴之一,在历代艺术家的审美创造活动中都可见其深刻的影响。中国电影虽然是由西方舶来,但当它与中国本土的文化土壤相结合并迅速发展成熟,其内在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都是同'道'范畴相通的,是与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相呼应的。以'道'范畴为切入点感悟中国电影的独特发展道路,无疑对考察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建设民族化电影美学是有所启迪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电影 民族化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犹有花枝俏:在迷茫中的坚守与突击
14
作者 何静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3期23-24,共2页
自1949年至今,中国女性导演的崛起结束了中国电影史女导演的空白期。王苹等第三代女性导演在大时代的书写中遮蔽不了性别征候,黄蜀芹、张暖昕等第四代女性导演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电影,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大潮却使女性... 自1949年至今,中国女性导演的崛起结束了中国电影史女导演的空白期。王苹等第三代女性导演在大时代的书写中遮蔽不了性别征候,黄蜀芹、张暖昕等第四代女性导演开创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电影,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大潮却使女性电影的文化探险变得更为艰难复杂;宁瀛等第五代导演的智慧坚心和突围,却仍让探索充满生命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女性电影 女导演 女性意识 女性叙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话语范式的后现代僭越——影片《大电影之数百亿》后现代解读
15
作者 王春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7期36-36,共1页
后现代语境为影像话语系统的转换和镜像的变异,为近期后现代主义电影的整体亮相准备了条件。《大电影之数百亿》就选取了都市里'买房炒楼'这一热门话题从侧面透视都市人的现代生活,电影中含蓄地传达了意蕴深厚的人生哲理。
关键词 《大电影之数百亿》 后现代话语 影像化呈现 叙事策略及表现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视符号学在电视节目中的运用 被引量:5
16
作者 贺钢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2-,共1页
电视作为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就是借助一系列符号来完成的。电视符号学广泛地运用在电视节目之中,如电视娱乐节目,电视剧,电视主持人等。对此探讨,有利于电视事业的发展和培养电视受众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 电视符号学 电视节目 运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电影人民美学观念嬗变历程解读 被引量:4
17
作者 孙华 《电影评介》 2013年第5期74-75,110,共3页
人民美学观念表现在中国电影创作领域则是将人民大众作为表现对象和审美主体的一种美学思想。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电影人民美学,因国内不同时期的政治命题和文化动机的变动而形成流变,这种流变大体历经了伦理型人民美学、民族型人民美学... 人民美学观念表现在中国电影创作领域则是将人民大众作为表现对象和审美主体的一种美学思想。作为思想上层建筑的电影人民美学,因国内不同时期的政治命题和文化动机的变动而形成流变,这种流变大体历经了伦理型人民美学、民族型人民美学、人权型人民美学、政治化人民美学以及人权型人民美学回归下的多元变奏等阶段。因而,中国电影发展史在美学层面上呈现为丰富的人民美学建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美学 伦理型 民族型 人权型 政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撞车》:在揭疮与心灵按摩之间 被引量:1
18
作者 林丽萍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11-12,共2页
当看多了好莱坞炮制的浪漫温情剧后,往往会产生错觉,误以为生活永远是充满阳光的善良。这种片面的单纯往往让我们不愿意直面社会的真实。2006年获得7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撞车》再现了种族主义冲撞的纠葛,但导演保罗·哈吉斯却采... 当看多了好莱坞炮制的浪漫温情剧后,往往会产生错觉,误以为生活永远是充满阳光的善良。这种片面的单纯往往让我们不愿意直面社会的真实。2006年获得7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撞车》再现了种族主义冲撞的纠葛,但导演保罗·哈吉斯却采取了中庸温和的手法,在不到2个小时的片长中,再现了冲突在36小时中发生、发展以及解决的过程。既唤起了人们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关注,又给人以希望。做到了揭疮与心灵按摩的双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族主义 黑人 检察官 导演 社会问题 人与人 波斯人 冲突 心灵 影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国与时代的共鸣——家庭伦理片中“家国同构”的文化理念探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雷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18-19,共2页
'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文化理念,家庭伦理片作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最为发达的一个片种即承袭了'家国同构'的文化思想,这种电影类型往往通过家庭的历史变迁传递出社会时代和国家政治的公共气息。本文将... '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文化理念,家庭伦理片作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上最为发达的一个片种即承袭了'家国同构'的文化思想,这种电影类型往往通过家庭的历史变迁传递出社会时代和国家政治的公共气息。本文将结合个案分析试图探讨中国家庭伦理片中'家国同构'的文化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伦理 家国同构 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长中的“新生代”——张杨的麻辣人生
20
作者 闻静 邵泉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50-51,共2页
90年代初期和中期,中国影坛又出现了一批年轻有为的电影创作群体,他们大多出生于60年代,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以及上海戏剧学院等院校,受过专业而系统的训练。大家都把这一代电影艺术家称为'第六代导演',或者是'... 90年代初期和中期,中国影坛又出现了一批年轻有为的电影创作群体,他们大多出生于60年代,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以及上海戏剧学院等院校,受过专业而系统的训练。大家都把这一代电影艺术家称为'第六代导演',或者是'新生代导演'。以张元、张杨、胡雪杨、王小帅、娄烨等为首,围绕着他们还形成了一个相似的学院派的青年电影人圈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六代导演 爱情 电影学 创作群体 戏剧学 新生代导演 人生 电影艺术 成长 文化姿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