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土工程协同式风险评估方法
1
作者 肖特 李典庆 周创兵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35-1343,共9页
空间变异性是岩土材料的固有属性,给岩土工程可靠性分析和风险评估带来了巨大挑战。在随机有限元法的框架下,提出了一种结合多模型效率和精度优势的协同式风险评估方法,通过随机模拟样本空间建立简单模型和复杂模型的内在联系,不仅能灵... 空间变异性是岩土材料的固有属性,给岩土工程可靠性分析和风险评估带来了巨大挑战。在随机有限元法的框架下,提出了一种结合多模型效率和精度优势的协同式风险评估方法,通过随机模拟样本空间建立简单模型和复杂模型的内在联系,不仅能灵活地处理复杂的岩土体空间变异性,同时能实现既高效又准确的风险评估。通过基坑、浅基础、边坡等3个典型岩土工程算例验证了协同式风险评估方法的有效性,其计算效率较传统随机模拟方法提高了数个量级,为复杂工程定量风险评估提供切实可行的工具。岩土体三维空间变异性会显著影响岩土工程的失效模式、可靠性和风险,协同式风险评估方法能够合理考虑这些影响,极大促进随机有限元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多模型协同策略可以推广应用于贝叶斯更新、最优化等诸多目标明确的随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土工程 空间变异性 可靠性分析 风险评估 多模型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培养——基于事故案例分析的课程教学探索 被引量:4
2
作者 李永华 陈宝魁 吴斯亮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0-184,共5页
以“土木工程电算实训”课程为例,以工程事故案例为载体,将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实践能力嵌入课程目标体系。采用实验仿真方式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力学原理将工程案例合理抽象化,建立正确的力学分析模型及设定合理的边界条件... 以“土木工程电算实训”课程为例,以工程事故案例为载体,将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实践能力嵌入课程目标体系。采用实验仿真方式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力学原理将工程案例合理抽象化,建立正确的力学分析模型及设定合理的边界条件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工程问题及把控关键工程问题的能力。最后以学生学习效果为中心构建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能充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点融会贯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工程问题 工程认证 事故案例 实验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水量调度
3
作者 何立新 高炳享 +3 位作者 夏浩顺 龙岩 王超 何中政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6-908,共13页
江水北调工程以向江苏境内工农业及城乡生活供水为主,同时保障改善洪泽湖、骆马湖生态,但工程运行现状存在运行成本高、湖泊弃水量大等不足。为此,采用模拟和优化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以供水缺额最小、湖泊水位超限制最小和泵站运行成本最... 江水北调工程以向江苏境内工农业及城乡生活供水为主,同时保障改善洪泽湖、骆马湖生态,但工程运行现状存在运行成本高、湖泊弃水量大等不足。为此,采用模拟和优化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以供水缺额最小、湖泊水位超限制最小和泵站运行成本最低为优先级设定目标函数,构建江水北调工程年水量调度概化模型,开展不同水平年、不同补湖水位以及高水低用3种调度情景分析。结果表明:骆马湖调蓄库容小,调水运行期使得水位波动频繁,中运河泵站会同频开启补湖,且容易达到输水能力上限;适当降低洪泽湖补湖水位,可充分利用湖泊富余水量,使调水成本降低;完全禁止骆马湖高水低用会加重洪泽湖以下梯级线路供水任务的运行负担,同时增加骆马湖的弃水量,适当允许高水低用可使成本减小,减少泵站抽水任务。建立的模型以及相关研究成果可为江水北调工程调度运行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水北调 调水工程 水资源调度 湖泊调蓄 多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距离负扬程加压泵站调水工程水力控制方式探讨 被引量:4
4
作者 曾敏 谢杰 +3 位作者 黄伟 祖子豪 廖晨希 程佳长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3-97,113,共6页
事故掉电引发的停泵水锤是泵站调水工程安全运行最主要的威胁之一,而对于下游水位低于上游水位的长距离负扬程加压泵站调水工程而言,事故停泵易造成管道拉空,负水锤防护难度较大,因此,针对其停泵工况的水力控制研究十分重要。以某长距... 事故掉电引发的停泵水锤是泵站调水工程安全运行最主要的威胁之一,而对于下游水位低于上游水位的长距离负扬程加压泵站调水工程而言,事故停泵易造成管道拉空,负水锤防护难度较大,因此,针对其停泵工况的水力控制研究十分重要。以某长距离负扬程泵站调水工程为例,模拟计算了事故停泵、阀门拒动这一控制性工况下的水力过渡过程,并对比分析了空气罐、空气阀与空气阀联合空气阀调压室3种水力控制方案的水锤防护效果。结果表明:对于长距离负扬程加压泵站调水系统而言,当采用空气罐的水力控制方式时,所需的空气罐体积较大,投资高昂;当单纯采用空气阀的水力控制方式时,难以有效解决管道局部高点处负压较大的问题,仍可能诱发弥合性水锤;当将部分空气阀附加一根短管组合成空气阀调压室后,能够有效控制管内负压。空气阀与空气阀调压室联合防护是一种十分经济且有效的水锤防护方案,可为这类负扬程加压调水工程的水力控制方式选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停泵水锤 空气阀 空气阀调压室 空气罐 水力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昌地铁含泥饱和砂土的三剪次加载面模型
5
作者 胡小荣 路祥 袁豪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20,共12页
以三剪强度准则作为破坏准则,推导出饱和土的三剪破坏应力比。考虑到砂土的剪胀特性,引入剪胀状态参量对三剪破坏应力比进行修正得到相变应力比。用相变应力比对修正剑桥模型中为定值的破坏应力比进行替换,得到新的屈服函数。将其与次... 以三剪强度准则作为破坏准则,推导出饱和土的三剪破坏应力比。考虑到砂土的剪胀特性,引入剪胀状态参量对三剪破坏应力比进行修正得到相变应力比。用相变应力比对修正剑桥模型中为定值的破坏应力比进行替换,得到新的屈服函数。将其与次加载面理论相结合,提出含泥饱和砂土三剪次加载面模型。取用南昌地铁某路线路段地下砂土和黏土作为试验土样,砂土中掺入粒径小于0.075 mm的黏土作为含泥砂土,并设定密实度为70%的试样含泥量为0、5%和10%,通过相关土工试验确定模型参数。将本构模型计算结果与常规静三轴试验结果和循环常规动三轴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静三轴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构模型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变化规律基本一致,验证了该本构模型的正确性。其他条件相同情况下,随着含泥量增大,土体抗剪强度增大,体积剪缩阶段变长,剪胀现象越不明显。动三轴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本构模型数值计算曲线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在加载初期土体塑性应变发展较快,随着加载和卸载的不断交替以及循环次数的不断增加,滞洄圈变得越来越密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泥饱和砂土 三剪次加载面 三剪强度准则 本构模型 三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距离重力流加压联合输水系统水锤防护数值模拟
6
作者 黄伟 廖晨希 +3 位作者 黄鑫 顾平 刘彬 黄梓阳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8-123,130,共7页
长距离重力流输水系统在大流量输水期间需开启首部泵站加压供水,形成重力流加压联合输水,如遇事故停泵极易引起管线内水柱分离,产生弥合水锤威胁工程安全。采用特征线法对空气阀、空气阀+末端阀联合、空气阀+末端阀+溢流管联合、空气阀... 长距离重力流输水系统在大流量输水期间需开启首部泵站加压供水,形成重力流加压联合输水,如遇事故停泵极易引起管线内水柱分离,产生弥合水锤威胁工程安全。采用特征线法对空气阀、空气阀+末端阀联合、空气阀+末端阀+溢流管联合、空气阀+空气阀调压室联合4种水锤防护方案开展水锤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对长距离重力流加压联合输水系统,利用末端阀关闭形成增压波无法有效改善管内负压效果,还可能带来管内最大压力超标问题;利用调压管和空气阀组合的空气阀调压室兼顾了补水和补气功能,与空气阀联合防护对于管内正、负压均有良好的防护效果,可作为长距离重力流加压输水系统的首选防护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停泵水锤 水柱分离 空气阀 空气阀调压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驼峰特性对抽水蓄能机组抽水断电过渡过程的影响
7
作者 黄伟 陈祥即 +2 位作者 李火坤 黄锦林 张建伟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12-818,825,共8页
为了评估水泵区的驼峰特性对抽水蓄能电站抽水断电过程的影响,指导抽水蓄能机组选型,提出了驼峰偏角指标,用于直观定量评定水泵水轮机驼峰特性的强弱程度.通过改变驼峰偏角调整水泵水轮机全特性曲线,利用特征线法模拟分析了不同驼峰偏... 为了评估水泵区的驼峰特性对抽水蓄能电站抽水断电过程的影响,指导抽水蓄能机组选型,提出了驼峰偏角指标,用于直观定量评定水泵水轮机驼峰特性的强弱程度.通过改变驼峰偏角调整水泵水轮机全特性曲线,利用特征线法模拟分析了不同驼峰偏角对蜗壳最大压力和尾水管进口最小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驼峰偏角越小,发生抽水断电事故时机组蜗壳最大压力越小,尾水管进口最小压力越大,调保参数极值指标越有利;而随着驼峰偏角的增大,驼峰区的斜率变陡,当单位转速发生较小变化时,亦会引起机组流量和力矩的快速变化,引发强烈的压力脉动.因此,在进行机组选型时应尽可能选择驼峰偏角较小的水泵水轮机,可有助于降低抽水断电过程中的压力脉动幅值,保障电站抽水工况的运行安全.研究成果可为抽水蓄能电站的机组选型和水泵水轮机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水蓄能电站 水泵水轮机 驼峰特性 过渡过程 数值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8
作者 郑博福 张吉洪 +4 位作者 何刘洁 吴之见 罗甜 朱锦奇 万炜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91,共13页
厘清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机制,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其他地区水生态空间划定与保护提供科学参考。采用标准差椭圆、Kernel密度及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时空演化... 厘清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机制,为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其他地区水生态空间划定与保护提供科学参考。采用标准差椭圆、Kernel密度及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2000—2020年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除2015年水生态空间规模小幅下降外,20年来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规模呈上升趋势,总体增加6085km^(2),以横断山区、长江中下游经济较为发达的平原地区等地的变化情况最为典型。水生态空间分布重心整体向西迁移,迁移距离为19.8km。(2)在水生态空间与各类空间转化过程中,与农业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化最为突出,主要分布于鄱阳湖平原、洞庭湖平原、丹江口水库以及长江沿岸地区。其中水生态空间转为农业空间9236km^(2),农业空间转为水生态空间规模达11404km^(2),城镇空间与水生态空间转化规模最小,转入、转出规模分别为1799 km^(2)和1079 km^(2)。(3)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演化受到多种影响因子的共同作用,以双因子增强以及非线性增强作用为主,自然环境类及区位交通类因子在单因素及多因素交互作用中的贡献度q值大部分在0.7以上,这2类因子是长江经济带水生态空间时空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态空间 演变特征 土地利用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碟形弹簧力学性能测试实验装置设计及教学实践应用
9
作者 胡淑军 廖元 +1 位作者 罗岚 邵铁峰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6-152,共7页
为了将可恢复功能防震理论引入“工程结构抗震”课程,该文基于耗能低和自复位能力良好的受压碟形弹簧,设计了一种碟形弹簧实验装置,并对该装置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耗能能力和自复位能力开展试验研究,揭示碟形弹簧的力学性能与工作机... 为了将可恢复功能防震理论引入“工程结构抗震”课程,该文基于耗能低和自复位能力良好的受压碟形弹簧,设计了一种碟形弹簧实验装置,并对该装置的滞回曲线、骨架曲线、耗能能力和自复位能力开展试验研究,揭示碟形弹簧的力学性能与工作机理等。该文将疲劳试验机引入工程结构抗震课程与实验教学,使学生能从宏观和微观视角直接认识碟形弹簧的耗能演化特征,以及认识碟形弹簧在地震作用下的耗能与复位性能。该实验可用于锻炼学生硬件操作和软件使用能力,以问题为导向对结果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加深学生对工程结构抗震原理和可恢复功能理念中自复位、可更换和耗能机制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碟形弹簧 力学性能 实验教学 疲劳试验机 自复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冲层-桩板墙组合支护膨胀土边坡现场试验研究
10
作者 杨果林 李文生 +3 位作者 段君义 杨啸 李兴瑷 夏晓鹏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3,共10页
为研究缓冲层对桩板墙结构支护膨胀土边坡的力学与变形特性的影响,以湖北当阳某铁路膨胀土边坡的桩板墙-缓冲层[包括聚苯乙烯泡沫(EPS)缓冲层和袋装砂石缓冲层2种]组合支护结构为对象,通过实施现场试验,分析气候环境作用下该组合支护结... 为研究缓冲层对桩板墙结构支护膨胀土边坡的力学与变形特性的影响,以湖北当阳某铁路膨胀土边坡的桩板墙-缓冲层[包括聚苯乙烯泡沫(EPS)缓冲层和袋装砂石缓冲层2种]组合支护结构为对象,通过实施现场试验,分析气候环境作用下该组合支护结构中的土体湿度、桩身位移、板后土压力及桩与板弯矩的变化规律,揭示不同缓冲层情况下膨胀土边坡-缓冲层-桩板墙组合支护结构的相互作用及其协同的力学与变形关系.结果表明:相比于袋装砂石缓冲层,EPS缓冲层能够更有效地降低侧向膨胀压力,在本试验中测得最大消减率为69%.同时,EPS缓冲层能够及时响应气候环境引起的膨胀土胀缩变化,继而动态改善板后侧向总土压力的分布,而袋装砂石缓冲层对气候环境的响应能力明显相对较弱.膨胀土边坡-EPS缓冲层-桩板墙结构三者之间能够形成稳定的协调相互作用,进而降低膨胀土膨胀特性对桩间板弯矩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边坡 桩板墙结构 EPS缓冲层 侧向膨胀压力 桩身弯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筑群立面风驱雨捕集特性
11
作者 刘向伟 吴柄璇 +2 位作者 郭兴国 罗娜 杜立志 《化学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28,35,共7页
风驱雨作为建筑围护结构中最重要的湿源,对建筑围护结构的热湿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等均有重要影响。很多学者对建筑立面风驱雨展开深入的研究,但研究对象多为独栋建筑。实际上,中国建筑多以建筑群落的形式存在,建... 风驱雨作为建筑围护结构中最重要的湿源,对建筑围护结构的热湿性能、力学性能、耐久性、建筑能耗和碳排放等均有重要影响。很多学者对建筑立面风驱雨展开深入的研究,但研究对象多为独栋建筑。实际上,中国建筑多以建筑群落的形式存在,建筑自身对风场有干扰,建筑群内各建筑立面的风向和风速均可能会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影响入侵到建筑立面的风驱雨。为了揭示建筑群内各建筑立面的风驱雨捕集特性,基于风相和雨相质量和动量守恒原理,采用欧拉多相流方法建立并验证建筑风驱雨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建筑群立面的风驱雨捕集特性进行分析。以广州地区为例,由结果可知:建筑群立面风驱雨捕集比与独栋建筑立面风驱雨捕集比相比有较大差异,其中最大差异高达26.3%,最小差异亦可达5.2%。另外,由于受风阻效应的影响,建筑群内各建筑立面的捕集比也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驱雨 欧拉多相流 捕集比 风阻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拆除构件法的砌体结构教学楼抗倒塌研究
12
作者 周强 唐吉坤 +1 位作者 郭倩勤 赵文洋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4-92,共9页
历史震害表明,砌体结构教学楼的连续倒塌会造成严重的师生伤亡,留下惨痛教训。文中基于汶川地震中的实际震例和拆除构件法,研究了砌体结构教学楼的抗倒塌性能。首先,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并对砌体结构教学楼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和倒塌模拟... 历史震害表明,砌体结构教学楼的连续倒塌会造成严重的师生伤亡,留下惨痛教训。文中基于汶川地震中的实际震例和拆除构件法,研究了砌体结构教学楼的抗倒塌性能。首先,建立了有限元模型,并对砌体结构教学楼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分析和倒塌模拟,分析了结构震害机理;其次,研究了拆除不同位置横墙对砌体结构教学楼的抗震性能和抗倒塌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砌体结构教学楼底层震害较重,易成为结构的薄弱楼层;底层楼梯间墙体在地震中突然破坏失效,导致局部倒塌的发生;当结构底层不同横墙破坏时,结构的倒塌状态有较大差异;底层无构造柱约束的横墙对结构的抗倒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该研究可为砌体结构教学楼的设计、改造及加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砌体结构教学楼 抗倒塌 拆除构件法 倒塌模拟 弹塑性时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材料性能退化的江西村镇老旧房屋抗震性能分析
13
作者 周强 肖卫华 +1 位作者 谢旺杨 赵文洋 《自然灾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0-172,共13页
为真实掌握江西村镇大量既有老旧房屋的抗震性能,以砖混结构、砖木结构这两类典型结构为依托,开展考虑材料性能退化的江西村镇老旧房屋抗震性能分析。确定了以酸雨腐蚀作为主要影响因素的材料性能退化规律,进而建立了两栋老旧房屋的有... 为真实掌握江西村镇大量既有老旧房屋的抗震性能,以砖混结构、砖木结构这两类典型结构为依托,开展考虑材料性能退化的江西村镇老旧房屋抗震性能分析。确定了以酸雨腐蚀作为主要影响因素的材料性能退化规律,进而建立了两栋老旧房屋的有限元模型,并开展弹塑性时程分析,从加速度、位移和受拉损伤反应等方面分析了房屋的抗震性能。此外,采用打包带加固方法对各老旧房屋进行加固,并对比加固前后各房屋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砖混结构和砖木结构在小、中、大震作用下,破坏程度依次加重,抗震性能依次递减,不满足当地抗震设防要求;相比于未考虑材料性能退化时,各房屋的抗震性能均有所下降,砖木结构在大震作用下有较大的倒塌风险;相比于加固前,采用打包带加固后各房屋的抗震性能均有提升,均能满足当地抗震设防要求,打包带加固方法是一种非常适用于村镇房屋的抗震加固方法。研究成果可为我国村镇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镇老旧房屋 酸雨腐蚀 材料性能退化 打包带加固 抗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的太阳能再生器瞬/稳态模拟分析
14
作者 彭冬根 彭效 詹镇通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55-763,共9页
为了开发更加节能、减排的空调系统,文章建立了太阳能溶液再生的物理、数学模型,对溶液再生过程的瞬态、稳态进行模拟并分析其传热、传质特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再生传质主要发生于气液交界面,水分以对流扩散的形式传递到再生空气的主... 为了开发更加节能、减排的空调系统,文章建立了太阳能溶液再生的物理、数学模型,对溶液再生过程的瞬态、稳态进行模拟并分析其传热、传质特性。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再生传质主要发生于气液交界面,水分以对流扩散的形式传递到再生空气的主流区。在溶液降膜初始阶段,当溶液温度较低时,可能会出现逆再生过程。在稳态的传热、传质研究中,以再生效率作为评价指标,探究各参数变化对装置再生性能的影响,其中空气、溶液温度的提升对装置再生性能具有积极影响;太阳辐射作为再生系统的能量来源,辐射量的增加可将再生效率提高近1.5倍;空气含湿量和溶液浓度的增加会造成再生性能的下降,最高可使再生效率降低80%。文章可为太阳能驱动溶液除湿系统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FD模拟 溶液除湿 太阳能 传热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滑坡易发性相关致灾环境因子研究的综述与展望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发明 陈杰 +4 位作者 杨阳 陈茜 周创兵 江炳辰 郭飞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7,共24页
致灾环境因子是滑坡易发性预测建模的输入变量,是指影响滑坡发生、发展和分布的各种边坡自然属性因子。类型齐全且意义明确的致灾环境因子,对提高滑坡易发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明确致灾环境因子的研究现状和未来... 致灾环境因子是滑坡易发性预测建模的输入变量,是指影响滑坡发生、发展和分布的各种边坡自然属性因子。类型齐全且意义明确的致灾环境因子,对提高滑坡易发性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为了进一步明确致灾环境因子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展望,本研究在Web of Science的核心合集数据库中进行了文献检索,标题中包含“landslide susceptibility”,出版日期范围从20130101-20231231,收集了767篇滑坡易发性英文论文构成文献数据库。首先统计每篇文献中致灾环境因子数量、获取方法、来源、重要性和认可度等信息,然后详述了致灾环境因子的定义和物理意义;之后对致灾环境因子的优化选取/组合方法、因子联接方法、因子误差及其适宜性等特征进行了讨论,为后续预测滑坡易发性时选取致灾环境因子的不确定性研究提供参考。综述结果表明:(1)文献数据库中共统计出82种致灾环境因子,使用频率较高的因子有40余种,其中坡度、坡向、高程、岩性是使用频率最高的4个因子,坡度、高程、公路密度、岩性、降雨等因子在滑坡易发性预测中的重要性依次增高;(2)发现采用类型齐全且物理意义明确的致灾环境因子、基于环境因子联接方法来构建模型输入变量、消除环境因子中的随机误差、提升环境因子的适宜性和内在可解释性等研究有利于大幅提升机器学习方法预测滑坡易发性的性能,在未来研究中需要重点关注这些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易发性 致灾环境因子 机器学习 不确定性讨论 地形地貌因子 水文环境因子 地表覆被因子 地层岩性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杆拱桥吊杆更换时的索力协同控制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廖睿轩 徐梓栋 +2 位作者 胡峰强 茅建校 王浩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0-1129,共10页
为保障系杆拱桥吊杆更换时的索力和桥面变形满足施工要求,本文考虑了被更换吊杆及周边吊杆的协同受力影响,建立了关于新旧吊杆、临时吊杆、相邻及次相邻吊杆的索力协同控制计算模型,依托某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吊杆更换工程,开展了吊杆更... 为保障系杆拱桥吊杆更换时的索力和桥面变形满足施工要求,本文考虑了被更换吊杆及周边吊杆的协同受力影响,建立了关于新旧吊杆、临时吊杆、相邻及次相邻吊杆的索力协同控制计算模型,依托某钢管混凝土系杆拱桥吊杆更换工程,开展了吊杆更换时的索力协同控制分析,对比了索力单独控制的分析结果,并将索力协同控制方法运用在实际施工当中。结果表明:索力单独控制时,控制点的最大相对位移为15 mm,造成了混凝土桥面开裂,降低了施工质量;索力协同控制时,控制点的最大相对位移为5 mm,整个更换过程共需提升桥面6次且桥面不会开裂,施工质量更高;吊杆更换后除该桥端部短吊杆外其余吊杆索力与设计索力偏差均在±10%以内,大桥长期服役性能得到了巩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杆拱桥 吊杆更换 施工控制 索力优化 桥面变形 数值模拟 桥面支撑法 位移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过渡层多层空间变异性的边坡降雨入渗模型及稳定性分析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蒋水华 元志镕 +2 位作者 刘贤 黄劲松 周创兵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5-264,共10页
建立合理的降雨入渗模型是揭示降雨诱发边坡失稳机制及灾害防控的重要前提。传统的Green-Ampt模型未考虑土壤分层及雨水入渗形成的过渡层分布,导致计算的入渗率存在较大偏差,难以适用于空间变异性边坡。提出土层入渗率的分层求解方法,... 建立合理的降雨入渗模型是揭示降雨诱发边坡失稳机制及灾害防控的重要前提。传统的Green-Ampt模型未考虑土壤分层及雨水入渗形成的过渡层分布,导致计算的入渗率存在较大偏差,难以适用于空间变异性边坡。提出土层入渗率的分层求解方法,可由不同土层间入渗率大小关系确定过渡层厚度,据此提出考虑土体饱和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边坡降雨入渗分析的改进Green-Ampt模型。进而应用改进模型进行降雨入渗下均质和非均质无限长边坡渗流及稳定性分析,并与传统Green-Ampt模型计算结果和Richards方程数值解加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Green-Ampt模型,利用改进模型计算的边坡体积含水量分布和稳定性系数与Richards方程数值解更为吻合,可以更好地为非均质边坡降雨入渗分析及降雨型滑坡灾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此外,发现过渡层厚度与土体饱和渗透系数、过渡层顶部入渗率和体积含水量之间存在依赖关系,而与雨水入渗的总深度无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稳定性分析 空间变异性 降雨入渗 改进Green-Ampt模型 过渡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挡墙渗漏对富水砂层基坑变形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邱明明 李晓敏 +1 位作者 杨果林 段君义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6,共12页
针对深基坑漏水漏砂引发的灾害问题,探究基坑渗漏灾害发展规律及其控制方法对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某富水砂层排桩深基坑渗漏灾害实例,阐释了基坑漏水漏砂灾害发展特征及诱发原因,并采用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局部渗... 针对深基坑漏水漏砂引发的灾害问题,探究基坑渗漏灾害发展规律及其控制方法对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结合某富水砂层排桩深基坑渗漏灾害实例,阐释了基坑漏水漏砂灾害发展特征及诱发原因,并采用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方法对局部渗漏水下基坑变形性状及其控制措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基坑渗漏灾害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多场耦合作用过程,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和突发性;(2)挡墙水平位移曲线分布发展过程为“斜线”形—“锅底”形—浅“倒V”形—深“倒V”形,渗漏后挡墙最大水平位移为渗漏前的1.29~1.44倍;(3)墙后地表沉降曲线分布发展过程为“平勺底”形—“浅勺底”形—“深勺底”形,沉降槽敏感区范围为1.00h_e~1.20h_e(h_e为开挖深度),局部渗漏引起地表沉降槽加深变宽,渗漏后最大地表沉降为渗漏前的1.16~1.65倍;(4)地下水位“跳跃式”波动变化特征可作为评判基坑渗漏灾害的前兆信号;(5)支撑轴力变化随基坑开挖与支护过程动态调整从而协调变形发展,在基坑发生渗漏过程中支撑轴力出现小幅波动。采取“注浆+高压旋喷桩”联合处治措施可有效应对富水砂层基坑渗漏灾害控制难题,研究成果可为基坑工程渗漏灾害理论研究与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坑工程 富水砂层 漏水漏砂 变形性状 现场实测 控制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标准洪水下鄱阳湖单退圩和蓄滞洪区联合分洪运用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邹佳宇 温天福 +5 位作者 顾平 李港 雷声 王志超 刘鑫 鄢煜川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4-62,68,共10页
为合理启用单退圩和蓄滞洪区,有效降低鄱阳湖的洪水水位,基于MIKE21建立鄱阳湖及五河尾闾二维水动力模型,采用同频率法放大2020年鄱阳湖大洪水得到超标准洪水,通过设置单退圩和蓄滞洪区的启用水位形成9种组合方案并模拟其分洪运用过程,... 为合理启用单退圩和蓄滞洪区,有效降低鄱阳湖的洪水水位,基于MIKE21建立鄱阳湖及五河尾闾二维水动力模型,采用同频率法放大2020年鄱阳湖大洪水得到超标准洪水,通过设置单退圩和蓄滞洪区的启用水位形成9种组合方案并模拟其分洪运用过程,分析得出优选方案及其经济损失情况。结果表明:单退圩启用水位为21.50 m(保护面积万亩以下)、22.30 m(保护面积万亩以上),蓄滞洪区启用水位为22.50 m时,单退圩和蓄滞洪区分洪量分别为26.17亿m^(3)和25.69亿m^(3),最大24 h降低水位为0.37 m和0.25 m,对鄱阳湖的分洪效果最佳;启用48 h后,单退圩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为2.09亿元,蓄滞洪区损失为4.17亿元,其中康山蓄滞洪区损失为1.54亿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退圩 蓄滞洪区 降低水位 洪水损失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宁蒙段冰情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解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中元 王涛 +3 位作者 孙泽朝 陈博文 靳少波 程佳长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9-629,共11页
为支撑黄河流域冰凌洪水灾害防御等相关工作,基于黄河宁蒙段的多年冰情、水情、气象等相关观测资料,采用Sen斜率分析等方法分析冰情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该河段冰凌洪水灾害明显减少,1970-2000年平均每年1.3次,2000年之后为0... 为支撑黄河流域冰凌洪水灾害防御等相关工作,基于黄河宁蒙段的多年冰情、水情、气象等相关观测资料,采用Sen斜率分析等方法分析冰情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该河段冰凌洪水灾害明显减少,1970-2000年平均每年1.3次,2000年之后为0.46次,灾害发生位置有向黄河宁蒙河段下游区域转移趋势;巴彦高勒、三湖河口断面流凌天数自1950年以来分别以0.43、0.59 d/(10 a)的速率增加;头道拐断面受万家寨水库运用影响较大,水库运用前期流凌天数以8.85 d/(10 a)的速率增加,水库运用后以6.40 d/(10 a)的速率快速减少,即封河过程加快;在气候变暖影响下3个断面的封冻天数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巴彦高勒断面距上游水库最近下降趋势最快,为-7.64 d/(10 a);水库运行可减缓其上游河段因气候变暖导致的封冻天数下降,1998年万家寨水库运用之后头道拐站、三湖河口站封冻天数变化趋势由-7.06、-7.98 d/(10 a)转变为-4.94、-1.49 d/(10 a),封冻天数降低速率明显减缓,并且距离库区越近这种减缓作用越明显;河冰对河道泥沙输移影响显著,头道拐断面封、开河期的含沙量分别是稳封期的6.2倍、9.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冰情 凌汛灾害 时空分布 黄河宁蒙段 气候变化 水库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