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汉词汇衔接与文本解读 被引量:2
1
作者 徐剑英 承云 欧阳美和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39-142,157,共5页
重复、同义 /反义、上下义、搭配等多种不同的词汇衔接是英汉语篇构建的重要手段,对篇章连贯起着重要作用。在文本解读过程中,词汇衔接解读文本深层次的信息,是文本织体(texture)的重要表现形式。
关键词 英汉 词汇衔接 文本解读 重复 近义/反义 搭配 上下义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喻思维与语义演变 被引量:2
2
作者 赖祎华 闻俊红 欧阳友珍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49-152,共4页
语义的演变主要发生在词汇平面上。传统的词汇语义学在谈论词义演变的原因时,更多地将它归于历史的、社会的因素。认知词汇语义学则认为其内因来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隐喻是人们形成语言和思维的基础。语义的演变正是反映了人类... 语义的演变主要发生在词汇平面上。传统的词汇语义学在谈论词义演变的原因时,更多地将它归于历史的、社会的因素。认知词汇语义学则认为其内因来源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思维。隐喻是人们形成语言和思维的基础。语义的演变正是反映了人类认知的这种隐喻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喻 认知 语义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虚无与永恒的瞬间——试析迪金森的死亡诗歌 被引量:4
3
作者 徐海燕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6-120,共5页
在艾米莉.迪金森的1775首诗中以"死亡"为主题的有600余首。她理想美的自我中心主义和对生命意义的困惑是其死亡诗歌的动力源泉。通过细腻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几近疯狂的感觉想像瞬间体验死亡的虚无与永恒,从而迸发出艺术灵感... 在艾米莉.迪金森的1775首诗中以"死亡"为主题的有600余首。她理想美的自我中心主义和对生命意义的困惑是其死亡诗歌的动力源泉。通过细腻的、多方位多角度的几近疯狂的感觉想像瞬间体验死亡的虚无与永恒,从而迸发出艺术灵感和张力,创造出奇美诗篇。对宗教上承诺的"死亡实现完美"的向往和对死亡的现实恐惧矛盾地统一在她的诗中,诗歌语言表达到自如表演的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迪金森 死亡诗歌 自我中心主义 生命终极意义 虚无思想 美国 诗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学生英语跨文化写作的认知研究——英汉小句与复句使用模式的认知心理分析
4
作者 徐剑英 欧阳美和 承云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57-160,共4页
不同水平的学生对小句的使用和复句的选择情况与英汉句式的语义差异和母语迁移程度有关。认知科学理论表明,英语写作由人的认知方式和手段所制约。加强目的语的输入及作文中句子的语体丰满程度和对比理论的研究,是提高中国学生英语跨文... 不同水平的学生对小句的使用和复句的选择情况与英汉句式的语义差异和母语迁移程度有关。认知科学理论表明,英语写作由人的认知方式和手段所制约。加强目的语的输入及作文中句子的语体丰满程度和对比理论的研究,是提高中国学生英语跨文化写作水平有效的认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 学生 跨文化写作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病态社会的幽默演绎——《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思想意义与艺术价值 被引量:2
5
作者 邹春荣 罗敏莉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44-147,共4页
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就其思想意义来说,是西方病态社会那种专制权势的实质性的体现,是军营众生间权势关系的揭示;就其艺术价值而言,则是借助"黑色幽默"手法的运用,以充分展现其富于漫画式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海勒 《第二十二条军规》 官僚权力机构 黑色幽默 漫画式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奇特化”艺术 被引量:1
6
作者 吴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07-110,共4页
菲茨杰拉德在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对“奇特化”艺术手法的运用极为出色,主要表现为题材的奇特化、奇特化的场景和奇特化的叙述视角等几种形态,从而把一个平淡无奇的三角恋爱故事题材雕刻成了一部充满了被扭曲的浪漫情调的悲剧... 菲茨杰拉德在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对“奇特化”艺术手法的运用极为出色,主要表现为题材的奇特化、奇特化的场景和奇特化的叙述视角等几种形态,从而把一个平淡无奇的三角恋爱故事题材雕刻成了一部充满了被扭曲的浪漫情调的悲剧性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菲茨杰拉德 《盖茨比》 奇特化 题材 场景 叙述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