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酸度水果果酒酿造产酯酵母的鉴定及发酵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棒 邓梦菲 +3 位作者 陈延儒 万茵 刘成梅 付桂明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3-108,共6页
采用脱氧核糖核酸(DNA)鉴定比对、生长特性和耐受性实验对从蓝莓果皮及特香型白酒酒醅中筛选得到的6株产酯酵母进行菌种亲缘性鉴定和发酵特性比较。结果表明,6株产酯酵母(E1~E6)分别被鉴定为异常毕赤酵母(Pichia anomala)、库德里阿兹... 采用脱氧核糖核酸(DNA)鉴定比对、生长特性和耐受性实验对从蓝莓果皮及特香型白酒酒醅中筛选得到的6株产酯酵母进行菌种亲缘性鉴定和发酵特性比较。结果表明,6株产酯酵母(E1~E6)分别被鉴定为异常毕赤酵母(Pichia anomala)、库德里阿兹威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光滑假丝酵母(Candida glabrata)、戴尔凯氏有孢圆酵母(Torulaspora.delbrueckii)和德巴利汉逊酵母(Debaryomyces hanseni)。通过发酵特性和耐受性实验分析发现,菌株E1(P. anomala)生长速度最快,发酵性能俱佳,总酯产量为3.71 g/L,且在酒精度9%vol、SO2质量浓度200 mg/L、p H 3.0及蔗糖含量<70%的发酵液中都能有良好的生长状态,是一株蓝莓等高酸度水果果酒酿造的优良产酯酵母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酯酵母 鉴定 发酵特性 耐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pozyme RM IM在人乳替代脂合成中的循环利用及结构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刘小如 颜佳 +2 位作者 谭登峰 邓泽元 李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0-66,共7页
目的:研究Lipozyme RM IM在人乳替代脂合成中的应用及其在循环利用中结构的变化。方法:以sn-2高棕榈酸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为底物,在Lipozyme RM IM催化下同步合成主要成分为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1,3-dioleoyl-2-palmitoylglyc... 目的:研究Lipozyme RM IM在人乳替代脂合成中的应用及其在循环利用中结构的变化。方法:以sn-2高棕榈酸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为底物,在Lipozyme RM IM催化下同步合成主要成分为1,3-二油酸-2-棕榈酸甘油三酯(1,3-dioleoyl-2-palmitoylglycerol,OPO)和1-油酸-2-棕榈酸-3-亚油酸甘油三酯(1-dioleoyl-2-palmitoyl-3-linoleoylglycerol,OPL)的人乳替代脂,考察合成过程中OPO与OPL含量、油酸与亚油酸含量、总棕榈酸含量、sn-2棕榈酸含量、酶活力、脂肪酶二级结构信息和内源荧光强度等指标,研究LipozymeRMIM在合成人乳替代脂中的应用及其循环利用特性。结果:以中国母乳脂质数据库为依据评判所合成人乳替代脂指标,Lipozyme RM IM循环使用第1次时,人乳替代脂中OPO相对含量为19.41%,OPL相对含量为17.04%,总脂肪酸中油酸相对含量为35.63%,亚油酸相对含量为22.30%,总棕榈酸相对含量为28.80%,sn-2棕榈酸相对含量为52.40%;当Lipozyme RM IM循环使用至第17次时,母乳结构脂中OPO相对含量为8.50%,OPL相对含量为7.62%,总脂肪酸中油酸相对含量为28.62%,亚油酸相对含量为13.38%,总棕榈酸相对含量为38.26%,sn-2棕榈酸相对含量为58.40%,均与中国母乳脂质范围一致。但Lipozyme RM IM循环使用超过17次后,酶法合成产物脂质组成与中国母乳脂质范围相差甚远。结论:Lipozyme RM IM作为一种酯交换能力优异的脂肪酶,在合成人乳替代脂的过程中可以累计使用17次,证明了固定化脂肪酶在合成人乳替代脂中有较好的循环使用特性。该研究为脂肪酶在人乳替代脂合成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同时也为连续性反应器合成人乳替代脂过程中脂肪酶的循环利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pozyme RM IM 人乳替代脂 酶的循环利用 酶的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卧菊三七提取物降尿酸活性的物质基础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马文婧 付桂明 +2 位作者 赵富强 林素钦 万茵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4-144,共11页
为探究平卧菊三七降尿酸活性物质基础,评价不同乙醇体积分数(0%、30%、70%)回流提取对平卧菊三七提取物有效成分含量、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抑制能力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提取物进行物质鉴定分析... 为探究平卧菊三七降尿酸活性物质基础,评价不同乙醇体积分数(0%、30%、70%)回流提取对平卧菊三七提取物有效成分含量、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XOD)抑制能力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利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对提取物进行物质鉴定分析,同时,建立次黄嘌呤和氧嗪酸钾造模的高尿酸血症小鼠模型,以XOD抑制活性较高的30%醇提物和70%醇提物进行体内降尿酸效果评价。结果表明,提取物的XOD抑制活性和总黄酮、总有机酸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与总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非靶向代谢组学共检测出705种差异代谢物,结合体外实验结果,推测柚皮素、1,5-二咖啡酰奎宁酸、α-亚麻酸、阿魏酸、香叶木素等物质为平卧菊三七降尿酸关键物质。30%和70%醇提物均可通过降低血清尿酸和抑制XOD缓解高尿酸血症(P<0.01),且一定程度上缓解高尿酸血症带来的肝脏氧化损伤。本研究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验证平卧菊三七具备降尿酸活性,对平卧菊三七降尿酸物质基础进行探讨,为平卧菊三七降尿酸活性物质的制备和功能食品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卧菊三七 高尿酸血症 非靶向代谢组学 黄嘌呤氧化酶 尿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选育产单宁酶炭黑曲霉及发酵参数优化 被引量:3
4
作者 董弦弦 吴晓江 +4 位作者 张钰龙 巫小丹 万茵 刘成梅 付桂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15-21,共7页
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技术(atmospheric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对炭黑曲霉FCYN212菌株进行诱变,选育单宁酶高产菌株,并对单宁酶产量提高的菌株进行发酵罐发酵参数优化。结果表明:通过ARTP诱变后结合溴酚蓝平板变色圈法初筛,摇... 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技术(atmospheric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对炭黑曲霉FCYN212菌株进行诱变,选育单宁酶高产菌株,并对单宁酶产量提高的菌株进行发酵罐发酵参数优化。结果表明:通过ARTP诱变后结合溴酚蓝平板变色圈法初筛,摇瓶发酵复筛,成功筛选到1株单宁酶活力较高的突变株NCUF M8,且与原始菌株酶活力(0.135 U/mL)相比,NCUF M8酶活力为0.212 U/mL,显著提高了57%(P<0.05);遗传稳定性结果表明,经8次连续传代并摇瓶发酵,NCUF M8平均酶活力达0.208 U/mL,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发酵罐发酵参数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参数为,发酵时间4 d,接种量2%,单宁酸质量浓度60 g/L,溶氧体积分数45%,诱导物添加时间36 h,该条件下NCUF M8酶活力为1.377 U/mL,相比未优化酶活力(0.212 U/mL)显著提高了549%(P<0.05)。研究实验结果为单宁酶的高产菌株选育提供了新的依据,并可助力节约单宁酶的工业化生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宁酶 炭黑曲霉 常压室温等离子体诱变 发酵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