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潜力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朱翔 范翘 赵先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128-136,共9页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中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潜力巨大。鉴于中部6省发展的基础、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等均不相同,在综合考虑各省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规划、战略部署的基础上,利用情景分析法系统分析了基准情景、... 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中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潜力巨大。鉴于中部6省发展的基础、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等均不相同,在综合考虑各省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及相关政策、规划、战略部署的基础上,利用情景分析法系统分析了基准情景、节能情景和低碳情景下的中部各省低碳经济发展潜力,并针对中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潜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分析结果表明:在低碳情景下,中部地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56.72%,远远超过了国家制定的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C0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到2030年,碳排放总量为337312.03吨,仅为2010年的1.26倍。低碳情景是推进节能减排和发展方式转型、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最有力的推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部地区 低碳经济 情景分析 发展潜力 CO2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发展对区域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2
作者 罗嗣海 温湖炜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40,共16页
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产业变革融通发展对于提升生产力有着重要作用。利用中国地级市在2009—2022年的面板数据,考察高等教育发展对区域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等教育发展显著地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高等教育发展指数变动一... 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产业变革融通发展对于提升生产力有着重要作用。利用中国地级市在2009—2022年的面板数据,考察高等教育发展对区域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等教育发展显著地促进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高等教育发展指数变动一个标准差引致新质生产力指数平均上升26.33个百分点;高等教育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随着分位数增加而呈现递增的综合效应,但是呈现倒U型的直接效应;公共科技支出和区域人力资本是高等教育作用于新质生产力的门槛变量,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必要性。此外,国家“双一流”建设、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显著地促进了区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科教融合和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 区域新质生产力 科教融合 产教融合 准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展格局下扩大城市消费需求能否促进FDI流入?——基于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彭继增 彭桃强 凌娇娇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2-43,共12页
文章基于2011—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模型实证分析消费需求提升对FDI流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消费需求提升对FDI流入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该正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生产型... 文章基于2011—2020年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模型实证分析消费需求提升对FDI流入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消费需求提升对FDI流入具有显著的正效应,但该正效应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城市、生产型城市以及高水平消费需求城市中更为显著,且消费需求提升有助于促进更高质量的FDI流入;产业结构升级和信贷规模扩大在消费需求提升与FDI流入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消费需求与FDI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消费需求提升能够促进本市及相邻城市FDI流入。本研究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消费需求 FDI 空间集聚 高水平对外开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区信息化与绿色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性研究——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彭继增 李爽 王怡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9-107,共9页
中国经济正处于降排放、稳增长的转型阶段,信息产业是能够做到生产源头、过程和成品低污染的高效绿色产业,以信息化促绿色化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本文利用2006~2017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DEA测度了各省市的绿色... 中国经济正处于降排放、稳增长的转型阶段,信息产业是能够做到生产源头、过程和成品低污染的高效绿色产业,以信息化促绿色化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本文利用2006~2017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Super-DEA测度了各省市的绿色经济效率,构建SDM模型分析信息化对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为明确地区间发展差异,进一步区分东、中、西部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就全国和东部而言,绿色经济发展具有负外部性,中部则呈现出正外部性。体现出东部对周边地区的资源依赖性和中部的协同发展能力;(2)就全国和东部而言,信息化能够促进绿色经济效率提升,但两者在中部呈现负相关。反映出不同信息化水平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同;(3)此外,产业结构升级、对外开放等因素也促进了地区绿色经济发展。体现了绿色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化 绿色经济效率 超效率DEA模型 空间杜宾模型 信息社会指数 区位优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六省经济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 被引量:20
5
作者 魏博通 王圣云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52-55,共4页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2010年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的经济发展质量居于第一位,山西次之,湖南第三,安徽、江西、河南分列第四、五、六位。进一步分析表明,各省在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教育、技术... 利用层次分析法对2010年中部六省的经济发展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湖北的经济发展质量居于第一位,山西次之,湖南第三,安徽、江西、河南分列第四、五、六位。进一步分析表明,各省在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教育、技术创新、环境保护等五个维度上的表现是不均衡的,有些方面的发展相对领先,有些方面的发展则相对滞后。加大教育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在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是提高中部六省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质量 层次分析法 中部六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收入差距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基于面板门限模型分析的证据 被引量:5
6
作者 陈斐 张晓燕 康松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67-75,共9页
基于中部地区地级市层面,构建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非线性模型;在实证分析中,针对三种不同情形开展整体分析与不同类型区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随着这一差距的持续扩大... 基于中部地区地级市层面,构建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非线性模型;在实证分析中,针对三种不同情形开展整体分析与不同类型区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但随着这一差距的持续扩大并跨越门限值后,将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性的阻碍作用;不同类型区的两种划分情形下的结果同样表明,随着城乡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收入差距扩大地区相对于收入差距缩小地区将可能更快地由城乡收入差距对经济增长存在正效应的阶段跨入对经济增长存在负效应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经济增长 面板门限模型 中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镇化发展对雾霾污染影响的门槛效应研究——基于居民消费水平的视角 被引量:14
7
作者 彭迪云 刘畅 周依仿 《金融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36-42,共7页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肩负实现绿色发展的历史重任。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多种指标以量化雾霾污染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门槛面板回归模型,以居民消费水平为门槛变量,实证研究2001~2013...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肩负实现绿色发展的历史重任。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多种指标以量化雾霾污染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门槛面板回归模型,以居民消费水平为门槛变量,实证研究2001~2013年期间该地区城镇化发展对雾霾污染影响的门槛效应。研究表明,城镇化发展与雾霾污染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双门槛效应"。当居民消费水平低于第一道门槛时,城镇化发展会加速雾霾污染;跨越第一道门槛时,城镇化发展对雾霾污染影响有所减弱,但仍为正向促进关系;跨越第二道门槛时,城镇化发展对雾霾污染的作用则转变为负向关系。文章最后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城镇化发展 雾霾污染 门槛效应 居民消费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生福祉导向的中部地区社会发展进程评估 被引量:5
8
作者 王圣云 张新芝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70-78,共9页
民生福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主要落脚点。人口质量与居民生活是社会发展的核心所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谐发展构成了区域社会发展的辅护条件,区域社会发展是"主辅"机制协同作用下民生福祉的动态演进过程。构建基于... 民生福祉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主要落脚点。人口质量与居民生活是社会发展的核心所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谐发展构成了区域社会发展的辅护条件,区域社会发展是"主辅"机制协同作用下民生福祉的动态演进过程。构建基于民生福祉视角的中部地区社会发展进程测评框架和指标体系,对1990—2011年("八五"初到"十一五"末)中部地区社会发展进程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发现:1990—2011年中部地区社会发展进程稳步推进,尤其是2006年之后进程大大加快;"十一五"末中部六省社会发展差异趋向扩大,而东中西部社会发展的区域差距相对缩小;"十一五"末中部六省人口质量、居民生活、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谐发展五个社会发展维度之间趋向均衡发展;1990—2011年,中部地区人口质量呈增长态势,居民生活水平整体呈现更快增长势头,"九五"时期改善尤为显著。公共服务水平整体呈提升态势,社会保障水平除了山西、安徽为负增长外,中部其他省份均为正增长;中部地区推进社会发展需要增加更多的人文关怀,坚持走一条以社会发展质量为核心的发展型福祉提升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发展 福祉 Entropy-AHP模型 动态演进 中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跟踪评价与“十三五”加速崛起对策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圣云 单梦静 谭嘉玲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0-25,共6页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和动态比较,并对2020年中部经济发展趋势进行组合预测。研究发现:(1)"七五"末至&q...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构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和动态比较,并对2020年中部经济发展趋势进行组合预测。研究发现:(1)"七五"末至"十二五"末,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在1995年得到整体提升,2000年降低,此后逐步增长,大致呈折线"N"型提升态势;2006年之后中部地区经济逐步增长,但与广东的经济差距趋于扩大,而与贵州的经济差距整体趋于缩小。(2)"八五"时期中部经济实现快速发展,我国区域经济差距趋于缩小。"九五"时期中部经济基本为负增长,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十五"时期中部经济发展水平平稳提高,中国区域经济齐头并进,稳步发展;"十一五"时期中部经济崛起态势整体上更为稳健,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整体趋于缩小;"十二五"时期中部地区经济持续增长但增长态势有所放缓。(3)预计到"十三五"末,中部六省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排序将依次为湖北、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山西。中部六省和广东的经济差距将有所扩大,同时中部六省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山西可能会面临被贵州赶上的威胁,但中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增速仍将快于贵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大发展 综合评价 全面崛起 十三五 中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中国省域人类福祉碳强度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圣云 房方 王石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0-962,共13页
数字经济是驱动碳减排和人类福祉提升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本文构建并测度了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人类福祉碳强度,分析了数字经济对中国省域人类福祉碳强度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数字经济是驱动碳减排和人类福祉提升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本文构建并测度了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人类福祉碳强度,分析了数字经济对中国省域人类福祉碳强度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①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形成“西低东高”空间格局;而人类福祉碳强度明显降低,呈“北高南低”空间特征。②发展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降低中国人类福祉碳强度,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每提高1单位,人类福祉碳强度相应降低1.138单位。数字经济通过降低用电能耗与产业结构升级来降低人类福祉碳强度,人均用电量、第三产业占比每提高1单位,中国人类福祉碳强度分别降低0.645、0.083单位,降低用电能耗的促减效应明显更强。③数字经济对中国省域人类福祉碳强度的促降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发展数字经济对本省及邻近省域的人类福祉碳强度具有显著降低作用。建议缩小中国数字经济的东西差距与人类福祉碳强度的南北差异,发挥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减少用电能耗,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降低中国人类福祉碳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人类福祉碳强度 门槛效应 空间杜宾模型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4.0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发展路径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 被引量:5
11
作者 阮陆宁 张鑫 《工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2-98,共7页
在全球经济复苏低迷以及资本投入刺激效应衰减的背景下,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相继出台了经济发展计划。其中,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备受瞩目。本文以CNKI数据库中所收录的关键... 在全球经济复苏低迷以及资本投入刺激效应衰减的背景下,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世界各国相继出台了经济发展计划。其中,德国"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备受瞩目。本文以CNKI数据库中所收录的关键词为"工业4.0"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对相关关键词进行因子分析与可视化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发展的研究领域包括信息技术、人才教育培养、制造模式、商业模式和国家战略等。我国应该健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增加创新投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加快产业与技术的融合;重视人才开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4.0 中国制造业 发展路径 社会网络分析 科技创新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FDI协调发展、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30个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8
12
作者 彭继增 凌娇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6期60-72,共13页
基于中国2005—2019年30个省区的样本数据,测算出中国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建立双向FDI协调发展、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联立方程模型,在此基础上加入双向FDI协调发展与环境规制的交互项,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双向FDI协调发... 基于中国2005—2019年30个省区的样本数据,测算出中国双向FDI协调发展水平,建立双向FDI协调发展、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联立方程模型,在此基础上加入双向FDI协调发展与环境规制的交互项,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双向FDI协调发展、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显著,双向FDI协调发展会抑制碳排放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碳排放的增加不利于双向FDI的协调发展和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会促进双向FDI协调发展,且与碳排放呈倒“U”型关系;双向FDI协调发展、碳排放和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存在区域性差异;环境规制的加强对于双向FDI协调对碳排放的影响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向FDI协调发展 碳排放 经济增长 联立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内文化产业连片发展的科技传导机制与跨域协同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罗序斌 郑克强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85-90,共6页
长江经济带既是一条内河经济带,也是一条内河文化带。促进长江文化产业连片发展是新常态下建设好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突破口。而从文化和科技融合视角,研究文化产业的科技传导机制问题,是更好地促进长江经济带内文化产业连片发展的理论基... 长江经济带既是一条内河经济带,也是一条内河文化带。促进长江文化产业连片发展是新常态下建设好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突破口。而从文化和科技融合视角,研究文化产业的科技传导机制问题,是更好地促进长江经济带内文化产业连片发展的理论基础。通过构建文化产业的科技传导黑箱模型,发现科技创新主要是通过作用生产力要素、市场需求、产业结构、市场竞争等中介变量对文化产业施加影响。为了促进文化产业连片发展,长江经济带内各省市应协同创新、抱团创新,着力构建文化产业技术的跨域创新联盟模式,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的跨域培养模式,以及现代文化产业市场体系的跨域共建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文化产业 科技传导机制 跨域协同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主产区政策的粮食生产安全效应研究
14
作者 何筠 桂俊练 罗海平 《农业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4,共14页
设立粮食主产区是国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实证检验粮食主产区政策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能为粮食政策改革提供一定参考。文章基于1997—2022年全国31省份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粮食主产区政策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 设立粮食主产区是国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举措,实证检验粮食主产区政策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能为粮食政策改革提供一定参考。文章基于1997—2022年全国31省份面板数据,利用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粮食主产区政策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异质性、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粮食主产区政策能有效保障主产区粮食生产安全,其对沿海、低粮食产量及低播种面积地区保障作用相对较小;进一步的粮食主产区政策可通过发展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及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且粮食生产规模经营与农业技术进步具有协同效应;该政策还能够保障主产区邻近省份粮食生产安全。据此,建议沿海地区加大耕地保护力度、粮食产量较低地区着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粮食播种面积较小地区强化政策扶持及激励;鼓励发展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农业技术发展、深化粮食主产区示范引领效应、加强粮食生产从业者间的交流合作,以进一步发挥粮食主产区政策的粮食生产安全保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主产区 粮食生产安全 双重差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形成逻辑与时代特征 被引量:11
15
作者 刘耀彬 彭峰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1-147,共7页
深入研究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科学内涵,对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发展理论体系和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有着重要意义。引入内容分析和扎根理论方法,构建了"环境—认知—实践"的系统分析框架,结合现代化经... 深入研究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科学内涵,对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发展理论体系和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有着重要意义。引入内容分析和扎根理论方法,构建了"环境—认知—实践"的系统分析框架,结合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进程,深入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形成逻辑。这一战略与特定的时代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历史使命、基本方略和战略目标上深化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认知,并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容框架和实现机制。因而,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都有着鲜明的新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环境 认知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生福祉导向下的中国中部地区低碳发展竞争力评价——基于AHP-TOPSIS模型的实证 被引量:9
16
作者 王圣云 廖纯韬 +1 位作者 许双喜 黄敏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3-158,共6页
在碳约束下提升区域竞争力是中部地区低碳发展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区域低碳发展竞争力是一个地区在碳约束下持续提高碳排放绩效、不断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和提升居民福祉的能力。基于AHP-TOPSIS组合评价法对中国中部六省低碳发展竞争... 在碳约束下提升区域竞争力是中部地区低碳发展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区域低碳发展竞争力是一个地区在碳约束下持续提高碳排放绩效、不断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和提升居民福祉的能力。基于AHP-TOPSIS组合评价法对中国中部六省低碳发展竞争力进行评价。湖南省综合竞争力最强,江西省次之,山西省最弱,湖北省次弱,河南、安徽两省居中。中部六省低碳发展竞争力的驱动模式具有较大差异:山西省低碳发展竞争力主要由产出竞争力驱动,江西省由基础竞争力和效率竞争力驱动,安徽省主要由效率竞争力驱动,湖北省由潜力竞争力和产出竞争力驱动,河南省主要由基础竞争力和效率竞争力驱动,湖南省低碳发展各子竞争力之间相对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生福祉 低碳发展竞争力 AHP-TOPSIS模型 中国中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集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分析 被引量:39
17
作者 钱晶晶 钟韵 张横峰 《金融经济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0-141,共12页
基于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地区)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和门限回归模型对金融集聚、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质量三者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各省市金融集聚整体上对经济发展质量有显著的促... 基于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含港澳台地区)2005—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和门限回归模型对金融集聚、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质量三者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各省市金融集聚整体上对经济发展质量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各区域之间存在异质性;金融集聚通过影响技术创新从而对经济发展质量具有显著效应,亦即技术创新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政府干预能够显著正向调节金融集聚对经济发展质量的促进效应。因此,建议各地区推动金融集聚建设,提升技术创新水平,促进中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集聚 技术创新 经济发展质量 中介效应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江西工业支柱产业的选择与发展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杨江 黄新建 万科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0-84,共5页
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支柱产业的确定和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2003年江西确定了6大支柱产业,经过近10年的发展变化,有必要对支柱产业重新进行评估与调整,选取适应新时期江西发展阶段的支柱产业。根据江西发展状况,构建包含5类一... 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支柱产业的确定和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2003年江西确定了6大支柱产业,经过近10年的发展变化,有必要对支柱产业重新进行评估与调整,选取适应新时期江西发展阶段的支柱产业。根据江西发展状况,构建包含5类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的支柱产业选择指标体系进行分析,可以选定有色金属产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业、纺织服装业、中成药和生物制药业4大支柱产业。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对于促进江西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 支柱产业 产业选择 产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空气质量指数时空异质性及社会经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4
19
作者 柏玲 姜磊 +1 位作者 周海峰 陈忠升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12-319,共8页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基于2015年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首先利用自然正交函数分析了126个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I)的时空演变特征,然后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从空间异质性视角探讨了空气质量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EOF...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基于2015年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首先利用自然正交函数分析了126个城市空气质量指数(AQI)的时空演变特征,然后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从空间异质性视角探讨了空气质量的社会经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EOF第一模态特征向量的高值出现在长三角的江苏省,长江中游的武汉都市圈、长株潭地区以及成渝城市群。低值区则集中在云南的大部分城市、贵州的黔南州、四川的阿坝州以及浙江的舟山、台州和丽水。(2)月尺度的AQI时间系数变化大致呈U形分布,即1—5月呈现波动下降趋势,6—8月AQI总体处于"U"的谷底,9—12月逐渐波动上升。就年内季节变化来看,冬季空气质量最差,夏季空气质量最好,春秋两季居中。(3)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口密度、PM_(2.5)浓度和SO_2浓度的增加均是导致空气污染加剧的重要因素,而FDI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的增加有利于空气质量的改善,并且不同城市的影响因素对空气质量作用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空气质量指数 时空异质性 自然正交函数 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特征与新路径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耀彬 易容 李汝资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3-31,F0002,共10页
本文基于“环境-认知-实践”分析框架梳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形成的现实逻辑,并理清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的内涵与新要求。长江经济带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之一,具有独特的区域政策体系、一体化发展共识、协同创新发展模式、... 本文基于“环境-认知-实践”分析框架梳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形成的现实逻辑,并理清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的内涵与新要求。长江经济带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之一,具有独特的区域政策体系、一体化发展共识、协同创新发展模式、城市群支撑空间格局、生态大保护安全格局五个新特征。推动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本文提出国土空间规划引领、比较优势驱动、关键技术创新协同、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及全面绿色转型五个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环境-认知-实践 长江经济带 区域政策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