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数字化——发展现状、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 被引量:5
1
作者 邱俊柯 张哲 尹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907-1914,共8页
【目的】推动农业数字化发展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方法】构建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以9省75村为代表案例,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其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基于TOE框架从技术、组织... 【目的】推动农业数字化发展是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方法】构建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以9省75村为代表案例,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其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基于TOE框架从技术、组织与环境3个维度深入探究农业数字化发展的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结果】整体上我国农业数字化发展水平偏低并呈现多维特征。结构上,我国农业数字化发展偏重于交易领域,生产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发展较为滞后;农业数字化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渐进发展过程,政府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和基础设施配套等是农业数字化高水平发展的关键;从提升路径看,“组织—技术”型是以农业数字化基础带动农业数字化的政策资本驱动路径,“环境—技术”型是以农业交易数字化引领农业生产、服务与基础的社会资本驱动路径,“技术—组织—环境”型是以局部农业生产数字化辐射农业数字化的政企民协同路径,这3条路径能够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结论】为加快农业数字化发展,进一步提出加大数字农业基础建设,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夯实数字人力基础以及厘清政府主体责任边界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农业数字化 发展水平 影响因素 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三产融合:样态类型、发展路径及对策建议——基于中西部多案例分析 被引量:38
2
作者 刘建生 邱俊柯 方婷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5-102,共8页
基于江西、四川、贵州三省5个村案例,采用实地调研法、访谈法与案例分析法,构建农村三产融合分类理论框架,深入探究我国农村尤其是广大中西部地区三产融合样态类型及发展路径。结果表明:农村三产融合样态类型分为传统类、专业类、休闲... 基于江西、四川、贵州三省5个村案例,采用实地调研法、访谈法与案例分析法,构建农村三产融合分类理论框架,深入探究我国农村尤其是广大中西部地区三产融合样态类型及发展路径。结果表明:农村三产融合样态类型分为传统类、专业类、休闲类与理想类,外部政策资本驱动、内部人力资本驱动资源获取与"政企民"共融共治是产业融合的三条发展路径;不同样态类型下,农村三产融合目标导向、发展策略及面临的实现困境均不同,但各样态类型间并不是分存并立的,其在推进产业融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是可以相互借鉴的。基于此,提出"固本谋远"打牢农业基础、"赋权增能"突出农民主体地位、"党建引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互惠共赢"完善联结机制、"相嵌互作"平衡政府与市场关系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产业融合 样态类型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乡贤参与乡村产业振兴的理论逻辑及耦合机制 被引量:42
3
作者 魏丹 张目杰 梅林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3期72-80,共9页
从精准扶贫向乡村振兴转变的过程是村庄外生资源催生内生动力的过程。双层认同、项目造点、乡土情理分别是新乡贤参与产业振兴因应农户诉求、基层治理、村庄发展的理论逻辑。J村项目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新乡贤通过发挥动员沟通机制、领头... 从精准扶贫向乡村振兴转变的过程是村庄外生资源催生内生动力的过程。双层认同、项目造点、乡土情理分别是新乡贤参与产业振兴因应农户诉求、基层治理、村庄发展的理论逻辑。J村项目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新乡贤通过发挥动员沟通机制、领头羊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形塑新乡贤与产业振兴耦合机制,催生了村庄的内生动力,有效推进了产业项目的拓展及社会影响的提升。但当前人才结构失衡、新乡贤参与制度缺失及激励机制不足等是制约新乡贤进一步发挥作用的迫切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乡贤 乡村振兴 产业振兴 耦合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乡村治理的结构性转换与治理体系塑造 被引量:18
4
作者 尹利民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1-59,共9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党和国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发生了系统性和结构性的变革,继而推动了中国乡村治理的领导与运行方式、治理体制与机制等方面的结构性转换。这种结构性的转换,一方面重构了中国乡村的治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党和国家组织结构和管理体制改革,国家治理体系发生了系统性和结构性的变革,继而推动了中国乡村治理的领导与运行方式、治理体制与机制等方面的结构性转换。这种结构性的转换,一方面重构了中国乡村的治理体系,但另一方面却带来了党领导方式的统领与分工、“一肩挑”法律法规的割裂与衔接以及基层组织的“政经”分开与合一等新问题和新挑战。为此,需要通过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加快法律法规的衔接以及推动“政经分开”来推进中国乡村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塑造,进而提高乡村治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结构性转换 乡村治理体系 党的全面领导与统领 基层党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同富裕目标下和美乡村建设机制与路径研究 被引量:29
5
作者 刘建生 郝柯锦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4期91-99,共9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基于乡村建设的地方实践,研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机制,探索其建设路径,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基于乡村建设的地方实践,研究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机制,探索其建设路径,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乡村共同富裕至关重要。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的13个村,借鉴典型案例的乡村建设实践经验,探索共同富裕目标下和美乡村建设的四条路径: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多元主体形成合力,共同缔造和美乡村;统筹完善村庄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提升人居环境,推进和美乡村宜居塑形;深化产业融合、联农带农,建立富民产业体系;重塑乡村价值,凸显乡村“和”文化,为和美乡村铸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和美乡村 共同富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分异及驱动因子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高群 王雨萱 窦亚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31-1743,共13页
农业绿色化关乎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以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示范区-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基于2001—2021年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检验及地理探测器方法展开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 农业绿色化关乎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是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以中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示范区-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对象,基于2001—2021年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莫兰指数检验及地理探测器方法展开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关键驱动因子识别。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呈稳定提升但区域差距增大的演变格局。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全局呈现空间正相关性且集聚程度较高的特征,局部集聚模式以高-高型、低-高型、低-低型集聚为主。社会、政策和经济因素是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时空分异形成的核心驱动因子,细化子项指标的贡献程度依次为人口密度、人均GDP、城镇化水平、财政支农政策和工业化水平,并且指标发生交互之后的作用力更强。为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发展,建议:因地制宜促进上游农业绿色产业发展,特别是贵州、云南等山地、林地较多的滞后地区;充分发挥下游优势省份在农业绿色发展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强化其空间溢出效应;充分运用政策支持与经济激励的交互作用,促进农业新质生产力在绿色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农业 绿色发展 时空分异 驱动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智慧农场发展的时空特征及驱动因子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高群 王宏杨 陈诗瑶 《智慧农业(中英文)》 CSCD 2024年第6期168-179,共12页
[目的/意义]为提炼区域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案例,并为国家智慧农业事业持续进步贡献策略,深入探究长江经济带智慧农场时空特征及关键驱动因子。[方法]基于2014—2023年11省(市)数据,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及标准差椭圆方法全面... [目的/意义]为提炼区域智慧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案例,并为国家智慧农业事业持续进步贡献策略,深入探究长江经济带智慧农场时空特征及关键驱动因子。[方法]基于2014—2023年11省(市)数据,用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及标准差椭圆方法全面剖析长江经济带智慧农场时空分异特征,并用地理探测器从7个维度考察关键因子及其交互作用。[结果和讨论]长江经济带智慧农场数量10年间稳步增长,2016年为重要转折点;空间布局呈分散集聚特征,以H-L型和L-H型集聚为主,分布省份略显繁杂;技术创新是时空分布格局形成的首要关键因素,因子解释度为0.3111,与其他指标交互之后仍保持核心驱动地位。[结论]长江经济带智慧农场发展势头向好,子区域智慧农场的发展增速与水平呈“下游>中游>上游”的差异化特征;整体空间分布均衡,子区域分布均衡程度为“中游(湖北、湖南、江西3省均衡)>下游(安徽主导)>上游(四川,独占鳌头)”,智慧农场选址覆盖面持续扩张并形成“东北—西南”的横向扩散格局;时空分异格局形成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因子解释力为:技术创新>城镇化>农业机械化>人力资本>互联网基础>产业依赖>专项财政支持,且因子交互作用时影响力会进一步得到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农场 新质生产力 时空特征 驱动因子 高质量发展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高校教师教学创新行为的双刃效应——效能感压力与认知重构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许哲 许祥云 《高校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85,共14页
基于“感知思考行动”理论范式,结合认知负荷理论与压力交易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不同高校教师群体的技术效能感或技术压力,对其教学创新的行为存在明显的驱动或阻碍作用,即“双刃效应”,由此进一步拉大了高校教师群体的创新“鸿沟”... 基于“感知思考行动”理论范式,结合认知负荷理论与压力交易模型,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不同高校教师群体的技术效能感或技术压力,对其教学创新的行为存在明显的驱动或阻碍作用,即“双刃效应”,由此进一步拉大了高校教师群体的创新“鸿沟”,并导致潜在分化趋势;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的认知重构的双重中介效应,在高校教师群体中既带来了认知转化机遇,也产生了去技能化风险;生成式人工智能只有通过对教师的固有认知进行重构,才能激发其基于育人本质的创新动力;在高频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师群体中,其创新动能呈弱化特征。鉴于此,高校要通过构建技术适应性培训体系并定制跨学科培训,构建配套的技术保障机制并降低教师的技术使用成本,关注高校教师的角色重塑、教学设计的转型及元能力的提升,构建适配组织制度的长效激励机制等多方面协同推进,以激发和引导教师的教学创新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技术效能感 技术压力 认知重构 教学创新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功能视角下城市近郊区村庄发展适宜性评价与分类——以江西抚州临川区为例 被引量:6
9
作者 曾艳 廖成浩 +2 位作者 刘建生 刘卫平 吕雅慧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2-1132,共11页
城市近郊区是城乡融合的关键地带,识别该地区村庄类型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格局。本研究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生”功能视角构建临川区村庄发展适宜性评价体系,利用空间自相关揭示其空间集聚特征,采用村庄类型识别系统... 城市近郊区是城乡融合的关键地带,识别该地区村庄类型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格局。本研究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生”功能视角构建临川区村庄发展适宜性评价体系,利用空间自相关揭示其空间集聚特征,采用村庄类型识别系统划定339个行政村的村庄类型,进而提出村庄发展策略。结果表明:临川区村庄发展适宜度指数总体较高,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592、0.585和0.466,前二者在空间上呈现“北强南弱”的分布格局;临川区村庄发展适宜度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具体表现为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指数的“北热南冷”以及生态功能指数的“中间冷边缘热”;临川区村庄类型分为4类2型,城郊融合类与集聚提升类中的集聚发展型村庄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发展对象。根据村庄类型识别结果提出以地类管控为基础的村庄差异化发展策略,可以明确村域国土空间的优化布局,推动城乡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规划 “三生”功能 村庄评价 村庄分类 临川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社区类型与农村社区动员能力比较 被引量:8
10
作者 袁小平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2年第1期66-78,共13页
农村社区的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它既能反映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状况,也能反映农村社区内部的治理状况和结构特质。社区的有效治理与其动员能力密切相关,通过社会空间理论并参考民政部相关分类将农村社区分为集镇型、城郊型... 农村社区的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它既能反映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状况,也能反映农村社区内部的治理状况和结构特质。社区的有效治理与其动员能力密切相关,通过社会空间理论并参考民政部相关分类将农村社区分为集镇型、城郊型和传统型三种类型,并在中部、东部、西部省份抽取三种类型农村社区进行调查发现,三类农村社区的动员能力存在显著差异,集镇型农村社区动员能力最强,城郊型次之,传统型最弱。回归统计发现,动员方法、社区能力和社区结构均会影响农村社区动员能力,其中社区能力和社区结构对于三类农村社区动员能力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传统型农村社区动员能力受社区能力影响最大,集镇型农村社区动员能力受社区结构影响最大;三类农村社区的社区能力和社区结构存在异质性,使得三类农村社区动员能力内部存在差异。位于不同空间区域的农村社区具有不同的地域空间与社会属性,进而影响到社区动员能力。它为农村社区类型与社区动员研究采用空间视角提供了理论参考,也为解答农村社区的社区性这一问题提供了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社区类型 动员能力 社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土-能-碳”关联的中部地区农业碳排放时空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
11
作者 肖丽群 刘建生 +1 位作者 毛燕玲 姜睿清 《水土保持通报》 2025年第4期256-266,共11页
[目的]研究中部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能源消耗碳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揭示其主要驱动因素,为助推中部地区农业低碳化绿色转型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方法]基于2010—2022年中部地区6省的社会经济数据... [目的]研究中部地区农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能源消耗碳排放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揭示其主要驱动因素,为助推中部地区农业低碳化绿色转型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方法]基于2010—2022年中部地区6省的社会经济数据,考察农业水土资源利用中能源消耗的碳排放,采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测算2010—2022年中部地区农业碳排放量,借助Kaya恒等式和完全分解方法LMDI(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加法形式,探讨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及其贡献值,运用ArcGIS可视化深入剖析中部各省农业碳排放在时空维度上的演变趋势,并探析水土资源匹配度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结果]①2010—2022年中部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呈现先快速上升后波动下降的趋势。农业碳排放的环比增长率经历了阶段性下降演变过程。②农业碳排放强度是促使中部地区农业碳减排的最主要因素,农业水资源经济产出则是导致农业碳排放增长的第一大要素。2010—2022年研究区累计农业碳排放贡献值达562.28×10^(4) t。农业水资源经济产出因素和单位播种面积的农业用水量因素对中部地区农业碳排放的贡献存在正负两个方向的变动。③提高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度有助于抑制农业碳排放,但对各省的农业碳排放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结论]未来应关注水土资源时空匹配问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因地制宜采取差别化的耕作模式,优化配置和改善农业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促进农业低碳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水-土-能-碳 时空特征 驱动因素 中部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宁河流域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与预测 被引量:9
12
作者 廖成浩 姚昆 曾艳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2022年第2期27-31,37,共6页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CA-Markov预测模型,对安宁河流域2000—2018年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及预测。结果表明:安宁河流域土地生态安全指数由北向南递增,垂直差异显著;研究期内预警和风险总占比由27.72%下降至23.84%,良好和安全...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CA-Markov预测模型,对安宁河流域2000—2018年的土地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及预测。结果表明:安宁河流域土地生态安全指数由北向南递增,垂直差异显著;研究期内预警和风险总占比由27.72%下降至23.84%,良好和安全面积总占比由46.11%上升至51.49%;2000—2018年安宁河流域土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呈上升趋势,土地生态发展态势良好;预测结果显示,流域土地生态安全状况将持续好转。安宁河流域土地生态安全虽然总体水平有较大提高,但仍须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推进土地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生态安全 动态评价 预测 CA-Markov模型 安宁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治理视域下社会工作情感劳动的困境及其破解 被引量:7
13
作者 袁小平 姜春燕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1期91-98,共8页
社会工作服务具有丰富的情感劳动内涵,社会工作服务结案阶段的情感离场特征表现为社会工作者容易呈现情感付出非标准化、情感关系延绵以及情感记忆犹存等困境,其原因在于社会工作者的情感劳动分配、情感体验以及情感管理方面出现异化。... 社会工作服务具有丰富的情感劳动内涵,社会工作服务结案阶段的情感离场特征表现为社会工作者容易呈现情感付出非标准化、情感关系延绵以及情感记忆犹存等困境,其原因在于社会工作者的情感劳动分配、情感体验以及情感管理方面出现异化。从情感社会学分析视角来看,这种困境其实是国内特殊的社会情境造成的不合理的痛苦,通过实践者自身的角色调适、打造情感情境以及重新思考情感劳动规则是消解困境的出路。这也为新时代社会治理效能的提升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治理 情感劳动 社会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