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眼眶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参数的优化 被引量:12
1
作者 江时淦 洪春凤 +2 位作者 王豪 白雪冰 张谭俊雄 《放射学实践》 2013年第2期210-213,共4页
目的:探讨眼眶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参数的优化。方法:320例被检者分成16组(每组20例),将管电流140、110、80、60mA,层厚2和3mm,螺距0.75和1.5,设计成16组螺旋CT扫描参数。记录每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ov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平均值,分... 目的:探讨眼眶部低剂量螺旋CT扫描参数的优化。方法:320例被检者分成16组(每组20例),将管电流140、110、80、60mA,层厚2和3mm,螺距0.75和1.5,设计成16组螺旋CT扫描参数。记录每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ov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平均值,分析管电流、层厚、螺距与辐射量的关系。图像质量从影像层次、背景噪声、解剖结构及能否满足诊断要求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图像质量等级采用秩和检验分析。结果:X线辐射量与管电流呈正相关,当管电流从140mA降至80mA时,CTDIovl和DLP分别下降42.84%、42.86%,图像质量均符合诊断要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降至60mA时,图像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X线辐射量与螺距呈负相关,当螺距从0.75增至1.5时,CTDIovl和DLP分别下降49.98%、47.37%,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辐射量与层厚关系不大,当层厚由3mm降至2mm时,CTDIovl和DLP分别降低9.90%、12.23%;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mm层厚的图像噪声较3mm大。结论:降低管电流,加大螺距是降低辐射量的有效途径;眼眶部螺旋CT扫描参数设置为管电流80mA、螺距1.5时,能兼顾图像质量和辐射量,扫描层厚根据检查要求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 扫描参数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体切割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干预及效果 被引量:2
2
作者 罗莹洁 洪春凤 +3 位作者 过玉蓉 官淑琴 张银波 欧琳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13年第4期285-287,290,共4页
目的评价目标性监测及综合干预措施对促进玻璃体切割手术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3月—2012年9月某院160例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资料,分为干预前组(2011年3—12月间80例手术患者,未干预临床医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 目的评价目标性监测及综合干预措施对促进玻璃体切割手术围手术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3月—2012年9月某院160例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患者资料,分为干预前组(2011年3—12月间80例手术患者,未干预临床医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和干预后组(2012年1—9月间80例手术患者,实施目标性监测综合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及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费用等。结果术后两组手术切口均无感染。干预后组抗菌药物的平均使用时间为(1.81±1.52)d,显著短于干预前组的(4.02±1.67)d(P<0.01);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率和术后用药时间>48 h的比率,干预前组分别为100.00%(80/80)、82.50%(66/80),显著高于干预后组的28.75%(23/80)和18.75%(3/16)(均P<0.05)。干预后组抗菌药物费用为(151.47±6.64)元、药品总费用为(922.56±8.46)元、住院总费用为(8 842.43±8.76)元,均明显低于干预前组各项费用[分别为(507.96±7.67)元、(1 444.63±11.65)元及(9 891.92±10.93)元](均P<0.01)。结论目标性监测及综合干预措施能有效促进玻璃体切割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降低患者医疗费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割手术 手术部位感染 抗菌药物 医院感染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季角结膜炎活动期眼表和泪液蛋白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何丽琴 邹晶 +5 位作者 邵毅 胡佩宏 李云燕 裴重刚 张颖 高桂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137-1140,1144,共5页
目的对比观察春季角结膜炎(vernal keratoconjunctivitis,VKC)活动期患者眼表症状、泪膜、泪液蛋白以及角膜神经改变的特点。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8月至2014年3月眼科门诊确诊为VKC活动期患者20例(40眼),分别对患者行眼... 目的对比观察春季角结膜炎(vernal keratoconjunctivitis,VKC)活动期患者眼表症状、泪膜、泪液蛋白以及角膜神经改变的特点。方法收集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8月至2014年3月眼科门诊确诊为VKC活动期患者20例(40眼),分别对患者行眼表症状评分、泪膜四项检查、泪液蛋白测定、角膜知觉检查与中央角膜共聚焦显微镜检查,并与20例40眼健康对照组研究对象的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VKC活动期患者左右两眼间和正常对照组研究对象的左右两眼间的眼表症状评分、泪膜四项、泪液蛋白、乳铁蛋白、溶菌酶、神经纤维密度及角膜敏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VKC活动期患者右眼较对照组右眼干眼症状眼数增多,眼表疾病指数评分增高、泪膜破裂时间减短、基础泪液分泌试验结果增高、泪河高度降低、角膜荧光素染色增强,泪液总蛋白、乳铁蛋白、溶菌酶、角膜神经纤维密度及角膜敏感度值较对照组均明显降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VKC活动期患者左眼检查结果较对照组改变与右眼改变一致,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共聚焦显微镜检查结果发现,VKC活动期患者中央角膜可见角膜上皮细胞部分结膜化,其上皮层存在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并伴有少量朗格汉斯细胞浸润,角膜上皮下有大量非成熟型朗格汉斯细胞浸润;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纤细,呈盘旋、弯曲异常分布。结论 VKC活动期患者眼表及泪液改变明显,多表现为泪膜稳定性降低,泪液蛋白含量降低,角膜敏感度降低且角膜神经纤维密度下降、纤细及走形异常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角结膜炎 泪膜 泪液蛋白 角膜知觉 角膜共聚焦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层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分析与预防 被引量:1
4
作者 罗莹洁 洪春凤 欧琳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1期367-367,共1页
目的分析基层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江西省统一的职业暴露登记表,对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情况的发生原因、操作环节等逐项登记,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3 ... 目的分析基层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为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使用江西省统一的职业暴露登记表,对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发生职业暴露情况的发生原因、操作环节等逐项登记,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09-2013 年共监测到109 名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针刺伤102 人,锐器切割伤4 人,黏膜暴露3 人.人员构成中,工龄〈5 年占绝大部分,占79.8%;职业以护士最多,占81.7%;锐器伤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注射治疗时、拔针时和处理用毕的锐器物时.所有人员在锐器伤发生时,均按我院职业暴露应急程序进行处理,随访未发现暴露后感染病例.结论:低年资护士(含实习护士)发生职业暴露的几率较高,应加强相关职业防护知识岗前培训,将职业暴露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预防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