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相干测风激光雷达对城市风场典型过程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董保华 夏小维 +4 位作者 庄鹏 谢晨波 周月凌 孔现涛 罗红艳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107,共18页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对社会、经济及公共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亟需实时、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观测手段。为应对气象的变化,利用多普勒效应,结合最大似然离散谱峰估计(ML DSP),寻找能量峰值最大值频谱位置,进行风数据的反演,进而研制一... 近年来,极端天气频发,对社会、经济及公共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亟需实时、高时空分辨率的气象观测手段。为应对气象的变化,利用多普勒效应,结合最大似然离散谱峰估计(ML DSP),寻找能量峰值最大值频谱位置,进行风数据的反演,进而研制一款相干测风激光雷达系统,该系统探测距离为50~4000 m范围内,时间分辨率达到10 s,垂直分辨率30 m。该系统与探空气球比对结果,风速相关性为0.962,风向相关性为0.96,风速标准偏差为0.93 m/s,风向标准偏差为6.52°。通过该雷达系统进一步在平阴县及北京市的进行长期监测,根据监测数据发现受地形及近地面温度影响,城市近地空1 km高度以内风场变化较大,1 km高度以上的风场变化较小。同时对平阴县及北京市典型过程进行分析,发现相干测风激光雷达能够有效地监测到城市降雨及冷暖空气交汇过程,具有良好的风场连续观测能力及典型天气现象的监测和分析能力。该雷达可用于对城市风场监测,为极端天气变化提供实时、高分辨率的数据,进而为气象监测和极端天气预警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相干测风 风场比对 城市风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0年中国极端降水指数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占龙飞 董保华 +1 位作者 辛佳洁 占明锦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9-372,共14页
基于1961~2020年全国699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选取总降水量(PRCPTOT)、最大连续5d降水量(Rx5day)和超过第95百分位数的年总降水量(R95p)3种指数表征极端降水事件,采用Mann-Kendall显著性和突变检验、Morlet小波、Hurst指数趋势预测... 基于1961~2020年全国699个气象站点逐日降水数据,选取总降水量(PRCPTOT)、最大连续5d降水量(Rx5day)和超过第95百分位数的年总降水量(R95p)3种指数表征极端降水事件,采用Mann-Kendall显著性和突变检验、Morlet小波、Hurst指数趋势预测等方法研究中国不同干湿区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各干湿区极端降水指数整体变化幅度大小关系为干旱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各极端降水指数变化幅度为R95p>PRCPTOT>Rx5day,其中R95p和PRCPTOT为增长趋势,Rx5day为减小趋势;湿润区极端降水指数显著性增多的站数最多,各区降水指数显著增大的站点个数明显多于显著减小的站点个数,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极端降水显著增大;湿润区的R95p在2014年前后发生了由少到多的突变,其余区域的极端降水指数未发生突变现象;小波分析结果表明,仅半干旱和湿润区Rx5day存在显著的准6年周期、干旱区R95p存在显著的准2年周期、半湿润区R95p存在显著的准8年周期(P<0.05);除半湿润区PRCPTOT和半干旱区Rx5day外,未来极端降水指数总体将呈现增长趋势。所得结果对理解和预测中国区域极端降水变化及其区域性差异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干湿区 时空变化 趋势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钱悦 周媛 +4 位作者 陈燕玲 邓力琛 刘诚 王欢 钱宏超 《环境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254,共12页
本文利用臭氧监测仪(OMI)卫星传感器反演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与地面观测站点监测的NO_(2)质量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卫星反演的NO_(2)柱浓度与地面NO_(2)质量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能够反映地面真实的NO_(2)污染状况.再结合全省气... 本文利用臭氧监测仪(OMI)卫星传感器反演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与地面观测站点监测的NO_(2)质量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卫星反演的NO_(2)柱浓度与地面NO_(2)质量浓度呈显著的正相关,能够反映地面真实的NO_(2)污染状况.再结合全省气象数据和NO_(x)排放量、社会经济等统计数据,通过线性拟合、相关性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研究2005-2023年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空间分布和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5-2023年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九江-南昌-新余一带,低值区主要位于赣南地区.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其中冬季NO_(2)污染区域和浓度最大,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最小.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呈现较为明显的两个变化阶段,2005-2012年为增长阶段,年增长趋势率为0.36×10^(15)molec·cm^(−2)·a^(−1);2013年《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后,NO_(2)柱浓度为下降阶段,年下降趋势率为0.09×10^(15)molec·cm^(−2)·a^(−1).从月尺度上分析发现,气温和降雨量与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说明高温可以抑制NO_(2)柱浓度的升高,而降雨对NO_(2)柱浓度具有削减作用.从年尺度上发现,气象因素在年际变化上对江西省对流层NO_(2)柱浓度影响不显著前提下,江西省生产总值、人口数、煤炭消费总量和石油消费总量逐年增长的同时,对流层NO_(2)柱浓度不升反降,这表明了在国家及地方政府强有力执行相关政策和法规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可以实现良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2)柱浓度 江西省 OMI 时空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山2023年4月一次雾过程微物理结构特征分析
4
作者 张思蕊 宾振 徐燕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6-438,共13页
利用2023年4月12~13日庐山一次雾过程的地面气象资料、微波辐射计及雾滴谱仪等观测资料,分析雾过程中近地面气象要素、边界层结构及雾滴谱尺度分布的时间演变,对比分析典型地区雾滴谱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本次雾过程受辐射冷却和暖湿平... 利用2023年4月12~13日庐山一次雾过程的地面气象资料、微波辐射计及雾滴谱仪等观测资料,分析雾过程中近地面气象要素、边界层结构及雾滴谱尺度分布的时间演变,对比分析典型地区雾滴谱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本次雾过程受辐射冷却和暖湿平流共同影响,为一次平流辐射雾,地面长波辐射冷却、中低层暖湿平流以及地面冷平流共同作用于此次雾过程,太阳短波辐射增强和近地面增温导致下层逆温被破坏是雾消散的主要原因。雾滴数浓度在形成阶段最高,主要为粒径<10μm的小雾滴,之后随着雾的发展持续降低。液态水含量在雾的形成、发展阶段持续升高,并在成熟阶段达到最高。雾滴尺寸在雾过程中逐渐增大,在雾消散前达到最大。雾滴数浓度谱呈双峰分布,主、次峰分别位于6.5、15μm处;雾滴液态水含量随粒径分布为三峰型,峰值分别位于6.5、10.5和19μm处。与2016年、2017年的平流辐射雾相比,大雾滴占比升高,雾滴数浓度和液态水含量均向大粒径段移动。庐山高山雾的雾滴数浓度比南京城市雾和江苏东海县陆地雾更低,液态水含量更高,雾滴粒径较大,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相对较清洁。这些结果有助于加深对高山云雾的认识,为人工影响天气的物理检验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山 平流辐射雾 气象条件 微物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灌水深度对早稻灌浆期高温热害的影响
5
作者 王尚明 邹琳 +3 位作者 吴风雨 张清霞 张崇华 杨军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7期32-37,共6页
2021—2022年开展了不同深度灌水对早稻灌浆期高温热害影响的田间试验,早稻采用3个分期播种试验,在早稻灌浆期遭遇35.0℃以上高温热害时,在不同播期内分别灌水0、2~3、5~6、8~10 cm共4个处理,并测定了不同灌水处理的早稻剑叶的叶面温度... 2021—2022年开展了不同深度灌水对早稻灌浆期高温热害影响的田间试验,早稻采用3个分期播种试验,在早稻灌浆期遭遇35.0℃以上高温热害时,在不同播期内分别灌水0、2~3、5~6、8~10 cm共4个处理,并测定了不同灌水处理的早稻剑叶的叶面温度、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穗部气温、稻谷千粒重。结果表明:与灌水0 cm(CK)相比,其他3个灌水处理均能降低早稻剑叶的叶温,降温幅度为0.16~0.30℃,而且叶温随着灌水层的增加而下降;高温期间的田间灌水对早稻穗部气温无明显影响;灌水有利于增加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灌水2~3 cm可以提高叶片光合速率1.2~3.8μmol CO_(2)/(m^(2)·s)、千粒重0.17~0.41 g,对防御早稻高温热害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深度 早稻 灌浆期 高温热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S和GIS的江西省植被生态质量演变特征分析
6
作者 李柏贞 吴燕良 +3 位作者 王怀清 邱美娟 戴芳筠 陈兴鹃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2期97-103,共7页
基于2000—2023年卫星遥感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距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江西省的NDVI和NPP植被生态变量年际、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从空间上分析江西省植被生态质量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江西省NDVI、... 基于2000—2023年卫星遥感和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距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江西省的NDVI和NPP植被生态变量年际、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从空间上分析江西省植被生态质量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江西省NDVI、NPP值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增加速率分别为0.004/a、2.6g C/(m^(2)·a)。(2)江西省植被生态质量呈明显的“夏高冬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一般为1或2月植被生态质量最低,7或8月最高。(3)江西省的植被生态质量整体得到显著改善,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植被生态好的区域主要位于省境边陲高海拔山区,低值区则位于下垫面为水体和城镇的江河湖泊及城区附近,而植被生态改善最为明显的区域分布在鄱阳湖湿地、中南部山地与平原过渡带的部分丘陵地区,其中抚州、鹰潭、赣州等市的植被生态改善比例位居江西省的前3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省 生态质量 净初级生产力 归一化植被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庐山地区黑碳气溶胶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刘诚 邓力琛 +5 位作者 钱悦 闫爱军 方小珍 潘媛媛 郭威 谢亚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512-4524,共13页
利用2018~2020年庐山观测站的黑碳气溶胶(BC)浓度,结合气象数据、污染物数据及后向轨迹模型,对该地区BC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和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8~2020年庐山BC平均浓度呈下降趋势,3a BC年平均浓度为(0.606±0.474)μg/m^(3)... 利用2018~2020年庐山观测站的黑碳气溶胶(BC)浓度,结合气象数据、污染物数据及后向轨迹模型,对该地区BC变化特征、影响因素和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8~2020年庐山BC平均浓度呈下降趋势,3a BC年平均浓度为(0.606±0.474)μg/m^(3),但BC本底浓度每年增加约0.035μg/m^(3).从月变化上来看,BC浓度最小值出现在7月(0.455±0.184)μg/m^(3),最大值出现在1月(0.742±0.603)μg/m^(3).BC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在正午及午后出现最大值,各个季节BC浓度在周末均高于工作日,与城市地区结果明显相反.观测期间,BC/PM_(2.5)占比随PM_(2.5)浓度增加而减小(5.2%减少至2.4%),平均占比为3.4%.BC与SO_(2)和NO_(2)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7和0.26,但与CO无显著相关,表明庐山地区局地源排放其自身影响较小,BC主要与区域输送或山下垂直传输等气象过程相关.后向轨迹和PSCF潜在源贡献结果表明庐山BC来源存在季节差异,冬春季主要受来自西北和华北气团影响,潜在贡献源主要在陕西−河南−湖北一带及长三角地区.秋季气团主要来自长三角和华北地区,而夏季气团主要来自东南沿海,对应的潜在源贡献区呈类似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庐山 黑碳气溶胶 污染物 气象条件 潜在源贡献 背景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