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氧化三锰粒度及微观形貌的控制 被引量:6
1
作者 农艳莉 李春流 +4 位作者 阮籍 杨茂峰 万维华 闫冠杰 廖伟锋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4-39,共6页
研究了以硫酸锰为原料,采用空气直接一步氧化法制备四氧化三锰。向反应体系加入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种类及用量、反应物浓度、搅拌速度、反应温度及氨锰物质的量比等条件对所制备四氧化三锰粒度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 研究了以硫酸锰为原料,采用空气直接一步氧化法制备四氧化三锰。向反应体系加入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种类及用量、反应物浓度、搅拌速度、反应温度及氨锰物质的量比等条件对所制备四氧化三锰粒度及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对四氧化三锰的粒度和形貌有调控作用,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表面活性剂可得到类球形四氧化三锰;在SDBS加入量1.0 g、硫酸锰浓度1.0 mol/L、搅拌速度500 r/min、反应温度70℃、氨锰物质的量比2.6/1条件下,所得四氧化三锰的粒度D_(50)=11.24μm,振实密度达2.47 g/cm^(3),比表面积为0.87 m^(2)/g,锰质量分数为70.58%,产品质量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氧化三锰 一步氧化法 粒度 微观形貌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池级类球形碳酸锰的制备 被引量:2
2
作者 阮籍 农艳莉 +4 位作者 李春流 杨茂峰 万维华 闫冠杰 廖伟峰 《湿法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4-28,共5页
研究了以电池级硫酸锰为锰源,碳酸铵为沉淀剂,氨水为配合剂,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制备电池级类球形碳酸锰颗粒,考察了体系pH、反应温度、硫酸锰流量、搅拌速度等条件对产品粒度、Mn与杂质含量及颗粒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体系pH=7.5、反... 研究了以电池级硫酸锰为锰源,碳酸铵为沉淀剂,氨水为配合剂,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制备电池级类球形碳酸锰颗粒,考察了体系pH、反应温度、硫酸锰流量、搅拌速度等条件对产品粒度、Mn与杂质含量及颗粒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体系pH=7.5、反应温度60℃、硫酸锰流量30 mL/min、搅拌速度600 r/min、硫酸锰浓度2.0 mol/L、反应时间13 h条件下,所合成的类球形碳酸锰中Mn质量分数为46.22%,杂质含量很低,粒径分布较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球形碳酸锰 制备 粒度 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蒸氨法制备绿铜锌矿晶体的工艺研究
3
作者 邱诗铭 闫冠杰 +1 位作者 李春流 王胜杰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1-706,共6页
本文以碱式碳酸铜、碱式碳酸锌和浓氨水为原料,采用蒸氨法合成绿铜锌矿。通过XRD、TGA、SEM-Mapping、FT-IR等表征手段,研究工艺条件对绿铜锌矿晶体结构的影响规律。实验表明,铜浓度为120 g/L,铜锌摩尔比分别为3∶2、1∶1、2∶3时,沉淀... 本文以碱式碳酸铜、碱式碳酸锌和浓氨水为原料,采用蒸氨法合成绿铜锌矿。通过XRD、TGA、SEM-Mapping、FT-IR等表征手段,研究工艺条件对绿铜锌矿晶体结构的影响规律。实验表明,铜浓度为120 g/L,铜锌摩尔比分别为3∶2、1∶1、2∶3时,沉淀产物中的晶体由绿铜锌矿与孔雀石组成,且孔雀石数量随铜锌摩尔比的降低而减少。当铜锌摩尔比为2∶3,铜浓度由120 g/L降低至80 g/L时,孔雀石晶体的数量进一步减少。在铜锌摩尔比为2∶3,铜浓度为80 g/L的条件下,沉淀得到单一物相的绿铜锌矿晶体,为蒸氨法控制合成绿铜锌矿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氨法 工艺条件 绿铜锌矿 孔雀石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蔗渣纤维素-海藻酸钙-膨润土多孔微球的制备及其对罗丹明B吸附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蔡杰慧 杨英全 +3 位作者 陈文静 张佳梅 许建本 邱诗铭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92-298,共7页
以蔗渣纤维素、海藻酸钠为三维网络框架,膨润土为吸附功能单元,采用金属离子交联法联合物理包载法制备蔗渣纤维素-海藻酸钙-膨润土多孔微球,研究其对罗丹明B吸附性能,探究其吸附机理。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热重(TG)等表... 以蔗渣纤维素、海藻酸钠为三维网络框架,膨润土为吸附功能单元,采用金属离子交联法联合物理包载法制备蔗渣纤维素-海藻酸钙-膨润土多孔微球,研究其对罗丹明B吸附性能,探究其吸附机理。采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热重(TG)等表征手段分别对多孔微球形貌、晶相和热稳定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固液比2g/L,染料溶液pH=3,体积为25mL,初始浓度为400mg/L,吸附温度为318K,吸附360min后,吸附量高达87.14mg/g。多孔微球吸附罗丹明B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罗丹明B在多孔微球吸附遵循Langmuir等温线吸附模型。吸附罗丹明B前后,多孔微球为类球形,具有一定孔隙结构;多孔微球中膨润土晶型结构无明显改变,且具有一定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蔗渣纤维素 膨润土 微球 吸附 罗丹明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蔗渣纤维素-海藻酸钙-膨润土微球制备及吸附 被引量:1
5
作者 蔡杰慧 杨英全 +2 位作者 李致宝 郑燕菲 莫月香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45,共7页
以海藻酸钠、硅烷改性蔗渣纤维素为网络框架,膨润土为吸附单元,采用金属离子交联法联合物理包载法制备改性蔗渣纤维素-海藻酸钙-膨润土微球,研究其吸附亚甲基蓝,并阐述吸附机理。采用FT-IR(红外光谱)、SEM(扫描电镜)、BET(比表面积)、XR... 以海藻酸钠、硅烷改性蔗渣纤维素为网络框架,膨润土为吸附单元,采用金属离子交联法联合物理包载法制备改性蔗渣纤维素-海藻酸钙-膨润土微球,研究其吸附亚甲基蓝,并阐述吸附机理。采用FT-IR(红外光谱)、SEM(扫描电镜)、BET(比表面积)、XRD(X射线衍射)和TGA(热重分析)分别对微球结构、形貌、孔隙结构、晶相和热性能进行表征。吸附结果显示微球对亚甲基蓝吸附符合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对亚甲基蓝饱和吸附量为523.56 mg/g。经过吸附-脱附5次后,微球吸附能力为85.44%。微球为类球形,表面有丰富的微介孔结构,微球结晶度较好,耐热性能较好,表明微球作为新型无机-有机复合吸附剂,为用于有机染料废水处理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烷改性蔗渣纤维素 海藻酸钠 膨润土 吸附 亚甲基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皂苷聚合物微球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
6
作者 蔡杰慧 杨英全 +1 位作者 唐春燕 曾振芳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72-77,共6页
以皂苷提取物为模型药物,PCL-PEG-PCL(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共聚物)为网络框架,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载皂苷PCL-PEG-PCL微球,通过FT-IR(红外光谱)和SEM(扫描电镜)表征微球的组成和结构,并评价其体外释药性和抗氧化活性。FT-IR结果... 以皂苷提取物为模型药物,PCL-PEG-PCL(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共聚物)为网络框架,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载皂苷PCL-PEG-PCL微球,通过FT-IR(红外光谱)和SEM(扫描电镜)表征微球的组成和结构,并评价其体外释药性和抗氧化活性。FT-IR结果表明微球成功包载皂苷提取物;SEM结果表明微球为类球形,表面有微孔;体外释药实验结果表明微球对皂苷具有缓释性能,释药机理符合Higuchi模型;微球对ABTS^(+)·、DPPH·、·OH清除能力随质量浓度增大而增强。微球体外释药结果为微囊释药机理提供理论基础,微球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有助于岗梅总皂苷抗氧化剂的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L-PEG-PCL 皂苷提取物 微球 释药性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PCL-PEG-PCL微球的制备及释药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蔡杰慧 杨英全 +2 位作者 廖敏 许建本 曾振芳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87-794,共8页
以聚乙二醇引发ε-己内酯开环聚合得到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CL-PEG-PCL)共聚物,双乳化-有机溶剂挥发法制得载药磁性PCL-PEG-PCL微球,并对微球进行一系列表征及研究其磁响应释药行为。FT-IR结果表明PEG接枝上PCL;GPC结果表明共... 以聚乙二醇引发ε-己内酯开环聚合得到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CL-PEG-PCL)共聚物,双乳化-有机溶剂挥发法制得载药磁性PCL-PEG-PCL微球,并对微球进行一系列表征及研究其磁响应释药行为。FT-IR结果表明PEG接枝上PCL;GPC结果表明共聚物分子量分布均匀;SEM结果表明微球呈球性良好;XRD结果表明微球包载且未改变纳米Fe_(3)O_(4)粒子晶型;TEM结果表明磁性PCL-PEG-PCL微球分散性较好,Fe_(3)O_(4)纳米粒子均匀分布在其中;TGA结果表明投磁量越大,磁余量越多;CLSM结果表明微球包载FITC荧光素,FT-IR进而表明微球能包载盐酸阿霉素。体外释药实验表明载药微球累积释药率随着磁含量的增大而增大,释药机理符合Ritger-Peppas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 磁性微球 盐酸阿霉素 体外释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姜黄素类化合物PCL-PEG-PCL微球的制备及释药性、抗氧化性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蔡杰慧 杨英全 郑燕菲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01-206,共6页
以两亲性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CL-PEG-PCL)共聚物为载体、姜黄素类化合物为模型药,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载姜黄素(或双去甲氧基姜黄素或四氢姜黄素)PCL-PEG-PCL微球,并利用FT-IR、GPC、SEM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其释药性和抗氧化... 以两亲性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CL-PEG-PCL)共聚物为载体、姜黄素类化合物为模型药,采用溶剂挥发法制备了载姜黄素(或双去甲氧基姜黄素或四氢姜黄素)PCL-PEG-PCL微球,并利用FT-IR、GPC、SEM对其进行表征,研究了其释药性和抗氧化性。结果表明,PCL-PEG-PCL微球对姜黄素、双去姜黄素和四氢姜黄素具有缓释作用;原药、载药PCL-PEG-PCL微球对ABTS^(+)·、DPPH·、·OH具有较好的清除作用,且清除作用随样品浓度增加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 微球 姜黄素类化合物 体外释药 抗氧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