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安地铁鱼化寨车辆段灰绿组合雨水系统方案多目标优化
1
作者 吕嘉杰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4,182,共7页
[目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洪涝灾害的频发,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雨水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对车辆段雨水系统方案进行详尽研究。[方法]基于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组合管理雨水的概念,利用SWMM(暴雨洪水管理模型)水文模拟软件... [目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洪涝灾害的频发,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段雨水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对车辆段雨水系统方案进行详尽研究。[方法]基于灰色基础设施与绿色基础设施组合管理雨水的概念,利用SWMM(暴雨洪水管理模型)水文模拟软件对西安地铁3号线鱼化寨车辆段多种组合方案下的水文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响应面法设计了多目标优化方法,结合粒子群优化算法,使用Matlab软件对车辆段内的绿色基础设施进行优化配置,以实现对径流总量、洪峰、TSS(总悬浮物颗粒)及成本的有效控制。[结果及结论]通过多目标优化比选,确定了西安地铁鱼化寨车辆段最优的灰绿组合雨水系统方案,特别是透水铺装与调蓄池的组合布置,应在车辆段内优先考虑。该方案在满足GB 51345—2018《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要求的同时,也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车辆段 灰绿组合雨水系统方案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质孔隙介质径向溶质双峰反常运移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左孔辉 李旭 +3 位作者 朱棋 尹茂生 张海涛 王美悦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5-234,共10页
为了探究孔隙含水层的非均质性对注水井附近溶质运移的控制机理以及溶质羽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美国MADE场地含水层地质统计学数据,利用T-PROGS(transition probability geostatistical software)构建了三维径向非均质随机模型;并结合MOD... 为了探究孔隙含水层的非均质性对注水井附近溶质运移的控制机理以及溶质羽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美国MADE场地含水层地质统计学数据,利用T-PROGS(transition probability geostatistical software)构建了三维径向非均质随机模型;并结合MODFLOW和MT3DMS模块模拟了注水井附近的溶质运移过程,研究了沉积相不同空间结构对溶质运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非均质含水层注水井附近普遍存在双峰反常运移现象;径向溶质运移受高渗透性沉积相的沉积长度和厚度影响较大,沉积长度越大溶质质量空间分布曲线双峰现象越明显,尤其当沉积长度扩大到1.75倍时,双峰现象最明显;通过模拟结果可以得出高渗透性沉积相所在位置与高流速优先流所处位置呈一定的正相关性。总体而言,高渗透性的含水介质在冲洪积孔隙含水层中具有很强的连通性,易形成优先水流通道,导致溶质沿快速和慢速两种通道运移,从而使得穿透曲线出现双峰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质含水层 溶质运移 双峰分布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6~2015年长江源冰川融水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以冬克玛底河流域为例 被引量:17
3
作者 何秋乐 匡星星 +2 位作者 梁四海 焦赳赳 冯雨晴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77-85,130,共10页
气候变暖改变了长江源的冰冻圈,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系统。采用HydroGeoSphere(HGS)水文模型,对长江源区冬克玛底河流域冰川融水进行了模拟研究,以评估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融水径流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利用研究区周围4个气象站点的资料,采... 气候变暖改变了长江源的冰冻圈,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系统。采用HydroGeoSphere(HGS)水文模型,对长江源区冬克玛底河流域冰川融水进行了模拟研究,以评估气候变暖背景下冰川融水径流对流域水资源的影响。利用研究区周围4个气象站点的资料,采用多元回归和插值方法重建了1966~2015年气象数据,并采用2005~2006年的实测流量数据对模型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表明模型有一定的可信度。结果显示:①过去50 a,冬克玛底河流域的平均物质平衡为-151 mm/a,冰川物质累积亏损为7.55 m,温度升高对冰川的影响超过降雨增加的影响;②物质平衡与降水呈现正相关,与正积温和冰川融水为负相关;③过去50 a,冬克玛底河流域总径流量、冰川区产流量、非冰川区产流量都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增加的总径流量的25%为降水增加所致,75%为气温升高导致冰川消融所致。研究结果可为气候变暖背景下长江源的保护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融水 冰川物质平衡 气候变暖 HGS水文模型 冬克玛底河流域 长江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地表水体经济社会驱动要素 被引量:3
4
作者 杨振华 赵铜铁钢 +3 位作者 田雨 杨芳 郑炎辉 陈晓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778-6787,共10页
采用水体解译—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识别—驱动关系分析的研究思路,基于Landsat影像提取粤港澳大湾区长序列地表水体动态,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应用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辨析地表水体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的经济社会驱动要素.结果表明:近30... 采用水体解译—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识别—驱动关系分析的研究思路,基于Landsat影像提取粤港澳大湾区长序列地表水体动态,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应用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辨析地表水体长期均衡与短期波动的经济社会驱动要素.结果表明:近30a大湾区城市地表水体总体上呈先升后降的非线性特征,且取决于水体与耕地、不透水面之间的转化特征,1990~2000年地表水体面积增长了1323.14km^(2),2000年以后呈波动下降;粤港澳大湾区地表水面率与单位面积GDP的EKC总体呈快速上升—快速下降—平缓回升的N型特征,体现出人为覆被对水体挤占与生态修复/水库扩容工程对水体的扩张;DARDL-UECM模型明确了模拟结果的准确性(R~2>0.7, P<0.000)和各因子的贡献率,无论短期波动阶段还是长期均衡阶段,不透水面、林地和耕地面积比重均为城市地表水体的主要驱动要素,三者累计贡献率均值为0.96和0.9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地表水体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经济社会驱动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