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向“全球南方”:文化出海与国际传播效能提升 被引量:3
1
作者 徐剑 李晨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8,共11页
文化出海已成为提升一国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渠道。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国际传播秩序在传播区域、信源、渠道、内容和受众五大层面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转向“全球南方”已成为应对当下国际传播秩序变革的重要趋势,并... 文化出海已成为提升一国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渠道。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国际传播秩序在传播区域、信源、渠道、内容和受众五大层面发生着深刻的变革,转向“全球南方”已成为应对当下国际传播秩序变革的重要趋势,并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创造了新的空间。当前,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在受众、载体和区域等层面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三者加速整合并转化为文化出海“南方转向”的增量资源。同时,中国文化在实际出海过程中面临文化折扣困境、营商环境困境、政策支持结构资源失衡等引发的传播效果偏差现实问题。基于此,需关注“全球南方”文化特点和区域需求,在实践中凸显市场力量,结合目标地受众精准构筑数字产业识别,加速推进中国数字文化扬帆出海,进而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和中华文化全球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传播 文化出海 全球南方 数字文化产业 传播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现代性与中国式现代化城市文明——兼及与异域现代性的比较
2
作者 管宁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99,共10页
文化现代性是现代性在文化领域中的重要表征,也是现代化运动的一种思想观念的彰显。城市化进程作为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始终伴随着现代文化观念的萌生与发展演变。现代城市发展中,体现现代性内涵的现代文化的形成与传播离不开现代大众传媒... 文化现代性是现代性在文化领域中的重要表征,也是现代化运动的一种思想观念的彰显。城市化进程作为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始终伴随着现代文化观念的萌生与发展演变。现代城市发展中,体现现代性内涵的现代文化的形成与传播离不开现代大众传媒,它以促进消费来刺激现代时尚产品的生产,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和现代城市文明的重要构成。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不仅存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而且存在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话语权博弈。保护和维系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与根脉,既要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的内生动力,还要将其上升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思想与行为自觉。立足中国国情的城市现代化,其要旨在于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惟其如此,才能在制度构架、治理模式、文化基础等方面,形成自身的发展道路与文明形态,从而避免身份认同危机,既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又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表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现代化 城市文明 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自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数字场景:游戏技术开启文创产业发展的新路向 被引量:2
3
作者 金元浦 周玥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62,共9页
随着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的发展,数实融合推动了超级场景的构建,重塑了“人-物-场”关系,成为未来城市发展和前沿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回顾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发现,游戏技术与人工智能自始至终都是相互促进的。游戏技术在其不断更新中,为... 随着人工智能和元宇宙的发展,数实融合推动了超级场景的构建,重塑了“人-物-场”关系,成为未来城市发展和前沿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回顾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发现,游戏技术与人工智能自始至终都是相互促进的。游戏技术在其不断更新中,为众多领域提供技术支持,展现了巨大的外溢价值,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数字生产力,尤其在智能体深度学习、智慧城市、自动驾驶、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游戏技术的元宇宙场景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为超级数字场景提供了平台与生产力。构建超级数字场景应进一步加强游戏技术的中性阐释,构建起游戏技术、人工智能、超级数字场景、元宇宙城市的数实融合点线面体发展模式,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加强人工智能规范化发展,构建健康、可持续的超级数字场景产业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戏技术 人工智能 元宇宙 AI大模型 数实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与路径 被引量:1
4
作者 李锋 时佳雪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21,共10页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党和国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但从要素、企业、产业三个维度看,当前文化产业仍面临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待提升、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速度缓慢和文化产业结构失衡与资源浪费等严峻问题。为解决... 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党和国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但从要素、企业、产业三个维度看,当前文化产业仍面临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待提升、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速度缓慢和文化产业结构失衡与资源浪费等严峻问题。为解决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问题,文章基于新质生产力内涵,依据经济增长理论、组织变革理论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科技—创新—绿色”为驱动力,探讨新质生产力赋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机理。由此,提出发展科技引领要素协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创新思维引导企业组织变革加速数字化转型、深化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建设健康低碳产业等战略路径,以实现美好生活、文化传承与产业升级,赋能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文化产业 高质量发展 全要素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游民乡村嵌入的模型、图景及反思——兼论数字时代的城乡融合发展
5
作者 王忠 林珑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8,255,共8页
数字游民通过加强城市多元资本与乡村在地资源的协同创新,促进了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发挥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由于嵌入乡村社会关系的程度以及对乡村社会内生性要素利用程度存在差异,数字游民表现为“高关系—高利用”... 数字游民通过加强城市多元资本与乡村在地资源的协同创新,促进了城乡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发挥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作用。由于嵌入乡村社会关系的程度以及对乡村社会内生性要素利用程度存在差异,数字游民表现为“高关系—高利用”“高关系—低利用”“低关系—高利用”“低关系—低利用”四种类型。该群体在乡村场域中呈现多元实践样态,并在城乡空间重构和个体价值重塑的过程中,实现了个体自由追求与乡村发展需求的双向奔赴。未来应有序引导各类型数字游民有效嵌入乡村,充分尊重和发挥数字游民的主体性作用,保障数字游民与乡村社会长期互利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游民 嵌入性 城乡融合发展 乡村振兴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创新:理论内涵、历史跃迁与时代进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京生 陈能军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I0002,共10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今后一个时期奋斗的主题。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动力,中国式创新的理论内涵、历史跃迁和时代方略显著区别于西方创新理论。中国式创新必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框架下的独特创新范式,以...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今后一个时期奋斗的主题。创新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动力,中国式创新的理论内涵、历史跃迁和时代方略显著区别于西方创新理论。中国式创新必须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框架下的独特创新范式,以“新型举国体制”为制度支撑,以“自主可控”为安全前提,以“创新市场”为要素依托,以“万众创新”为基础驱动,以“开放式创新”为发展原则。中国式创新的历史跃迁经历了“政府主导—政府推动—市场导向—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四个发展阶段。中国式创新的时代方略要求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优化新型举国体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调动人民群众创新激情、培育全民创新氛围,培育中国式创新文化、营造良好创新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创新 新型举国体制 有为政府 有效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文化自信自强焕发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能 被引量:2
7
作者 陈能军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1,共6页
文化是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素,文化建设是推动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自信自强是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及“现代化另一幅图景”的自信和引领。要站在系... 文化是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素,文化建设是推动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文化自信自强是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及“现代化另一幅图景”的自信和引领。要站在系统论立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总结运用好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实践的宝贵历史经验,把全面深化改革、高水平开放、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这三大历久弥新而又务实有效的经验,融入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来,以文化自信自强焕发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自信自强 全面深化改革 高水平开放 创新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中国特色社会资本理论体系:基于国家力量与传统文化视角 被引量:2
8
作者 苏娇妮 陈捷 陈梓涵 《社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70,共13页
社会资本是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能促进社会互利行动与良性合作。既有的社会资本研究主要是基于西方理论体系展开的。然而,社会资本的概念及现实应用却不可避免地受特定文化与制度等结构性要素的影响。为了推进社会资本理论在... 社会资本是国家治理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元素,能促进社会互利行动与良性合作。既有的社会资本研究主要是基于西方理论体系展开的。然而,社会资本的概念及现实应用却不可避免地受特定文化与制度等结构性要素的影响。为了推进社会资本理论在中国的运用,需要从“国家与社会关系”“差序格局”等理论视角探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资本理论体系,着重分析特定政治制度与传统文化对于社会资本的影响机制。在中国,国家力量通过制度制定、组织结构与思想引领等不同方式重新激发并塑造社会资本,形成了以党政权力为纽带的权威关系、权威信任与权威规范,凸显了纵向调控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合作。与此同时,传统文化也丰富了社会资本的文化内涵,生成了以血缘为核心、以地缘为纽带的社会结构,塑造了社会资本中的差序关系、差序信任与差序规范,体现了专属于中国人的行为与习惯特色。鉴于此,这需要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资本新概念,分析社会资本中国化的新特征与功能,为推动社会资本理论的中国化、本土化发展提供理论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资本 国家力量 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出场逻辑、内在动力和实践进路
9
作者 陈能军 《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1-80,共10页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实现新的文化使命的关键路径,其动力体系和协同机制共同构成文化繁荣的立体框架。内在动力包括:一是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核心的战略引领,以系统性顶层设计强化政治定力与方向把控;二是数字技术驱动全链条革新,以智能化... 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是实现新的文化使命的关键路径,其动力体系和协同机制共同构成文化繁荣的立体框架。内在动力包括:一是以党的全面领导为核心的战略引领,以系统性顶层设计强化政治定力与方向把控;二是数字技术驱动全链条革新,以智能化手段重构文化生产传播体系;三是多方主体协同治理,构建共建共享的开放生态;四是科文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以科技创新赋能智力支撑。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需建立五大协同机制:一是人文精神与文化产业融合机制,推动价值创造与经济转化有机统一;二是文化创新与传统传承协同机制,实现文脉赓续与现代创造动态平衡;三是文化领域新型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协调机制,破解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四是供需双向互促机制,以优质内容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五是文化自主与国际传播共进机制,在坚守主体性中增强文明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文化体制机制 文化创新 深化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化新图景中的中华文化智慧——文化旨趣视域下的现代文明构建 被引量:9
10
作者 管宁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1,246,共12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离不开中华古代文明智慧的当代运用与创新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得益于中华文化智慧的滋养,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实现了现代转型,而且创造了区别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离不开中华古代文明智慧的当代运用与创新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得益于中华文化智慧的滋养,中国传统文化成功实现了现代转型,而且创造了区别于其他国家现代化的中国式现代化,展现出现代化的新境域,成为世界现代化图景中的独特景象。中华文明拥有独特的文化旨趣,深入探究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追求、文化智慧与思维方式,有利于在更深层面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精华。中国古代文明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推崇优雅精致的生活情调、崇尚生命体验的审美情趣、珍视亲情人伦的人际情味等独特文化旨趣,构成中华文明的精神表征,并内在地影响着文明的物质表征和制度形态。面对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的文化使命,需要不断传承运用中华文化独特智慧与思维方式,有机融入、创新转化体现中华文化内在精神与特征的文化旨趣,从而塑造中华文明现代形态,实现现代化从“他者”到“本我”的转换,使华夏文脉绵延不息、中华文明之光永续照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化智慧 文化旨趣 现代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创意产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全球—地方”创新 被引量:7
11
作者 亓冉 李凤亮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71-79,共9页
在新一轮的“全球竞合”议题从文化软实力转向数字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建构“全球—地方”互动的数字创意产业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主题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能级。“全球—地方”互动启示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应... 在新一轮的“全球竞合”议题从文化软实力转向数字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建构“全球—地方”互动的数字创意产业成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主题下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能级。“全球—地方”互动启示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应当通过文化资本、数字资本以及多行动主体等资源要素在本地与非本地之间互动与重组,遵循对外建立文化关联又需强化本地文化创新的理论逻辑,在基于本我的历史性成就与立足全球的现代化创新的协调中把握文化自觉视角下的中华文化价值,在明晰自身定位、强化核心实力的基础上创想文化自信视角下的中华文化故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纲领下迈向文化自强导向下的全球文化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创意产业 全球—地方 全球通道 地方蜂鸣 文化自信自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年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表达与场景建构 被引量:6
12
作者 齐骥 陆梓欣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4,共10页
青年群体参与乡村旅游、融入乡村发展、介入乡村振兴,为打破乡村旅游“围城效应”困局,重塑“乡村性”创造了更多可能。以场景理论为依托,对37个青年集聚的超大、特大城市周边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开展研究,结合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 青年群体参与乡村旅游、融入乡村发展、介入乡村振兴,为打破乡村旅游“围城效应”困局,重塑“乡村性”创造了更多可能。以场景理论为依托,对37个青年集聚的超大、特大城市周边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开展研究,结合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方法,剖析乡村旅游地的“乡村性”表达及相关模式,最后结合案例分析剖析青年群体再构“新乡村性”。青年群体正以扎根集聚与守望创新传承保育传统乡土内核、以现代理念与国际视野再构现代乡村新特性、以多元体验与在线“蜂鸣”重塑理想乡村新意象,日渐成为重构乡村性、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不可或缺的建设、体验与消费主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乡村性 场景建构 青年 城市周边乡村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什么样的文艺能够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
13
作者 范玉刚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共8页
伴随世界秩序的东升西降和人类文明跃升的趋势,世界舞台上的文化竞争更加激烈,文化思潮的激荡更加剧烈,什么样的文艺能够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成为时代之问。实践表明,只有立足新时代语境,充分理解和抒写新时代意识、胸怀“国之大者”的文... 伴随世界秩序的东升西降和人类文明跃升的趋势,世界舞台上的文化竞争更加激烈,文化思潮的激荡更加剧烈,什么样的文艺能够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成为时代之问。实践表明,只有立足新时代语境,充分理解和抒写新时代意识、胸怀“国之大者”的文艺,在文艺创作实践中高扬文艺的人民性、正确处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有着艺术卓越性追求和审美表达的文艺,以及自觉肩负新时代文化使命、不断强化文艺的社会功能、有着世界眼光和现代文明视野的文艺,才能有效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对此,新时代文艺评论要强化价值引导的自觉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 文艺的人民性 精神力量 文艺批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经济赋能新质生产力: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15
14
作者 张佑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共9页
人文经济学讲求以人为本、以文化为灵魂,以文化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人文经济主要是从推动新质生产力主体的形成、动力机制的启动、发展载体的形成、动力源泉的生成以及营商环境的培育等诸多方面,通过建立一整套完整、协调、高... 人文经济学讲求以人为本、以文化为灵魂,以文化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人文经济主要是从推动新质生产力主体的形成、动力机制的启动、发展载体的形成、动力源泉的生成以及营商环境的培育等诸多方面,通过建立一整套完整、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引领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萌发兴起,赋能新质生产力高效发展,由此构建人文经济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生逻辑。人文经济在实践层面主要是围绕文化创新、科技创新、企业家创新、文化创意、教育创新、制度创新等六大路径赋能新质生产力高效发展,最终达成文化创新引领新时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经济 新质生产力 高质量发展 赋能 科技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共危机情境下政府网络沟通的角色重构——基于2010—2019年六次地震中的政府政务微博发布情况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力雄 苏娇妮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9-85,共7页
基于网络的公共危机沟通是数字应急时代的重要研究议题,而政府在其中的角色转变影响着危机响应模式的变革。分析2010—2019年10年间6次重大地震的133,440条相关微博数据可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健全基于社交媒体的... 基于网络的公共危机沟通是数字应急时代的重要研究议题,而政府在其中的角色转变影响着危机响应模式的变革。分析2010—2019年10年间6次重大地震的133,440条相关微博数据可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健全基于社交媒体的危机沟通模式,包括增加政务微博的数量、高频发布危机信息。同时,政府还担任着网络危机信息聚合者与分发者的角色,打造集聚式的信息联动模式以强化权威信息供给,降低民间谣言传导的可能性。在这一模式下,公众的自产信息不断减少,对政府信息信任持续增强,公众倾向于接收、转发政务微博的公共危机信息,成为信息传播的中转站。这既扩大了政府权威信息的传播面,又生成了信息“生产-传播”的流水线。基于网络公共危机沟通概念,构建不同类型的微博用户在线参与模式有助于完善政府应急管理体系,打造“应急共治”的合作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危机 政府角色 网络沟通 自然灾害 应急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文经济学视域下工业遗产转型的多维审视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凤亮 刘晓菲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9-67,I0002,I0003,共11页
人文经济学视域下的城市发展更加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同赋能。工业遗产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的存量资源,其转型实践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为工业遗产本身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转化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是工业遗产的功能指向与... 人文经济学视域下的城市发展更加强调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同赋能。工业遗产作为城市建设重要的存量资源,其转型实践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为工业遗产本身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转化之间的矛盾,本质上是工业遗产的功能指向与人的价值需求错位的问题。人文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将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相结合,强调以人本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经济行为和社会活动,为新时代的工业遗产转型提供了新的理论观照。人文经济学视域下工业遗产转型的动力逻辑以人的发展为根本遵循,以文化与经济共融互促为价值动力,以构建具有人文韧性的良性生态为目标导向。实践逻辑倡导多元主体参与的文化治理模式,建设文化产业赋能城市更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形塑以人文底蕴为新竞争优势的城市建设。以人文经济学指导工业遗产转型不仅是理论指导实践的应用,还是实践情况反馈至理论的建构过程,是一次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的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经济学 工业遗产 文化产业 城市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能缩小城乡文化消费差距吗——来自中国公路交通的证据
17
作者 周广 陈能军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42,90,共13页
缩小城乡文化消费差距是新发展格局下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应有之义。基于1995-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城乡文化消费差距的影响及机制,结果显示:交通基础设施对城乡文化消费差距的影响呈现出先扩大... 缩小城乡文化消费差距是新发展格局下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应有之义。基于1995-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交通基础设施对城乡文化消费差距的影响及机制,结果显示:交通基础设施对城乡文化消费差距的影响呈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倒“U型”关系,使用工具变量法等方法进一步验证了该结果。交通基础设施通过影响城乡收入差距和文化产业投资,进而影响城乡文化消费差距,产业结构升级在交通基础设施对城乡文化消费差距的影响中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目前中国扩大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有利于促进城镇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但对农村地区的促进效应大于城镇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对农村地区的调节效应也大于城镇地区。基于实证结果,从扩大交通基础设施规模、合理布局城乡交通网络、优化城乡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基础设施 城乡文化消费差距 倒“U型” 新发展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文明社会形态变革
18
作者 陈能军 《人文杂志》 2025年第8期82-91,共10页
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向人们昭示了文明范式变迁是人的社会实践结晶,更是社会关系的生动映照,它深刻反映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普遍及客观联系。数字文明的巨大影响正逐步深嵌至技术、连接、文化与治理的社会综合域... 漫长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向人们昭示了文明范式变迁是人的社会实践结晶,更是社会关系的生动映照,它深刻反映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普遍及客观联系。数字文明的巨大影响正逐步深嵌至技术、连接、文化与治理的社会综合域,加速推进着社会生产、社会关系、社会思潮和全球治理的持续性、革命性、基础性重构。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形态发展所呈现的多元化趋势,可分别从方法论角度的“解构社会”、信息论角度的“监控社会”、过程论角度的“加速社会”、知识论角度的“迁移社会”及关系论角度的“具身社会”审慎考察。应对数字文明社会形态变革,要坚持开展“人—机—社会”一致性的文明规训,从包容与矫正、信任与安全、系统与秩序等维度,着手构建和谐共生、稳定发展的数字文明新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形态 人工智能 数字文明 文明规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文化现代化建设论纲 被引量:29
19
作者 李凤亮 陈能军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14,I0001,共11页
文化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及民族发展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也是文化自身不断批判、继承和改造,不断适应世界变局发展、经济社会演变及科学技术变革的同步过程。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凸显,文化现代化必然成... 文化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及民族发展现代化的先决条件,也是文化自身不断批判、继承和改造,不断适应世界变局发展、经济社会演变及科学技术变革的同步过程。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凸显,文化现代化必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构成,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基本内涵的阐释也必然离不开中国式文化现代化。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发展道路,中国式文化现代化以文化自觉为认识前提,以文化自信为立根之本,以文化创新为发展动力,以文化自强为建设目标。同时,中国式文化现代化的外延形态也包含了理论与意识形态现代化、文化产业现代化、文化公共服务与文化治理现代化、文化传播与交流现代化及文化技术现代化等多个层面。从文化向文明延伸来看,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所秉承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明观,将为人类精神文明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一种公平正义、和平发展、可持续性的世界文明互鉴与共融的新形态新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文化现代化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创新 文化自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文化产业视野下的传统文化创新 被引量:20
20
作者 李凤亮 周梦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19,共8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本文认为,在数字化时代需坚定文化自信,通过IP全链路与新技术融合的数字化生产、多元视听媒介与精准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本文认为,在数字化时代需坚定文化自信,通过IP全链路与新技术融合的数字化生产、多元视听媒介与精准分发的数字化传播、圈层化与场景化的数字化消费以及基于区块链的产销革新与“零售”IP的数字虚拟平台来激发传统文化创新,使其散发新的活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需处理好传统文化创新与守正、创意、包容之间的三对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数字化生产 数字化传播 数字化消费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