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直面科学前沿的人文教育
1
作者 张凌 《高教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26,共3页
人文教育不能回避科学前沿发展带来的复杂问题,应积极回应科技变革对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而培养学生应对未来复杂多变世界的能力与素养。通识教育是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 人文教育不能回避科学前沿发展带来的复杂问题,应积极回应科技变革对社会文化、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帮助学生全面理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而培养学生应对未来复杂多变世界的能力与素养。通识教育是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的主要渠道和关键纽带。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应推动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观念跃迁,成体系规划开设面向科学前沿的人文通识课程,加快推动人文通识课程改革,完善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机制,提升培养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教育 科技教育 通识教育 人文通识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文科视野下的大学通识教育 被引量:51
2
作者 李凤亮 陈泳桦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70-176,共7页
新文科为应对优化学科结构、培养创新型人才、协同解决全球化事务而提出,大学通识教育是新文科开展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本文针对当前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出创新培养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大力推出“金课”、强化“硬核”能力的策略,... 新文科为应对优化学科结构、培养创新型人才、协同解决全球化事务而提出,大学通识教育是新文科开展的重要载体和途径。本文针对当前大学通识教育存在的弊端提出创新培养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大力推出“金课”、强化“硬核”能力的策略,形成探索新文科发展的新格局、新观念、新方法、新模式和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文科 通识教育 共同体 跨界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 被引量:2
3
作者 姚文胜 彭箫剑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86-88,共3页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以制度为依托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才是长远之策,党的自我革命要依靠健全的制度规范体系予以保障。党的自我革命实践不断深化,反腐败斗争深度广度不断拓展,对制度规范体系的系统性、配套性和衔接性... 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以制度为依托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才是长远之策,党的自我革命要依靠健全的制度规范体系予以保障。党的自我革命实践不断深化,反腐败斗争深度广度不断拓展,对制度规范体系的系统性、配套性和衔接性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要切实做到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施治、坚持守正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党的自我革命 制度规范体系 反腐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院制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路径探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凌 劳湘雯 甘立海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76-78,共3页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提升立德树人实效的关键着力点。书院制将“人”的“社会关系”进行有机组织和价值重塑,为越来越多高校引入,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协同范式。对书院制模式下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实践分析发现,全程统筹...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提升立德树人实效的关键着力点。书院制将“人”的“社会关系”进行有机组织和价值重塑,为越来越多高校引入,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了新的协同范式。对书院制模式下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具体实践分析发现,全程统筹校本化顶层设计,凝聚以“导师制”为核心的“三大圈层”教学主体,培育学生自我管理、跨界信息情感平等交互的“环境育人共同体”是书院制模式下思政课实践教学路径创新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政课实践教学 书院制 导师制 环境育人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文化产业创新的制度环境及优化路径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凤亮 潘道远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26-233,共8页
我国文化产业制度环境分为核心和外围两个维度,其中直接产业政策与文化政策是构成核心制度环境的主要元素。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有内源与外源的区别,三者共同构成文化产业的创新体系,两种制度环境分别从不同渠道作用于文化产... 我国文化产业制度环境分为核心和外围两个维度,其中直接产业政策与文化政策是构成核心制度环境的主要元素。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和文化创新有内源与外源的区别,三者共同构成文化产业的创新体系,两种制度环境分别从不同渠道作用于文化产业的内源和外源创新。优化政策制定与实施框架,核心制度设计粗线条化,提升外围制度环境的弹性和包容性是优化制度环境的具体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创新 制度环境 优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博物馆文化新业态的产业特征与发展趋势 被引量:36
6
作者 李凤亮 古珍晶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6-106,共11页
博物馆发展逐渐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催生了诸多博物馆文化新业态,如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业态、博物馆IP授权产业、博物馆沉浸体验业态、博物馆商业特展业态、“网红”博物馆经济、私人或行业博物馆业态的不断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博物馆文化... 博物馆发展逐渐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催生了诸多博物馆文化新业态,如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业态、博物馆IP授权产业、博物馆沉浸体验业态、博物馆商业特展业态、“网红”博物馆经济、私人或行业博物馆业态的不断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博物馆文化业态的创新发展。在博物馆文化新业态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也随之调整,其中以空间结构、传播结构、参与结构、经济结构的变化最为显著,呈现出一种“无边界、沉浸体验、公众关系扁平化、经济形式虚拟化”的产业发展特征,促进了博物馆相关文化业态结构优化升级。综合来看,博物馆文化新业态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科技与传统文化的共同支撑将创新博物馆内容与形式,公共财政投入及PPP模式运用促使文博类相关产业开发或成投资新高地,博物馆政策及创新推动新生代逐渐成为文化消费主体,文旅融合形势下博物馆的产业组织跨界融合更加突出,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博物馆国际互鉴趋势愈发显著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文化新业态 多样化类型 产业特征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视野下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路径与价值 被引量:22
7
作者 李凤亮 古珍晶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9-87,共9页
碳达峰与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是当前乃至今后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向。“双碳”战略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巨大变革,文化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轻文旅潮流的... 碳达峰与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是当前乃至今后长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向。“双碳”战略背景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巨大变革,文化产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轻文旅潮流的出现打破行业禁锢,增强了文旅业的自主性和营利性;后疫情时代线上体验技术的发展促使数字文化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大量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转向网络技术新基建;生产和运输耗能高的传统文化产品生产转向虚拟文化消费等,这些都为“双碳”战略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双碳”目标也促使文化产业积极开拓新发展路径:借助文化产品虚拟化扩大趋势,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推动文化产品虚拟化技术开发以示范引领国际;深化文旅融合,降低旅游业耗能,以自然生态追求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动力;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等。因此,“双碳”目标不仅对文化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更为其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深化文化产业节能减排内涵,助推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视野扩展至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了数字文化消费需求,使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成为行业内化,加速实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 文化产业 发展机遇 实现路径 时代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文化产业视野下的传统文化创新 被引量:20
8
作者 李凤亮 周梦琛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2-19,共8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本文认为,在数字化时代需坚定文化自信,通过IP全链路与新技术融合的数字化生产、多元视听媒介与精准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明确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本文认为,在数字化时代需坚定文化自信,通过IP全链路与新技术融合的数字化生产、多元视听媒介与精准分发的数字化传播、圈层化与场景化的数字化消费以及基于区块链的产销革新与“零售”IP的数字虚拟平台来激发传统文化创新,使其散发新的活力,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需处理好传统文化创新与守正、创意、包容之间的三对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数字化生产 数字化传播 数字化消费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文化产业观念的发生 被引量:6
9
作者 宗祖盼 李凤亮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2-168,共7页
大众文化研究既联系着当代中国文化市场全面兴起的事实,也与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译介有关。基于学科和立场的不同,学界对大众文化采取了"文化工业"与"文化产业"两条并行不悖的言说路径。中国文化产业观念的出场,与... 大众文化研究既联系着当代中国文化市场全面兴起的事实,也与西方大众文化理论的译介有关。基于学科和立场的不同,学界对大众文化采取了"文化工业"与"文化产业"两条并行不悖的言说路径。中国文化产业观念的出场,与三重因素有关:一是文化转型,表现为大众文化的兴起、主流文化的模糊和消费文化的形成,奠定了文化产业观念发生的文化基础;二是研究拓展,表现为"人文阵营"向文化研究和文化产业研究拓展,"经济阵营"向文化经济研究拓展,文化产业观念获得了学术话语的支持;三是体制改革,表现为文化市场从"地下"转到"地上",文化产业观念获得了国家层面的认可并纳入到政策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文化工业 大众文化 观念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安全论述的哲学底蕴探析
10
作者 李凤亮 杨辉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F0002,177,共8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的论述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文化安全思想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安全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从意识形态安全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安全的论述根植于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文化安全思想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安全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具有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底蕴。从意识形态安全出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安全的精髓;保证国家文化安全应坚持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力量;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继承理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思想基础;以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为基石,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是国家文化安全的力量延伸。深入研究和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安全论述的哲学底蕴,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国家文化安全 哲学底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