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新型旅游业态的新发展 被引量:60
1
作者 李凤亮 杨辉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6-23,共8页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国旅游业陷入寒冬,同时也给我国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警示和反思。科技已成为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改变了文化旅游的消费模式,而且为提升文化旅游质量提供了新动能,使文化演艺旅游、博物...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国旅游业陷入寒冬,同时也给我国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深刻的警示和反思。科技已成为推动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力量,不仅改变了文化旅游的消费模式,而且为提升文化旅游质量提供了新动能,使文化演艺旅游、博物馆旅游、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等文化旅游新业态也随之涌现。科技的发展也使人们更加倾向定制化消费、理性消费、沉浸体验式消费和“网红”消费,同时,使文化旅游消费呈现出新趋势。为了进一步创新文化旅游业态,促进旅游消费,需聚焦“大融合”,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新突破;应以科技创新推动文化旅游业态创新;要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坚持人才兴旅策略;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支持,推动文化旅游新业态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冠肺炎疫情 文化旅游 文化科技融合 新兴业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STS方法与出路的人类学 被引量:1
2
作者 田松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21,155,共9页
STS (科学技术元勘)是一个跨学科领域,分解看是一个学科群,包括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概言之,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文化研究。中国的STS是从自然辩证法转型而来的,很多学者供职于哲学系。STS领域承继了西方哲学的某些气... STS (科学技术元勘)是一个跨学科领域,分解看是一个学科群,包括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概言之,它是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文化研究。中国的STS是从自然辩证法转型而来的,很多学者供职于哲学系。STS领域承继了西方哲学的某些气质,追求普遍性、绝对性、确定性,追求终极原因甚至唯一真理。现在的人类学则以文化相对主义为前提,可以消解STS中的这些观念。在STS的学术史上,有些学者也曾受到人类学的影响,并采用了人类学的方法,如SSK和科学实践哲学。然而,在STS尤其是科学哲学的学术范式中,普遍以文本为重中之重,忽视社会现实,更不关心个体的生命体验。人类学则以田野为基本方法,以田野为学术之基础。STS需要面对社会现实,可以从人类学中汲取观念和方法上的营养。博物学是STS领域的新范式,博物学与人类学在方法、理念和对象上,都存在交集。学科交汇是大势所趋,人类学与STS可以共生,相互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STS学科群 STSE 博物学 认识论的傲慢与僭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患者主体性与临床境遇中主体间性的认知拓展 被引量:4
3
作者 王一方 姚靓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11,共5页
患者主体性与医患主体间性的探索由来已久,叙事医学的勃兴丰富了历史叙事中患者主体性的学术内涵与临床语境中医患主体间性的本质思辨。围绕这两个命题深入开掘,一方面深入梳理了医学史中患者主体性的认知蜕变历程,指出近代、现代主流... 患者主体性与医患主体间性的探索由来已久,叙事医学的勃兴丰富了历史叙事中患者主体性的学术内涵与临床语境中医患主体间性的本质思辨。围绕这两个命题深入开掘,一方面深入梳理了医学史中患者主体性的认知蜕变历程,指出近代、现代主流医史学家对于历史叙事中明显的医患主体性偏倚有所警觉,并致力于在医史叙事中强化患者的地位与价值;另一方面揭示了临床境遇中医患主体间性的两个基本特征,弱者的尊严与他者的关怀,缘此,拓展共情、恻隐、悲悯、敬畏等利他情怀,丰富了陪伴、见证、抚慰、安顿的关怀节目,试图为医患和谐图景提供新的理论支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主体性 医学史 叙事医学 主体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言分区的历史与方法平议 被引量:3
4
作者 李蓝 《语言战略研究》 2018年第2期38-49,共12页
本文从7个方面来讨论汉语方言的分区问题。第一部分区别方言分区和分区讨论,界定一些常见术语。第二部分指出,汉语是一种非常复杂、很难分区的语言。第三部分介绍民国时期的方言分区。第四部分介绍20世纪50—60年代的分区。第五部分介绍... 本文从7个方面来讨论汉语方言的分区问题。第一部分区别方言分区和分区讨论,界定一些常见术语。第二部分指出,汉语是一种非常复杂、很难分区的语言。第三部分介绍民国时期的方言分区。第四部分介绍20世纪50—60年代的分区。第五部分介绍1987版《中国语言地图集》的分区。第六部分比较湖南方言的6种分区,指出,湖南方言的6种分区使用了不同的语言材料,分区方法也各不相同,但分区结果却大同小异,这说明,目前使用的各种分区方法都具备一定的有效性。第七部分"余论"简要讨论数学统计、单一分区标准、斯瓦迪什207词表等在方言分区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方言 方言分区 分区方法 分区原则 分区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步入深水区的叙事医学 被引量:14
5
作者 王一方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8-11,共4页
从叙事医学的核心要义出发,梳理了叙事医学在中国从引入、发展到初具规模的十年不平凡发展历程,展现了十年间叙事医学在学理探索、建制拓展、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积淀,展望了未来十年叙事医学发展的2.0思路,不仅需要原点(共情、反思、医患... 从叙事医学的核心要义出发,梳理了叙事医学在中国从引入、发展到初具规模的十年不平凡发展历程,展现了十年间叙事医学在学理探索、建制拓展、社会影响等方面的积淀,展望了未来十年叙事医学发展的2.0思路,不仅需要原点(共情、反思、医患交往、复调叙事)深化,还要贴近慢病时代的新特征,尤其是要在人文实验室的探索方面谋篇布局,助推中国特色的叙事医学新格局的开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医学 丽塔•卡伦 慢病时代 人文实验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方言的声调类型及其历史文化背景 被引量:5
6
作者 李蓝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0-86,共7页
本文从四个方面讨论甘肃方言的声调类型及其历史文化背景。第一部分简要介绍甘肃方言声调的研究概况。第二部分先根据声调数量给甘肃方言的声调分类,然后根据音韵关系把甘肃方言的声调概括为陇东、陇中、河西三种基本类型。第三部分讨... 本文从四个方面讨论甘肃方言的声调类型及其历史文化背景。第一部分简要介绍甘肃方言声调的研究概况。第二部分先根据声调数量给甘肃方言的声调分类,然后根据音韵关系把甘肃方言的声调概括为陇东、陇中、河西三种基本类型。第三部分讨论这三种声调类型形成的原因。本文认为,陇东型是受关中方言影响形成的,陇中型和河西型都是甘肃的本地方言类型。第四部分讨论陇中型声调。本文认为这种声调类型不是创新发展,而是保存了早期的声调类型。主要的证据有两个。第一,秦安一带的山区,在连读中还部分保留着入声韵,这是这种声调存古的直接证据。第二,本文在分析陇中方言清平和浊平的连读情况后指出,从连读调得不到这种方言早期分阴平和阳平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调类型 陇东型 陇中型 河西型 历史文化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发展人工智能的未来焦虑 被引量:3
7
作者 陈跃红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9-29,共1页
没有人否认,我们今天确实已经跨进了所谓人工智能时代的门槛,从来没有一个时刻像当下这样,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大学教育、经济活动、管理行为、媒体宣传以及人类的日常生活,到处都呈现出AI,也就是通常所说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 没有人否认,我们今天确实已经跨进了所谓人工智能时代的门槛,从来没有一个时刻像当下这样,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大学教育、经济活动、管理行为、媒体宣传以及人类的日常生活,到处都呈现出AI,也就是通常所说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影响痕迹。由于算法、分布式神经网络研究和深度学习的突破,AI作为关于人工智能的专门性概念,自从1956年在美国达特茅斯的那次学术会议上被首次提出,多年来除了在研究领域、科幻文学和影视中被关注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计算机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痛苦如何走向哲学--痛苦哲学的内涵、隐喻与范畴
8
作者 王一方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1-5,共5页
以当代临床境遇为背景,展现人类疼痛感受及其哲学认知的嬗变,包括从痛苦到苦难的生命觉知与哲学觉悟,继而从语义层面对疼痛、痛苦、苦难的内涵进行哲学修辞分析,试图洞悉疼痛、痛苦、苦难的复杂存在与临床复调叙事,探究疼痛与痛苦的哲... 以当代临床境遇为背景,展现人类疼痛感受及其哲学认知的嬗变,包括从痛苦到苦难的生命觉知与哲学觉悟,继而从语义层面对疼痛、痛苦、苦难的内涵进行哲学修辞分析,试图洞悉疼痛、痛苦、苦难的复杂存在与临床复调叙事,探究疼痛与痛苦的哲学隐喻,建构疼痛、痛苦、苦难哲学的基本范畴,揭示临床疾苦认知的“逆向”特征,从疼到痛,从疾痛到疾苦,从痛苦到苦难,是一个拒绝精准性,凸显模糊性的“返祖”过程,也是医学不确定性与诊疗艺术性的真实呈现,旨在助力叙事医学“回应苦难”理念的深入理解,也为循证医学、精准医学的哲学反思提供契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 痛苦 苦难 哲学化 叙事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