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考虑资源弹性配置的配电网保护控制终端协同任务分配方法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媛媛 陈元榉 +3 位作者 蔡泽祥 刘文泽 屈径 胡凯强 《电力工程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0-111,共12页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利用智能终端处理愈发复杂的配电网保护控制任务时,对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平衡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文中提出一种考虑资源弹性配置的配电网保护控制终端(protect and control intelligent terminal,PCIT)协同任务优... 随着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利用智能终端处理愈发复杂的配电网保护控制任务时,对资源供给与需求的平衡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文中提出一种考虑资源弹性配置的配电网保护控制终端(protect and control intelligent terminal,PCIT)协同任务优化分配方法。首先,阐述多终端协同的技术架构,并建立基于容器的PCIT的弹性资源模型、任务处理模型。其次,提出双层模型用于优化保护控制任务在终端间的协同分配、资源的弹性调度,并利用隐枚举法对该模型进行求解,从而充分发挥任务处理时资源的灵活性,提升任务处理性能。最后,算例验证了文中所提方法的可行性与先进性,各智能终端计算资源的占用率降低约28.85%,任务平均处理延时减少约4.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源弹性配置 保护控制终端(PCIT) 容器 协同优化 双层模型 隐枚举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loudSim的电力系统计算云原生模型与仿真方法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元榉 刘媛媛 +3 位作者 张延旭 蔡煜 胡春潮 蔡泽祥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9-196,204,共9页
分析基于云计算的电力系统计算过程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因此,提出一种基于CloudSim的电力系统计算的云原生建模与仿真方法。基于云原生技术阐述了电力系统计算架构的关键要素,提出基于CloudSim的电力系统计算架构的云原生模型,... 分析基于云计算的电力系统计算过程是实现资源高效利用的基础。因此,提出一种基于CloudSim的电力系统计算的云原生建模与仿真方法。基于云原生技术阐述了电力系统计算架构的关键要素,提出基于CloudSim的电力系统计算架构的云原生模型,分析电力云任务调配时的资源供需平衡问题。建立基于微服务的电力云任务模型,分析微服务的处理时序逻辑及其层级关系并生成微服务队列。据此提出微服务的动态调配模型,采用微服务-容器映射策略与实体动态整合策略,实现微服务在实体间的动态映射。利用CloudSim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证明所提方法可行且有效,可为电力云计算的资源配置、任务调度等提供基本的仿真工具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CloudSim 云原生建模 电力系统计算架构 动态调配 时序逻辑 微服务队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中国储能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3
作者 陈海生 李泓 +40 位作者 徐玉杰 徐德厚 王亮 周学志 陈满 胡东旭 林海波 李先锋 胡勇胜 安仲勋 刘语 肖立业 蒋凯 钟国彬 王青松 李臻 康飞宇 王选朋 尹钊 戴兴建 林曦鹏 朱轶林 张弛 张宇鑫 刘为 岳芬 张长昆 俞振华 党荣彬 邱清泉 陈仕卿 史卓群 张华良 李浩秒 徐成 周栋 司知蠢 宋振 赵新宇 刘轩 梅文昕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149-2192,共44页
本文对2024年度中国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三方面的回顾和分析,总结得出了2024年中国储能技术领域的主要技术进展,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 本文对2024年度中国储能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对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三方面的回顾和分析,总结得出了2024年中国储能技术领域的主要技术进展,包括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铅蓄电池、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新型储能技术、集成技术和消防安全技术等。综合分析表明中国储能又经历了高速发展的一年,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和集成示范方面均有重要进展。中国保持了世界储能技术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集成示范领域最为活跃的国家地位。中国机构和学者在储能领域发表SCI论文数、申请WIPO国际发明专利数、新增集成示范和产业化项目装机容量均居世界第一;新型储能装机功率首次超过抽水蓄能,迎来历史性时刻,总体上中国储能实现了规模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技术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下压缩空气储能输气管线性能分析
4
作者 卜宪标 陈昕 +3 位作者 刘石 杨毅 舒杰 李华山 《新能源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7-266,共10页
水下压缩空气储能可解决大规模海上风电配储难题,但目前对水下输气管线的性能缺乏充分了解。为明确输气管线的性能,构建了储能释能过程的热动力学模型,分析输气管线直径、长度和粗糙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输气管线直径... 水下压缩空气储能可解决大规模海上风电配储难题,但目前对水下输气管线的性能缺乏充分了解。为明确输气管线的性能,构建了储能释能过程的热动力学模型,分析输气管线直径、长度和粗糙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输气管线直径为0.5 m、绝对粗糙度为0.030 mm、储能深度为500 m时,定压和定容压缩空气储能的膨胀机发电量、能量回收效率和储能密度分别为304.72 MW·h、65.73%、6.09 kW·h/m^(3)和146.87 MW·h、59.45%、2.94 kW·h/m^(3),定压压缩空气储能表现出了优异性能;(2)储能深度1000 m,在输气管线直径0.5 m、0.7 m和不考虑输气管线阻力三种工况下,膨胀机发电量和能量回收效率分别为580.28 MW·h、51.61%,758.55 MW·h、68.34%,794.63 MW·h、69.45%,表明输气管线直径对储能系统有重要影响;(3)储能深度500 m,当输气管线粗糙度从0.005 mm增加到0.250 mm时,膨胀机发电量从319.16 MW·h降低到313.94 MW·h,能量回收效率从69.23%降低到67.94%,表明粗糙度对性能影响不大。在水下定压压缩空气储能输气管线设计和选择时,应优先考虑管线的直径而非粗糙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压缩空气储能 输气管线阻力 海上风电配储 摩擦压力损失 定压压缩空气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色波传播过程中长短波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数值模拟研究
5
作者 郭欣然 刘石 +2 位作者 杨毅 陈丽芬 宁德志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1,共7页
针对波浪在传播过程中的波面变形机制问题,本文采用时域高阶边界元方法建立完全非线性波浪数值水槽,并模拟研究了单色波和双色波在常水深地形上的非线性传播特性。该模型在自由水面满足完全非线性边界条件,采用混合欧拉-拉格朗日方法追... 针对波浪在传播过程中的波面变形机制问题,本文采用时域高阶边界元方法建立完全非线性波浪数值水槽,并模拟研究了单色波和双色波在常水深地形上的非线性传播特性。该模型在自由水面满足完全非线性边界条件,采用混合欧拉-拉格朗日方法追踪流体瞬时表面,利用四阶龙格库塔方法更新下一时间步的波面和速度势。通过与已有实验结果对比,证明了本文模型的准确性。研究发现:双色波传播过程中长短波的相互作用,会诱发波面的剧烈变形,并产生次峰。长短波相互作用诱使更多的波浪能量从低频向高频传递,并激发出更高阶的波浪成分。同时,该作用机制随着长短波波长比的增大而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短波相互作用 完全非线性波浪数值水槽 时域模拟 波面变形 能量转移 高阶谐波 双色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下压缩空气储能的远海电淡冰冷热联产系统性能分析
6
作者 杨毅 刘石 +5 位作者 黄正 卜宪标 吴蔚 温喆然 徐军涛 李士杰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60-1167,共8页
提出了基于水下压缩空气储能的电淡冰冷热多联产系统,以解决海上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配储难题以及远海对电、淡水、冰和冷热获取难的问题。构建了储释能过程以及多联产过程的热动力学数学模型,分析了发电、制冰、制冷以及生产淡水和热水的... 提出了基于水下压缩空气储能的电淡冰冷热多联产系统,以解决海上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配储难题以及远海对电、淡水、冰和冷热获取难的问题。构建了储释能过程以及多联产过程的热动力学数学模型,分析了发电、制冰、制冷以及生产淡水和热水的性能。结果表明:水下定压储能的储能密度和能量回收效率较定容储能实现大幅提高。另外,通过压缩空气储能以及级间压缩热和膨胀制冷,可以在海上同时生产电能、淡水、热水、冰和冷能;级间压缩热除了加热膨胀机进气,还可以驱动多效蒸馏海水淡化设备生产淡水同时生产60℃以上热水。对于深度500m,容积10000m^(3)的储气罐,每天的淡水产量达51.45t;抽取中间级膨胀机出口气体进行膨胀制冰制冷,当抽取50%空气流量(30.4 kg/s)时,每天可制冰30.72 t。水下压缩空气储能可以解决海上风电和光伏的不稳定难题,促进海上可再生能源发电更大规模的发展。依托水下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可以建立海上能源站,为远海岛屿、渔船、商船和浮动平台等提供电淡冰冷热供应,助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压缩空气储能 定压储能 冷热电淡冰多联产 电淡联产 海上能源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共模电压抑制PWM的两电平四桥臂变换器LCL滤波参数设计
7
作者 郑名皓 袁立强 +3 位作者 汪靖峰 陈凯楠 杨伟涛 盛超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5601-5610,I0023,共11页
两电平四桥臂拓扑是常见的三相四线AC/DC变换器拓扑,应用于配电台区等各类三相四线系统中,并可搭配LCL并网滤波器,兼顾并网或离网模式,提高电能质量。在背靠背台区互联等应用场景下,系统对于共模电压或共模电流的幅值具有限制,在调制算... 两电平四桥臂拓扑是常见的三相四线AC/DC变换器拓扑,应用于配电台区等各类三相四线系统中,并可搭配LCL并网滤波器,兼顾并网或离网模式,提高电能质量。在背靠背台区互联等应用场景下,系统对于共模电压或共模电流的幅值具有限制,在调制算法中采用共模电压抑制脉宽调制(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成为一种典型的主动式共模抑制措施。然而,在LCL参数设计过程中,共模电压抑制PWM的谐波特性明显不同于普通PWM,三相四线系统还需要兼顾差模和共模特性,导致常规的三相三线LCL参数设计方法不再适用。因此,提出一种适用于共模电压抑制PWM的两电平四桥臂变换器并网LCL滤波器参数设计方法。该方法利用双傅里叶分解求解特定PWM信号及电压的频域分布,并分离出共模激励和差模激励;而后,结合采用有源阻尼控制时的共模、差模等效电路的传递函数,求解并网电流等关键电路物理量的频域特性,从而解决传统LCL参数设计方法不适用的问题;然后,根据经典设计方法和实际应用需求,给出一套可行的约束条件,建立数学优化问题模型,并利用数值方法求解可行域,完成LCL参数设计;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参数设计的有效性。所提设计方法计算速度快,计算过程中不依赖人工选择,高效简便,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CL滤波器 参数设计 共模电压抑制脉宽调制 三相四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运行短路比的新能源场站换流器模式切换技术研究
8
作者 张展 肖晃庆 +1 位作者 刘文泽 易斌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79-289,共11页
针对现有基于短路比指标的电压源换流器跟网/构网模式切换运行方案在切换边界的整定方面未考虑有功功率波动、准确性有所欠缺的问题,首先使用特征值分析法分析构网型换流器容量占比、有功功率与短路比对场站振荡特性的影响规律,然后从... 针对现有基于短路比指标的电压源换流器跟网/构网模式切换运行方案在切换边界的整定方面未考虑有功功率波动、准确性有所欠缺的问题,首先使用特征值分析法分析构网型换流器容量占比、有功功率与短路比对场站振荡特性的影响规律,然后从保持场站在低频和次同步频段振荡稳定性的角度提出基于运行短路比指标的换流器跟网/构网模式的切换运行方案。仿真结果表明使用运行短路比指标在有功功率不满发的工况下能合理选择控制模式,切换次数更少,受扰后稳定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能源 电压源换流器 电力系统稳定性 跟网 构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固体生物质燃料中微量元素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宏亮 李相美 +1 位作者 梁汉贤 郭晓铿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7-54,共8页
对比分析了固体生物质燃料中微量元素样品前处理方式,确定了微波消解程序,给出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微量元素的方法检出限,各微量元素线性方程相关系数≥0.999,平均回收率在87.72%~109.49%之间。采用标准物质对方法准... 对比分析了固体生物质燃料中微量元素样品前处理方式,确定了微波消解程序,给出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微量元素的方法检出限,各微量元素线性方程相关系数≥0.999,平均回收率在87.72%~109.49%之间。采用标准物质对方法准确性和重复性进行验证,各元素测定值均在标准证书值范围内,相对标准偏差在0.59%~6.25%。通过7家实验室协同试验,给出了方法精密度。F检验和t检验表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燃料 微量元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图像处理的输电线路故障定位识别
10
作者 冯善强 赵永强 +1 位作者 余膺昊 谭炜豪 《激光与红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3-519,共7页
研究基于激光图像处理技术的特高压输电线路故障定位识别方法,提升故障定位识别效果。利用单点激光扫描成像仪,采集特高压输电线路激光图像;通过维纳滤波算法,去噪处理特高压输电线路激光图像;利用改进多显著性集成算法,结合K-means聚... 研究基于激光图像处理技术的特高压输电线路故障定位识别方法,提升故障定位识别效果。利用单点激光扫描成像仪,采集特高压输电线路激光图像;通过维纳滤波算法,去噪处理特高压输电线路激光图像;利用改进多显著性集成算法,结合K-means聚类算法,在去噪后激光图像内,提取显著性颜色特征与结构特征,并融合颜色特征与结构特征,得到特高压输电线路显著性故障区域;通过多尺度轮廓结构元素形态学,处理显著性故障区域,得到故障区域边缘图像;以统计分析边缘图像颜色分布方式,构建颜色判决模型,凸显故障区域,并提取故障区域的边缘轮廓;在原始特高压输电线路激光图像内绘制故障区域边缘轮廓,便可精准定位识别故障位置。实验证明:该方法可有效采集特高压输电线路激光图像,并完成去噪处理;该方法可有效提取颜色与结构特征,并有效提取故障区域边缘图像,完成故障定位识别;在不同过渡电阻时,该方法均可精准定位识别输电线路故障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图像处理 特高压 输电线路 故障定位识别 维纳滤波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近海波浪能资源特性分析与评估
11
作者 蒋维 李长杰 +3 位作者 许洁 顾汛 朱丽宁 区文俊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76-482,共7页
基于海洋模型SWAN建立广东近海海域高分辨率波浪数值模型,并利用波浪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良好刻画了广东近海海域波浪能资源特征。选取粤东海上风电基地海域重点研究波浪能年际变化和方向分布,并探讨该处各季节风浪及涌浪有效波高... 基于海洋模型SWAN建立广东近海海域高分辨率波浪数值模型,并利用波浪观测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良好刻画了广东近海海域波浪能资源特征。选取粤东海上风电基地海域重点研究波浪能年际变化和方向分布,并探讨该处各季节风浪及涌浪有效波高和平均周期特性。结果表明:广东海域波浪能资源呈东南-西北递减趋势,具有较强的季节变化性,秋冬两季大部分海域波浪能功率密度大于6 kW/m,春夏两季多大于2 kW/m;平均周期冬季较大,大部分海域介于5.5~7.0 s,秋、春季次之,夏季偏小,多低于6.0 s。粤东海上风电基地全年波浪能来向主要为E-NE向区间,5、6、9月份平均有效波高值较小,中位值及平均值在0.7~0.9 m区间。冬季有效波高平均值在1.3~1.6 m范围内,其中12月份平均值最高,能量周期在5、6月份最小,平均值约5.1 s。此外,该处波浪冬季由风浪主导,夏季由涌浪主导,各季节平均周期涌浪较风浪高约3.0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能 资源评估 SWAN 广东近海 风浪 浪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相并网逆变器的全频域建模与复矢量控制策略
12
作者 喻振帆 王巍桦 +6 位作者 陆秋瑜 向丽玲 段奇佑 王超 陈文新 易斌 万文军 《广东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7,共9页
三相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系统所组成的储能电池并网系统能够实现储能装置和电网的双向能量交互。基于三相系统的矢量控制策略,全面考虑三相交流信号的频率和相序,研究坐标变换对系统模型的影响,针对在三相静止坐标系下建立的传统频域模... 三相并网逆变器及其控制系统所组成的储能电池并网系统能够实现储能装置和电网的双向能量交互。基于三相系统的矢量控制策略,全面考虑三相交流信号的频率和相序,研究坐标变换对系统模型的影响,针对在三相静止坐标系下建立的传统频域模型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不再适用的问题,引入复矢量概念,并通过时-频变换实现了同步旋转坐标系下储能电池并网系统的全频域建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全频域模型的复矢量控制策略,通过提高全频域模型的对称性解决了dq轴电流信号的耦合问题,且实现方式不会增加控制系统的复杂程度。仿真和实验表明,所提出的复矢量控制策略能够有效提高储能电池并网系统的动态响应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并网 三相系统 坐标变换 全频域建模 复矢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数值模拟的潮流能资源评估与应用
13
作者 程玉铭 赵丰泽 +1 位作者 李原仪 刘石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95-604,共10页
受到复杂水深、岸线等条件影响,潮流能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精细刻画并研究海域潮流变化特征并评估潮流能资源特性是开展潮流能电站选址、设计的前提。本研究总结了与潮流能电站建设关系密切的潮流能资源评估参数,并以龟山航门水道潮... 受到复杂水深、岸线等条件影响,潮流能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匀,精细刻画并研究海域潮流变化特征并评估潮流能资源特性是开展潮流能电站选址、设计的前提。本研究总结了与潮流能电站建设关系密切的潮流能资源评估参数,并以龟山航门水道潮流能潜在示范工程海域为例,基于TELEMAC数值模式构建了高分辨率潮波模型,采用实测的潮位和流速数据资料对模型进行参数率定和验证。在此基础上对该海域的潮流能功率密度、有效流时、流向稳定系数和断面资源总量等关键参数进行精细化评估,为该海域潮流能电站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龟山航门水道潮流能资源主要分布于水道中段,大潮期间的潮流功率密度峰值超过30 kW/m2,水道中部海域有效流时整体在6 000 h以上,流向稳定系数大于0.99,潮流能资源总量峰值位于官山西南侧断面,整体介于250~450 MW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流能 资源评估 资源开发 可再生能源 龟山航门水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飞轮储能系统磁轴承电磁特性与温升特性分析
14
作者 文贤馗 李博文 +3 位作者 史正军 叶华洋 庞玲蓉 张晓寅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32-2941,共10页
飞轮储能系统通过电机加速飞轮将电能转化为动能存储或减速制动发电释放动能,并依靠电力电子装置控制电机的加速或减速实现动能与电能的双向转换,具有响应快、充放频次高、转换效率高、寿命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电力调频、能量回收、不... 飞轮储能系统通过电机加速飞轮将电能转化为动能存储或减速制动发电释放动能,并依靠电力电子装置控制电机的加速或减速实现动能与电能的双向转换,具有响应快、充放频次高、转换效率高、寿命长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电力调频、能量回收、不间断供电等领域。本工作提出一种大功率飞轮储能系统磁轴承的设计方案,采用径向和轴向重载电磁轴承相结合的支承方式。运用有限元数值计算手段,系统开展该装置的电磁特性分析。通过建立多物理场耦合模型,实现电磁场与温度场的双向耦合仿真,从而全面评估磁轴承在不同电流下的温度分布。结果表明,所设计的重载电磁轴承性能满足设计要求,自然空冷的方式能保证系统安全运行。减小电流有助于提升热安全性,但会降低电磁力,因此,飞轮储能系统磁轴承设计需在热管理与电磁性能之间实现合理权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轮储能 电磁轴承 有限元分析 电磁性能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振荡水柱波能转换装置波能俘获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15
作者 杨毅 杨韬略 +5 位作者 郭欣然 刘志刚 王红星 陈文 刘石 周宇 《船舶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85-596,共12页
振荡水柱(OWC)波能转换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易于维护等优点,因此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然而,该装置仍然面临着能量转换效率低和有效频带宽度窄等问题。本文对离岸双OWC阵列装置的波能俘获性能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基于势流理论,在OWC波能装... 振荡水柱(OWC)波能转换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易于维护等优点,因此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然而,该装置仍然面临着能量转换效率低和有效频带宽度窄等问题。本文对离岸双OWC阵列装置的波能俘获性能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基于势流理论,在OWC波能装置气室的一阶和二阶自由表面边界上引入气动阻尼和人工阻尼,建立可考虑气液耦合的非线性气动模型。为了验证数值模型的准确性,进行水槽物理模型试验,并将数值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吻合良好。研究结果显示:阵列装置之间的多重绕射波浪会导致装置的气室共振频率发生偏移;合理布置阵列装置有助于提升OWC波能装置的相对俘获宽度和有效频带宽度,最大可分别提升61.7%和2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岸振荡水柱波能转换装置 阵列装置 波能俘获 高阶边界元 物理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W级飞轮电机转子中空轴内通流散热实验研究
16
作者 李博文 文贤馗 +3 位作者 范强 古庭赟 史正军 张晓寅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25-2931,共7页
针对真空环境下大容量飞轮储能系统电机转子的散热难题,本工作基于1.25 MW飞轮储能机组,提出了飞轮电机转子中空轴内通流散热方案,以降低转子温升。首先,基于热传导方程和对流传热方程建立了转子轴系温度场数学模型。理论计算表明,在无... 针对真空环境下大容量飞轮储能系统电机转子的散热难题,本工作基于1.25 MW飞轮储能机组,提出了飞轮电机转子中空轴内通流散热方案,以降低转子温升。首先,基于热传导方程和对流传热方程建立了转子轴系温度场数学模型。理论计算表明,在无冷却工况下,转子表面温度随运行时间呈线性增长;而采用轴内通流散热方案后,转子温度最终可稳定在一定值。为验证所提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建立了真空飞轮电机转子轴内通流散热实验台。实验结果表明,轴内通流散热方案能够有效抑制转子温升。进一步研究表明,增加导热油流量可增强散热效果,提升转速能有效控制转子温升,且加热功率与温升速率呈线性正相关。本工作可为高功率密度转子热管理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与工程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轮储能 电机转子 中空轴冷却 对流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电力系统规划下燃煤电厂锅炉机组的发展 被引量:31
17
作者 李德波 刘鹏宇 +6 位作者 刘彦丰 王朋 陈智豪 陈兆立 廖宏楷 冯永新 成明涛 《广东电力》 2022年第7期3-13,共11页
我国新型电力系统规划下,新型清洁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不断增加,其随机性、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发电特点使得燃煤发电需要承担电网的调峰重任。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燃煤发电仍将是我国的主要发电方式,为进一步减少煤炭消耗且实现城市... 我国新型电力系统规划下,新型清洁发电机组装机容量不断增加,其随机性、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发电特点使得燃煤发电需要承担电网的调峰重任。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燃煤发电仍将是我国的主要发电方式,为进一步减少煤炭消耗且实现城市污泥的快速减容,燃煤电厂污泥掺烧得到了快速发展和重点关注。基于以上两点,对新型电力系统规划下燃煤电厂深度调峰与污泥掺烧的发展进行综述,研究发现:深度调峰是新型电力系统规划下燃煤电厂的重要发展方向,我国已投产燃煤锅炉机组的原设计均未考虑长期处于深度调峰工况下运行,因此燃煤锅炉深度调峰改造困难较大,应通过数值模拟与工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锅炉机组开展灵活性改造;燃煤电厂污泥掺烧可以实现污泥减容及提升发电经济性,也是新型电力系统规划下燃煤电厂的重要发展方向,燃煤锅炉掺烧质量分数不大于10%的污泥不会干扰锅炉机组的正常运行,且对锅炉机组整体NO排放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电力系统 深度调峰 灵活性改造 污泥掺烧 燃煤电厂 锅炉机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kV配电网电压互感器一次侧电流的仿真与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陈锐 曾杰 +4 位作者 郑雅玲 刘尧 刘超 陈燕萍 韩永霞 《广东电力》 2022年第2期54-65,共12页
横琴新区20kV配电网近年发生多次电压互感器(potential transformer,PT)高压熔丝异常熔断事故,亟需开展事故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研究。通过对横琴新区20kV配电网PT熔丝熔断故障情况的统计分析及PT过电流产生机理分析,指出永久性单相接地... 横琴新区20kV配电网近年发生多次电压互感器(potential transformer,PT)高压熔丝异常熔断事故,亟需开展事故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研究。通过对横琴新区20kV配电网PT熔丝熔断故障情况的统计分析及PT过电流产生机理分析,指出永久性单相接地故障是PT一次侧熔丝熔断的主要原因。因此,基于PSCAD/EMTDC建立了典型接线20kV配电网单相接地故障的电磁暂态仿真分析模型,仿真分析永久性单相接地故障下PT一次侧电流的影响因素及抑制措施。理论及仿真结果均表明,PT一次侧过电流由带存储电荷的电缆线路对地电容与PT形成的低频非线性振荡引起,是导致PT熔丝熔断的主要原因;PT一次侧电流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断路器动作时间、故障点接地电阻、中性点接地电阻、PT接线方式、PT励磁特性等。最后提出通过控制被切除故障电缆的长度、提高PT的励磁特性曲线拐点、降低中性点接地电阻、采用合适的PT接线形式等降低PT一次侧电流的防护措施,避免其熔丝熔断事故频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kV 配电网 单相接地故障 电压互感器 低频非线性振荡 熔丝熔断 故障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碳排放计量技术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34
19
作者 招景明 李经儒 +5 位作者 潘峰 杨雨瑶 黄家嘉 林国营 邓凯 蔡嘉慧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共8页
电力行业是我国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责任人”。精准的电力碳排放计量是评估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的碳排放量,制定合理可行的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的基础。文中对电力碳交易、碳排放计量现状进行分析,总... 电力行业是我国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主要“责任人”。精准的电力碳排放计量是评估各地区、各行业、各企业的碳排放量,制定合理可行的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的基础。文中对电力碳交易、碳排放计量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发电侧、电网侧及用户侧碳排放计量的技术现状。针对电力碳排放计量技术在电力低碳调度、低碳需求侧响应等工作中的应用现状,提出优化碳排放计量技术的关键性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为电力行业碳排放计量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碳排放 碳计量 低碳调度 低碳需求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适应新型电力系统深度调峰快速调频的工程最速控制器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李军 黄卫剑 +5 位作者 陈锦攀 王朋 周永言 朱亚清 潘凤萍 李德波 《广东电力》 2021年第8期110-119,共10页
新型电力系统的标志是绿色能源的快速发展,电网亟需快速增加调峰、调频能力,要求现有火电机组能够大幅提升深度调峰和快速调频性能;但常规积分器(conventional integrator,CI)作用存在跟踪常值扰动效率不高的本质缺陷,导致目前火电机组... 新型电力系统的标志是绿色能源的快速发展,电网亟需快速增加调峰、调频能力,要求现有火电机组能够大幅提升深度调峰和快速调频性能;但常规积分器(conventional integrator,CI)作用存在跟踪常值扰动效率不高的本质缺陷,导致目前火电机组过程控制普遍采用的比例积分微分(proportional-integral-differential,PID)控制性能不足以继续满足这种要求。鉴于此,发明一种工程最速跟踪滤波器(engineering fastest tracking filter,EFTF),采用EFTF构造出一种工程最速控制器(engineering fastest controller,EFC),解决CI作用的本质缺陷,实现工程上的最速控制性能。通过将EFC与最优PI/PID控制进行对比,验证了EFC的控制性能显著优于最优PI/PID控制。所给出的典型商业应用案例证明:与PID控制相比,EFC能够保证重要的过程参数不超标,大幅提升综合调频性能指标,可应用于PID控制难以胜任的场合,有效提高火电机组过程控制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电机组 过程控制 比例积分微分 工程最速跟踪滤波器 工程最速控制器 新型电力系统 深度调峰 快速调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