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9篇文章
< 1 2 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业发展背景下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
1
作者 孙操稳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2期130-133,共4页
为适应林业学科发展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科研成果反哺教学3个方面对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途径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实践成效。具体改革实践包括凝炼尊重和遵循自然规律等森林培育学经典理论,更新教学内容,挖掘新版教材中近熟林... 为适应林业学科发展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科研成果反哺教学3个方面对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途径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实践成效。具体改革实践包括凝炼尊重和遵循自然规律等森林培育学经典理论,更新教学内容,挖掘新版教材中近熟林阶段的有关内容以及森林的生态功能及其调控等知识;更新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法,引用植树造林修复生态系统、核桃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等实际案例,将人工林培育技术与林木种子、林木抚育等章节的知识相结合;坚持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在教学中融入人工混交林、经济林以及大径材人工林培育技术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强化基础理论创新。该教学改革实践成效明显,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显著加深,推动了其科研与教学技能的双向促进;选课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与教师的互动显著增强,专业知识面得到了有效拓展。本文为同类课程教学改革、培养林业高素质人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培育学 林业 林木抚育 植树造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成像技术与机器学习驱动的植物物候观测与预测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慧春 沈朱豪 边黎明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4-25,共12页
植物物候学研究植物生长周期和自然环境周期变化的关联性,传统人工监测效率低,而现代成像传感器技术通过高通量、多尺度的表型数据采集,结合机器学习构建物候模型,可精准识别关键时间节点,实现生长周期预测,为植物监测和良种选育提供技... 植物物候学研究植物生长周期和自然环境周期变化的关联性,传统人工监测效率低,而现代成像传感器技术通过高通量、多尺度的表型数据采集,结合机器学习构建物候模型,可精准识别关键时间节点,实现生长周期预测,为植物监测和良种选育提供技术支持。该研究介绍了人工以及传感器两种物候观测方法,分析了近端感知系统、物候通量塔、无人机平台、卫星遥感平台在物候观测与数据采集的应用,基于机器学习,结合影响因子模型与数据驱动模型,总结了其在种内物候、种间物候、群落物候的应用。研究表明成像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的深度耦合正推动植物物候观测的自动化以及预测的精确化。针对数据时空覆盖不足、多模态特征融合困难、模型跨尺度泛化能力弱的挑战,未来植物物候研究将围绕多尺度长周期监测、成像传感器数据融合、空天地平台协同采集、提升预测模型的自学习和优化能力,依托AI大模型实现跨平台的模型校准验证等方面开展,加速植物物候监测的自动化、数字化与信息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 机器学习 植物物候 表型数据 物候观测平台 群落物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材料提升植物抗逆性的研究进展与林业应用展望
3
作者 陈菲然 张子洁 方升佐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3-93,共11页
植物抗逆性对农林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抗逆性改良方法存在育种周期长、效率低等局限性,亟需开发更高效精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增强植物抗逆性,推动农林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在农林生态领域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纳米材料(... 植物抗逆性对农林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抗逆性改良方法存在育种周期长、效率低等局限性,亟需开发更高效精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增强植物抗逆性,推动农林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在农林生态领域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纳米材料(NMs)在提升植物抗逆性方面的作用逐渐凸显,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机遇。本研究基于NMs与植物抗逆性研究现状,重点从以下3方面系统论述NMs提升植物抗逆性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潜力和挑战:1) NMs增强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盐、干旱、重金属胁迫等)和生物胁迫(病虫害)的抵御能力;2) NMs提升植物抗逆性的作用机制;3) NMs在提高林木抗逆性中的探索与实践。总体而言,NMs因其独特的形态结构和高反应活性,在促进植物生长及缓解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方面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且纳米技术已在农作物品种改良和栽培实践中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在非生物胁迫下提高作物产量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然而,由于林业经营周期较长,NMs在提高林木抗逆性、促进产量增长以及助力森林生态系统修复方面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当前研究仍面临NMs剂量依赖性效应、潜在生态风险及其田间应用效率等关键挑战。未来,需重点聚焦绿色合成技术开发、多组学机制解析、智能响应材料设计及多学科协同创新,同时构建标准化风险评估体系,推动纳米技术从实验室研究向规模化应用迈进,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植物抗逆性 调控机制 林木生长 剂量依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木工家具机械化技术创新进展研究——基于2000—2022年木工家具机械领域专利数据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蒋国斌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8-78,共11页
从专利数据分析视角研究木工家具机械领域的技术创新进展,统计了2000—2022年我国木工家具机械化技术领域申请专利情况,从专利申请趋势、板式家具和实木家具的主要木工机械发展情况、申请人类型、省(区)分布等方面对木工家具机械化技术... 从专利数据分析视角研究木工家具机械领域的技术创新进展,统计了2000—2022年我国木工家具机械化技术领域申请专利情况,从专利申请趋势、板式家具和实木家具的主要木工机械发展情况、申请人类型、省(区)分布等方面对木工家具机械化技术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木工家具机械生产领域分布不均匀、技术发展不平衡、板式家具和实木家具机械专利申请量在不同时期侧重程度不同等结论,并提出要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有关部门鼓励木工家具机械化专利多方向发展、企业与科研院校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科研投入、我国企业、个体研发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要加大对木工机床,切削工艺以及制材的专利技术的交叉许可等建议,以期提升我国木工家具机械整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工家具 机械化 专利分析 申请趋势 IPC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生产-生活协同的小流域分类方法与实证
5
作者 谭露 郑伊铃 +5 位作者 张嫱 周璐 刘霞 杨逸辉 张雪 王海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3-192,共10页
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要求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促进小流域生态、生产、生活协同发展。立足于生态保护与生产-生活功能发展的协同关系,采用层次分析法、逐级判别法等建模方法,开展小流域分类方法与实证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提出小流... 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要求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促进小流域生态、生产、生活协同发展。立足于生态保护与生产-生活功能发展的协同关系,采用层次分析法、逐级判别法等建模方法,开展小流域分类方法与实证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提出小流域二级分类体系,一级类从生态安全出发,分为生态高敏感型、中敏感型和低敏感型,二级类以生产-生活主导功能为依据,分为产业集聚型、绿色发展型、城镇宜居型、美丽乡村型、景观休闲型和生态保育型。2)从生态、生产、生活3个维度确定14项指标,构建小流域分类的生态敏感性多准则判别模型和生产-生活主导功能逐级判别模型。3)对江苏省3909条小流域进行分类,一级类中生态低敏感型占62.98%;二级类中绿色发展型、生态保育型和景观休闲型分别占23.92%、23.10%和20.13%,美丽乡村型和城镇宜居型分别占17.32%和10.69%,产业集聚型仅占4.83%。实地调研发现,分类结果符合小流域实际状况,针对各类型小流域提出的综合治理主导方向与发展重点可为小流域分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小流域分类 生态敏感性 功能识别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智慧林业本科专业的“森林精准培育”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模式探索
6
作者 周凯 曹林 《现代园艺》 2024年第22期188-192,共5页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新农科高校教学建设中的重要举措,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森林精准培育”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专业主干课程,授课内容不仅包括森林培育过程精准化的理论专业知识,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学元素。以“...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新农科高校教学建设中的重要举措,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森林精准培育”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专业主干课程,授课内容不仅包括森林培育过程精准化的理论专业知识,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学元素。以“森林精准培育”课程为例,围绕提升教师师德师风思想政治素质、课程思政元素发掘、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方法、兼顾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结合生产实践案例教学,探索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径,促进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和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以期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同时为林学相关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森林精准培育 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位理论视域下高校实验教学体系的建构研究
7
作者 张远兰 汪贵斌 农春仕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7-83,共7页
现代高校实验教学体系愈来愈呈现出开放性和复杂性,破解当前实验教学要素和运行过程中体制机制壁垒亟须新理念与新路径。生态位理论对于分析高校实验教学生态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复杂关系具有较强的适切性,其中生态位宽度、生态位态势、生... 现代高校实验教学体系愈来愈呈现出开放性和复杂性,破解当前实验教学要素和运行过程中体制机制壁垒亟须新理念与新路径。生态位理论对于分析高校实验教学生态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复杂关系具有较强的适切性,其中生态位宽度、生态位态势、生态位重叠、生态位扩充是该理论体系的重要四维,由此型构需求生态位、环境生态位和制度生态位“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对需求生态位的回应不够削减了实验教学体系建构的培养功能,环境生态位的匹配不强虚化了实验教学体系建构的发展潜能,制度生态位的供给不足影响了实验教学体系建构的可持续性。受生态位理论启发,若要转变高校实验教学体系当前的弱生态位状况,一要数智赋能并精准教研,优化高校实验教学体系的需求生态位;二要重塑认知并优化管理,优化高校实验教学体系的环境生态位;三要持续推动协同创新和联动共享,优化高校实验教学体系的制度生态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理论 需求生态位 环境生态位 制度生态位 实验教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材线虫移动状况与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
8
作者 陈婷婷 程浩 +3 位作者 叶建仁 李映 倪安顺 张娇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1-250,共10页
【目的】揭示自然环境条件松材线虫在松树体内的侵染移动与病害症状表现、治疗效果的关系,探索松树不同染病阶段实施康复治疗的可行性,为建立松材线虫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0年生马尾松为研究对象,在一级侧... 【目的】揭示自然环境条件松材线虫在松树体内的侵染移动与病害症状表现、治疗效果的关系,探索松树不同染病阶段实施康复治疗的可行性,为建立松材线虫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0年生马尾松为研究对象,在一级侧枝顶端人工接种松材线虫AMA3(每株10 000条)。在不同症状表现期分部位采样,分离统计各部位线虫密度,分析在不同症状表现期线虫移动动态并评估修除接种感染枝的治疗效果。同时,以普通自然感染21年生黑松和赤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疑似感病小枝,结合形态学和分子学检测,对不同症状表现期的松树进行感病确诊。针对不同感病阶段的确诊松树,采用单一治疗(仅主干施药34.1%甲维盐注干粒剂)和联合治疗(修除病枝+主干施药)2种方案,分析防治效果。【结果】1)发病前:松树全绿,线虫聚于接种点附近,主干内无线虫,松脂流动正常;早期I:接种小枝针叶开始退绿,线虫由一级侧枝接种点向下部移动,主干内几乎无线虫,松脂分泌略减;早期II:接种小枝针叶变红褐色,线虫向主干内移动,主干出现少量线虫,松脂分泌显著减少;中期:单个接种小枝枯萎,附近小枝针叶变色,松脂基本停止分泌,线虫在主干内大量繁殖、快速移动;晚期:整株针叶枯萎大于50%或整株变色,无松脂分泌,线虫已扩散至全株。2)发病前修除接种枝,染病松树最终可实现无症状;早期I阶段到中期阶段修除,可不同程度推迟松树发病进程;晚期阶段修除则完全无效。3)处于早期阶段的染病株通过联合治疗处理存活率达到100%,中期阶段可达50%~80%。中期阶段的对比试验进一步表明,联合治疗显著优于仅单一药物治疗。【结论】松材线虫在松树体内的移动与外部症状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不同感病阶段松材线虫分布特征明显。在松树早期和中期感染阶段,采用联合治疗方案对于病树的治疗效果显著,这种现象为松材线虫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康复提供了实际应用效果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病 移动扩散 早期诊断 主干施药治疗 修枝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LS点云骨架提取的杨树苗木干旱表型特征分析
9
作者 张慧春 周丽雯 边黎明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8-197,共10页
植物干旱胁迫监测的关键在于如何精确定位和识别目标,为此,高效的植物表型提取系统成为必要配备。三维点云信息因其能提供高精度的三维描述,成为这一系统中重要的数据支撑,为植物在干旱环境中的长势监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本文采用... 植物干旱胁迫监测的关键在于如何精确定位和识别目标,为此,高效的植物表型提取系统成为必要配备。三维点云信息因其能提供高精度的三维描述,成为这一系统中重要的数据支撑,为植物在干旱环境中的长势监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本文采用地基激光雷达技术采集杨树苗木三维点云数据,并提出了一种结合预分割的L1中值骨架提取算法,实现精细表型提取与干旱特征分析。首先,通过高程分析、半径滤波和颜色指数滤波对原始点云进行去噪预处理;其次,利用改进的DBSCAN算法实现群体点云单木分割,并结合基于贪婪算法的八叉树进行全局搜索以优化分割精度;最终,利用KNN算法与MRF算法对单株点云进行预分割,提升点云数据的空间一致性,降低L1中值算法的计算复杂度,通过得到的骨架点云计算杨树苗木的表型特征。提出引入冠长率和高径比2个新的指标,以揭示杨树苗木在干旱胁迫下通过优化资源分配和减少水分消耗的适应机制。其中,冠长率在CK组和DT组的抗旱性评价中灰色关联度均排名第1,相关系数为-0.85,表明其对水分供应高度敏感,能够全面反映植物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抗旱能力,是评估杨树苗木干旱适应性的核心指标。通过结合三维点云技术与精细表型分析,为杨树苗木早期干旱胁迫的高效精准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对确定干旱表型指标、优化抗旱性评价体系具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地面激光扫描 干旱胁迫 点云骨架 表型特征 干旱响应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2020年河南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地面气象数据集
10
作者 黄辉 周宇 +1 位作者 张劲松 孟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1期259-265,共7页
气象观测是开展气象预报预警、气候预测预估以及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遵循统一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相较于小气候观测,在空间上具有更好的可比较性。河南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 气象观测是开展气象预报预警、气候预测预估以及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遵循统一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相较于小气候观测,在空间上具有更好的可比较性。河南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小浪底站)位于南太行地区,我国地貌第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处黄河重点生态区,属暖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生物多样性丰富。本数据集基于小浪底站标准地面气象观测场采集的原始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将2018-2020年的地面气象数据以日尺度公开,包括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平均净辐射和平均直接辐射、平均气压、降水量、0-80cm多层土壤温度共计17个指标,旨在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提供背景资料,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气象数据 气候变化 南太行地区 小浪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碳储量时空分配格局 被引量:2
11
作者 顾宇晨 张茜 +1 位作者 安宇超 王国兵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248,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林龄对苏北杨树人工林生产力形成及林分碳储量地上、地下空间分配格局的影响及机理,为提高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以及为杨树人工林经营和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林场,选取10个不同林龄分别... [目的]探讨不同林龄对苏北杨树人工林生产力形成及林分碳储量地上、地下空间分配格局的影响及机理,为提高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汇功能以及为杨树人工林经营和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林场,选取10个不同林龄分别为2,5,6,7,8,10,14,16,17,26 a生,林分密度为6 m×6 m的杨树人工林作为试验调查样地。分析了杨树人工林乔木层、草本层及土壤层碳储量净积累随林龄的变化规律及杨树人工林不同层次碳储量变化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关系。[结果](1)乔木层碳储量在林分发展过程中呈现快速净积累特征,拟合其年平均积累速率、连年积累速率两条曲线,表明杨树人工林最佳轮伐期为15~20 a;(2)土壤有机碳在林分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缓慢的净积累,林下草本层碳储量随林分发展呈降低趋势;(3)杨树人工林土壤层和乔木层碳储量与土壤中SOC,TN,NO_(3)^(-)-N,N/P呈显著正相关,与AP,C/N,pH呈负相关。[结论]在杨树人工林生长过程中施N肥以及在土壤固碳水平最佳时期15~20 a进行轮作,有助于林分碳储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杨树人工林 不同林龄 苏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植物精油纳米乳液保鲜垫的制备及其在蓝莓保鲜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史洁莹 牟燕萍 +5 位作者 陆周欣 陆家欣 王磊 丛凯平 索安迪 李婷婷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54-366,共13页
为解决蓝莓采后因病原体感染而导致的腐烂问题,本研究以壳聚糖和牛至精油/百里香精油为原料,采用高速均质法制备纳米乳液,并涂布于无纺布基底制得复合保鲜垫。通过粒径、多分散性指数、包埋率、损失率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纳米... 为解决蓝莓采后因病原体感染而导致的腐烂问题,本研究以壳聚糖和牛至精油/百里香精油为原料,采用高速均质法制备纳米乳液,并涂布于无纺布基底制得复合保鲜垫。通过粒径、多分散性指数、包埋率、损失率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纳米乳液及保鲜垫的结构与性能,结合抗菌活性试验和常温贮藏实验,综合评价保鲜垫对蓝莓采后病原菌灰葡萄孢霉的抑制效果及对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纳米乳液均匀性好、包埋率高,复合保鲜垫表面精油纳米颗粒分布均匀且稳定,符合保鲜材料的要求。抗菌活性试验显示,保鲜垫的抑菌效果与精油浓度呈正相关。在常温贮藏条件下,45μL/L牛至精油浓度的保鲜垫对蓝莓腐烂的抑制效果最佳。贮藏8 d后,对照组蓝莓明显软烂,而CS-OP3(45μL/L OEO)和CS-TP2(85μL/L TEO)处理组蓝莓仍保持良好风味色泽,可溶性固形物损失小于3%,显著降低了失重率和发病指数,并减缓了可滴定酸的下降(P<0.05),将‘灿烂’蓝莓的货架期从4~6 d延长至8 d以上,有效维持了其商品价值。本研究为绿色天然、成本低廉的保鲜材料在果蔬防腐保鲜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保鲜垫 牛至精油 百里香精油 壳聚糖 纳米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组时代的物种形成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则夫 刘建全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100,共30页
自达尔文时代起,物种形成便是演化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物种形成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为其保护提供坚实基础。由于很多物种的演化历程十分复杂,使得物种形成研究充满了各种挑战。近年来,随着基因... 自达尔文时代起,物种形成便是演化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物种形成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为其保护提供坚实基础。由于很多物种的演化历程十分复杂,使得物种形成研究充满了各种挑战。近年来,随着基因组测序与分析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研究领域进展迅速。本文综述了基因组时代的物种形成研究,从物种界定、二歧式物种分化、杂交物种形成、多倍化物种形成、生殖隔离基因、物种形成基因等方面,重点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区分,并回顾了相关研究方法、对其特点与局限性等进行了探讨;最后,对物种形成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形成 基因组学 研究方法 研究进展 未来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功能区城市林业土壤黑碳含量及来源——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17
14
作者 王曦 杨靖宇 +4 位作者 俞元春 侯文军 侯也 余健 王如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837-843,共7页
由于城市化过程中人为活动的影响,城市林业土壤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林业土壤黑碳由于来源的多样性和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其分布表现出独特的特征。以南京市为对象,调查分析了不同功能区城市林业土壤黑碳的含量及可能来源。结果表... 由于城市化过程中人为活动的影响,城市林业土壤的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林业土壤黑碳由于来源的多样性和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其分布表现出独特的特征。以南京市为对象,调查分析了不同功能区城市林业土壤黑碳的含量及可能来源。结果表明:不同功能区城市林业土壤黑碳含量差异很大,其变幅为0.77—21.27g/kg。道路绿化带土壤黑碳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功能区,居民区含量最低。黑碳在土壤表层中含量均高于表下层,黑碳富集于土壤表层。道路绿化带表层土壤黑碳含量与有机碳含量的比值(BC/SOC)为0.55,土壤黑碳的碳同位素比值(δ^(13)C_(PDB))为-27.04‰,与其它功能区差异显著,城市交通污染对土壤黑碳积累产生强烈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林业土壤 黑碳 含量 来源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龄和林分密度对杨树人工林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15
作者 郑思静 方杰 +2 位作者 左思敏 刘钰 方升佐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4-272,共9页
为明确杨树人工林有机碳储量与林龄、密度之间的关系,以江苏省泗洪县马浪湖林场的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林龄在5~21 a、林分密度在200~451株·hm^(-2)的37个杨树人工林样地的生物量及器官碳含量、不同土层深度的有机碳含量... 为明确杨树人工林有机碳储量与林龄、密度之间的关系,以江苏省泗洪县马浪湖林场的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林龄在5~21 a、林分密度在200~451株·hm^(-2)的37个杨树人工林样地的生物量及器官碳含量、不同土层深度的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容重,结合回归模型、机器学习模型拟合以及空间特征分析方法,建立杨树人工林有机碳储量与林龄、密度关系的预测模型,揭示马浪湖林场杨树人工林有机碳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和林分密度的杨树人工林林分总生物量为5.25~193.82 t·hm^(-2),平均总生物量为79.15 t·hm^(-2),且林分各器官生物量均表现为树干>树枝>根系>树叶,树干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器官(P<0.05)。杨树不同器官的碳含量为42.31~49.05 g·kg^(-1),表现为树干>树枝>根系>树叶。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加深逐渐降低,而土壤容重则逐渐增大。林龄及林分密度均对杨树人工林林分碳储量和总有机碳储量有显著影响(P<0.05)且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交互作用;林龄显著影响土壤(0~60 cm土层深度)有机碳储量(P<0.05),而林分密度对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与回归模型相比,机器学习模型中的梯度提升回归(GBR)和随机森林(RF)在揭示林龄、林分密度与有机碳储量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时,均表现出较高的拟合度(R2>0.9),预测误差较小,能够有效揭示林龄、林分密度与杨树人工林有机碳储量之间的复杂关系。马浪湖林场杨树人工林总有机碳储量呈带状分布,总有机碳储量为41.00~964.76 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经营措施 林分生物量 土壤有机碳 回归模型 机器学习模型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长时间序列Landsat影像的南方人工林干扰与恢复制图分析 被引量:27
16
作者 沈文娟 李明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438-1449,共12页
基于1986年到2011年的Landsat影像,以南方人工林分布区域广东省佛冈县为例,运用Landsat生态系统自适应处理系统(LEDAPS)预处理生成标准的地面反射率数据构建Landsat时间序列堆栈(LTSS)用于Land Trendr算法监测人工林森林干扰与恢复的长... 基于1986年到2011年的Landsat影像,以南方人工林分布区域广东省佛冈县为例,运用Landsat生态系统自适应处理系统(LEDAPS)预处理生成标准的地面反射率数据构建Landsat时间序列堆栈(LTSS)用于Land Trendr算法监测人工林森林干扰与恢复的长时间序列变化,分析了连续24a森林干扰的年份变化、干扰量以及干扰持续的时间,验证了算法识别干扰的精度,并探讨了人工林干扰的驱动力。结果表明佛冈县的森林干扰较为剧烈,一般都在1000 hm^2。而1987、2002、2004、2005、2006、2007和2009年的干扰面积均超过2000 hm^2,其中1987、2007年两年的干扰面积达到6000 hm^2以上。相比森林干扰的变化,佛冈县的森林恢复面积随时间的变化相对平稳。通过对佛冈县森林干扰和恢复面积的趋势分析,发现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森林干扰和恢复的面积基本少于2000年以后的变化面积,变化趋势比2000年以后的显得平缓;从2000年开始,森林干扰面积逐渐上升,总体面积变化趋势高于森林的恢复,但森林的恢复面积仍有所提升。其中,佛冈县的森林干扰持续1a时间的面积比例约38%,持续2a时间约28%,持续3a时间约25%,持续4a时间约7%,主要为短期急剧的干扰事件。另外,持续时间为4a以上的森林干扰和恢复的面积在佛冈县不超过100hm^2。2000年之前持续干扰和急剧干扰面积相当,变化比较平缓;到2000年之后,急剧干扰的面积远大于持续干扰,最高约达2800 hm^2,但两者都呈现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在选取的两个4km^2的样方中,基于影像光谱识别以及通过比对干扰资料的可视化验证方法表明算法结果与真实地表的解译信息较吻合,误差约为0.1km^2。利用长时间序列遥感影像进行森林干扰的自动化监测十分必要,导出的定性、定位与定量信息,一方面为可持续的森林经营奠定基础,另一方面为评价森林生产力与森林碳储量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Landsat时间序列 LAND Trendr 森林干扰与恢复 动态监测 驱动力 中国南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丰3号’杨叶片高效原生质体提取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17
作者 钟姗辰 张伟溪 +2 位作者 张冰玉 苏晓华 唐芳 《林业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6-126,共11页
[目的]建立欧美杨‘渤丰3号’叶片高效的原生质体提取体系,为基因功能研究和基因编辑分子育种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利用两种组分的酶解液和不同的预处理方法检测‘渤丰3号’杨叶片原生质体提取的效率和质量,优化原生质体纯化条件,以建... [目的]建立欧美杨‘渤丰3号’叶片高效的原生质体提取体系,为基因功能研究和基因编辑分子育种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利用两种组分的酶解液和不同的预处理方法检测‘渤丰3号’杨叶片原生质体提取的效率和质量,优化原生质体纯化条件,以建立最适合‘渤丰3号’杨叶片高效的原生质体提取方法。[结果]结果表明,酶解液1(1.5%纤维素酶+0.75%离析酶+20 mmol·L^(-1)MES+10 mmol·L^(-1)KCl+0.6 mol·L^(-1)甘露醇+10 mmol·L^(-1)CaCl_(2)+1%BSA)酶解原生质体的效果优于酶解液2(0.8%纤维素酶+0.2%离析酶+5 mmol·L^(-1)MES+0.6 mol·L^(-1)甘露醇),酶解液1酶解得到的原生质体数量较多,且细胞较为完整,杂质少。酶解前的抽真空处理能略微提高原生质体的数量,但得到的原生质体与未抽真空处理的相比,细胞易碎、杂质更多;而换用更小空隙细胞筛对原生质体过滤的效果提升不明显。采用W5溶液直接洗涤可以获得最多的原生质体但有少许的杂质,在样品量有限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该纯化方式。0.5 mol·L^(-1)蔗糖溶液纯化后的原生质体中杂质最少,但会损失较多的原生质体细胞;而0.75 mol·L^(-1)蔗糖溶液的纯化效果最好,既能减少杂质,又能获得较多的原生质体,适用于对原生质体纯度要求较高的情况。[结论]通过优化酶解条件、预处理步骤和纯化方法,本研究建立了欧美杨‘渤丰3号’叶片高效的原生质体提取体系。这一体系能够显著提高原生质体的提取效率和纯度,为后续的基因功能研究和分子育种实验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美杨 ‘渤丰3号’杨 原生质体酶解 原生质体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不同功能区林业土壤多环芳烃含量与来源分析 被引量:21
18
作者 杨靖宇 俞元春 王小龙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14-319,共6页
城市林业土壤是城市绿色景观的重要载体,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对城市林业土壤生态环境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为了解城市林业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情况和来源特征,以南京市城市林业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分布特点对8类典型功能区进行采样... 城市林业土壤是城市绿色景观的重要载体,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增强,对城市林业土壤生态环境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为了解城市林业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情况和来源特征,以南京市城市林业土壤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分布特点对8类典型功能区进行采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分子标记物比值法,测定了土样中16种优先控制多环芳烃的含量,分析了城市林业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水平、富集情况、分布情况及来源特征。结果表明:南京市城市林业不同功能区72个土壤样品的多环芳烃平均含量为(487.7±264.3)μg·kg^(-1),变化范围为156.7~1523.3μg·kg^(-1),各土样均受到污染,其中83.3%的样品呈轻度污染水平,不同功能区土壤PAHs污染程度存在差异;不同功能区城市林业表层土壤多环芳烃含量水平表现为:城市立交桥(949.3μg·kg^(-1))>道路绿化带(550.1μg·kg^(-1))>学校(525.4μg·kg^(-1))>居民区(513.0μg·kg^(-1))>发电厂(501.4μg·kg^(-1))>垃圾填埋厂(328.7μg·kg^(-1))>近郊森林(293.8μg·kg^(-1))>远郊森林(271.7μg·kg^(-1)),中层和下层土壤PAHs含量表现出类似规律;土样中PAHs含量与SOC和BC含量均表现显著相关性,相同的显著性检验水平下BC含量与PAHs含量具有较强相关关系。垃圾填埋场、发电厂、城市立交桥、居民区等功能区表层土壤表现出富集现象,其他功能区土壤表现出一定的逆向富集趋势。南京市城市林业土壤中PAHs来源以生物质和煤炭燃烧源及机动车排放源为主,少数土样存在石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林业土壤 多环芳烃 来源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树抗虫分子育种与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19
作者 张磊 周星鲁 +1 位作者 王丽娟 胡建军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0-203,共14页
杨树因速生、适应范围广等特点作为经济林、生态防护林和国家储备林建设树种,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重要固碳载体,但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危害严重影响了杨树人工林生产力。因此,解析杨树抗虫分子机制、培育抗虫高产杨树新... 杨树因速生、适应范围广等特点作为经济林、生态防护林和国家储备林建设树种,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重要固碳载体,但食叶害虫和蛀干害虫危害严重影响了杨树人工林生产力。因此,解析杨树抗虫分子机制、培育抗虫高产杨树新品种是杨树人工林发展的紧迫任务。本文首先概述了杨树通过形成叶片毛状体、提升木材硬度等物理防御以及内在酚苷、挥发性物质等次生代谢物和蛋白酶抑制剂等大分子物质快速响应以降低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然后归纳了杨树杂交育种技术、转基因育种技术和多组学联合分析在杨树抗虫新品种培育和关键抗性位点和基因挖掘上的主要应用,并分析了抗虫转基因杨树生物安全评价方法和进展;最后提出未来应着重解析抗蛀干害虫分子机制,并围绕育种目标进一步融合传统杂交育种和转基因、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实现抗虫、优质、高产多性状聚合育种。同时建立健全转基因和基因编辑杨树生物安全评价方法、法规,为杨树抗虫遗传改良和分子设计育种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食叶害虫 蛀干害虫 生物安全评价 生物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北麓林地与园地土壤侵蚀空间分异及驱动分析
20
作者 黄昱楠 齐斐 +4 位作者 袁利 刘霞 谭林 陆威 姚孝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1,共11页
为探究大别山区北麓林地与园地土壤侵蚀空间分异性,摸清其土壤侵蚀的主要驱动因素,以商城县为研究区,采用GIS统计与分析、中国土壤流失方程等手段研究林地与园地空间分布及其土壤侵蚀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进行主导因子识别与多因子耦... 为探究大别山区北麓林地与园地土壤侵蚀空间分异性,摸清其土壤侵蚀的主要驱动因素,以商城县为研究区,采用GIS统计与分析、中国土壤流失方程等手段研究林地与园地空间分布及其土壤侵蚀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进行主导因子识别与多因子耦合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林地与园地占土地总面积56.06%,林地以松栎及杂木林地为主,园地主要为茶园、油茶园,主要分布于县域南部、东部及西北部0~500 m、0~15°区域;2)林地与园地水土流失面积比例33.78%,以轻度侵蚀为主,主要分布在松栎及杂木林地,中度及其以上侵蚀则集中在油茶园、茶园和板栗林地,高强度侵蚀主要发生于坡度>15°无水土保持措施的油茶园、茶园种植区域;3)油茶园以水土保持措施为土壤侵蚀主导因子,其余林、园地类型均以坡度为主导;坡度叠加其他影响因子对各林地与园地类型产生的交互作用最为显著。今后应重视坡度>15°的水土流失问题,尤其是茶园、油茶园、板栗林地等受人为活动影响大、易发生高强度水土流失的区域。本研究摸清了林地和园地的空间分布及土壤侵蚀特征,并识别了土壤侵蚀主要因素,可为大别山区今后林地与园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及水土保持措施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 园地 空间分布 土壤侵蚀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大别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