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5篇文章
< 1 2 7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林业发展背景下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
1
作者 孙操稳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2期130-133,共4页
为适应林业学科发展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科研成果反哺教学3个方面对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途径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实践成效。具体改革实践包括凝炼尊重和遵循自然规律等森林培育学经典理论,更新教学内容,挖掘新版教材中近熟林... 为适应林业学科发展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科研成果反哺教学3个方面对森林培育学课程教学改革途径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实践成效。具体改革实践包括凝炼尊重和遵循自然规律等森林培育学经典理论,更新教学内容,挖掘新版教材中近熟林阶段的有关内容以及森林的生态功能及其调控等知识;更新教学方式,采用案例教学法,引用植树造林修复生态系统、核桃全产业链发展模式等实际案例,将人工林培育技术与林木种子、林木抚育等章节的知识相结合;坚持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在教学中融入人工混交林、经济林以及大径材人工林培育技术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强化基础理论创新。该教学改革实践成效明显,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显著加深,推动了其科研与教学技能的双向促进;选课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学生听课的积极性显著提高,与教师的互动显著增强,专业知识面得到了有效拓展。本文为同类课程教学改革、培养林业高素质人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培育学 林业 林木抚育 植树造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成像技术与机器学习驱动的植物物候观测与预测研究进展
2
作者 张慧春 沈朱豪 边黎明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4-25,共12页
植物物候学研究植物生长周期和自然环境周期变化的关联性,传统人工监测效率低,而现代成像传感器技术通过高通量、多尺度的表型数据采集,结合机器学习构建物候模型,可精准识别关键时间节点,实现生长周期预测,为植物监测和良种选育提供技... 植物物候学研究植物生长周期和自然环境周期变化的关联性,传统人工监测效率低,而现代成像传感器技术通过高通量、多尺度的表型数据采集,结合机器学习构建物候模型,可精准识别关键时间节点,实现生长周期预测,为植物监测和良种选育提供技术支持。该研究介绍了人工以及传感器两种物候观测方法,分析了近端感知系统、物候通量塔、无人机平台、卫星遥感平台在物候观测与数据采集的应用,基于机器学习,结合影响因子模型与数据驱动模型,总结了其在种内物候、种间物候、群落物候的应用。研究表明成像技术与机器学习算法的深度耦合正推动植物物候观测的自动化以及预测的精确化。针对数据时空覆盖不足、多模态特征融合困难、模型跨尺度泛化能力弱的挑战,未来植物物候研究将围绕多尺度长周期监测、成像传感器数据融合、空天地平台协同采集、提升预测模型的自学习和优化能力,依托AI大模型实现跨平台的模型校准验证等方面开展,加速植物物候监测的自动化、数字化与信息化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感器 机器学习 植物物候 表型数据 物候观测平台 群落物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材料提升植物抗逆性的研究进展与林业应用展望
3
作者 陈菲然 张子洁 方升佐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3-93,共11页
植物抗逆性对农林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抗逆性改良方法存在育种周期长、效率低等局限性,亟需开发更高效精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增强植物抗逆性,推动农林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在农林生态领域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纳米材料(... 植物抗逆性对农林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抗逆性改良方法存在育种周期长、效率低等局限性,亟需开发更高效精准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增强植物抗逆性,推动农林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在农林生态领域的集成创新与应用,纳米材料(NMs)在提升植物抗逆性方面的作用逐渐凸显,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新的机遇。本研究基于NMs与植物抗逆性研究现状,重点从以下3方面系统论述NMs提升植物抗逆性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潜力和挑战:1) NMs增强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盐、干旱、重金属胁迫等)和生物胁迫(病虫害)的抵御能力;2) NMs提升植物抗逆性的作用机制;3) NMs在提高林木抗逆性中的探索与实践。总体而言,NMs因其独特的形态结构和高反应活性,在促进植物生长及缓解生物和非生物胁迫方面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且纳米技术已在农作物品种改良和栽培实践中取得初步成效,特别是在非生物胁迫下提高作物产量方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然而,由于林业经营周期较长,NMs在提高林木抗逆性、促进产量增长以及助力森林生态系统修复方面的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当前研究仍面临NMs剂量依赖性效应、潜在生态风险及其田间应用效率等关键挑战。未来,需重点聚焦绿色合成技术开发、多组学机制解析、智能响应材料设计及多学科协同创新,同时构建标准化风险评估体系,推动纳米技术从实验室研究向规模化应用迈进,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材料 植物抗逆性 调控机制 林木生长 剂量依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木工家具机械化技术创新进展研究——基于2000—2022年木工家具机械领域专利数据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蒋国斌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8-78,共11页
从专利数据分析视角研究木工家具机械领域的技术创新进展,统计了2000—2022年我国木工家具机械化技术领域申请专利情况,从专利申请趋势、板式家具和实木家具的主要木工机械发展情况、申请人类型、省(区)分布等方面对木工家具机械化技术... 从专利数据分析视角研究木工家具机械领域的技术创新进展,统计了2000—2022年我国木工家具机械化技术领域申请专利情况,从专利申请趋势、板式家具和实木家具的主要木工机械发展情况、申请人类型、省(区)分布等方面对木工家具机械化技术进行了分析,得出我国木工家具机械生产领域分布不均匀、技术发展不平衡、板式家具和实木家具机械专利申请量在不同时期侧重程度不同等结论,并提出要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有关部门鼓励木工家具机械化专利多方向发展、企业与科研院校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科研投入、我国企业、个体研发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要加大对木工机床,切削工艺以及制材的专利技术的交叉许可等建议,以期提升我国木工家具机械整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工家具 机械化 专利分析 申请趋势 IPC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生产-生活协同的小流域分类方法与实证
5
作者 谭露 郑伊铃 +5 位作者 张嫱 周璐 刘霞 杨逸辉 张雪 王海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3-192,共10页
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要求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促进小流域生态、生产、生活协同发展。立足于生态保护与生产-生活功能发展的协同关系,采用层次分析法、逐级判别法等建模方法,开展小流域分类方法与实证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提出小流... 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要求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促进小流域生态、生产、生活协同发展。立足于生态保护与生产-生活功能发展的协同关系,采用层次分析法、逐级判别法等建模方法,开展小流域分类方法与实证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提出小流域二级分类体系,一级类从生态安全出发,分为生态高敏感型、中敏感型和低敏感型,二级类以生产-生活主导功能为依据,分为产业集聚型、绿色发展型、城镇宜居型、美丽乡村型、景观休闲型和生态保育型。2)从生态、生产、生活3个维度确定14项指标,构建小流域分类的生态敏感性多准则判别模型和生产-生活主导功能逐级判别模型。3)对江苏省3909条小流域进行分类,一级类中生态低敏感型占62.98%;二级类中绿色发展型、生态保育型和景观休闲型分别占23.92%、23.10%和20.13%,美丽乡村型和城镇宜居型分别占17.32%和10.69%,产业集聚型仅占4.83%。实地调研发现,分类结果符合小流域实际状况,针对各类型小流域提出的综合治理主导方向与发展重点可为小流域分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土保持 小流域分类 生态敏感性 功能识别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智慧林业本科专业的“森林精准培育”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模式探索
6
作者 周凯 曹林 《现代园艺》 2024年第22期188-192,共5页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新农科高校教学建设中的重要举措,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森林精准培育”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专业主干课程,授课内容不仅包括森林培育过程精准化的理论专业知识,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学元素。以“...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新农科高校教学建设中的重要举措,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森林精准培育”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专业主干课程,授课内容不仅包括森林培育过程精准化的理论专业知识,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学元素。以“森林精准培育”课程为例,围绕提升教师师德师风思想政治素质、课程思政元素发掘、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方法、兼顾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考核评价等多个方面,结合生产实践案例教学,探索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路径,促进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育的有机结合和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以期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效果,同时为林学相关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程思政 森林精准培育 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位理论视域下高校实验教学体系的建构研究
7
作者 张远兰 汪贵斌 农春仕 《中国大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7-83,共7页
现代高校实验教学体系愈来愈呈现出开放性和复杂性,破解当前实验教学要素和运行过程中体制机制壁垒亟须新理念与新路径。生态位理论对于分析高校实验教学生态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复杂关系具有较强的适切性,其中生态位宽度、生态位态势、生... 现代高校实验教学体系愈来愈呈现出开放性和复杂性,破解当前实验教学要素和运行过程中体制机制壁垒亟须新理念与新路径。生态位理论对于分析高校实验教学生态系统中各要素间的复杂关系具有较强的适切性,其中生态位宽度、生态位态势、生态位重叠、生态位扩充是该理论体系的重要四维,由此型构需求生态位、环境生态位和制度生态位“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对需求生态位的回应不够削减了实验教学体系建构的培养功能,环境生态位的匹配不强虚化了实验教学体系建构的发展潜能,制度生态位的供给不足影响了实验教学体系建构的可持续性。受生态位理论启发,若要转变高校实验教学体系当前的弱生态位状况,一要数智赋能并精准教研,优化高校实验教学体系的需求生态位;二要重塑认知并优化管理,优化高校实验教学体系的环境生态位;三要持续推动协同创新和联动共享,优化高校实验教学体系的制度生态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理论 需求生态位 环境生态位 制度生态位 实验教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材线虫移动状况与早期诊断及治疗效果
8
作者 陈婷婷 程浩 +3 位作者 叶建仁 李映 倪安顺 张娇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1-250,共10页
【目的】揭示自然环境条件松材线虫在松树体内的侵染移动与病害症状表现、治疗效果的关系,探索松树不同染病阶段实施康复治疗的可行性,为建立松材线虫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0年生马尾松为研究对象,在一级侧... 【目的】揭示自然环境条件松材线虫在松树体内的侵染移动与病害症状表现、治疗效果的关系,探索松树不同染病阶段实施康复治疗的可行性,为建立松材线虫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技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10年生马尾松为研究对象,在一级侧枝顶端人工接种松材线虫AMA3(每株10 000条)。在不同症状表现期分部位采样,分离统计各部位线虫密度,分析在不同症状表现期线虫移动动态并评估修除接种感染枝的治疗效果。同时,以普通自然感染21年生黑松和赤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疑似感病小枝,结合形态学和分子学检测,对不同症状表现期的松树进行感病确诊。针对不同感病阶段的确诊松树,采用单一治疗(仅主干施药34.1%甲维盐注干粒剂)和联合治疗(修除病枝+主干施药)2种方案,分析防治效果。【结果】1)发病前:松树全绿,线虫聚于接种点附近,主干内无线虫,松脂流动正常;早期I:接种小枝针叶开始退绿,线虫由一级侧枝接种点向下部移动,主干内几乎无线虫,松脂分泌略减;早期II:接种小枝针叶变红褐色,线虫向主干内移动,主干出现少量线虫,松脂分泌显著减少;中期:单个接种小枝枯萎,附近小枝针叶变色,松脂基本停止分泌,线虫在主干内大量繁殖、快速移动;晚期:整株针叶枯萎大于50%或整株变色,无松脂分泌,线虫已扩散至全株。2)发病前修除接种枝,染病松树最终可实现无症状;早期I阶段到中期阶段修除,可不同程度推迟松树发病进程;晚期阶段修除则完全无效。3)处于早期阶段的染病株通过联合治疗处理存活率达到100%,中期阶段可达50%~80%。中期阶段的对比试验进一步表明,联合治疗显著优于仅单一药物治疗。【结论】松材线虫在松树体内的移动与外部症状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不同感病阶段松材线虫分布特征明显。在松树早期和中期感染阶段,采用联合治疗方案对于病树的治疗效果显著,这种现象为松材线虫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康复提供了实际应用效果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材线虫病 移动扩散 早期诊断 主干施药治疗 修枝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LS点云骨架提取的杨树苗木干旱表型特征分析
9
作者 张慧春 周丽雯 边黎明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8-197,共10页
植物干旱胁迫监测的关键在于如何精确定位和识别目标,为此,高效的植物表型提取系统成为必要配备。三维点云信息因其能提供高精度的三维描述,成为这一系统中重要的数据支撑,为植物在干旱环境中的长势监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本文采用... 植物干旱胁迫监测的关键在于如何精确定位和识别目标,为此,高效的植物表型提取系统成为必要配备。三维点云信息因其能提供高精度的三维描述,成为这一系统中重要的数据支撑,为植物在干旱环境中的长势监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本文采用地基激光雷达技术采集杨树苗木三维点云数据,并提出了一种结合预分割的L1中值骨架提取算法,实现精细表型提取与干旱特征分析。首先,通过高程分析、半径滤波和颜色指数滤波对原始点云进行去噪预处理;其次,利用改进的DBSCAN算法实现群体点云单木分割,并结合基于贪婪算法的八叉树进行全局搜索以优化分割精度;最终,利用KNN算法与MRF算法对单株点云进行预分割,提升点云数据的空间一致性,降低L1中值算法的计算复杂度,通过得到的骨架点云计算杨树苗木的表型特征。提出引入冠长率和高径比2个新的指标,以揭示杨树苗木在干旱胁迫下通过优化资源分配和减少水分消耗的适应机制。其中,冠长率在CK组和DT组的抗旱性评价中灰色关联度均排名第1,相关系数为-0.85,表明其对水分供应高度敏感,能够全面反映植物的资源利用效率和抗旱能力,是评估杨树苗木干旱适应性的核心指标。通过结合三维点云技术与精细表型分析,为杨树苗木早期干旱胁迫的高效精准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持,对确定干旱表型指标、优化抗旱性评价体系具有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 地面激光扫描 干旱胁迫 点云骨架 表型特征 干旱响应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林线岷江冷杉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及关联性
10
作者 陈健 许格希 +7 位作者 刘顺 王勇 陈淼 邢红爽 李非凡 余美霓 吴永波 史作民 《陆地生态系统与保护学报》 2025年第3期15-25,共11页
【目的】研究川西亚高山林线优势种群岷江冷杉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种内关联性,为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维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该区域森林可持续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育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 【目的】研究川西亚高山林线优势种群岷江冷杉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种内关联性,为揭示气候变化背景下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维持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该区域森林可持续管理和生物多样性保育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川西亚高山林线,选取代表性的岷江冷杉(Abies fargesii var.faxoniana)原始林,建立3块面积1 hm^(2)(100 m×100 m)的动态监测样地。对样地内胸径(DBH)≥1 cm的所有木本植物进行调查和统计,采用单变量和双变量成对相关函数以及标记相关函数等点格局分析方法,分析岷江冷杉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种内相互作用。【结果】岷江冷杉个体数量随着径级等级增加而逐渐增加,整体呈大树主导的径级结构。岷江冷杉整体及不同径级个体呈现出小尺度上的聚集分布,随空间尺度增大逐渐趋于随机分布。岷江冷杉幼树和中树在小尺度范围内表现为显著正相关关系且随空间尺度增大逐渐转为不相关,中树和大树在整个研究尺度内表现为不相关。岷江冷杉个体属性(胸径、树高、树冠面积)间在小尺度上呈现强烈的相互抑制作用,尤其是大树之间竞争较大。【结论】川西亚高山林线岷江冷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随空间尺度和径级大小而变化,这是由扩散限制、种内竞争和环境异质性等生态过程共同塑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高山 岷江冷杉 空间点格局 空间分布 种内关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8-2020年河南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地面气象数据集
11
作者 黄辉 周宇 +1 位作者 张劲松 孟平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2025年第1期259-265,共7页
气象观测是开展气象预报预警、气候预测预估以及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遵循统一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相较于小气候观测,在空间上具有更好的可比较性。河南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 气象观测是开展气象预报预警、气候预测预估以及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的基础。地面气象观测是气象观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遵循统一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相较于小气候观测,在空间上具有更好的可比较性。河南小浪底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小浪底站)位于南太行地区,我国地貌第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处黄河重点生态区,属暖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生物多样性丰富。本数据集基于小浪底站标准地面气象观测场采集的原始数据,经过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将2018-2020年的地面气象数据以日尺度公开,包括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和最大风速、平均净辐射和平均直接辐射、平均气压、降水量、0-80cm多层土壤温度共计17个指标,旨在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提供背景资料,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气象数据 气候变化 南太行地区 小浪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别山北麓林地与园地土壤侵蚀空间分异及驱动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昱楠 齐斐 +4 位作者 袁利 刘霞 谭林 陆威 姚孝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61,共11页
为探究大别山区北麓林地与园地土壤侵蚀空间分异性,摸清其土壤侵蚀的主要驱动因素,以商城县为研究区,采用GIS统计与分析、中国土壤流失方程等手段研究林地与园地空间分布及其土壤侵蚀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进行主导因子识别与多因子耦... 为探究大别山区北麓林地与园地土壤侵蚀空间分异性,摸清其土壤侵蚀的主要驱动因素,以商城县为研究区,采用GIS统计与分析、中国土壤流失方程等手段研究林地与园地空间分布及其土壤侵蚀特征,并运用地理探测器进行主导因子识别与多因子耦合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林地与园地占土地总面积56.06%,林地以松栎及杂木林地为主,园地主要为茶园、油茶园,主要分布于县域南部、东部及西北部0~500 m、0~15°区域;2)林地与园地水土流失面积比例33.78%,以轻度侵蚀为主,主要分布在松栎及杂木林地,中度及其以上侵蚀则集中在油茶园、茶园和板栗林地,高强度侵蚀主要发生于坡度>15°无水土保持措施的油茶园、茶园种植区域;3)油茶园以水土保持措施为土壤侵蚀主导因子,其余林、园地类型均以坡度为主导;坡度叠加其他影响因子对各林地与园地类型产生的交互作用最为显著。今后应重视坡度>15°的水土流失问题,尤其是茶园、油茶园、板栗林地等受人为活动影响大、易发生高强度水土流失的区域。本研究摸清了林地和园地的空间分布及土壤侵蚀特征,并识别了土壤侵蚀主要因素,可为大别山区今后林地与园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及水土保持措施空间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地 园地 空间分布 土壤侵蚀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大别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森林演替对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顺 陈淼 +6 位作者 邢红爽 陈健 许格希 巩闪闪 贾磊 孙镇 史作民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256-6268,共13页
为了探讨川西亚高山森林演替对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养分积累和循环机制,进而为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和提升提供理论基础。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川西亚高山演替前期... 为了探讨川西亚高山森林演替对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养分积累和循环机制,进而为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和提升提供理论基础。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川西亚高山演替前期阔叶林(阶段Ⅰ)、中期针阔混交林(阶段Ⅱ和Ⅲ)和演替后期暗针叶林(阶段Ⅳ)等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为对象,研究不同土层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在森林演替过程中的变异模式,解析森林演替对土壤C、N、P密度的影响规律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演替阶段和土层对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C∶P和N∶P有显著影响,但对C∶N影响不显著。土壤SOC、TN和TP含量、C∶P和N∶P随着演替的进行总体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而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不同演替阶段0—60 cm土层SOC、TN和TP密度分别介于7.27—15.86 t/hm^(2)、0.41—0.99 t/hm^(2)和0.21—0.41 t/hm^(2),以阶段II较高。Mantel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演替阶段SOC密度受N∶P、C∶P、Rao二次熵指数、功能离散指数FDis、水解性氮和有效磷的显著影响;除了以上因子外,TN密度还受植物丰富度的显著影响;TP密度只与C∶N和有效磷显著相关。研究揭示了森林恢复演替对土壤C、N、P含量和密度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强调了土壤养分相对限制状况和植物功能多样性在调控森林演替对土壤C、N积累的重要作用,可以为川西亚高山土壤功能的提升和指导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 碳氮磷 土层 森林演替 亚高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下植被管理对杨树人工林土壤性质及有机碳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石尚 于水强 +2 位作者 喻曼曼 黄越 王国兵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4-263,共10页
为探明不同林下植被管理模式对杨树人工林土壤性质、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并筛选出杨树人工林有效的林下植被管理模式,以多年生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保留林下植被、清除林下植被、保留单一植物和种植固氮植物4种林下植被管理模式,采集... 为探明不同林下植被管理模式对杨树人工林土壤性质、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并筛选出杨树人工林有效的林下植被管理模式,以多年生杨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设置保留林下植被、清除林下植被、保留单一植物和种植固氮植物4种林下植被管理模式,采集0~20 cm表层土壤样品并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水解酶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结果表明:与保留林下植被相比,清除林下植被显著降低土壤含水量、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和微生物量氮(MBN)含量(P<0.05);种植固氮植物能使土壤表现出较高的NH_(4)^(+)-N和NO_(3)^(-)-N含量、较低的土壤含水量并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P<0.05);保留单一植物可保持中等的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但MBN含量显著低于保留林下植被(P<0.05)。清除林下植被的土壤酶活性较低,β-1,4-葡聚糖苷酶(BG)活性显著低于种植固氮植物,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活性显著低于保留林下植被;保留单一植物和种植固氮植物均显著提高了酸性磷酸酶(AcP)活性(P<0.05)。与保留林下植被相比,种植固氮植物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P<0.05),清除林下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最低(P<0.05)。土壤有机碳组分与土壤含水量、pH值、NH_(4)^(+)-N、NO_(3)^(-)-N、MBN含量、BG、BX和AcP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BG和MBN是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综上所述,保留林下植被和种植固氮植物可以保持较高的土壤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并提高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有利于提高土壤质量并增强土壤的固碳能力;清除林下植被则与之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人工林 林下植被 土壤有机碳 酶活性 土壤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壳山核桃TCP基因家族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魏璐 朱凯凯 +4 位作者 赵娟 牛牧歌 马文娟 谭鹏鹏 彭方仁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2,共14页
为探究TCP转录因子在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Wangenh.) K. Koch]生长发育和响应干旱胁迫过程中的作用,基于薄壳山核桃全基因组数据,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TCP基因家族成员进行了鉴定,并对其序列特征、时空表达模式和干旱胁迫... 为探究TCP转录因子在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Wangenh.) K. Koch]生长发育和响应干旱胁迫过程中的作用,基于薄壳山核桃全基因组数据,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其TCP基因家族成员进行了鉴定,并对其序列特征、时空表达模式和干旱胁迫下的表达特征以及TCP进化关系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薄壳山核桃全基因组中共鉴定出33个TCP基因,命名为CiTCP1至CiTCP33,编码193~537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为pI 5.85至pI 9.78;CiTCP29定位于叶绿体,其余CiTCP定位于细胞核;所有CiTCP的二级结构以无规卷曲为主。CiTCP在染色体上分布不均匀,5号、6号和11号染色体上分布的基因最多(均为4个);CiTCP间存在28对共线性关系,说明这些基因扩张主要来源于片段复制。所有CiTCP均包含保守的b-HLH结构域;33个CiTCP可分为ClassⅠ(PCF)和ClassⅡ亚族,后者进一步分为CIN和CYC/TB1亚类,并且,同一分支成员具有相似的基因结构和蛋白保守基序。CiTCP基因的启动子区域含有丰富的植物激素响应、胁迫响应和生长发育调控顺式作用元件。CIN亚类基因CiTCP5、CiTCP8、CiTCP17、CiTCP21、CiTCP25和CiTCP28为miR319的靶基因,说明这些基因的表达可能受miRNA调控。CiTCP基因在不同组织和果实发育阶段的表达模式差异明显,其中,CIN亚类大部分基因在叶中的表达量较高。与干旱胁迫0 d相比,胁迫3~15 d时CiTCP5和CiTCP23表达总体上显著下调,其余基因的表达变化各异。研究结果显示:CiTCP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和时空表达特性,且对薄壳山核桃响应干旱胁迫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壳山核桃 TCP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模式 干旱胁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豆梨种子萌发及生理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海蓉 林丹 +1 位作者 史锋厚 沈永宝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4,共8页
以豆梨种子为试验材料,将种子分别置于10、15、20、25、30℃共5种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发芽试验,统计豆梨种子发芽情况,并测定在10、15、25℃发芽条件下,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和关键酶活性变化,分析温度对豆梨种子萌发及生理代... 以豆梨种子为试验材料,将种子分别置于10、15、20、25、30℃共5种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发芽试验,统计豆梨种子发芽情况,并测定在10、15、25℃发芽条件下,种子在萌发过程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和关键酶活性变化,分析温度对豆梨种子萌发及生理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发芽条件下,豆梨种子发芽率最高,为97%,发芽指数为14.16,发芽历程用时最短,种子各营养物质消耗量最大,代谢酶活性最强;当发芽温度为20℃时,种子发芽率次之,为87%,发芽指数最高,为16.82,种子最早开始萌发;当发芽温度为10℃时,种子发芽率不足50%,种子各营养物质代谢消耗速率与酶活性均低于15℃发芽条件下的种子;当发芽温度为25℃时,种子发芽率不足20%,种子生理代谢进程较慢;当发芽温度为30℃时,种子不萌发。因此,15~20℃适宜豆梨种子的萌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梨 萌发 温度 营养物质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纳米纤维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邓斌 方东路 +2 位作者 闾连飞 吴文龙 李维林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6-416,共11页
新鲜果蔬营养丰富,但是采后易发生失水、衰老、腐烂等品质劣变。包装是果蔬采后重要的商品化处理方式,对于延长果蔬货架期、保持果蔬营养与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功能性纳米纤维因相对于传统包装材料的结构和功能优势... 新鲜果蔬营养丰富,但是采后易发生失水、衰老、腐烂等品质劣变。包装是果蔬采后重要的商品化处理方式,对于延长果蔬货架期、保持果蔬营养与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的功能性纳米纤维因相对于传统包装材料的结构和功能优势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原理是利用纳米纤维对功能性成分进行包埋或功能修饰,实现抗菌、抗氧化和智能指示或响应等功能的纳米纤维,是食品包装技术的一大进步,其在果蔬采后保鲜方面效果显著。该文综述了静电纺丝制备纳米纤维在不同食品包装领域内的应用,重点总结了纳米纤维在果蔬包装保鲜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果蔬包装保鲜的产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纳米纤维 果蔬 包装 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对林龄的响应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建文 刘常富 +6 位作者 勾蒙蒙 雷蕾 陈会玲 张佳佳 朱粟锋 斛如媛 肖文发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5-84,共10页
【目的】分析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碳库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厘清人工林SOC固存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以亚热带马尾松人工幼龄林(6 a)、中龄林(13 a)、近熟林(29 a)、成熟林(38 a)和过熟林(57 a)为对象,探索0~... 【目的】分析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有机碳(SOC)及其组分碳库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厘清人工林SOC固存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以亚热带马尾松人工幼龄林(6 a)、中龄林(13 a)、近熟林(29 a)、成熟林(38 a)和过熟林(57 a)为对象,探索0~10 cm土层SOC及其组分的林龄梯度规律,分析SOC组分变化与林木特征、土壤化学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等指标的关系,探讨人工林SOC固存机制。【结果】SOC含量在成熟林[(21.90±1.07)g·kg^(-1)]显著(P<0.05)高于幼龄林[(15.35±0.37)g·kg^(-1)]和中龄林[(13.22±0.83)g·kg^(-1)]。成熟林矿物结合组分的干质量分数(72.98%)显著(P<0.05)低于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过熟林,而轻颗粒组分的干质量分数(26.08%)和重颗粒组分的干质量分数(0.93%)显著(P<0.05)高于幼龄林和中龄林(P<0.05)。成熟林矿物结合组分有机碳含量[(21.90±1.07)g·kg^(-1)]显著(P<0.05)高于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过熟林,重颗粒组分有机碳含量[(21.00±1.76)g·kg^(-1)]显著(P<0.05)低于过熟林[(55.81±9.89 g·kg^(-1)],轻颗粒组分有机碳含量[(286.99±3.69)g·kg^(-1)]显著(P<0.05)低于中龄林[(335.68±12.45)g·kg^(-1)]。所有龄组矿物结合组分有机碳质量分数均大于50%,主导SOC积累。成熟林矿物结合组分有机碳质量分数(66.78%)显著(P<0.05)低于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过熟林。相关性分析显示,SOC含量与轻颗粒组分的干质量分数、重颗粒组分的干质量分数和矿物结合组分有机碳含量显著(P<0.05)正相关,与轻颗粒组分有机碳含量显著(P<0.05)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地表凋落物、轻颗粒组分的干质量分数、重颗粒组分的干质量分数和矿物结合组分有机碳含量驱动SOC积累(R2=0.98)。偏最小二乘模型显示,林分发育过程中矿物结合组分(包含矿物结合组分有机碳含量和碳磷比)对SOC积累总效应最高(0.91)。【结论】马尾松人工林林分发育过程中矿物结合有机碳主导SOC积累,且成熟林SOC的高效固存受地表凋落物和SOC组分的共同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人工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有机碳组分 林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组时代的物种形成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则夫 刘建全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100,共30页
自达尔文时代起,物种形成便是演化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物种形成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为其保护提供坚实基础。由于很多物种的演化历程十分复杂,使得物种形成研究充满了各种挑战。近年来,随着基因... 自达尔文时代起,物种形成便是演化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物种形成研究有助于人们深入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过程,为其保护提供坚实基础。由于很多物种的演化历程十分复杂,使得物种形成研究充满了各种挑战。近年来,随着基因组测序与分析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物种形成研究领域进展迅速。本文综述了基因组时代的物种形成研究,从物种界定、二歧式物种分化、杂交物种形成、多倍化物种形成、生殖隔离基因、物种形成基因等方面,重点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区分,并回顾了相关研究方法、对其特点与局限性等进行了探讨;最后,对物种形成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形成 基因组学 研究方法 研究进展 未来展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植物精油纳米乳液保鲜垫的制备及其在蓝莓保鲜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史洁莹 牟燕萍 +5 位作者 陆周欣 陆家欣 王磊 丛凯平 索安迪 李婷婷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354-366,共13页
为解决蓝莓采后因病原体感染而导致的腐烂问题,本研究以壳聚糖和牛至精油/百里香精油为原料,采用高速均质法制备纳米乳液,并涂布于无纺布基底制得复合保鲜垫。通过粒径、多分散性指数、包埋率、损失率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纳米... 为解决蓝莓采后因病原体感染而导致的腐烂问题,本研究以壳聚糖和牛至精油/百里香精油为原料,采用高速均质法制备纳米乳液,并涂布于无纺布基底制得复合保鲜垫。通过粒径、多分散性指数、包埋率、损失率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纳米乳液及保鲜垫的结构与性能,结合抗菌活性试验和常温贮藏实验,综合评价保鲜垫对蓝莓采后病原菌灰葡萄孢霉的抑制效果及对贮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所得纳米乳液均匀性好、包埋率高,复合保鲜垫表面精油纳米颗粒分布均匀且稳定,符合保鲜材料的要求。抗菌活性试验显示,保鲜垫的抑菌效果与精油浓度呈正相关。在常温贮藏条件下,45μL/L牛至精油浓度的保鲜垫对蓝莓腐烂的抑制效果最佳。贮藏8 d后,对照组蓝莓明显软烂,而CS-OP3(45μL/L OEO)和CS-TP2(85μL/L TEO)处理组蓝莓仍保持良好风味色泽,可溶性固形物损失小于3%,显著降低了失重率和发病指数,并减缓了可滴定酸的下降(P<0.05),将‘灿烂’蓝莓的货架期从4~6 d延长至8 d以上,有效维持了其商品价值。本研究为绿色天然、成本低廉的保鲜材料在果蔬防腐保鲜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莓 保鲜垫 牛至精油 百里香精油 壳聚糖 纳米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