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东南部海域春季鸢乌贼CPUE与海洋环境关系 被引量:6
1
作者 郭有俊 吴文秀 +3 位作者 凌炜琪 招春旭 冯波 颜云榕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63-70,共8页
【目的】研究海南东南部海域春季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渔业资源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2016年4~5月海南岛东南海域的鸢乌贼渔获、温盐密以及海平面高度异常(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SSHA)数据进行分析... 【目的】研究海南东南部海域春季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渔业资源与海洋环境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2016年4~5月海南岛东南海域的鸢乌贼渔获、温盐密以及海平面高度异常(Sea surface height anomaly,SSHA)数据进行分析,探讨海南岛东南部海域鸢乌贼单位努力渔获量(Catch per unit effort,CPUE)与海水温度、SSHA和涡流等海洋环境关系。【结果】所调查海域温跃层上界深度高于50 m的站点CPUE较高,低于50 m的站点CPUE较低;在海表面温度SST范围为27~30℃的海域鸢乌贼CPUE较高,25~27℃的海域鸢乌贼CPUE较低,调查海域的纬度范围不同,鸢乌贼适宜SST范围有差异;在SSHA为-0.05~0.05 m的海域,鸢乌贼CPUE较高;反气旋漩涡边缘的站点CPUE较高,而漩涡内部的站点CPUE较低。【结论】海水温度、SSHA和涡流等环境因子对鸢乌贼CPUE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CPUE 温跃层 SST SSHA 漩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镉和铜对海洋浮游植物的毒性效应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
作者 段美娜 覃亮 +2 位作者 龙婧 林娜 赵辉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39-148,共10页
【目的】综述重金属元素镉Cd和铜Cu对海洋浮游植物的毒性效应研究,总结重金属对海洋浮游植物的毒性作用机制,为开展重金属对海洋浮游植物毒害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方法】以毒理实验中常用的重金属镉和铜为代表,总结了重金属对海... 【目的】综述重金属元素镉Cd和铜Cu对海洋浮游植物的毒性效应研究,总结重金属对海洋浮游植物的毒性作用机制,为开展重金属对海洋浮游植物毒害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方法】以毒理实验中常用的重金属镉和铜为代表,总结了重金属对海洋浮游植物毒理研究的常用测试指标,归纳了重金属对海洋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抗氧化系统等方面的毒性作用机制。【结果】重金属对海洋浮游植物毒性作用机制概括为:1)重金属替换与其结构相似的作为酶辅助因子的金属元素,使浮游植物体内某些酶失活;2)重金属直接或间接诱导活性氧的产生,使浮游植物受到氧化胁迫;3)重金属与生物大分子中的某些基团亲和性高而结合,阻断相关的生理生化过程。【结论】重金属的毒性效应因浮游植物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今后相关研究中需更加关注重金属在多种海洋浮游植物共存环境下的毒性效应及机制,将有助于全面系统地理解重金属对海洋浮游植物的致毒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浮游植物 重金属 毒性效应及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湾真光层深度与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
3
作者 余果 钟雅枫 +4 位作者 付东洋 陈法锦 刘大召 徐华兵 刘贝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1-41,共11页
基于2016-2017年4个季节航次数据,分析了湛江湾真光层深度与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湛江湾真光层深度平均值为(6.95±3.17)m,空间变化比季节变化明显,K_(d)(PAR)与浊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建立的线性回... 基于2016-2017年4个季节航次数据,分析了湛江湾真光层深度与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湛江湾真光层深度平均值为(6.95±3.17)m,空间变化比季节变化明显,K_(d)(PAR)与浊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R为0.73(p<0.01),表明悬浮颗粒物对湛江湾真光层深度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利用VGPM模型得到初级生产力(以碳计)的平均值为(639.53±427.95)mg/(m^(2)·d),其时空特征与真光层深度基本保持一致,真光层深度比叶绿素a浓度更能解释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光层深度 初级生产力 Kd(PAR) 浊度 VGPM 湛江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1号遥感数据港珠澳大桥对珠江口海域悬浮泥沙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刘大召 李卓 +1 位作者 陈仔豪 程永存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6期89-95,共7页
【目的】研究港珠澳大桥对珠江口海域悬浮泥沙分布的影响。【方法】利用2019年冬季珠江口海域的出海调查数据和高分1号卫星遥感数据,建立珠江口海域悬浮泥沙的遥感反演模型,分析大桥对悬浮泥沙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高分1号卫星的4... 【目的】研究港珠澳大桥对珠江口海域悬浮泥沙分布的影响。【方法】利用2019年冬季珠江口海域的出海调查数据和高分1号卫星遥感数据,建立珠江口海域悬浮泥沙的遥感反演模型,分析大桥对悬浮泥沙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高分1号卫星的4个波段中,第4波段与悬浮泥沙浓度的确定系数最高,线性模型的确定系数达到0.58,而4波段组合模型的效果最好,确定系数可以达到0.74;大桥对悬浮泥沙的输运有比较明显阻滞作用,大桥两侧悬浮泥沙浓度的差值最高达7mg/L。【结论】港珠澳大桥对珠江口海域悬浮泥沙的空间分布有比较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口 高分1号 悬浮泥沙 遥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湛江近海有色溶解有机物遥感反演 被引量:5
5
作者 余果 付东洋 +3 位作者 钟雅枫 刘大召 祁雅莉 罗亚飞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5-62,共8页
【目的】比较分析湛江近海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不同反演算法,并将最佳算法应用于卫星遥感数据,了解湛江近海CDOM空间分布。【方法】基于湛江湾及邻近海域的海上观测资料,利用QAA-E、QAA-Dong和QAA-CDOM三种经典半分析算法以及经验算... 【目的】比较分析湛江近海有色溶解有机物(CDOM)的不同反演算法,并将最佳算法应用于卫星遥感数据,了解湛江近海CDOM空间分布。【方法】基于湛江湾及邻近海域的海上观测资料,利用QAA-E、QAA-Dong和QAA-CDOM三种经典半分析算法以及经验算法反演湛江近海CDOM浓度。【结果与结论】QAA-CDOM算法在三种经典半分析算法中精度最高,平均相对误差(MRE)为28.8%,均方根误差(RMSE)为0.07。同时,利用R_(rs)(665)/R_(rs)(444)与a_g(440)进行回归分析,建立CDOM反演的经验算法,决定系数为0.65,验证点的MRE为26.5%,RMSE为0.07。将经验算法应用到Sentinel-2卫星数据,得到CDOM反演空间分布图,显示鉴江口CDOM浓度较高,而硇洲岛附近及离岸较远的海域CDOM浓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湛江近海 有色溶解有机物 Sentinel-2 遥感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海域鸢乌贼繁殖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6
6
作者 颜云榕 邱星宇 +4 位作者 张丽姿 钟亚娜 周倍合 招春旭 李忠炉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27,共8页
【目的】研究南沙海域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四个季节繁殖力、性腺成熟度、性成熟比例及卵径的变化规律。【方法】根据2018年灯光罩网作业渔船在我国南海南沙海域捕获的907尾鸢乌贼样本,通过测量胴长、体质量、性腺成熟度... 【目的】研究南沙海域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四个季节繁殖力、性腺成熟度、性成熟比例及卵径的变化规律。【方法】根据2018年灯光罩网作业渔船在我国南海南沙海域捕获的907尾鸢乌贼样本,通过测量胴长、体质量、性腺成熟度、性腺质量、卵粒数,研究鸢乌贼的繁殖生物学特性及变化规律。【结果】鸢乌贼胴长为45~165 mm,体质量为2.52~193.02 g;冬季雌雄比最高(1.23),夏季雌雄比最低(0.51);鸢乌贼个体性成熟比例较高季节分别为春季(53.3%)和冬季(48.4%);雌性个体性成熟度指数值最高为春季(1.27),最低为冬季(0.75),雄性个体性成熟度指数全年变化不明显;鸢乌贼潜在繁殖力为1802~64627粒,相对繁殖力为66.6~990.0粒·g^(-1),胴长与潜在繁殖力呈正相关线性关系;卵细胞长径为0.12~1.73 mm,平均(0.68±0.23)mm,短径为0.08~1.30 mm,平均(0.47±0.20)mm。【结论】2018年鸢乌贼繁殖高峰期出现在春季和冬季,卵径大小与个体生长发育关系不明显,繁殖策略存在季节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鸢乌贼 繁殖力 卵径 性成熟度指数 南沙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春季多齿蛇鲻生物学特征及其年际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邓裕坚 易木荣 +5 位作者 李波 刘思杓 邱康文 沈春燕 何雄波 颜云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6-44,共9页
根据北部湾渔港采样及海上调查生物学测定与数据分析,研究了北部湾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春季生物学特征及其年际变化。结果显示,2008~2018年春季,多齿蛇鲻个体呈小型化趋势,各年度平均体长范围为15.8~16.9 cm,平均体质量范围为48.8~... 根据北部湾渔港采样及海上调查生物学测定与数据分析,研究了北部湾多齿蛇鲻(Saurida tumbil)春季生物学特征及其年际变化。结果显示,2008~2018年春季,多齿蛇鲻个体呈小型化趋势,各年度平均体长范围为15.8~16.9 cm,平均体质量范围为48.8~77.5 g,2018年的平均体长和平均体质量比2008年分别降低了6.5%和34.5%。体长–体质量关系式中的异速生长参数b的范围为3.03~3.42,表明春季群体主要呈正异速生长状态(b>3)。性成熟体长年际变化分析表明,北部湾多齿蛇鲻存在性成熟提前的现象,雌性群体50%性成熟体长从2008年(19.0cm)至2018年(16.6cm)整体呈减小趋势,10年间减小比例为12.6%,其中,2011~2015年海上采样的样品对比显示,50%性成熟体长减小比例为3.8%。2008~2018年北部湾多齿蛇鲻的肥满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均值变化范围为1.09~1.29,渔港采样样品和海上采样样品的肥满度年际变化皆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多齿蛇鲻 生物学特征 50%性成熟体长 肥满度 年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日本金线鱼摄食生态 被引量:4
8
作者 王锦溪 罗孔兰 +3 位作者 范瀛方 邓裕坚 何雄波 颜云榕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7-57,共11页
根据2018年1—4月和8—12月在北部湾采集的248尾日本金线鱼(Nemipterus japonicus)样品,采用传统胃含物分析法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其摄食生态。结果显示,日本金线鱼为广食性底栖肉食性动物,摄食饵料生物包括8个类群,鱼类和虾类是... 根据2018年1—4月和8—12月在北部湾采集的248尾日本金线鱼(Nemipterus japonicus)样品,采用传统胃含物分析法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其摄食生态。结果显示,日本金线鱼为广食性底栖肉食性动物,摄食饵料生物包括8个类群,鱼类和虾类是优势饵料类群,相对重要指数占比为92.92%。日本金线鱼四季均大量摄食鱼类,另外,在春季兼食虾类,夏季兼食蟹类,秋季兼食虾类和多毛类,冬季兼食虾类和星虫类;随着体长增加,日本金线鱼由摄食虾类和鱼类为主逐渐转变为摄食鱼类为主,摄食转变体长节点为130 mm。摄食强度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秋季最高,春季和夏季次之,冬季最低。日本金线鱼摄食饵料种类多样性较高,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1.77,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64,从春季到冬季,H’值和J’值随季节先升高后降低,秋季最高;H’和J’随体长呈增加趋势,体长≥160mm群体的摄食生态位宽度最大。在同位素分析方面,δ^(13)C值范围为–18.25‰~–15.39‰,极差为2.86‰;δ^(15)N值范围为13.01‰~17.24‰,极差为4.23‰;北部湾日本金线鱼的营养级范围为3.21~4.46,平均营养级为3.97,随着体长的增加,营养级逐渐升高。核心生态位(SEA)在4个季节虽有不同程度的重叠,但总生态位(TA)存在明显季节差异,表明对饵料的利用存在一定的相似,也存在特定的差异,有利于缓解该鱼种对优势饵料的季节性压力。不同大小的群体间SEA的重叠率较高,表明不同生长阶段营养来源成分相似,但不同大小的群体间TA差异较为明显,推测日本金线鱼通过生态位分化减轻种内的食物竞争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部湾 日本金线鱼 摄食习性 碳氮稳定同位素 营养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陆架区中尺度涡运动路径的统计特征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桃 李君益 +2 位作者 谢玲玲 郑少军 郑慧源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7-86,共10页
基于1993—2017年卫星高度计海面高度异常中尺度涡旋追踪数据集,对东海陆架区及从西北太平洋入侵东海的涡旋进行路径分类、季节变化及特征参量统计分析,并结合再分析流场资料,进行背景流场、涡度场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近25 a,在东海追踪... 基于1993—2017年卫星高度计海面高度异常中尺度涡旋追踪数据集,对东海陆架区及从西北太平洋入侵东海的涡旋进行路径分类、季节变化及特征参量统计分析,并结合再分析流场资料,进行背景流场、涡度场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近25 a,在东海追踪到318个气旋涡和276个反气旋涡。根据涡旋运动路径将其分为:东海陆架浅海生成往深海传播型(148个)、深海生成向东海陆架浅海传播型(35个)、沿等深线运动型(180个)、徘徊型(121个)、外来入侵到达东海陆架型(25个)及外来入侵到达东海深海型(85个)。6类涡旋的数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分布,各个类型气旋与反气旋涡数量的季节分布也各不相同。其中,沿等深线运动型涡在春、夏季的数量高于秋、冬季。陆架浅海区生成往深海运动型涡的季节分布较为平均,气旋式涡在夏季数量最少,在春季和冬季数量较多。黑潮与涡旋数量的季节分布有关。徘徊型涡的平均生命周期最长,约为44 d;陆架浅海生成往深海运动型及外来入侵到达东海陆架的中尺度涡具有最大的平均振幅,为13.2 cm;外来入侵到达东海陆架型涡具有最大的直径,为122 km;外来入侵到达东海深海型涡在进入东海后的生命周期、振幅、直径在数值上均为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海陆架 中尺度涡 运动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里马塔海峡贯穿流与印尼贯穿流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淑江 徐腾飞 +4 位作者 孙俊川 杨丽娜 滕飞 王冠琳 王永刚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97-209,共13页
卡里马塔海峡贯穿流将中国南海的低盐水输运到爪哇海,与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印尼贯穿流)携带的西太平洋高盐水在印度尼西亚海(印尼海)交汇,二者通过混合、浮力强迫等过程相互作用。这改变了印度尼西亚海的水体热盐性质,影响局地海气交换... 卡里马塔海峡贯穿流将中国南海的低盐水输运到爪哇海,与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印尼贯穿流)携带的西太平洋高盐水在印度尼西亚海(印尼海)交汇,二者通过混合、浮力强迫等过程相互作用。这改变了印度尼西亚海的水体热盐性质,影响局地海气交换和热带太平洋-印度洋之间的热盐交换。依据卡里马塔海峡、龙目海峡和望加锡海峡的实测表层海流数据,采用被动示踪法和数值模拟诊断实验,分析并研究了2支海流在季节尺度上的相关关系及其相互作用。观测结果表明,卡里马塔海峡贯穿流与印尼贯穿流的表层流季节变化存在负相关,且超前1个月达到相关系数最大值,其中印尼贯穿流下游的龙目海峡表层流与卡里马塔海峡贯穿流关系更密切。被动示踪结果显示,卡里马塔海峡释放的示踪粒子主要向南流入爪哇海,然后经巽他海峡、龙目海峡及班达海方向流出,但很难进入到望加锡海峡北部;望加锡海峡释放的表层示踪粒子主要经龙目海峡和班达海流入印度洋,但无法进入到爪哇海及卡里马塔海峡。数值诊断实验结果表明,卡里马塔海峡贯穿流在冬季阻挡了印尼贯穿流表层海水的南下,从而使其表层流产生明显的季节变化;而望加锡海峡贯穿流对卡里马塔海峡贯穿流的影响较小。在季节尺度上,卡里马塔海峡贯穿流对印尼贯穿流尤其是表层流,有着重要影响,但印尼贯穿流对卡里马塔海峡贯穿流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里马塔海峡贯穿流 印尼贯穿流 被动示踪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特征和DNA条形码对中国沿海银口天竺鲷属(Jaydia)分类研究
11
作者 罗植森 易木荣 +3 位作者 刘思杓 邱康文 谷穗 颜云榕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46-1256,共11页
本研究针对中国沿海银口天竺鲷属鱼类分类鉴定不清晰,同种异名多,种类误鉴等分类问题,结合形态特征比较与DNA条形码技术对其分类鉴定问题进行梳理。2014—2019年间于南海北部沿海采集101尾银口天竺鲷属鱼类标本,经形态学特征鉴定为:横... 本研究针对中国沿海银口天竺鲷属鱼类分类鉴定不清晰,同种异名多,种类误鉴等分类问题,结合形态特征比较与DNA条形码技术对其分类鉴定问题进行梳理。2014—2019年间于南海北部沿海采集101尾银口天竺鲷属鱼类标本,经形态学特征鉴定为:横带银口天竺鲷Jaydia striata(Smith&Radcliffe,1912),特征为体侧有7—11褐色宽横带,腹鳍、臀鳍浅灰色;印度洋银口天竺鲷J.striatodes(Gon,1997),特征为体侧有7—11褐色宽横带,臀鳍后缘黑色;白边银口天竺鲷J.novaeguineae(Valenciennes,1832),特征为臀鳍、尾鳍最下缘为白边;黑边银口天竺鲷J.truncata(Bleeker,1855)特征为第二背鳍、臀鳍中部有一平行基底的黑色带,尾鳍后缘黑色带略宽;史密斯银口天竺鲷J.smithi Kotthaus,1970,特征为第二背鳍中部有一平行基底的黑色纵带,尾鳍后缘黑色带略细;斑鳍银口天竺鲷J.carinatus(Cuvier,1828),特征为第二背鳍最末软条基底有一大黑斑;黑鳃银口天竺鲷J.poeciloptera(Cuvier,1828),特征为臀鳍淡黄色,鳍膜间有一暗点。研究发现Apogon arafurae并不是J.truncata同种异名,学名应更正为Jaydia poeciloptera。基于线粒体COI基因K2P遗传距离显示,J.striata、J.smithi、J.truncata种内遗传距离大于2%。构建NJ系统发育树发现红海、阿拉伯海和北部湾的J.smithi分成2个单系支。结合NJ树分析发现,J.smithi和J.poeciloptera均出现错误鉴定,认为GenBank上传的序列(MH085808、JQ681491)存在误鉴,实为J.poecilopter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口天竺鲷属 形态学 COI基因 分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部湾海域叶绿素a质量浓度时空分布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大召 晁俏利 《海洋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95-102,共8页
叶绿素a质量浓度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及时和有效地对水体叶绿素a质量浓度进行监测和评价,对环境保护十分必要。本文基于2011年至2016年的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了北部湾海表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叶绿素... 叶绿素a质量浓度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指标,及时和有效地对水体叶绿素a质量浓度进行监测和评价,对环境保护十分必要。本文基于2011年至2016年的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了北部湾海表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叶绿素a质量浓度有明显的月变化和季节性变化,北部湾叶绿素a月平均质量浓度在8月和1月分别达到峰值,北部湾冬季与夏季的叶绿素a季平均质量浓度高于春季和秋季,夏季北部湾海域表层的叶绿素a质量浓度开始迅速升高,秋季北部湾中南部叶绿素a质量浓度呈下降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北部湾近岸海域叶绿素a质量浓度平均水平较高,叶绿素a质量浓度高值区集中在湾北部雷州半岛西部沿岸的浅水区海域,而低值区在湾中部以及湾南部的深水区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A 北部湾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琼州海峡南岸海滩剖面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胡泰桓 李志强 +4 位作者 朱士兵 陈瑞峰 李高聪 曾春华 张会领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78-687,共10页
海滩地形变化是复杂的地形动力过程作用的结果,包含着诸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特征信息。本研究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对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的琼州海峡南岸铺前湾、海口湾和澄迈湾海滩剖面数据进行了分... 海滩地形变化是复杂的地形动力过程作用的结果,包含着诸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特征信息。本研究利用经验正交函数(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OF),对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的琼州海峡南岸铺前湾、海口湾和澄迈湾海滩剖面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前3个时空函数可以代表琼州海峡南岸海滩主要变化模态。其中第1模态都表现为淤积,铺前湾和海口湾海滩呈现夏秋淤-冬春冲的季节性特征,澄迈湾为夏秋冲-冬春淤的季节性特征。第2、3模态则可能是风暴作用、潮位影响下的沉积物在滩面上的迁移或波浪随潮位变化引起,与海湾区域地形、入射波向、泥沙来源、潮差、波高、风暴路径等有关。②铺前湾和海口湾海域建设的人工岛加剧了海湾的遮蔽程度,促进了海湾部分岸段海滩淤积,海滩还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新的平衡。③作为次控因素之一,观测期间台风对海滩的影响程度有限。同时,海滩对台风响应与台风强度、登陆距离、相对台风的方位以及当地地形遮蔽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地质学 经验正交函数 海滩剖面 季节变化 台风影响 琼州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