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7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羊湖杉木生态系统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季节动态特征
1
作者 杨俊杰 张雨雨 +4 位作者 喻聪 张学余 喻剑波 钟萍 王光军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9,共8页
为研究杉木人工林碳、氮、磷养分限制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以青羊湖国有林场25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杉木人工林叶片、凋落物和土壤中碳、氮、磷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叶片、凋落物和土壤中碳、氮、... 为研究杉木人工林碳、氮、磷养分限制及其相互作用关系,以青羊湖国有林场25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杉木人工林叶片、凋落物和土壤中碳、氮、磷含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分析叶片、凋落物和土壤中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随季节的变化规律及三者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随季节变化,杉木叶片中碳、氮、磷含量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趋势,m(C)∶m(N)则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m(C)∶m(P)随季节变化呈下降趋势;凋落物与叶片中碳含量呈现出相同的季节动态特征,氮、磷含量总体上随着季节变化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m(C)∶m(N),m(C)∶m(P)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不同土层中土壤碳含量、m(C)∶m(N)和m(C)∶m(P)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季节动态趋势;叶片与土壤、凋落物与土壤间相关关系显著,凋落物与叶片相关关系不显著。季节变化会影响杉木人工林养分循环及化学计量特征,且杉木人工林养分相互作用效应显著,叶片和土壤中m(N)∶m(P)小于14,凋落物中m(N)∶m(P)小于25,该区域杉木人工林生长主要受氮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季节动态特征 杉木人工林 青羊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森林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被引量:4
2
作者 邓紫君 刘鑫 +6 位作者 祖浩然 苏闪闪 陈颖 罗俊毅 闫文德 张翔 王明旭 《湖南林业科技》 2023年第4期72-80,共9页
为了阐明湖南省20个森林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以充分认识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研究利用市场价值、影子工程、影子价格等方法对20个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价值评估。结果表明:湖南省20个国家级自... 为了阐明湖南省20个森林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以充分认识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本研究利用市场价值、影子工程、影子价格等方法对20个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进行价值评估。结果表明:湖南省20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总价值为6196326.11万元·a^(-1),相当于所属县(市)2018年生产总值的16.59%;20个自然保护区的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为16.62万元·hm^(-2)·a^(-1),按具体功能划分,生产有机物(62.08%)>生物多样性保护(21.12%)>森林游憩(6.15%)>涵养水源(5.37%)>固碳释氧(2.37%)>土壤保持(1.83%)>净化大气环境(1.08%);受到规划面积和功能价值构成要素的影响,壶瓶山、小溪和乌云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位居湖南省森林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前三,分别为909259.03万元·a^(-1)、506397.61万元·a^(-1)、475003.1万元·a^(-1)。湖南省大部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明显处于较高的水平,特别是生产有机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突出,这对湖南省乃至全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管理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评估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桉树生产经营过程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及足迹评估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佩玥 吴立东 +8 位作者 刘斌 赵梅芳 康鹏 朱宇 谭一波 郑威 孙孟德 郭飞 付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6985-7001,共17页
商业造林和林业可持续经营是重要的温室气体缓解战略,对碳中和至关重要。然而,中国林产品立地经营阶段详细的碳排放清单及碳足迹仍未见报道。通过对广西的国有林场桉树人工林立地经营原始数据进行调查,本研究创建了一个新的基于过程的... 商业造林和林业可持续经营是重要的温室气体缓解战略,对碳中和至关重要。然而,中国林产品立地经营阶段详细的碳排放清单及碳足迹仍未见报道。通过对广西的国有林场桉树人工林立地经营原始数据进行调查,本研究创建了一个新的基于过程的桉树生命周期清单,涵盖了从林地清理到采伐原木运输至加工厂的所有阶段。将新的LCI纳入生命周期评估,结果显示,中国桉树在一个轮伐期内(经营周期4年)的总排放量为25338.74 kgCO_(2)e/hm^(2),桉树人工林生产经营过程的平均碳排放速率为6334.69 kgCO_(2)e hm^(-2)a^(-1),生产1m3桉树原木产品在立地经营阶段的碳足迹相当于142.03 kgCO_(2)e;其中肥料使用(67.11%;17006.14 kgCO_(2)e/hm^(2))和能源消耗(28.22%;7150.66 kgCO_(2)e/hm^(2))是主要贡献者。人工林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排放不容忽略,为最有效地减少全球环境影响,应优化森林活动中的肥料用量和燃料消耗。研究为我国工业用材林和原料林的环境绩效提供了首个短周期桉树人工林土地利用及桉材立地生产系统的详细生命周期清单及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结果。本研究发现中国桉树人工林产品生产系统的年度碳成本约为1.728 tC hm^(-2)a^(-1),净碳增益为3.562 tC hm^(-2)a^(-1)。根据碳收支平衡折算,我国桉树人工林经营能够产生19.47 Tg(1 Tg=1×10^(12)g)净碳增益,相当于抵消同期71.39 Tg的温室气体排放,表明其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具有显著的减排潜力和可观的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周期评估 排放因子 桉树 人工林生产经营 林业活动 全球变暖潜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幼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 被引量:40
4
作者 田大伦 王新凯 +3 位作者 方晰 闫文德 宁晓波 王光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7-14,共8页
研究喀斯特地区4种植被恢复模式幼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同一器官中的碳含量存在差异;同一树种不同器官中的碳含量也不同,除楸树外,3种树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碳含量普遍高于地下部分(根);不同树种... 研究喀斯特地区4种植被恢复模式幼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储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同一器官中的碳含量存在差异;同一树种不同器官中的碳含量也不同,除楸树外,3种树地上部分各器官的碳含量普遍高于地下部分(根);不同树种各器官碳含量的变异系数为0.88%~7.02%;林下灌木层、草本层、死地被物层的平均碳含量分别为309.70~461.02,335.44~569.61和307.01~400.88g·kg-1,植被恢复初期,柏木林地、楸树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比对照地提高了56.37%和33.49%,而花椒林地下降了2.09%;不同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4种林分乔木层的碳储量表现为楸树林>车桑子林>花椒林>柏木林;楸树、花椒和柏木林地0~20cm土层碳储量分别为113.061,82.424和126.841t·hm-2,与对照地相比,楸树和柏木林地土壤碳储量分别提高了31.14%和47.13%,而花椒林地却下降了4.39%,车桑子林地0~10cm土层碳储量为50.517t·hm-2;楸树林、花椒林、柏木林和车桑子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117.207,84.117,127.919和53.733t·hm-2,且均表现为土壤层>植被层>死地被物层,4种林分以楸树林乔木层年固碳能力最高,达1.179t·hm-2a-1,其次为车桑子林,为0.686t·hm-2a-1,柏木林最低,为0.080t·hm-2a-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植被恢复 碳含量 碳储量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城市森林土壤7种重金属含量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 被引量:36
5
作者 方晰 唐志娟 +2 位作者 田大伦 项文化 孙伟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7595-7606,共12页
采用调查分析方法,研究长沙城市森林土壤Zn、Cu、Ni、Pb、As、Cd、Hg7种重金属含量,并以长沙市土壤背景值和湖南省土壤背景值为参比值,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不同城市化梯度森林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7种重金... 采用调查分析方法,研究长沙城市森林土壤Zn、Cu、Ni、Pb、As、Cd、Hg7种重金属含量,并以长沙市土壤背景值和湖南省土壤背景值为参比值,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不同城市化梯度森林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7种重金属的平均含量均随着城市化程度提高而增加,Pb增幅最大,As增幅最小。同一城市化梯度森林土壤均以Zn平均含量最高,Cd最低,但均未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Ⅱ级标准值。在城市中心区,桂花树林、樟树+桂花树混交林土壤Zn、Cu、Pb、As、Hg平均含量普遍较高,而樟树+马尾松混交林、桂花树+杜英混交林土壤Cu、Ni、As、Cd、Hg平均含量普遍较低,Pb、Zn空间分布差异明显,Cd、Ni、As空间分布比较均匀,Cu、Ni、Pb、As、Cd、Hg之间(除Cd与As、Ni之间外)均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与土壤有机质之间也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的相关性,Zn、Cu、Ni、Pb、As、Cd、Hg主要是人为输入;中心区森林土壤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已达到中等生态危害程度,边缘区接近中等生态危害程度,郊区为轻微生态危害程度,Zn、Cu、Ni、Pb、As均为轻微生态危害程度,Cd、Hg已达到中等生态危害程度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沙市 城市森林土壤 重金属 潜在生态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阳市区灌木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及碳储量 被引量:15
6
作者 宁晨 闫文德 +2 位作者 宁晓波 梁小翠 王新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555-2563,共9页
采用直接收获法和实测数据,以贵州省贵阳市区天然灌木林内木本和草本植物、凋落物及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灌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含量及碳储量。结果表明:灌木林植被层生物量为23.16 t/hm2,其中木本植物层生物量为12.46 t/hm2;草... 采用直接收获法和实测数据,以贵州省贵阳市区天然灌木林内木本和草本植物、凋落物及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灌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碳含量及碳储量。结果表明:灌木林植被层生物量为23.16 t/hm2,其中木本植物层生物量为12.46 t/hm2;草本植物层为3.74 t/hm2;凋落物层为6.96 t/hm2,分别占植被层生物量的53.08%、16.15%、30.05%。木本植物25种的碳含量范围为445.91—603.46 g/kg;草本植物6种的碳含量为408.48—523.04 g/kg;凋落物层碳含量为341.01—392.81 g/kg;土壤层碳含量为5.73—26.68 g/kg。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88.34 t/hm2,其中植被层为8.10 t/hm2;凋落物层为2.56 t/hm2;土壤层为77.68 t/hm2,分别占系统总碳储量的9.17%、2.89%、87.94%。灌木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为:土壤层>植被层>凋落物层。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城市估算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平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灌木林生态系统 生物量 碳含量 碳储量 贵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洪湖湿地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及养分含量特征 被引量:19
7
作者 刘刚 沈守云 +3 位作者 闫文德 田大伦 伍倩 梁小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4期7625-7631,共7页
洪湖湿地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湿地生态区域,在维持区域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洪湖湿地5种类型土壤进行有机碳及养分含量进行研究,为湿地生态系统地球化学循环及碳储量估算提供重要基础。结果表明,(1)洪湖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 洪湖湿地是长江中游地区重要湿地生态区域,在维持区域生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洪湖湿地5种类型土壤进行有机碳及养分含量进行研究,为湿地生态系统地球化学循环及碳储量估算提供重要基础。结果表明,(1)洪湖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容重增加递减。(2)洪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平均含量为:湖中淤泥>洪泛平原湿地>草本沼泽>林地>农田,其中湖底淤泥的有机碳平均含量6.74%,农田的有机碳平均含量为1.241%。此外,有机碳含量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3)湖底淤泥N的平均含量(4.623±0.535)g/kg、Ca的平均含量(26.262±4.201)g/kg,与洪泛平原湿地、草本沼泽及林地有显著性差异。农田P的平均含量(2.876±1.253)g/kg、K的平均含量(7.205±0.159)g/kg,与湖底淤泥、洪泛平原湿地、草本沼泽及林地有显著性差异。(4)湖底淤泥中Cu的平均含量(40.19±3.04)mg/kg,Fe的平均含量(8560.90±80.98)mg/kg,Co的平均含量((29.66±0.67)mg/kg),Cu、Fe和Co的平均含量都显著小于洪泛平原湿地、农田及林地,Pb的平均含量(35.13±2.40)mg/kg,Mn的平均含量(749.65±54.07)mg/kg,这两个元素的含量均与农田及林地有显著性的差异。湖底淤泥中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小于其余4种湿地类型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土壤 有机碳 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市韶山路沿线不同绿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潜在生态风险 被引量:18
8
作者 方晰 金文芬 +4 位作者 李开志 吴茜 张兴钰 覃立厚 武志超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4-70,共7页
调查和分析了长沙市韶山路沿线4种绿地类型0-20 cm土壤层重金属Mn、Zn、Cu、Pb、Cd、Ni的含量及其来源,并以湖南省土壤背景值和全国土壤平均值为评价标准评价其污染程度和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公共绿地、居住绿地和道路交通绿地土... 调查和分析了长沙市韶山路沿线4种绿地类型0-20 cm土壤层重金属Mn、Zn、Cu、Pb、Cd、Ni的含量及其来源,并以湖南省土壤背景值和全国土壤平均值为评价标准评价其污染程度和潜在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公共绿地、居住绿地和道路交通绿地土壤重金属含量普遍较高,而生产绿地的含量普遍较低,不同绿地类型土壤重金属含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公共绿地、居住绿地和道路交通绿地中,有机质是绿地土壤重金属的主要载体,Cd、Pb、Ni、Cu、Zn来源相同的可能性较大,公共绿地和道路交通绿地中Cd、Pb、Ni、Cu、Zn可能主要来源于交通活动产生的污染源,居住绿地中可能来源于生活垃圾污染源。4种绿地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由高至低的排序为:道路交通绿地>居住绿地>公共绿地>生产绿地,均处于轻度污染或警戒水平,Cd污染最为严重,Pb、Cu污染为其次,Mn、Zn、Ni污染较小。公共绿地、道路交通绿地Cd和Pb污染较重,居住绿地Cd和Cu污染较重。4种绿地土壤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大小排序为:居住绿地>道路交通绿地>公共绿地>生产绿地,均处于轻微生态危害程度,Cd的生态风险最大,Pb、Cu为其次,Zn、Mn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沙市韶山路 绿地土壤 重金属含量 潜在生态危害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龄组杉木林土壤碳、氮、磷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25
9
作者 曹小玉 李际平 +1 位作者 杨静 闫文德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90-296,共7页
为了阐明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湖南省金洞林场选择立地因子基本一致的杉木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分别设置3块20 m×30 m样地,在每个样地利用S形5点取样法分层(0~15、15~30、30~45... 为了阐明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土壤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湖南省金洞林场选择立地因子基本一致的杉木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分别设置3块20 m×30 m样地,在每个样地利用S形5点取样法分层(0~15、15~30、30~45、45~60 cm)采取土壤样品,用于测定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并计算化学计量比。结果显示:5个龄组杉木林0~60 cm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的含量分别为11.02~14.74、1.65~1.84、0.26~0.35 g/kg。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随着杉木年龄的增长表现出了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的趋势,而土壤全磷的含量则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含量都表现为随土层加深而下降的规律,土壤有机碳下降幅度中龄林>近熟林>过熟林>成熟林>幼龄林,土壤全氮下降幅度近熟林>过熟林>中龄林>幼龄林>成熟林。而土壤全磷含量随着土层下降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5个龄组杉木林0~60 cm土壤C:N、C:P和N:P变化范围分别为6.94~8.53、49.03~53.07和5.79~7.74,土壤C:N随着杉木年龄的增加表现出了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土壤C:P和N:P则表现出了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C:P和N:P随土层下降而减少,而土壤C:N随着土层下降呈现出相对稳定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龄组 土壤养分 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伐对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空间分配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40
10
作者 方晰 田大伦 项文化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47-53,共7页
对间伐5年后的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空间分配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间伐区还是对照区,单株杉木各器官的碳贮量以及乔木层各组分的碳贮量均与其生物量成正比,且均以树干的碳贮量最高,分别占单株杉木碳贮量... 对间伐5年后的湖南会同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及其空间分配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无论是间伐区还是对照区,单株杉木各器官的碳贮量以及乔木层各组分的碳贮量均与其生物量成正比,且均以树干的碳贮量最高,分别占单株杉木碳贮量和乔木层碳贮量的65.63%和64.99%以上,但间伐区单株杉木各器官碳贮量和乔木层各组分碳贮量的大小排序均与对照区有所不同。(2)间伐后,单株杉木的碳贮量增加了48.96 kg,增长了62.91%;但乔木层碳贮量下降了17.37%,减少了15.56 t.hm-2;林下植被碳贮量增加了1 399.42 kg.hm-2,增长了230.94%;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碳贮量减少了20.824 t.hm-2,下降了11.73%;其中植被层碳贮量减少了14.162t.hm-2,下降了15.70%,土壤层减少了8.61 t.hm-2,下降了10.09%,死地被物层增加了1.948 t.hm-2,增长了93.34%,且杉木林生态系统中碳贮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表明间伐可导致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发生不同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间伐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 碳贮量 湖南会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红椿光合及水分生理生态特性 被引量:22
11
作者 赵坤 吴际友 +3 位作者 陈瑞 王旭军 程勇 宋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7-91,共5页
研究了毛红椿在不同光合有效辐射(PAR)强度及不同CO2浓度(CCO2)范围内叶片光合及水分生理生态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当大气CO2浓度为400μmol.mol-1时,毛红椿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与光合有效辐射(PAR)之间的回归方程为Pn=-7×10... 研究了毛红椿在不同光合有效辐射(PAR)强度及不同CO2浓度(CCO2)范围内叶片光合及水分生理生态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当大气CO2浓度为400μmol.mol-1时,毛红椿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与光合有效辐射(PAR)之间的回归方程为Pn=-7×10-6 PAR2+0.021 5PAR-0.570 4,相关系数为0.925 4(n=64);光饱和点、补偿点及表观量子效率分别为1 535.7μmol.m-2s-1、53.53μmol.m-2s-1、0.034 8;叶片蒸腾速率(Tr)与PAR间的回归方程为Tr=0.004 1 PAR+3.078 2,相关系数(r)为0.825 7;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和PAR之间的回归方程为WUE=-2×10-6 PAR2+0.004 4 PAR+0.054 5,相关系数为0.731 1(n=64);②在1 200μmol.m-2s-1 PAR条件下,Pn与CCO2之间的回归方程为Pn=-1×10-5 CCO22+0.046 6 CCO2-4.43,相关系数为0.984 9(n=45),CO2饱和点、补偿点、羧化速率分别为2 330.0μmol.mol-1、101.17μmol.mol-1、0.041 7;Tr随CCO2增强,呈线性上升趋势,但二者关系并不明显。WUE与CCO2之间的回归方程为:WUE=-3×10-6 CCO22+0.007 8 CCO2-0.650 9,r=0.971 6(n=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红椿 光合作用 蒸腾作用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偶联剂改性茶皂素膨胀阻燃剂及涂料应用 被引量:10
12
作者 李湘洲 钱伟 +2 位作者 吴志平 李文生 房丛丛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9-124,共6页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茶皂素复合型膨胀阻燃剂(CTS-IFR)进行改性处理,并应用于阻燃涂料.考察了硅烷偶联剂改性茶皂素膨胀阻燃剂(SMTS-IFR)的制备工艺,采用FTIR和SEM对改性阻燃剂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同步热分析仪测试了其热解性能,... 采用硅烷偶联剂(KH-550)对茶皂素复合型膨胀阻燃剂(CTS-IFR)进行改性处理,并应用于阻燃涂料.考察了硅烷偶联剂改性茶皂素膨胀阻燃剂(SMTS-IFR)的制备工艺,采用FTIR和SEM对改性阻燃剂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同步热分析仪测试了其热解性能,并对含该改性阻燃剂的阻燃涂料(SMTS-IFRC)进行了阻燃性能及燃烧性能分析.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改性阻燃剂制备的适宜条件为改性温度80℃,反应时间4h,硅烷偶联剂用量2.5%(质量分数);所制改性阻燃剂中硅烷偶联剂与阻燃剂被证实发生了反应,形成了良好包覆,分散均匀,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且其高温残炭量明显增加;锥形量热试验结果表明,含该改性阻燃剂的阻燃涂料具有良好的耐火性能,且改性阻燃剂涂料试样燃烧过程中的平均热释放速率为62.29kW/m2,总热释放量为52.66kJ/m2,平均有效燃烧热为11.31kJ/kg,平均质量损失速率为0.046 91g/s,较未改性的阻燃剂涂料,其阻燃性能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烷偶联剂 茶皂素膨胀阻燃剂 改性 热解性能 阻燃涂料 阻燃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市4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与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13
作者 余蓉 项文化 +1 位作者 宁晨 罗赵慧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499-3509,共11页
采用标准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方法,研究了长沙市区4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碳储量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和杨树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分别为135.390、100.578、64.497、63.381 t/hm^2;林下植被及死地被物层分别为... 采用标准地调查和生物量实测方法,研究了长沙市区4种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碳储量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和杨树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分别为135.390、100.578、64.497、63.381 t/hm^2;林下植被及死地被物层分别为18.374、22.321、1.847 t/hm^2和2.602 t/hm^2。乔木层林木各器官含碳率为0.405—0.551 g C/g,林下植被层为0.421—0.518 g C/g,死地被物层为0.230—0.545 g C/g,土壤层有机碳含量为15.669—19.163 g C/kg。4种人工林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208.671、176.723、149.168 t/hm^2和164.735 t/hm^2,其中植被层为32.789—67.8661 t/hm^2;死地被物层为0.394—6.163 t/hm^2;土壤层为134.642、116.911、115.985 t/hm^2和126.860 t/hm^2。4种森林年净固碳量为15.167 t hm-2a-1,固定CO_2量55.602 t hm-2a-1。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城市森林碳平衡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量 碳含量 碳储量 城市人工林 长沙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栽14年生杉木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结构特征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杨超 田大伦 +4 位作者 康文星 项文化 闫文德 方晰 梁小翠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6,共6页
用空间一致和时间连续的定位研究法,在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研究站,对实验基地连栽14年生杉木林的生物量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第1代同龄杉木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连栽14年生杉木林的林木单株生物... 用空间一致和时间连续的定位研究法,在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研究站,对实验基地连栽14年生杉木林的生物量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第1代同龄杉木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连栽14年生杉木林的林木单株生物量、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分别为42.07kg、97.18t.hm-2和6.95t.hm-2a-1,各器官的分配规律为树干>树根>树枝>树皮>树叶;林下植被层生物量为1 318.14kg.hm-2,其中灌木层生物量为475.53kg.hm-2,草本层为842.61kg.hm-2,并在组成与分布上呈现出不均匀状态;林地上的死地被层生物量为6 192.73kg.hm-2,其中未分解层大部分向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转移。生态系统中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为:杉木层97.18t.hm-2,占92.83%;灌木层0.48t.hm-2,占0.46%;草本层0.84t.hm-2,占0.80%,死地被物层6.19t.hm-2,占5.91%;2代连栽的14年生杉木林生物量和生产力比较,第1代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分别为104.45t.hm-2、7.47t.hm-2a-1,比第2代高7.27t.hm-2、0.52t.hm-2a-1,表明第2代杉木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均下降6.96%。研究结果充分证明杉木连栽对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影响明显,可为杉木林长期生产力的研究及杉木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林 连栽 生态系统 生物量 生产力 湖南会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同桢楠人工幼林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22
15
作者 李栎 王光军 +2 位作者 周国新 赵月 张艺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6-100,109,共6页
以会同桢楠人工幼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C、全N、全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时空动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和季节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均有明显不同。表层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底层土壤,同一土层之间有机C含量变异... 以会同桢楠人工幼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C、全N、全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时空动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坡位和季节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均有明显不同。表层土壤养分含量显著高于底层土壤,同一土层之间有机C含量变异性较大,全N和全P变异性较小。不同坡位之间土壤养分含量呈现:下坡>中坡>上坡。土壤养分含量受季节的影响,表现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不同季节土壤的C:N、C:P、N:P呈现显著性差异(p<0.05)。全N与N:P成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N:P主要受全N含量控制,土壤N:P的平均值为1.59,低于其他研究所得的N:P,表明了该实验地桢楠幼林土壤的N缺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桢楠人工幼林 化学计量特征 时空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苍子油微胶囊的制备技术比较及其释放动力学 被引量:27
16
作者 杨艳红 李湘洲 +1 位作者 周军 王晓婷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8-84,共7页
比较研究了研磨法、饱和水溶液法、冷冻干燥法、喷雾干燥法几种制备技术对山苍子油的β-环糊精微胶囊的制备效果,考察了不同制备技术对微胶囊的收率、包埋率、释放率的影响。SEM(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观测了山苍子油(LCEO)... 比较研究了研磨法、饱和水溶液法、冷冻干燥法、喷雾干燥法几种制备技术对山苍子油的β-环糊精微胶囊的制备效果,考察了不同制备技术对微胶囊的收率、包埋率、释放率的影响。SEM(scanning electronic microscope)观测了山苍子油(LCEO)微胶囊的表面形态,IR(Infrared Spectrum)检测了上述技术对山苍子油的包埋效果,得出了喷雾干燥法对山苍子油的包合率要好于冷冻干燥法、饱和水溶液法及研磨法。研究微胶囊的释放动力学,按照零级模型、一级模型、Higuchi模型分别对山苍子油微胶囊的释放进行拟合,获得了合适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研磨法及喷雾干燥法制备的微胶囊的释放更符合零级模型,饱和水溶液法与冷冻干燥法制备的微胶囊的释放更符合一级模型。喷雾法制备的微胶囊对山苍子油的保护效果最好,可为工业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苍子油 微胶囊 Β-环糊精 释放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被引量:14
17
作者 吴腾飞 邓湘雯 +4 位作者 黄文科 李昌 康文星 崔飞 方晰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9-115,共7页
采用湖南南县2014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社会公共数据实地采样及调查数据,使用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市场价值法、影子价格法、旅行费用法、碳税法等,评估了2014年南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南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采用湖南南县2014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社会公共数据实地采样及调查数据,使用机会成本法、影子工程法、市场价值法、影子价格法、旅行费用法、碳税法等,评估了2014年南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南县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195996.15万元,按其服务功能价值大小排序为:涵养水源>固碳释氧>有机物生产>保育土壤>生物多样性>森林游憩>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其中涵养水源、固碳释氧、有机物生产、保育土壤这四种服务价值占总价值的90.39%,是南县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服务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 生态系统服务 价值评估 南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部湾沿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及其驱动力 被引量:53
18
作者 罗盛锋 闫文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248-3259,共12页
掌握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功能的时空变化规律是开展科学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前提,如何衡量人类在满足自我需求的同时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改变程度是当前研究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伴随北部湾经济区的崛起,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 掌握生态系统结构及其功能的时空变化规律是开展科学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前提,如何衡量人类在满足自我需求的同时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改变程度是当前研究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伴随北部湾经济区的崛起,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日益凸显,海水倒灌、植被退化和土地沙化等现象加剧,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供给受到严重威胁。以时序遥感数据为基础,分析北部湾沿岸地区生态系统时空演变,评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规律及其驱动因素,为区域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科学基础。研究显示:1999—2014年,城市点状、离散扩张使城市生态系统面积显著增加,破碎化程度加剧;环境恶化给湿地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破坏,红树林不断消失,破碎度增加;林地和果园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面积有所增加,而耕地面积急剧缩减。生态系统构成中,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高,约占研究区总价值的50%,且呈增长趋势;生态系统服务构成中,除食物生产、气体调节和维持养分循环价值有所减少外,其他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均呈增长趋势。驱动力分析表明,综合城镇化率是影响北部湾沿岸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说明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极为相关,合理调控经济结构可有效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价值当量因子 景观格局 驱动机制 北部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杉木不同器官与土壤的N∶P生态化学计量相关性 被引量:8
19
作者 赵月 王光军 +2 位作者 陈婵 陈安娜 李瑾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73-79,共7页
本文以湖南省会同县广坪镇杉木基地Ⅱ号集水区19年生杉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杉木不同器官与土壤之间的化学计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杉木不同器官与土壤N元素含量的规律是凋落物>叶>根>枝>土;P含量表现出来的规律为凋落... 本文以湖南省会同县广坪镇杉木基地Ⅱ号集水区19年生杉木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杉木不同器官与土壤之间的化学计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杉木不同器官与土壤N元素含量的规律是凋落物>叶>根>枝>土;P含量表现出来的规律为凋落物>根>枝>叶>土;N∶P比值表现出的规律是凋落物>叶>根>枝>土;枝和凋落物的N含量与土壤的N含量呈现出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根的N含量与土壤的N含量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叶的N含量与土壤的N含量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枝、根、叶、凋落物的P含量与土壤的P含量均呈现出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枝的N∶P比值与土壤的N∶P比值之间呈现出负相关关系,根、叶、凋落物的N∶P比值与土壤的N∶P比值之间均呈现出正相关关系;土壤的N含量与杉木叶片的P含量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杉木叶的N∶P比值之间呈现出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通过对杉木不同器官与土壤的N、P元素含量以及化学计量间相关关系的研究,我们发现土壤的N元素很有可能成为该地杉木生长的限制性因子。该研究结果可为杉木林的功能高效、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器官 土壤 化学计量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皂素基膨胀型阻燃剂的制备及其在涂料中的应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钱伟 李湘洲 +3 位作者 吴志平 房丛丛 殷凯 贾可敬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98-203,共6页
采用多羟基、多羧基的活性天然产物茶皂素为原料,与聚磷酸铵和季戊四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备一种聚磷酸酯类茶皂素基三位一体新型环保膨胀型阻燃剂。采用傅里叶红外分析技术对阻燃剂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综合热分析仪对阻燃剂的热降解... 采用多羟基、多羧基的活性天然产物茶皂素为原料,与聚磷酸铵和季戊四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制备一种聚磷酸酯类茶皂素基三位一体新型环保膨胀型阻燃剂。采用傅里叶红外分析技术对阻燃剂进行了结构表征,采用综合热分析仪对阻燃剂的热降解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皂素与聚磷酸铵、季戊四醇发生反应,生成聚磷酸酯类茶皂素基膨胀型阻燃剂,且该阻燃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降解热释放较小,高温残留率高,最终的质量残留率高达30.77%。将制备阻燃剂用于阻燃涂料中,并采用氧指数测试仪和锥形量热仪研究了阻燃涂料的阻燃性能和热解性能。研究表明,茶皂素基三位一体膨胀型阻燃剂能显著提高涂料的阻燃性能,阻燃涂料的氧指数值高达34.2%,耐火时间为11.1 min,且锥形量热实验中,该阻燃涂料试样的平均热释放速率(m-HRR)为36.18 kW/m2,总热释放量(THR)为5.25 kJ/m2,平均有效燃烧热(m-EHC)为5.11 kJ/kg,与含复合型阻燃剂的阻燃涂料试样相比,阻燃性能得到极大提高。该制备阻燃剂不含卤素,集三源一体,具有阻燃性能优越,相容性能良好,高效环保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皂素 膨胀型阻燃剂 阻燃涂料 阻燃性能 热解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