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脊柱结核外科治疗进展 被引量:23
1
作者 周劲松 陈建庭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45-147,共3页
关键词 脊柱结核 外科手术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一期手术治疗的体温及血沉观察 被引量:14
2
作者 冯岚 瞿东滨 +1 位作者 金大地 陈建庭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4-85,共2页
本组观察21例胸腰椎脊柱结核采用一期前路椎体间植骨并内固定治疗前后的体温及血沉变化,结合其治疗效果,认为体温及血沉曲线观察是该术式术后观察和随访的两项简单易行的指标。
关键词 脊柱结核 体温 血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术治疗脊柱结核什么情况应用内固定 被引量:7
3
作者 瞿东滨 王自立 +3 位作者 袁海峰 关骅 王文军 马远征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712-715,共4页
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在我国已开展60余年,但该不该应用内固定?什么情况需要应用内固定?目前尚存在争议。为此,我们特邀几位专家对此进行了讨论,供同道参考。
关键词 内固定 脊柱结核 手术治疗 病灶清除术 争议 专家 参考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单节段棘突间Coflex^TM固定对脊柱三维运动的影响 被引量:7
4
作者 毛仲轩 江建明 +3 位作者 闫慧博 赵卫东 李勇 吴伟平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3-336,共4页
目的:探讨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TM单节段固定后对固定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S1段),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旋转6个运动方向的稳定性测试,计算L2/3,L3/4和L4/5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 目的:探讨棘突间稳定装置CoflexTM单节段固定后对固定及邻近节段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脊柱标本(L1~S1段),进行前屈/后伸、左右侧弯/旋转6个运动方向的稳定性测试,计算L2/3,L3/4和L4/5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和中性区(NZ),分别比较完整标本(a);CoflexTM固定L3/4(b);L3/4双侧部分失稳(c);c+b(d)4种状态下3个节段的活动度。结果:ROM值:L3/4前屈时状态b<a,d<c(P<0.01),后伸时状态b、d<a、c(P<0.01),旋转时状态b<a、d<c(P<0.05);L2/3和L4/5后伸时状态b、d>a、c(P<0.05),前屈及旋转时无差别(P>0.05);侧弯时3个节段4种状态下均无差别(P>0.05)。结论:CoflexTM可以限制固定节段的前屈、后伸和旋转运动,使上下各一个邻近节段后伸活动度增加,前屈和旋转活动度无变化;对侧弯活动度均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管狭窄症 生物力学 棘突间稳定装置 COFLEX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顶椎区脊髓位置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5
作者 侯刚 陈建庭 +2 位作者 张宇 张育斌 何炜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894-898,共5页
目的: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顶椎区脊髓偏移和旋转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在28例AIS患者横断面MRI图像上测量顶椎区脊髓中心到椎管前、后内壁及凹、凸侧内壁的距离和脊髓、椎体的旋转角度,将脊髓旋转与椎体旋转的关系... 目的:分析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顶椎区脊髓偏移和旋转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在28例AIS患者横断面MRI图像上测量顶椎区脊髓中心到椎管前、后内壁及凹、凸侧内壁的距离和脊髓、椎体的旋转角度,将脊髓旋转与椎体旋转的关系按Maruta分型分为O型、U型和R型,并分析脊髓在椎管内的位置及脊髓位置与Cobb角、脊髓旋转角度、椎体旋转角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顶椎区脊髓中心距脊柱凹侧、凸侧椎管内壁距离分别为7.13±1.89mm、13.68±2.93mm,距凹侧距离明显小于距凸侧距离(t=-9.56,P<0.01);距椎管内壁前、后缘距离分别为7.50±1.63mm、6.99±1.61mm,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1.22,P=0.23)。椎体旋转角度为17.53°±6.70°,脊髓旋转角度为16.46°±9.16°,O型8例,U型13例,R型7例。脊髓旋转角度与椎体旋转角度、Cobb角及脊髓中心到凸凹侧椎管内壁的差值之间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0.45,P=0.01;r=0.43,P=0.02;r=0.64,P<0.01),与脊髓中心到椎管内壁前后缘的差值之间无显著相关性(r=0.28,P=0.15)。结论:AIS患者顶椎区脊髓向凹侧偏移,椎体与脊髓都存在旋转,脊髓的旋转方向因人而异。在行后路脊柱矫形椎弓根螺钉置入时,应特别注意凹侧脊髓及神经根,避免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脊髓偏移 脊髓旋转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矫形手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建庭 翁科捷 +5 位作者 金大地 张忠民 江建明 王吉兴 瞿东滨 鲁凯伍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77-181,共5页
目的:回顾分析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效果,探讨手术相关融合区的选择问题。方法:2001年~2006年在我院行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的AIS患者78例,男27例,女51例,年龄10~18岁,平均15.6岁,其中LenkeⅠ型38例,L... 目的:回顾分析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效果,探讨手术相关融合区的选择问题。方法:2001年~2006年在我院行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的AIS患者78例,男27例,女51例,年龄10~18岁,平均15.6岁,其中LenkeⅠ型38例,LenkeⅡ型6例,LenkeⅢ型11例,LenkeⅣ型1例,LenkeⅤ型14例,LenkeⅥ型8例。术前冠状面Cobb角平均56°,顶椎偏距平均5.9cm,躯干偏移距离平均2.8cm。根据患者畸形类型和柔韧性选择融合范围。术后及随访时在X线片上测量主弯冠状面的Cobb角、顶椎偏距、躯干偏移距离。结果:术后随访1 ̄5年,平均28个月,冠状面Cobb角平均残留23°,矫正率为59%;终末随访平均丢失4.5°,丢失率为8%;顶椎偏距平均残留2.7cm,矫正率为55%,终末随访时平均丢失0.5cm,丢失率为8.5%;终末随访时躯干偏移距离平均1.4cm。结论:三维矫形内固定手术能有效改善AIS畸形,根据畸形特点选择正确的融合区进行适度的矫正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 三维矫形 融合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减压与固定相关问题探讨(附166例报告) 被引量:3
7
作者 江建明 金大地 +4 位作者 陈建庭 王吉兴 朱志刚 瞿东滨 蒋晖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2-83,共2页
目的对胸腰段脊柱脊髓、马尾神经损伤患者的外科治疗及几种内固定方法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对166例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分析.该组患者中椎体爆裂性骨折37例,椎体压缩骨折超二分之一109例,椎体骨折脱位14例,多节段或跳跃骨折6例.脊髓损伤按... 目的对胸腰段脊柱脊髓、马尾神经损伤患者的外科治疗及几种内固定方法的疗效进行探讨.方法对166例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分析.该组患者中椎体爆裂性骨折37例,椎体压缩骨折超二分之一109例,椎体骨折脱位14例,多节段或跳跃骨折6例.脊髓损伤按Frankel分级,A级59例、B级46例、C级42例、D级19例.治疗采用后路减压复位122例,前路减压复位、髂骨植骨融合44例.结果术后有123例获3~18个月随访,随防患者中除4例RF钉断裂,5例Harrington上钩脱落,6例棍断裂,其余患者内固定稳固.脊髓、马尾神经恢复:除35例仍为A级外,余脊髓神经功能恢复1~3个级别.结论各种不同内固定可保持或增强脊柱的稳定.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的外科治疗应根据骨折类型、脊髓及马尾神经损伤程度选择手术入路及内固定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减压 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中胶原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建庭 陈旭琼 金大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4期301-304,I0002,共5页
目的:通过比较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顶椎凹凸侧椎旁肌和无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及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椎旁肌在IS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取IS患... 目的:通过比较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先天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scoliosis,CS)顶椎凹凸侧椎旁肌和无脊柱侧凸患者椎旁肌的组织形态学改变及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椎旁肌在IS发展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分别取IS患者(A组)、CS患者(B组)顶椎凹凸两侧及无脊柱侧凸患者(对照组,C组)的椎旁肌,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学改变;应用Masson三色染色法显示胶原蛋白的表达,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各组胶原的阳性表达面积百分比;对各组结果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Ⅰ型和Ⅲ型胶原染色,观察其在各组的表达情况。结果:光镜和电镜下均显示A、B组凹侧椎旁肌形态明显异常,胶原表达增强、分布紊乱;A、B组凸侧椎旁肌及C组未见明显异常。A、B组凹侧椎旁肌中阳性胶原面积的百分比分别为0.255±0.036和0.253±0.023,明显高于凸侧(A、B组分别为0.057±0.006和0.055±0.002)及C组(0.056±0.004),差异有显著性(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A、B两组凹侧椎旁肌中Ⅰ型、Ⅲ型胶原表达无明显差异,而在凸侧椎旁肌中以Ⅰ型胶原阳性者为主。结论:IS患者凹侧椎旁肌形态明显异常,胶原表达增强且分布紊乱,其变化可能为IS的继发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凸 椎旁肌 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频率振动应变对成骨细胞增殖及分化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2
9
作者 查丁胜 陈建庭 +5 位作者 邓轩庚 孙学刚 佟丽 王建钧 翁科捷 金大地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303-307,312,共6页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振动应变(vibration strain)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细胞周期、增殖能力及分化的影响,确定最佳振动频率。方法应用自制复合振动仪,将振动强度0.5g(g为加速度),不同频段3~10、15~30、25~45、50~80和80~100Hz振... 目的观察不同频率振动应变(vibration strain)对体外培养成骨细胞细胞周期、增殖能力及分化的影响,确定最佳振动频率。方法应用自制复合振动仪,将振动强度0.5g(g为加速度),不同频段3~10、15~30、25~45、50~80和80~100Hz振动应变分别作用于成骨细胞,振动应变加载后分别检测细胞周期、细胞增殖能力(MTT法)及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的变化。结果15~30和25~45Hz频段诱导成骨细胞周期循环(P〈0.01),促进细胞增殖(P〈0.01),增强ALP活性(P〈0.01);80~100和3~10Hz频段抑制细胞周期循环(P〈0.01);80~100Hz频段抑制细胞增殖(P〈0.01);50~80和80~100Hz频段抑制ALP活性(P〈0.01)。结论不同频率振动应变对成骨细胞周期、增殖能力、ALP活性均有影响,振动应变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及分化的最佳频率为15~45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应变 不同频率 成骨细胞 细胞周期 增殖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区1403例成年女性骨密度测定分析 被引量:22
10
作者 陈建庭 谭小云 +1 位作者 金大地 唐焕章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62-264,267,共4页
目的 了解本地区成年女性人群腰椎、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 (BonemineraldensityBMD)随年龄、绝经年限、体重、身高的变化规律、各部位骨密度的偏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骨质疏松患病率情况 ,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 了解本地区成年女性人群腰椎、股骨近端各部位骨密度 (BonemineraldensityBMD)随年龄、绝经年限、体重、身高的变化规律、各部位骨密度的偏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及骨质疏松患病率情况 ,为骨质疏松的诊断及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美国NORLAND公司的XR 46系列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 1 4 0 3例成年女性人群腰椎 (L2 L4 前后位及L3侧位 )、非优势 (左 )股骨近端各部位 (股骨颈、大粗隆及Ward’s三角 )BMD值 ,按 1 0岁一个年龄组分 7组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广州地区成年女性腰椎骨峰含量出现在 30~ 39岁组 ,而股骨近端骨峰含量出现在 2 0~2 9岁组 ,腰椎及股骨近端各部位BMD值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腰椎和Ward’s三角部位在 50~ 59岁和 60~ 69岁两年龄组骨量呈快速丢失现象。各部位骨密度的偏相关分析显示 :各部位的骨密度均呈相关性 (P <0 0 1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和体重对绝经前女性股骨颈的骨密度有影响 (P <0 0 1 ) ,而绝经后女性腰 3侧位骨密度除了年龄和体重的影响外 ,身高和绝经年限均对其有影响 (P <0 0 1 )。成年女性在达到峰值骨量后随着年龄的增加 ,各部位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都呈上升趋势。结论女性机体BMD随年龄而变化 ,年龄、体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成年女性 骨密度 测定 分析 骨质疏松 流行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F-1α、MMP-2在退变腰椎间盘髓核中的表达及相关意义 被引量:16
11
作者 吴伟平 江建明 +2 位作者 瞿东滨 魏清柱 蒋晖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52-1155,共4页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人类退变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对照组为取自青壮年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正常椎间盘髓核组织;实验组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依据术...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在人类退变腰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的表达变化情况。方法对照组为取自青壮年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正常椎间盘髓核组织;实验组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退变椎间盘髓核组织,依据术前MRI影像表现分为3组。分别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4组椎间盘组织中HIF-1α、MMP-2表达。结果 HIF-1α在对照组、轻度退变组、中度退变组、重度退变组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8.92±3.41)%、(46.81±3.63)%、(66.88±4.60)%、(89.63±2.27)%;MMP-2在对照组、轻度退变组、中度退变组、重度退变组椎间盘髓核组织中的表达分别为(9.61±3.03)%、(47.31±4.41)%、(69.54±5.96)%、(90.05±3.16)%。HIF-1α、MMP-2在实验组退变的椎间盘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不同退变程度的表达也不同(P<0.05),统计学分析均有显著差异,HIF-1α和MMP-2在退变的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HIF-1α、MMP-2均可能参与了人类腰椎间盘组织的退变过程,且HIF-1α、MMP-2在人类退变腰椎间盘组织中有相同的增高趋势,HIF-1α可能作为MMP-2的一个重要调节因素,与MMP-2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椎间盘退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变椎间盘 缺氧诱导因子-1Α 基质金属蛋白酶-2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管狭窄症肥厚黄韧带的病理学研究及其与腰椎过度伸屈运动的相关性 被引量:7
12
作者 张宇 陈建庭 +2 位作者 钟招明 侯刚 张育斌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05-310,共6页
目的:观察弹性纤维与胶原在正常黄韧带和肥厚黄韧带内不同应力部位的变化情况,探讨腰椎过度屈伸活动造成黄韧带损伤后其内部胶原过度表达所致纤维化与黄韧带厚度的相关性。方法:腰椎手术中收集黄韧带标本20例,其中10例来自腰椎间盘突出... 目的:观察弹性纤维与胶原在正常黄韧带和肥厚黄韧带内不同应力部位的变化情况,探讨腰椎过度屈伸活动造成黄韧带损伤后其内部胶原过度表达所致纤维化与黄韧带厚度的相关性。方法:腰椎手术中收集黄韧带标本20例,其中10例来自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正常厚度黄韧带,设为对照组(n=10);10例来自因黄韧带肥厚导致腰椎管狭窄患者的黄韧带(n=10)。对比正常黄韧带和肥厚黄韧带及肥厚黄韧带不同应力部位(腹侧部、中间部、背侧部)之间的弹性纤维和胶原表达差异;鉴定表达胶原类型;分析黄韧带厚度与黄韧带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黄韧带厚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肥厚黄韧带内弹性纤维减少、胶原表达增多,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正常黄韧带组;应力集中的肥厚黄韧带背侧部胶原表达增多、纤维化程度明显高于中间部和腹侧部;过度表达的胶原为Ⅰ型和Ⅲ型胶原;黄韧带厚度与黄韧带纤维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77)。结论:弹性纤维减少、Ⅰ型和Ⅲ型胶原表达增多形成纤维化是导致黄韧带肥厚造成腰椎管狭窄的主要病因,在应力集中的黄韧带背侧部表达更显著,脊柱康复运动应避免过度腰椎屈伸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韧带肥厚 弹性纤维 胶原 纤维化 腰椎管狭窄 腰椎康复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变腰椎软骨终板细胞生物学特征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飞 江建明 +3 位作者 王凤龙 付兆宗 张兆飞 瞿东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71-874,共4页
目的通过对人腰椎软骨终板细胞的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和生物学性状,探讨影响其生物学行为的因素。方法取腰椎退变和未退变终板软骨细胞,在加10%灭火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建立体外终板软骨细胞培养模型,采取HE染色、绘制细胞生... 目的通过对人腰椎软骨终板细胞的培养,观察细胞的形态学和生物学性状,探讨影响其生物学行为的因素。方法取腰椎退变和未退变终板软骨细胞,在加10%灭火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培养,建立体外终板软骨细胞培养模型,采取HE染色、绘制细胞生长曲线、Annexin-V/PI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eal-timePCR等方法,对细胞形态、活力、生长情况、凋亡、及软骨细胞基质合成进检测。结果软骨终板细胞可以在体外进行培养;终板软骨细胞的生长情况及细胞表型类似关节软骨,有II型胶原表达。退变软骨终板较未退变软骨终板活性及增殖能力降低,细胞凋亡增加,Ⅱ型胶原合成减少。结论体外成功培养了人腰椎终板软骨细胞,并证明了退变软骨终板细胞凋亡增加,而活性降低,基质合成减少。该研究也为进一步研究终板软骨的生物学性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板软骨细胞 生物学 凋亡 Ⅱ型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 被引量:36
14
作者 张树芳 鲁凯伍 江建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97-301,共5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自2006年3月~2010年10月共行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1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并发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自2006年3月~2010年10月共行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16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82例,女80例;年龄21~71岁,平均36.5岁。统计术中、术后早期及术后长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162例患者均获得3,60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30个月。本组患者出现手术并发症共12例.发生率为7.2%。术中发生并发症4例,其中节段定位错误1例,术中活动出血1例,硬膜囊损伤1例,钬激光器械金属头部断裂1例;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5例,其中髓核遗漏2例,椎间隙感染1例,神经感觉异常2例:术后中长期并发症3例,2例为同节段椎间盘突出复发,术后遗留活动后明显慢性腰部疼痛1例。结论: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并发症,术者的手术经验及技巧、术前准备与术后处理、手术适应证的选择与手术并发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 并发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介素-18和前列腺素E2在骨性关节炎滑膜细胞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凤龙 江建明 +2 位作者 王飞 付兆宗 张兆飞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31-733,共3页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18(IL-18)和前列腺素E2(PGE2)在骨性关节炎(OA)患者滑膜细胞中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取材OA患者(n=30)关节滑膜组织,分别原代培养滑膜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定量检测滑膜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8和PGE2蛋... 目的了解白细胞介素18(IL-18)和前列腺素E2(PGE2)在骨性关节炎(OA)患者滑膜细胞中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取材OA患者(n=30)关节滑膜组织,分别原代培养滑膜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定量检测滑膜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8和PGE2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ELISA检测OA患者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18的含量为(51.559±27.614)pg/ml,PGE2的含量为(327.036±333.561)pg/ml,统计学分析表明,30例患者膝关节滑膜细胞上清液中IL-18和PGE2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863,P<0.01)。结论在OA病变过程中,IL-18的增高可能引起PGE2含量的增高,两者相互作用,从而在OA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关节炎 白细胞介素18 前列腺素E2 滑膜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珍珠层人工骨的制备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建庭 汤勇智 +2 位作者 张建刚 王建钧 肖颖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171-2173,2176,共4页
目的探讨纳米珍珠层人工骨在原有珍珠层人工骨基础上的改进,所带来的性能变化及其应用的合理性。方法采用机械研磨法制得纳米级珍珠层粉,与消旋聚乳酸复合,制成中空圆柱体人工骨,与同法制作的微米级珍珠层粉/消旋聚乳酸复合实心圆柱体... 目的探讨纳米珍珠层人工骨在原有珍珠层人工骨基础上的改进,所带来的性能变化及其应用的合理性。方法采用机械研磨法制得纳米级珍珠层粉,与消旋聚乳酸复合,制成中空圆柱体人工骨,与同法制作的微米级珍珠层粉/消旋聚乳酸复合实心圆柱体人工骨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在原材料粒径、人工骨孔径、孔隙率、生物力学特性等方面的差异。结果通过电镜观察,发现纳米级珍珠层粉的平均粒径为(50.4±12.4)nm,所制得的复合人工骨孔径平均为(215.7±77.5)μm,普通微米级珍珠层粉的平均粒径为(5.0±3.0)μm,所制得的复合人工骨孔径平均为(205.1±72.0)μm;采用比重法测得纳米级和微米级人工骨的孔隙率分别是(65.4±2.9)%和(53.4±2.2)%。生物力学测试结果为纳米级人工骨与微米级人工骨在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方无显著差异,而前者的抗折弯强度低于后者。结论纳米珍珠层人工骨原材料粒径小,有利于吸收降解,而且设计更合理,具有良好的孔径、孔隙率和力学特性,是一种有发展前景的骨组织工程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 珍珠层 人工骨 消旋聚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球囊扩张骨水泥填充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有限元分析和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周建伟 吴继功 +4 位作者 张美超 朱青安 谭荣 马华松 邹德威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24-1728,共5页
目的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研究球囊扩张骨水泥填充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生物力学变化,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人新鲜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标本上,模拟经皮穿刺球囊扩张骨水泥填充操作过程,并采用螺旋CT对股骨头标本薄层扫描... 目的采用有限元分析的方法研究球囊扩张骨水泥填充在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生物力学变化,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人新鲜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标本上,模拟经皮穿刺球囊扩张骨水泥填充操作过程,并采用螺旋CT对股骨头标本薄层扫描重建股骨头三维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技术,模拟平地步行单髋的峰值受力情况进行加载和求解,分别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模型和球囊扩张骨水泥填充的模型进行计算,对股骨头负重区、股骨颈周围区域和股骨头顶端的Von-Mises值进行计算和分析。另取新鲜人缺血性坏死股骨头标本8个,模拟球囊扩张骨水泥填充手术操作,对操作前后股骨头在不同负荷下的位移进行测量,对比标本的测试结果和有限元模拟所得的负荷-位移结果,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有限元分析结果显示球囊扩张骨水泥填充后,股骨头的负重区所承受应力显著降低,股骨头顶端和股骨颈的应力分布均匀。标本生物力学测试显示骨水泥填充后股骨头的承载能力增加。有限元分析结果和标本生物力学测试结果相似。结论球囊扩张骨水泥填充股骨头坏死区域,增强了股骨头的支撑能力,能够有效抵抗股骨头塌陷,可能避免股骨头塌陷进一步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球囊扩张 骨水泥填充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有限元分析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珍珠层水溶性基质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P-2和Cbfα1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18
作者 王建钧 陈建庭 杨春露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838-1840,共3页
目的从珍珠层水溶性基质(WSM)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分泌的骨形成蛋白-2和核心结合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入手,研究WSM产生成骨作用的机制和途径。方法培养新西兰大白兔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并用低温下提取的珍珠层水溶性基质作用后,检测... 目的从珍珠层水溶性基质(WSM)对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分泌的骨形成蛋白-2和核心结合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入手,研究WSM产生成骨作用的机制和途径。方法培养新西兰大白兔的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并用低温下提取的珍珠层水溶性基质作用后,检测不同浓度WSM作用下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制定剂量-效应曲线,确定量效关系;采用一步RT-PCR方法检测不同浓度WSM诱导兔BMSCs后骨形成蛋白-2和核心结合因子的基因表达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WSM可以增加兔BMSCs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在150~200μg/ml浓度之间作用明显,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加显著;WSM诱导兔BMSCs后骨形成蛋白的表达量明显增加,核心结合因子的表达量无明显变化。结论WSM通过增加骨形成蛋白-2的基因表达量诱导兔BMSCs向成骨细胞分化,与核心结合因子的作用关系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层水溶性基质 骨髓基质干细胞 骨形成蛋白-2 核心结合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关节滑膜A型和B型细胞的分离和体外培养 被引量:13
19
作者 蒋建平 杨铁城 +1 位作者 侯凡凡 朱志刚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2-55,F003,共5页
目的建立一种有效分离、培养高纯度人类关节滑膜A、B型细胞的方法。方法胶原酶和胰蛋白酶联合消化人关 节滑膜组织碎片,细胞悬液经 120目筛网滤过,与 CD14 microbeads混合孵育后通过磁性 MACS分离柱收集非粘附... 目的建立一种有效分离、培养高纯度人类关节滑膜A、B型细胞的方法。方法胶原酶和胰蛋白酶联合消化人关 节滑膜组织碎片,细胞悬液经 120目筛网滤过,与 CD14 microbeads混合孵育后通过磁性 MACS分离柱收集非粘附细 胞及粘附细胞进行培养。用光镜、电镜、细胞免疫化学、流式细胞仪法鉴定该两种细胞类型。结果分离培养的滑膜细胞 纯度达98%以上;粘附细胞具有巨噬细胞的特性,抗CD68、CD14阳性,符合巨噬细胞样滑膜细胞(A型细胞)的特征; 非粘附细胞具有成纤维细胞的特性,抗Vimentin、Fibronectin阳性,符合成纤维细胞样滑膜细胞(B型细胞)的特征。结 论胶原酶和胰蛋白酶联合消化,兔疫磁柱法是一种确切有效的分离人类关节滑膜A、B型细胞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滑膜细胞 体外培养 免疫磁性法 A型细胞 B型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动脉寰枢段的解剖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1
20
作者 瞿东滨 金大地 钟世镇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604-606,共3页
目的 观察椎动脉寰枢段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探讨颅外型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解剖学机制。方法 观察17具头颈部标本椎动脉寰枢段的形态及其与颈2神经根、寰枕后膜的关系;测量50例寰枢椎干骨标本。结果 该段椎动脉主要有5个弯... 目的 观察椎动脉寰枢段的结构特点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探讨颅外型椎动脉供血不足的解剖学机制。方法 观察17具头颈部标本椎动脉寰枢段的形态及其与颈2神经根、寰枕后膜的关系;测量50例寰枢椎干骨标本。结果 该段椎动脉主要有5个弯曲,在弯曲部椎动脉有代偿性膨大,枢椎横突孔、颈2神经根及寰枕后膜对椎动脉有明显的牵系固定作用,当寰枢椎不稳时易导致骨性结构对椎动脉的机械牵拉和卡压。结论 周围结构对该段椎动脉有明显的牵系固定作用,在上颈椎局部不稳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一些常见部位的椎动脉卡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 椎动脉供血不足 寰枢段 解剖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