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epatology Internationa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关肝癌正面临严峻的全球发病风险
1
作者 李川江 雷杨 刘昌昊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67-567,共1页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其进展形式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NASH相关肝癌(NALC)的主要原因。随着NAFLD及其并发症患病率上升,NALC发病率预计将显著增加。然而,以往研究因样本和地域差异、缺乏对年龄/时期/队列效应及地区经济影...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及其进展形式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NASH相关肝癌(NALC)的主要原因。随着NAFLD及其并发症患病率上升,NALC发病率预计将显著增加。然而,以往研究因样本和地域差异、缺乏对年龄/时期/队列效应及地区经济影响的深入分析,以及长期预测模型不足,影响了精准防控策略的制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相关肝癌 发病风险 NAFLD 队列效应 地域差异 患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门静脉CT三维重建在腹腔镜肝脏外科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晓平 李朝龙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09-511,共3页
目的 :报道肝门静脉CT三维重建应用于腹腔镜肝脏外科并评价其价值。方法 :铸型标本 4例及拟进行腹腔镜肝脏肿瘤切除的患者 8例 ,用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 ,评价其在腹腔镜肝脏外科的应用价值。结果 :①铸型标本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清晰显示... 目的 :报道肝门静脉CT三维重建应用于腹腔镜肝脏外科并评价其价值。方法 :铸型标本 4例及拟进行腹腔镜肝脏肿瘤切除的患者 8例 ,用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 ,评价其在腹腔镜肝脏外科的应用价值。结果 :①铸型标本螺旋CT三维重建图像清晰显示肝门静脉的最远分支 ,血管边缘清晰光滑 ,肝实质与肝门静脉的空间关系明确。②病例CT三维重建图像清晰显示门静脉 5级分支 ,肝静脉隐约显影 ,肿瘤内无门静脉分支血管 ,腹腔镜手术证实三维重建诊断 ,三维重建图像显示肿瘤空间位置及与周围血管关系 ,镜下所见与重建图像一致。结论 :螺旋CT三维重建效果好 ,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腹腔镜手术的局限性 ,是腹腔镜肝脏外科术前的重要检查方法 ,在腹腔镜肝脏外科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肝脏 三维重建 铸型 肝门静脉 肝脏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肝脏外科手术入路肝动脉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晓平 李朝龙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64-567,共4页
目的 :为腹腔镜肝脏外科提供肝动脉的应用解剖及手术入路设计。方法 :成人尸体肝脏标本3 0例研究肝供血动脉的来源 ,包括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及其分支类型和副肝动脉支在肝门的分布规律及变异形式 ,测量各动脉的长度及管径 ;结果 :① ... 目的 :为腹腔镜肝脏外科提供肝动脉的应用解剖及手术入路设计。方法 :成人尸体肝脏标本3 0例研究肝供血动脉的来源 ,包括肝总动脉、肝固有动脉及其分支类型和副肝动脉支在肝门的分布规律及变异形式 ,测量各动脉的长度及管径 ;结果 :① 3 0例肝总动脉全部起源于腹腔干 ,有 4种分支类型。②肝右动脉与肝外胆管关系有 5型。③第一肝门入肝的动脉 80 %为单支型。结论 :腹腔镜下肝动脉结扎操作简单 ,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不主张单纯行腹腔镜肝动脉结扎术 ;经胃网膜右动脉进行肝动脉插管术入路安全 ,效果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肝动脉 手术入路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动脉水平以下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附28例报告) 被引量:1
4
作者 林智琪 赵国湘 刘正军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951-952,共2页
回顾性分析1994~2000年28例肾动脉水平以下腹主动脉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过程.28例腹主动脉瘤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CT、MRI或DSA等确诊,采用直型或分叉型人工血管施行主动脉瘤体切除和人工血管置换术.手术时间15~240 min.手术死亡3例,... 回顾性分析1994~2000年28例肾动脉水平以下腹主动脉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过程.28例腹主动脉瘤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CT、MRI或DSA等确诊,采用直型或分叉型人工血管施行主动脉瘤体切除和人工血管置换术.手术时间15~240 min.手术死亡3例,其中急诊手术死亡2例.提示应首选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进行诊断,磁共振血管造影有逐渐取代DSA的趋势.明确诊断后宜尽早手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主动脉瘤 肾动脉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在肝脏外科的应用
5
作者 邹衍泰 李朝龙 +1 位作者 于小园 李春芳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2期168-169,共2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治疗肝脏疾病的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治疗56例肝脏疾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肝癌切除2例成功,存活20月。肝血管瘤切除2例成功,存活。不能切除的晚期原发性肝癌,行腹腔镜肝癌微波固化5例,顺利...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治疗肝脏疾病的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腹腔镜治疗56例肝脏疾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肝癌切除2例成功,存活20月。肝血管瘤切除2例成功,存活。不能切除的晚期原发性肝癌,行腹腔镜肝癌微波固化5例,顺利恢复,存活6-16月;行腹腔镜门静脉插管5例,肝动脉结扎+腹腔镜门静脉插管34例。肝动脉插管+腹腔镜门静脉插管4例,术后无并发症,早期经门静脉、肝动脉插管化疗,存活3-12月。腹腔镜肝脓肿置管引流2例,无并发症,痊愈。腹腔镜肝囊肿开窗引流2例,无并发症,痊愈。结论腹腔镜肝切除术难度高,需探索。腹腔镜肝癌微波固化、肝动脉结扎木或肝动脉插管(化疗)术/或门静脉插管(化疗)术,可作为晚期不能切除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姑息治疗。腹腔镜肝脓肿置管引流术是取代剖腹肝脓肿引流术的有效方法。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应作为肝囊肿的首选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技术 肝脏疾病 肝脏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瓣膜置换术后再行外科手术的围手术期处理2例报告
6
作者 周杰 朱碧丽 +3 位作者 于立新 彭玉平 吕祥枝 李朝龙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39-240,共2页
总结分析了我院对人工心瓣膜患者施行肾移植、开颅探查、胆囊切除及胆总管切开取石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认 为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有效防治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动态监测凝血功能是其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 人工心脏瓣膜 外科手术 监护 围手术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索拉菲尼治疗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被引量:20
7
作者 李湘竑 钟克波 +2 位作者 刘延 杨定华 周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608-1610,共3页
目的探讨索拉菲尼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例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患者,确诊复发后即口服索拉菲尼400 mg,每日两次治疗(A组);8例未接受索拉菲尼治疗的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患者(B组);... 目的探讨索拉菲尼治疗原发性肝细胞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例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患者,确诊复发后即口服索拉菲尼400 mg,每日两次治疗(A组);8例未接受索拉菲尼治疗的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患者(B组);同期接受相同剂量的索拉菲尼治疗的肝癌患者25例(C组)。比较3组患者的带瘤生存时间、索拉菲尼的毒副作用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者的带瘤生存时间分别为5~22个月(中位数10个月)、1~8个月(中位数4个月)和2~21个月(中位数4个月),三组之间整体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M法,以log-rank检验,P=0.045)。两组肝移植患者没有发生急性排斥反应,但服用索拉菲尼组有1例患者因上消化道出血而死亡,服用索拉菲尼的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索拉菲尼能明显延长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患者的生存期,并不增加排斥反应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索拉菲尼 肝细胞癌 肝移植 肿瘤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c-Kit^+lin-骨髓细胞移植生成肝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8
作者 唐浩 廖彩仙 +5 位作者 周杰 金浩生 谭远飞 苏俊 张春兴 张守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567-569,共3页
目的评价小鼠c-Kit+Lin-骨髓细胞的肝干细胞潜能,为骨髓源性肝干细胞的临床运用提供可行性实验依据。方法供体为纯系BALB/C雄性小鼠,c-Kit+Lin-骨髓细胞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分离细胞。受体为行35Gy全肝照射处理后的同龄同系BALB/C雌性小... 目的评价小鼠c-Kit+Lin-骨髓细胞的肝干细胞潜能,为骨髓源性肝干细胞的临床运用提供可行性实验依据。方法供体为纯系BALB/C雄性小鼠,c-Kit+Lin-骨髓细胞采用免疫磁珠分选法分离细胞。受体为行35Gy全肝照射处理后的同龄同系BALB/C雌性小鼠,立即移植供体c-Kit+lin-骨髓细胞。接受c-Kit+lin-骨髓细胞移植1月后,活杀取肝做常规病理学检查、Y染色体的原位杂交检查、甲胎蛋白与白蛋白的免疫组化检测。结果移植1月后小鼠肝脏的组织结构已恢复正常,肝组织细胞中存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均呈阳性反应的双阳性细胞。结论小鼠c-Kit+Lin-骨髓细胞具有肝干细胞潜能,移植后可以在肝内定居并分化形成肝细胞。可做为肝病细胞移植疗法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骨髓细胞 c-Kit^+lin-骨髓细胞 骨髓衍生肝干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髓源性肝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秦安成 廖彩仙 +5 位作者 王宇 袁杰 黄勇平 廖欣鑫 赖勇强 龚祖元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29-531,共3页
目的探索自体骨髓源性肝干细胞在体外诱导与扩增后肝内移植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09年4月入住我科的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在我科接受了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的患者12例。治疗组6例,采集并分离自... 目的探索自体骨髓源性肝干细胞在体外诱导与扩增后肝内移植治疗肝炎后肝硬化的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09年4月入住我科的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并在我科接受了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的患者12例。治疗组6例,采集并分离自体骨髓源性肝干细胞,在体外培养诱导与扩增7天后,收集细胞在接受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中经肝固有动脉注入法将其移植至肝内;对照组6例,以同样方法注入等体积生理盐水。通过术前术后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的指标来评估治疗的效果。结果两组病人的术后均未发现手术并发症,术前的各项检验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治疗组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浆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人III型前胶原,均好转:对照组未见明显变化,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体骨髓肝干细胞体外培养诱导与扩增后肝内移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肝病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改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源性肝干细胞 培养 扩增 移植 肝炎后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应用纳络酮治疗急性重型颅脑外伤对照观察 被引量:36
10
作者 孔伟东 徐博昆 +4 位作者 冯文峰 黄胜平 漆松涛 任文德 李晓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7-89,共3页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纳络酮对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的影响。方法 对 95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纳络酮 (NLX)治疗组 (n =48)和对照组 (n =47) ,观察治疗早期病人生命体征、颅内压、头颅CT征变化和远期疗效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纳络...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纳络酮对急性重型颅脑外伤的影响。方法 对 95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人随机分成纳络酮 (NLX)治疗组 (n =48)和对照组 (n =47) ,观察治疗早期病人生命体征、颅内压、头颅CT征变化和远期疗效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纳络酮治疗组病人呼吸循环较快恢复稳定 ,呼吸异常 ( 2 9 2 % )和心律异常 ( 3 1 3 % )明显减少 (P <0 0 1)。伤后 1周内NLX组病人颅内压显著升高和重度脑水肿者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P <0 0 1)。NLX组治疗 1周后意识转清醒率( 5 4 2 % )高于对照组的 40 4% (P <0 0 5 ) ,伤后 3个月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重残率明显减少 (P <0 0 5 )。结论 早期大剂量运用纳络酮可以降低重型颅脑外伤病人颅内压的升高幅度 ,缩短昏迷时间 ,降低伤残率 ,促进病人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络酮 脑水肿 颅脑损伤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患者CTCs与CD4^+/CD8^+、NLR、TTV及肿瘤分期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5
11
作者 万磊 陈佳佳 +1 位作者 刘建军 阚和平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7-1021,共5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与T细胞亚群CD4^+/CD8^+比值、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肿瘤总体积(TTV)及肿瘤分期的关系。方法:收集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采用益善生物技术公司使用的"免疫去除结...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与T细胞亚群CD4^+/CD8^+比值、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肿瘤总体积(TTV)及肿瘤分期的关系。方法:收集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采用益善生物技术公司使用的"免疫去除结合纳米过滤法"Can PatrolTM行CTCs检测。同时使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中CD4+T细胞和CD8^+T细胞数量;收集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细胞数、肿瘤最大直径及肿瘤分期等临床病理参数。计算出外周血CD4^+/CD8^+比值、NLR及TTV。根据CD4^+/CD8^+平均值及TTV、NLR中位数将CD4+/CD8+比值、TTV和NLR分为高、低2组;根据肝癌第7版TMN分期标准将患者分为I+II期和III+IV期2组。分别比较CTCs在2组中的差别。结果:高CD4^+/CD8^+比值组外周血CTCs数及间质型CTCs数明显低于低CD4^+/CD8^+比值组(P<0.05)。高TTV组外周血的CTCs数、间质型CTCs数及混合型CTCs数明显高于低TTV组(P<0.05);肿瘤分期I、II期组外周血的CTCs数、间质型CTCs数及混合型CTCs数明显低于III、IV期组(P<0.05)。高NLR组与低NLR组外周血的CTCs数、间质型CTCs数、混合型CTCs数和上皮型CTCs数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显著性。结论:原发性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存在CTCs;外周血CTCs与T细胞免疫、TTV及肿瘤分期有显著相关:T细胞免疫越差、TTV越大及肿瘤分期越晚,外周血的CTCs越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循环肿瘤细胞 T细胞免疫 肿瘤总体积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肿瘤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人肝癌免疫毫微球的制备及其抗癌效果观察 被引量:8
12
作者 阚和平 刘正军 +3 位作者 谭永法 林艺雄 李春芳 周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503-1505,共3页
目的制备抗人肝癌免疫毫微球,观察其活性及抗癌效果。方法抗人肝癌单克隆抗体HAb18通过异型双功能交联剂SPDP与载阿霉素(ADR)人血清白蛋白毫微球[HSA(ADR)-NS]偶联,制成抗人肝癌免疫毫微球HAb18-HSA(ADR)-NS,使用凝集试验及免疫荧光检... 目的制备抗人肝癌免疫毫微球,观察其活性及抗癌效果。方法抗人肝癌单克隆抗体HAb18通过异型双功能交联剂SPDP与载阿霉素(ADR)人血清白蛋白毫微球[HSA(ADR)-NS]偶联,制成抗人肝癌免疫毫微球HAb18-HSA(ADR)-NS,使用凝集试验及免疫荧光检测其活性,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其与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特异性结合。MTT法检测该免疫毫微球的体外杀伤性。于人肝癌裸鼠模型上分别使用HAb18-HSA(ADM)-NS、HSA(ADM)-NS及ADM,检测3者的肿瘤抑制率。结果HAb18-HSA(ADM)-NS具有单抗活性,能与肝癌细胞特异结合;其体外杀伤SMMC-7721细胞IC50值为44.6μg/ml,与HSA(ADM)-NS(345.5μg/ml)及ADM(365.5μg/ml)相比,明显降低;体内肿瘤抑制率比HSA(ADM)-NS及ADM明显增强(P<0.001)。结论HAb18-HSA(ADM)-NS具有免疫活性,对肝癌细胞有主动靶向性,体内外均具有比HSA(ADM)-NS及ADM更强的抗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毫微球 人血清白蛋白毫微球 单克隆抗体 肝癌 阿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NP-1和HIF-1α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9
13
作者 刘延 李湘竑 +5 位作者 杨定华 刘萧 钟克波 毕民平 李光辉 廖晓明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65-470,共6页
【目的】探讨SENP-1和HIF-1α在肝细胞肝癌组织,癌边缘组织及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肝癌发展的关系和在肝癌新生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RT-PCR、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7例肝癌组织,癌边缘组织,非癌组织中SENP-1和HIF-... 【目的】探讨SENP-1和HIF-1α在肝细胞肝癌组织,癌边缘组织及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肝癌发展的关系和在肝癌新生血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应用RT-PCR、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7例肝癌组织,癌边缘组织,非癌组织中SENP-1和HIF-1α的表达,用CD34多克隆抗体标记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微血管密度(MVD),分析三者表达的相关性及与相关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肝癌组织与癌边缘组织SENP-1、HIF-1αmRNA表达显著高于非癌组织,SENP-1和HIF-1α在癌边缘组织及癌组织细胞的胞浆内有明显表达,癌边缘组织的表达强度及阳性率显著高于癌组织(P<0.05),且表达阳性率随肝癌组织分化程度降低而增高,而在非癌组织的实质细胞中则不表达;在癌边缘组织及癌组织中SENP-1与HIF-1α蛋白表达正相关(r=0.761,P=0.000;r=0.346,P=0.008),HIF-1α蛋白表达与MVD负相关(r=-0.684,P=0.000;r=-0.808,P=0.000)。【结论】SENP-1和HIF-1α的表达可能是肝癌细胞适应缺氧微环境的重要调节机制,与肝癌新生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泛素化蛋白酶1 缺氧诱导因子1-Α 微血管密度 肝细胞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肠外营养添加精氨酸对肝癌术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2
14
作者 周忠信 张泷娟 +2 位作者 黄晓卉 孔庆渝 周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094-1096,共3页
目的探讨胃肠外营养(TPN)添加精氨酸(Arg)对肝癌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6例肝癌患者术后进行了TPN支持的前瞻性研究,检测无脂TPN、常规TPN和常规TPN中添加Arg营养支持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和CD8+T细胞亚群)、NK细胞以... 目的探讨胃肠外营养(TPN)添加精氨酸(Arg)对肝癌术后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对56例肝癌患者术后进行了TPN支持的前瞻性研究,检测无脂TPN、常规TPN和常规TPN中添加Arg营养支持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和CD8+T细胞亚群)、NK细胞以及IL-2、IL-4和IFN-r水平的变化。结果无脂TPN、常规TPN支持前后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以及NK细胞无明显变化,IL-2、IL-4以及IFN-r也无明显变化;TPN添加Arg营养支持后外周血CD4+和NK细胞明显增加,CD+4/CD+8比值也较术前升高,外周血中IL-2和IFN-r明显增加,而IL-4减少。结论常规TPN不能纠正肝癌术后的细胞免疫抑制状态,但TPN添加Arg则可促进CD4+的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增加,IL-2和IFN-r生成增加,能上调肝癌术后细胞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外营养 精氨酸 肝癌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AP2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表达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11
15
作者 毕民平 杨定华 +5 位作者 李湘竑 钟克波 刘延 李光辉 廖晓明 刘萧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020-1025,1030,共7页
目的探讨C-IAP2 mRNA和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细胞癌组织及对应的非癌组织中C-IA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肝癌组织中C-IAP2的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 目的探讨C-IAP2 mRNA和蛋白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肝细胞癌组织及对应的非癌组织中C-IAP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并分析肝癌组织中C-IAP2的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肝细胞肝癌中C-IAP2 mRNA的表达是非癌组织的2.70倍(P<0.001)。C-IAP2蛋白在肝癌组织阳性表达率为70.8%,显著高于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7.8%(P=0.001)。C-IAP2 mRNA和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术前有无癌栓、有无淋巴结转移、甲胎蛋白水平、肿瘤病理分化类型、TNM分期以及术后复发转移时间有关(P<0.05),而与患者性别、年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肿瘤大小、肿瘤数目、肝硬化以及包膜完整性无关(P>0.05)。结论 C-IAP2表达水平与原发性肝癌的转移、复发有关,可作为原发性肝细胞癌预后的新生物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抑制蛋白2 肝细胞肝癌 荧光定量PCR 免疫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阳性提示预后不良 被引量:7
16
作者 郭柏棠 刘新城 +3 位作者 黄毓 区活辉 李湘竑 杨定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34-1139,共6页
目的评价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检测在肝细胞癌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7月~2015年1月期间南方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肝细胞癌患者296例为肝细胞癌组,并同时收集39例非肿瘤或肝脏良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广州益善生... 目的评价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检测在肝细胞癌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7月~2015年1月期间南方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肝细胞癌患者296例为肝细胞癌组,并同时收集39例非肿瘤或肝脏良性肿瘤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广州益善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CanPatrolTMCTCs检测技术检测肝细胞癌组及对照组患者外周血中CTCs的分布情况,并分析外周血CTCs阳性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以及CTCs与肝细胞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在对照组患者外周血中未检测到CTCs,在肝细胞癌组中,191例患者外周血中检测到CTCs,阳性率为64.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CTCs阳性与患者血清甲胎蛋白水平、肿瘤数量、TNM分期、BCLC分期、门静脉癌栓及转移等显著相关(P<0.05);在127例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中,CTCs阳性的肝细胞癌患者术后无瘤生存时间显著缩短(P<0.05)。结论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CTCs阳性提示预后不良,CTCs可以成为监测肝细胞癌患者预后一个较好的辅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循环肿瘤细胞 外周血 临床病理参数 CanPatrolT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处理:附258例报告 被引量:8
17
作者 罗振超 陈立言 +2 位作者 陈剑尉 李湘竑 周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09-712,共4页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8月~2011年12月施行的258例成人尸体原位肝移植(DDLT)的临床资料,对56例胆道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58例原位肝移植,发生胆道并...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8月~2011年12月施行的258例成人尸体原位肝移植(DDLT)的临床资料,对56例胆道并发症的诊断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分析。结果258例原位肝移植,发生胆道并发症56例,发生率为22.13%,其中胆道狭窄32例(57.14%%),胆漏24例(42.86%);其中36例(64.29%)为单纯类型,20例(35.71%)为复合类型,包括胆漏或胆道梗阻合并胆道结石、胆道感染、胆泥形成及胆道出血等。56例行ERCP、PTC等内镜、介入处理31例(55.36%),治愈及好转23例次(74.19%),3例经上述方法处理后效果不佳,后均死于MODS。结论手术方式的掌握、胆管吻合方式的掌握和成熟可明显降低胆道并发症发生率;胆道并发症首选非手术治疗(包括ERCP),其次为手术胆道探查,而再次肝移植对肝移植物无功能患者则成为最有效的救命手段;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诊治关键在于预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肝移植 胆道并发症 内镜 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4
18
作者 赵宏峰 周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9-430,共2页
目的:为降低手术难度,设计一个能客观反映大鼠肝移植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方法:采用80只SD大鼠建立此模型,并使用门静脉、腹主动脉双重恒压灌注,除血管吻合外,其余方法同大鼠原位肝移植。且门静脉、肝动脉再灌注由血管夹控制。结... 目的:为降低手术难度,设计一个能客观反映大鼠肝移植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模型。方法:采用80只SD大鼠建立此模型,并使用门静脉、腹主动脉双重恒压灌注,除血管吻合外,其余方法同大鼠原位肝移植。且门静脉、肝动脉再灌注由血管夹控制。结果:本模型手术成功率95%(76/80),热、冷缺血和再灌注时间可精确控制,无肝期(16±2)min。双重恒压灌注效果好,光镜下胆道壁毛细血管未见红细胞。结论:本模型模拟了肝移植的全过程,手术简单、成功率高、可比性强。且排除了免疫因素对胆道损伤的影响,更好的反映了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为肝移植胆道损伤的基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移植 胆道 再灌注损伤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手术切缘Nusap1基因蛋白表达与早期复发的关系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猛 杨定华 +8 位作者 刘萧 刘延 梁鉴坤 何华 钟克波 林梁 陶国贵 张弛 周杰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37-938,F0003,共3页
目的检测Nusap1基因蛋白在肝癌手术切缘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早期复发的关系。方法选择常规病理学检查手术切缘为阴性的原发性肝癌标本61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手术切缘Nusap1基因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肝癌手术切缘中Nusap1蛋白表达阳性... 目的检测Nusap1基因蛋白在肝癌手术切缘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肿瘤早期复发的关系。方法选择常规病理学检查手术切缘为阴性的原发性肝癌标本61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手术切缘Nusap1基因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肝癌手术切缘中Nusap1蛋白表达阳性有21例,其中15例术后早期复发(71.4%);阴性40例,术后仅12例出现早期复发(30%);阳性组术后早期复发率明显高于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肝癌手术切缘中Nusap1蛋白表达与术后早期复发明显相关,可预测肝癌术后早期复发高危患者及指导术后辅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病理学 蛋白质Nusap1 癌基因蛋白质类 免疫组织化学 肿瘤复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消融后瘤内注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周忠信 吕明德 +2 位作者 殷晓煜 向邦德 黄洁夫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772-776,共5页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后瘤内注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DC)能否诱导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方法:建立C57BL/6J小鼠Hepa1-6皮下肝癌模型,采用假消融、(45±2)℃、(50±2)℃、(55±2)℃和(60±2)℃消融肿瘤后,瘤内... 目的:探讨微波消融后瘤内注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DC)能否诱导肿瘤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方法:建立C57BL/6J小鼠Hepa1-6皮下肝癌模型,采用假消融、(45±2)℃、(50±2)℃、(55±2)℃和(60±2)℃消融肿瘤后,瘤内注射iDC,分离小鼠脾淋巴细胞,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致敏CTL对Hepa1-6和B16淋巴瘤细胞的杀伤活性以及酶联免疫斑点测定方法监测致敏脾淋巴细胞分泌IFN-γ和IL-4的水平。结果:与假消融、(45±2)℃以及(60±2)℃消融辅以瘤内注射iDC相比,以及与单纯同样温度消融或单纯瘤内注射iDC相比,(50±2)℃和(55±2)℃消融后72h瘤内注射iDC,其致敏脾淋巴细胞对Hepal-6的杀伤率明显升高(P<0.05),分泌IFN-γ的水平增加(P<0.05),而(50±2)℃消融后72h瘤内注射iDC,其致敏脾淋巴细胞分泌IL-4的水平低下(P<0.05);(50±2)℃以及(55±2)℃消融瘤内注射iDC后,CTL对Hepal-6的杀伤活性高于对B16细胞的杀伤活性(P<0.05)。结论:50℃-55℃消融后瘤内注射iDC,能充分利用消融后瘤组织的抗原性增强,增加TAA被识别摄取以及呈递给效应细胞的量,诱导机体产生肿瘤特异性的细胞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消融 树突细胞 T淋巴细胞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