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螺钉松动原因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宋富立 靳安民 +3 位作者 王瑞 张辉 童斌辉 姚伟涛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319-319,共1页
关键词 内固定术后 螺钉松动 临床分析 短节段椎弓根螺钉 2003年8月 1999年 手术创伤 脊柱疾患 固定治疗 经椎弓根 并发症 内同定 胸腰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腰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经椎弓根植骨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27
2
作者 尹知训 丁红梅 +1 位作者 靳安民 唐海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6-198,共3页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对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椎体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5具老年女性胸腰段脊柱标本(T9-L4),CT检查无明显骨质破坏,骨密度检查证实为骨质疏松标本。随机选取20个椎体,用材料试验机压缩加载,压缩椎体高度25%,制造椎体...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对骨质疏松压缩骨折椎体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5具老年女性胸腰段脊柱标本(T9-L4),CT检查无明显骨质破坏,骨密度检查证实为骨质疏松标本。随机选取20个椎体,用材料试验机压缩加载,压缩椎体高度25%,制造椎体压缩骨折,获得椎体原始最大载荷及刚度数据。对骨折椎体行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再测试植骨后椎体最大载荷及刚度。结果:椎体原始最大载荷及刚度分别为(1343.5±428.7)N和(1090.3±429.2)N/mm;压缩骨折经椎弓根植骨后椎体最大载荷及刚度分别为(1276.1±274.6)N和(366.1±102.7)N/mm。植骨后椎体最大载荷与原始最大载荷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椎体原始刚度大于植骨后刚度(P<0.05)。结论:骨质疏松压缩骨折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可恢复骨质疏松骨折椎体的最大抗压强度,但不能恢复其刚度,经椎弓根植骨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有强化骨折椎体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 经椎弓根植骨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骨折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EGF、bFGF血清浓度变化与骨肉瘤预后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8
3
作者 陈国立 林荔军 +3 位作者 林海滨 吴献伟 李荣议 陈宣煌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43-1345,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VEGF、bFGF浓度在评价骨肉瘤患者的预后及其肿瘤转移复发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52例骨肉瘤患者术前、术后和6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因子(bF-GF)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骨... 目的:探讨血清VEGF、bFGF浓度在评价骨肉瘤患者的预后及其肿瘤转移复发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52例骨肉瘤患者术前、术后和60例健康体检者血清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因子(bF-GF)表达水平,并分析其与骨肉瘤患者术后肿瘤转移复发的相关性。结果:52例骨肉瘤患者术前血清VEGF、bFG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术后血清VEGF、bFGF表达水平与术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1),但仍高于健康体检者(P<0.01)。术前血清VEGF、bFGF的表达水平分别随原发肿瘤直径、Enneking分期、组织分化差而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转移组和未复发转移组术前、术后血清VEGF、bFGF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经Cox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和术后血清VEGF、bFGF表达水平是影响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因素之一(P<0.05)。结论:术前和术后检测骨肉瘤患者血清VEGF、bFGF的表达水平可能对客观预测肿瘤术后转移复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血管内皮生成因子 碱性成纤维因子 复发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环氧化酶2抑制剂对椎间盘退变模型大鼠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朱立新 王坤 +2 位作者 曹延林 黄汉清 杨连军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80-282,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对椎间盘退变模型大鼠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为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2月龄SPF级SD大鼠60只,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后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4组...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对椎间盘退变模型大鼠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为椎间盘退变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12月龄SPF级SD大鼠60只,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后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4组,每组15只:对照组采用安慰剂10 mg.kg-1.d-1灌胃给药;塞来昔布组采用塞来昔布胶囊10 mg.kg-1.d-1灌胃给药,尼美舒利组采用尼美舒利颗粒10 mg.kg-1.d-1灌胃给药,双药组采用塞来昔布胶囊5 mg.kg-1.d-1和尼美舒利颗粒5 mg.kg-1.d-1灌胃给药;共饲喂8周。检测各组大鼠HIF-1α和VEGF表达情况,椎间盘组织蛋白多糖的水平,计算软骨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对照组大鼠HIF-1α和VEGF均呈阴性表达,其他各组均呈阳性表达;各组大鼠HIF-1α、VEGF阳性表达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大鼠蛋白多糖水平、AI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类型COX-2抑制剂塞来昔布和尼美舒利可抑制HIF-1α和VEGF的表达,增加椎间盘组织蛋白多糖水平,降低AI,联合应用效果更明显,可能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大鼠 环氧化酶2 缺氧诱导因子-1 α亚基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骶部硬膜背部膜椎韧带的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7
5
作者 史本超 李宏亮 +1 位作者 丁自海 张西兵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006-1010,共5页
目的:探讨腰骶部硬膜背部膜椎韧带的性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30具正常成人腰骶部防腐标本(年龄40~70岁,平均52岁),先利用内窥镜探入椎管观察硬膜背部膜椎韧带的形态,随后打开椎管,在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韧带形态、走行方向、附着... 目的:探讨腰骶部硬膜背部膜椎韧带的性状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30具正常成人腰骶部防腐标本(年龄40~70岁,平均52岁),先利用内窥镜探入椎管观察硬膜背部膜椎韧带的形态,随后打开椎管,在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韧带形态、走行方向、附着点位置及分布特点,用游标卡尺在手术显微镜下测量其长度、宽度或横径及厚度。结果:腰骶部硬膜背部膜椎韧带将硬膜连于黄韧带及椎板,黄韧带上附着点相对较多,其中以L5/S1黄韧带处出现率最高,达97%。在L5及S1、S2水平,韧带的厚度最厚。长度多变,自6.02~40.24mm都有。同一节段韧带以一束者居多,呈前上后下走行,质地较为坚韧。其形态可分为5种类型:条带型,条索型,"Y"字型,网格型,薄片型。结论:腰骶部硬膜背部与黄韧带及椎板间分布有正常连接的膜椎韧带,此韧带的分布及形态具有一定解剖特点,为减少腰椎后路手术中硬膜撕裂及硬膜外出血的发生,术中应先行辨别并予以切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部 膜椎韧带 硬膜撕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固定装置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5
6
作者 朱立新 王健 +4 位作者 曹延林 樊望驹 于郭吉 张西兵 叶文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33-336,341,共5页
目的以正常人体CT影像数据为基础,建立腰椎峡部裂弹性固定有限元模型,分析内固定器受力并对其进行改进。方法采用分辨率0.625 mm薄层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10.0软件建立三维几何面网格模型,通过Geomagic studio12.0、HyperMesh 10.0前处... 目的以正常人体CT影像数据为基础,建立腰椎峡部裂弹性固定有限元模型,分析内固定器受力并对其进行改进。方法采用分辨率0.625 mm薄层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10.0软件建立三维几何面网格模型,通过Geomagic studio12.0、HyperMesh 10.0前处理,最终导入Abaqus10.1软件生成腰椎峡部裂记忆合金固定模型,并在椎体上表面施加500N压力和7.5 Nm力矩,模拟前屈、后伸、侧屈和旋转四种生理载荷,观察并比较不同载荷下固定装置的应力分布。结果机翼型记忆合金固定装置应力集中于侧翼,尤其是侧翼和底座的接合部位,后伸和旋转时最大,容易导致疲劳性断裂。结论提高镍钛合金材料质量和工艺水准,术后延长腰围保护时间,以避免机翼型记忆合金固定装置断裂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椎 峡部裂 固定装置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F内固定器不同置钉角度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宋富立 靳安民 +4 位作者 张美超 张辉 王瑞 童斌辉 闵少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10-312,共3页
目的:研究AF内固定系统在螺钉不同置钉角度时的应力分布,寻求置钉最佳角度以减少AF内固定系统的断裂。方法:建立AF内固定系统不同置钉角度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法,研究模拟椎弓根螺钉不同置钉角度的压力载荷状态,观察AF内固定... 目的:研究AF内固定系统在螺钉不同置钉角度时的应力分布,寻求置钉最佳角度以减少AF内固定系统的断裂。方法:建立AF内固定系统不同置钉角度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有限元分析法,研究模拟椎弓根螺钉不同置钉角度的压力载荷状态,观察AF内固定系统不同置钉角度受力情况。结果:(1)AF内固定系统中螺钉的根部及连接棒下部承受应力最大。(2)置钉角度的不同可以影响内固定系统的应力分布;随着水平角(TSA角0°,5°,10°,15°)增大内固定系统受力加大。结论:在加载下AF内固定器的螺钉根部及螺钉和连接棒的结合处为应力最集中的部位,容易发生疲劳和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弓根螺钉 置钉角度 生物力学 有限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5/S1椎间孔内韧带的形态和分布规律 被引量:8
8
作者 赵庆豪 史本超 +1 位作者 钟恩意 丁自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5-341,共7页
目的:探讨L5/S1椎间孔内韧带的形态、分布规律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取5具防腐和5具新鲜冰冻正常成人腰骶部标本(年龄42-80岁,平均51岁)。仔细剔除脊柱周围的软组织,从正中矢状位锯开脊柱。找出L5/S1神经根并沿椎间孔小心去除周... 目的:探讨L5/S1椎间孔内韧带的形态、分布规律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取5具防腐和5具新鲜冰冻正常成人腰骶部标本(年龄42-80岁,平均51岁)。仔细剔除脊柱周围的软组织,从正中矢状位锯开脊柱。找出L5/S1神经根并沿椎间孔小心去除周围脂肪和筋膜等软组织。在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韧带的形态、走行、起始位置及分布特点,用游标卡尺在手术显微镜下测量其长度、宽度及直径或厚度。用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法分析对比不同类型韧带的组织学类型。结果:在20个L5/S1椎间孔内共发现215条韧带,其中条带形90条,条索形125条;连接神经根到横突或椎间孔内壁的放射状韧带181条(84.2%),连接椎间孔周围组织横跨在椎间孔内的横跨状韧带34条(15.8%);放射状韧带出现率与横跨状韧带出现率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Z=-3.928,P=0.000)。在L5/S1椎间孔内口(73条,34.0%)、中间(102条,47.4%)及外口(40条,18.6%)区域均有分布。韧带长度多变,为1.43-19.01mm;厚度最厚处达3.46mm。光镜下,HE染色提示椎间孔内韧带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且部分韧带内包含小血管组织,Masson三色法染色提示椎间孔内韧带由大量的胶原纤维和少量的弹性纤维构成。放射状韧带与横跨状韧带组织学表现无明显差异。结论:L5/S1椎间孔内韧带主要分为条带形和条索形两种形状。椎间孔内放射状韧带比横跨状韧带出现率高。经骶骨裂孔硬膜外腔导管粘连松解术前应掌握其分布规律并在术中辨别并予以正确松解,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孔内韧带 L5/S1椎间孔 硬膜外腔导管松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研制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5
9
作者 张西兵 朱立新 +2 位作者 王健 史本超 叶文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07-410,共4页
目的解剖测量L1~5,S1形态学参数为研制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20套正常成人腰骶椎标本测量L1~5,S1的相关参数,据此设计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结果以L4/L5为例:(1)腰椎棘突下面两侧缘与... 目的解剖测量L1~5,S1形态学参数为研制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20套正常成人腰骶椎标本测量L1~5,S1的相关参数,据此设计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结果以L4/L5为例:(1)腰椎棘突下面两侧缘与椎板的交点至同侧横突根部上缘的距离(DITR)为(35.30±2.38)mm;(2)腰椎横突根部上缘前后两侧面的夹角(AFR)为(30.47±6.38)°;横突根部上下缘宽度(WRT)为(11.43±1.76)mm;(3)腰椎两侧横突、上关节突及椎弓根交界处中心点间距(DTAP)为(46.44±2.55)mm;(4)腰骶椎棘突的厚度(TSP)为(9.04±1.12)mm;(5)腰骶椎棘突间距(DAP)为(7.10±1.83)mm;(6)腰椎棘突下面两侧缘与椎板的交点到横突根部、上关节突、椎弓根交界处中心点的连线和相应棘突下面侧缘的夹角(ATL)为(58.31±7.02)°;(7)腰骶椎棘突后面到椎板的距离(LSP)为(20.40±2.80)mm。该内固定器由"U"形体部及两侧翼构成,初步设计大、中、小3个型号。结论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的设计在形态学上具有可行性,且利用了镍钛合金的记忆效应、超弹性、耐腐蚀等特性,是一种牢靠安全,操作简便的新型内固定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解剖 腰椎峡部裂 记忆合金 节段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硬脊膜后方膜椎韧带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郑雪峰 史本超 +3 位作者 杨杰 李阳 王宇龙 丁自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41-245,共5页
目的研究颈椎硬脊膜后方膜椎韧带的解剖学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内窥镜下观测13具成人防腐标本颈椎硬脊膜后方膜椎韧带的形态学特点,随后打开椎管,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对膜椎韧带进行观测,记录其起止点、走行方向。用游标卡尺测量膜... 目的研究颈椎硬脊膜后方膜椎韧带的解剖学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内窥镜下观测13具成人防腐标本颈椎硬脊膜后方膜椎韧带的形态学特点,随后打开椎管,肉眼及手术显微镜下对膜椎韧带进行观测,记录其起止点、走行方向。用游标卡尺测量膜椎韧带的长度、宽度、厚度或直径。对膜椎韧带进行HE染色、Masson三色法染色,观察其组织形态结构特点。结果 13例颈椎标本中硬脊膜后方均有膜椎韧带出现,膜椎韧带将硬脊膜向后连于椎板或黄韧带。膜椎韧带与黄韧带连接较紧密且数量居多,占72.4%。膜椎韧带在C1/2、C4/5黄韧带出现率为100%,C1/2黄韧带处膜椎韧带厚度最大,为(1.04±0.61)cm(0.3~2.01 cm)。膜椎韧带多呈前上后下走行。根据形态特点可将膜椎韧带分4型:条带型、条索型、网格型、薄片型。光镜下观察膜椎韧带由大量密集排列的胶原纤维构成。结论颈椎硬脊膜背部膜椎韧带是将硬脊膜连于椎管后壁的正常结构,其两端分别与硬脊膜背侧及椎管后壁尤其是黄韧带连接紧密,膜椎韧带可牵拉固定硬脊膜,从而维持脊髓在椎管中的相对位置。另外膜椎韧带可能是颈椎后路手术中硬脊膜撕裂及硬脊膜外出血的解剖学因素,建议相关手术中先予辨认并切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膜椎韧带 硬脊膜撕裂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注射性nHA/CS-BMSCs复合物修复兔股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刘阳 朱立新 +5 位作者 王庆波 田京 许勇 温永福 孙进 黄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1-424,429,共5页
目的评估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材料(nHA/CS)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在促进兔股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18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股骨外侧髁均建立骨缺损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3组(1)实验组:18只兔右侧股骨缺损植入nHA/CS... 目的评估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材料(nHA/CS)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在促进兔股骨骨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18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股骨外侧髁均建立骨缺损模型,造模后随机分为3组(1)实验组:18只兔右侧股骨缺损植入nHA/CS-BMSCs复合材料;(2)对照组:其中16只兔左侧股骨髁缺损植入单纯CS凝胶材料;(3)空白组:2只兔左侧骨缺损旷置,不植入任何材料。于第12周末取材,对缺损修复区组织行大体、影像学、形态计量学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进行比较,观察该复合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 18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X线侧位片及CT检查示实验组修复疗效优于对照组。对缺损修复区CT值测量分析显示实验组新骨形成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促进骨缺损的修复中,nHA/CS-BMSCs复合材料疗效优于单纯CS材料的修复能力,具有确切的骨缺损修复能力,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干细胞 羟基磷灰石/壳聚糖 骨缺损 新西兰白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许勇 朱立新 +7 位作者 田京 黄锐 于博 李志浩 付国建 刘登军 冯庆玲 黄智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12-715,共4页
目的:观察可注射性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对兔桡骨骨缺损修复效果。方法:18只新西兰白兔双侧桡骨中段建立长度为10mm节段性缺损,将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植入一侧骨缺损作为实验组,另一侧植入单纯羟基磷灰石材料作... 目的:观察可注射性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对兔桡骨骨缺损修复效果。方法:18只新西兰白兔双侧桡骨中段建立长度为10mm节段性缺损,将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植入一侧骨缺损作为实验组,另一侧植入单纯羟基磷灰石材料作为对照组,于第4、8、12周末,分别行大体、X线检查、组织学、电镜检测,观察该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①大体观察、X线检查提示:实验组骨痂生长良好,骨缺损完全修复,对照组骨缺损部分修复,部分骨皮质不连续。②组织形态学:术后12周,实验组新生骨皮质连接完整,髓腔完全再通;对照组少量新生骨形成,部分纤维组织填充③电镜检查:12周实验组材料基本降解,被新生骨组织替代。结论:可注射性纳米羟基磷灰石/壳聚糖复合材料骨缺损修复能力较单纯羟基磷灰石好,具有确实的骨缺损修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壳聚糖 骨缺损 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肩后入路的解剖及不稳定肩胛骨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3
作者 胡孔和 吴强 +1 位作者 席新华 靳安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54-356,共3页
目的:研究改良肩后人路的解剖与在不稳定肩胛骨骨折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1)对5具中年男性尸体进行肩胛骨区解剖研究;(2)对11例不同类型的不稳定肩胛骨骨折患者经改良肩后方入路分别使用重建钢板、拉力螺钉行骨折复位内固定... 目的:研究改良肩后人路的解剖与在不稳定肩胛骨骨折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1)对5具中年男性尸体进行肩胛骨区解剖研究;(2)对11例不同类型的不稳定肩胛骨骨折患者经改良肩后方入路分别使用重建钢板、拉力螺钉行骨折复位内固定。结果:经典的肩关节后方入路太偏向内侧,手术显露创伤大;经改良肩后方入路手术的11例患者全部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15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根据Hardegger功能评定标准,疗效:优9例,良1例,可1例。结论:改良肩后入路剥离软组织少、显露简便、复位固定方便,术后病人恢复快,治疗不稳定肩胛骨骨折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入路 解剖 肩胛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窗技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远期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远明 靳安民 +3 位作者 张辉 朱立新 闵少雄 张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15-617,共3页
目的:评价初次"开窗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999年12月至2005年12月间连续收治的145例DLSS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满意率及优良... 目的:评价初次"开窗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DLSS)的远期疗效。方法:对1999年12月至2005年12月间连续收治的145例DLSS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满意率及优良率等进行疗效评估。结果:平均随访(68.9±19.8)个月,优良率68.3%,满意率80.4%,复发或残余症状恶化率19.3%,再手术率16.6%。内固定组与非内固定组在ODI及VAS改善率及满意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3节以上减压的患者远期效果差。结论:"开窗技术"治疗退变性DLSS的远期效果与传统方式减压相当,内固定组没有明显优势,长节段(≥3)减压的远期效果相对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管狭窄 退行性 远期效果 开窗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安全性的下颈椎后路经椎弓根固定的个性化导航模板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宋柯 付茂庆 +5 位作者 孔祥雪 梁栋柱 林荔军 黄志平 李鉴轶 欧阳钧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09-512,共4页
目的设计制作生物安全性的下颈椎个性化导航模板,并评价其精度。方法选取4具下颈椎防腐标本,CT扫描后,利用三维重建及快速成型技术设计制作生物安全性的后路经椎弓根个性化导航模板,在标本上辅助克氏针置入。再次CT扫描并三维重建,计算... 目的设计制作生物安全性的下颈椎个性化导航模板,并评价其精度。方法选取4具下颈椎防腐标本,CT扫描后,利用三维重建及快速成型技术设计制作生物安全性的后路经椎弓根个性化导航模板,在标本上辅助克氏针置入。再次CT扫描并三维重建,计算实际克氏针与虚拟克氏针的位置参数,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检测两者之间的差异;并计算虚拟克氏针与实际克氏针的位置偏差。结果虚拟和实际克氏针在X、Y、Z轴的位移和旋转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际克氏针与虚拟克氏针之间的偏差,X、Y、Z轴的位移偏差分别为(1.58±0.66)、(1.96±0.84)、(2.33±1.15)mm;X、Y、Z轴的旋转偏差分别为(1.43±1.18)°、(2.43±1.67)°、(1.14±0.50)°。结论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可行的新型生物安全的导航模板的制作方法,其造型及精度尚需进一步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颈椎 导航模板 椎弓根固定 生物安全性 快速成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化酶-2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慢性牙周炎及冠心病的相关性 被引量:2
16
作者 孙书昱 靳安民 +1 位作者 范卫华 章锦才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47-350,共4页
关键词 环氧化酶-2 冠心病 牙周炎 单核苷酸多态性 易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成软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7
作者 李亮华 李奇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61-164,共4页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因其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而成为目前软骨组织工程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文献,对近年骨髓MSC诱导分化成软骨的研究成果,从细胞培养的物理条件、诱导因子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和基因工程等方面...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因其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而成为目前软骨组织工程领域研究的重点之一。查阅近年国内外有关文献,对近年骨髓MSC诱导分化成软骨的研究成果,从细胞培养的物理条件、诱导因子的作用及调控机制和基因工程等方面作简要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间充质干细胞 软骨细胞 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蛋白酶在骨关节炎表达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8
作者 阮佳莉 田京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748-754,共7页
目的探讨金属蛋白酶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和表达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1997-05/2012-08相关文献。在标题、摘要、关键词中以"Osteoarthritis;Pro... 目的探讨金属蛋白酶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和表达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1997-05/2012-08相关文献。在标题、摘要、关键词中以"Osteoarthritis;Proteinase;Cartilage;Cartilage matrix;Metalloprotease"或"骨关节炎;蛋白酶;软骨;金属蛋白酶;软骨基质"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金属蛋白酶有关者,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进行分析。结果初检得到206篇文献,排除134篇不符合标准的文献,共纳入72篇符合标准的文献。结论经分析得出金属蛋白酶在骨关节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基因表达由多种因子参与转录调控,而其酶活性由相关抑制因子或活化因子抑制或活化其活性,此外,机械负荷也参与调控金属蛋白酶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蛋白酶 软骨 金属蛋白酶 软骨基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力刺激下兔冈上肌腱急性断裂术后腱-骨修复Ⅰ、Ⅲ型胶原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森 靳安民 +3 位作者 付国建 王鹏成 闵少雄 张辉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08-311,共4页
目的研究应力刺激对其腱-骨修复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影响,探讨应力刺激在肩袖损伤术后腱-骨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8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术前随机选取两只白兔处死,以熟悉解剖结构及对照用。余16只白兔随机分为2组:A组(应力刺激组... 目的研究应力刺激对其腱-骨修复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影响,探讨应力刺激在肩袖损伤术后腱-骨修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18只成年雄性新西兰白兔,术前随机选取两只白兔处死,以熟悉解剖结构及对照用。余16只白兔随机分为2组:A组(应力刺激组)与B组(非应力刺激组)。A组术后第2周开始训练;B组正常笼养。分别于术后2、4、6、8周训练结束后处死,取材,每次每组各处死两只,行Ⅰ、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检测。结果⑴术后2周,两组胶原染色阳性,但无明显差别;⑵术后4周,两组胶原染色阳性,A组Ⅰ、Ⅲ型胶原染色颜色均较B组深,且稍显均匀,犹以Ⅲ型胶原为明显;⑶术后6周,Ⅰ、Ⅲ型胶原染色阳性分布均较前广泛,A组较B组明显,且胶原纤维排列相对有序;⑷术后8周,A组胶原排列相对更为有序,Ⅰ型胶原染色较Ⅲ型更为均匀分布,Ⅲ型胶原明显减少。结论应力刺激能够促进兔冈上肌腱急性断裂术后腱-骨界面胶原合成,从而促进肩袖损伤术后腱-骨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冈上肌腱 腱-骨修复 应力刺激 Ⅰ、Ⅲ型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评价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立新 李善会 +3 位作者 宋钦勇 黄汉清 曹延林 张西兵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2-336,共5页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8例新鲜猪腰椎标本的L4/5脊柱功能单元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先后制作正常脊柱组、峡部裂组、Buck螺钉固定组、Nicol钢丝捆绑组、... 目的评价一种新型腰椎峡部裂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8例新鲜猪腰椎标本的L4/5脊柱功能单元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先后制作正常脊柱组、峡部裂组、Buck螺钉固定组、Nicol钢丝捆绑组、机翼型记忆合金固定组5组实验模型。利用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机,分别测试5组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及左/右轴向旋转6种运动的活动范围。结果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转状态下,峡部裂组稳定性最差,同其他4组有显著差异(P<0.05)。而使用机翼型记忆合金节段内固定器可明显恢复峡部裂腰椎稳定性,同正常脊柱组及其他2种内固定组无显著差异(P>0.05)。在左/右侧弯状态下5组腰椎标本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该新型记忆合金内固定器可维持峡部裂腰椎正常的三维运动稳定性,并且操作简单,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峡部裂 记忆合金 节段内固定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